世人都愛美味,關於吃的話題從來都高居話題榜首,尤其是過年的時候,是毫無疑問全年中最豐盛的一餐,不可馬虎。
在廣東,每逢大時大節的時候,除了一桌几菜幾湯的豐盛菜式之外,還有一個選擇,就是就全年所有祝福都收於盆中的「盆菜」。
盆菜長什麼樣?簡單點說就是素菜和肉類及海鮮等等的一個大組合,然後澆上熬好的湯汁一起燉煮。
東北人會說,這不就是我們的東北大亂燉麼?
四川人也說,清淡版的火鍋咯。
福建人輕描淡寫一句,我們佛跳牆的低配版?
廣東人逢年過節很講意頭,盆菜寓意「盆滿缽滿」之意,成為在團聚時候的重量級之選,如果你在廣東,尤其是盆菜之鄉的深圳下沙村或是香港元朗吃過盆菜,就是兩個字:過癮!
在廣東,如果對你表示極大的謝意,通常會說一句話:請你吃「九大簋」,外地的朋友常常會一臉懵。
這是一種誇張的表述,「簋」是古代一種很大的容器,所以「九大簋」的意思就是極之豐盛和隆重,今天的話來說就是盛情款待了。如果你來到廣東有人說要用「九大簋」來招待你,那麼恭喜,說明你是非常重要的人物了。
但是「九大簋」是在廣東是真實存在的九道傳統大菜,通常是乳豬拼盤、發財蠔豉、豉汁燜蟠龍鱔、白切雞、清蒸生蠔、白灼大蝦、清蒸海魚、炒時蔬等等。盆菜其實也是「九大簋」演變過來的。
在吃這件事上,廣東人從不馬虎,在每一味菜式上都講求突出食材本身的原味,那麼如何將多達十幾種的食材一鍋燜煮,但是又不相互掩蓋每一種食材的特色,就很有講究了。食材的選擇、各種味道的搭配上,都是一門歷經幾代人傳承和演變出來的學問。
作為一道大菜,每味食材的選擇都必須具有美好的寓意,尤其是過年應節的時候,廣東人更加不會放過一道菜就可以寄託全年願望的大好機會,讓每一種食材都肩負起不同的使命。廣東人對各種菜式和食材的期望寄語,簡直可以出一本《好意頭成語大全》。
比如大蝦意為:笑哈哈(粵語中「蝦」發音「哈」);烤豬肉意為:家肥屋潤;髮菜燜豬手意為發財就手;冬菇和鮑魚則形似一個個元寶;鯪魚球為年年有餘;就連普通通通的支竹都被賦予了「知足常樂」的含義。
本來平平凡凡的食材,在這個時候紛紛搖身一變帶有了某種神奇的力量,每一種都是發財與時運等等的代名詞。
盆菜的製作沒有特別的規定,但是打盆很重要。打盆就是將所有事前烹製好的食材一層層疊放在盆中,這個步驟要將不同的食材根據其特點來擺放,擺的好看與否除了體現除菜餚色香味的同時,還要讓盆菜從每個角度看上去都能有氣派的感覺,還要將滿滿一盆的好意頭表達出來。
通常分三層擺放,最下面的一層多為耐煮和不會串味的素菜類。比如容易吸收湯汁的白菜、蘿蔔、支竹、芋頭、菌菇等,當上層高檔食材的湯汁流淌下來之後,就會滲透到底層的蘿蔔和其它素菜中,食用的過程中再一邊小火慢慢煮,如果選用的是綠葉類不耐煮的青菜等,那麼就會因為被煮爛而破壞口感,而且在鍋底還要鋪墊一張竹篾起到防止糊鍋的作用。
中間一層為白灼蝦、烤豬肉、白切雞、烤鵝等;這一層的食材選擇有個標準,就是必須選不會出水的原料,這樣也是為了可以很好的吸收上層流下來的湯汁,但是又不會出水而稀釋了湯汁,而影響最下麵食材的味道。
最上面的一層就是比較貴价的食材了,比如鮑魚、海參、花膠、蠔豉、元貝等,這一層都是精品食材,但是這些食材的準備時間也是最長的,幾乎都要事先泡發和烹製,有的泡發就需要幾天的時間。
盆菜的靈魂是一鍋用心熬製的鮑汁,雖然叫鮑汁,但是並非鮑魚熬製的,而是用老雞、豬骨加上乾貝、火腿等等慢慢煮出的高湯,再加上耗油和老抽的調味增色而成的濃稠醬汁,具鮮香而又飽滿的口感。
將製作好的鮑汁從最頂層澆淋下去,鮑汁包裹住頂層的鮑魚、海參後,每一口咬下去都是鮮甜與濃鬱的交融。慢慢再往下層,這時候上層的海鮮食材因為鮑汁而滲透出本身的鮮甜汁液,向下流淌,讓第二層食材味道變得更加豐富。既有本身的香而又有了海鮮鮮味的加持,讓平時常吃的白切雞、燒鵝、燒肉等等變化出一種更加豐富的口感。吃到最後一層的時候,味道最為濃鬱,這時,經過了小火慢煮之後的素菜被混合了海鮮和肉汁的鮑汁浸泡後,入口已有幾分軟爛,但卻是每一口都吸收了整盆菜的精華,口感變得豐富而濃鬱。經過了海鮮和肉類洗禮的舌頭,多少已覺幾分油膩,這時就是素菜最好的出場時刻了。
在一層往下吃的過程中,味道由鮮美到馥鬱,進而香濃,尤其是吃到中間層的時候,各種食材本身的味道被激發出來相融一起,令人大有漸入佳境之感。
盆菜的起源據說是在南宋端宗景炎三年(1278),元兵南下,益王趙罡等一隊人馬倉皇逃至現在香港元朗一帶,村民見狀,為了能讓皇帝一行人吃上豐盛的飯菜,各家各戶便將家中所有食材煮了拿出來,倒入軍用大鍋中,再分成一盆盆百家菜,飢腸轆轆的宋軍飽餐後直呼美味,於是盆菜的傳統便沿襲了下來。
明清時期 ,「盆菜」在香港的圍村、深圳新安(現今的寶安)流傳開來。但凡在祭祀、慶典、嫁娶、添丁、喬遷等等重大日子,全村人都會在祠堂附近,或鄉間圍著大盆菜邊吃便慶賀,這種簡單又熱烈的盆菜宴不僅具有相當濃厚的團聚寓意,也讓吃過盆菜宴的人難忘這一美味,進而在整個珠三角各地流行。
傳統的盆菜是一張八仙桌,四邊四條長凳,八人一桌,用木盆盛裝。到了現代,盆菜也演變出不同的製作方法和加入了更加豐富的食材,現今在酒店和家庭中也多用瓷盆和不鏽鋼盆來盛放了。
吃盆菜最講究規模最大的是深圳福田下沙村,這個村中一半的居民已旅居海外或遷居港澳臺,但是每逢世界黃氏宗親會的時候,這裡就會上演多達幾千圍的壯觀盆菜宴,場面極為壯觀。
一盆看似簡單的菜餚,葷素的搭配、各種味道的循序漸進都講究一個「和」字,如同中國傳統文化的小縮影,在這個全家歡聚的時刻,承載著滿溢的寄望和祝福,每一箸都是來年好運氣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