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一級:徵服並佔領整個漢民族地區,統一漢民族地區和所有邊疆地區。這個級別的是蒙古和滿清。
蒙古帝國
帝國鼎盛時期,領土可從越南一直到匈牙利:東到太平洋,北抵北冰洋,西達匈牙利,南至南海,統治面積達到3300萬平方公裡。這個數據是個什麼概念?大約是世界土地面積的22%,為20世紀時蘇聯的1.5倍,現今俄羅斯的1.9倍。
蒙古帝國的前身曾掀起令歐洲為之發抖的「黃禍」,把俄羅斯(統稱)徹底擊敗,並統治東歐長達兩百年。歷經三代領導人、長達半世紀的徵途,讓蒙古帝國的鐵蹄橫掃了歐亞,曠古絕今!而這一切都是源於少年鐵木真發下的一樁誓言:「我要讓世界臣服於我的腳下!」蒙古的軍隊數量其實並不多,但是卻十分精銳,蒙古男子從三四歲開始就被送入學校,進行嚴格的騎馬射箭訓練,因此他們具有駕馭馬匹和使用武器的驚人本領,尤其擅長一種被古羅馬人稱為「安息人射箭法」的戰法,即騎射者一邊逃走,一邊向後方的敵人射箭。另外蒙古還實行以戰養戰的戰爭方式一旦攻陷堅決抵抗的城池,就會實行殘忍的屠城;而遇到不抵抗的城池,則把城中的青壯年充軍,讓他們在下次戰爭中衝在第一線,成為攻伐另一座城市的炮灰。
大清帝國,是中國歷史上由滿人建立的一個帝國、也是最後一個專制王朝,統治者為建州女真的愛新覺羅氏。其最早前身為1616年努爾哈赤在滿洲建立的後金,1636年皇太極稱帝後改定國號為「大清」,1644年藉協助明朝軍隊平定民變的名義進軍中國本土,徹底消滅明朝後統治整個中國,直至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後結束。清朝跨度較大數據較多,筆者就不在這裡一一敘述。
一級政權與中原政權實力相當,長期與中原政權對峙,佔據過漢民族區部分領土。(匈奴、鮮卑、柔然、突厥、契丹、女真)
匈奴是亞洲大陸北部的遊牧民族在漠北建立的古代部落國家,存在年代約在前209年至48年,其後分裂為北匈奴(48年—93年)和南匈奴(48年—216年)。統治領域約略在現今蒙古國、西伯利亞南部、中亞與中國北部地區。公元4至5世紀又陸續在中原和西域建立漢趙、北涼、胡夏、高昌北涼等漢化政權。
匈奴是部落體制的國家,建立了一套尊卑分明的內外官制,分王庭、左方和右方三個轄區,分別由單于、左右賢王負責監理,各自在自己的分地遊牧而居,對領土也有強烈欲望。其王族為攣鞮氏,其領袖稱單于,其下轄各王,統領各部落,單于和諸王的皇后和妻子稱閼氏(匈奴實行一夫多妻制),在匈奴政治上有一定影響。
大約在46年左右,匈奴國內發生嚴重的自然災害,人畜飢疫,死亡大半。而統治階級因爭權奪利,再次發生分裂。48年,匈奴八部族人共立呼韓邪單于之孫日逐王比為單于,與蒲奴單于分庭抗禮,匈奴再次分裂為兩部。後日逐王比率4萬多人南下附漢稱臣稱為南匈奴,安置在漢朝的河套地區。而留居漠北的稱為北匈奴。
根據對冒頓縱精兵三十餘萬圍困漢太祖劉邦於白登山(今中國山西省大同市東北馬鋪山),以五口出一介卒,則匈奴人口應當在150萬至200萬之間。附漢的南匈奴部眾為四、五萬人,在單于屯屠何在位時期得到空前發展,增加到戶口34,000,人口237,300,兵力50,170。曹魏時,分匈奴為即左、右、南、北、中五部,左部帥劉豹統轄萬餘戶,居太原郡故茲氏(今山西臨汾);右部6千戶居祁縣(今山西祁縣);北部4千餘戶居新興縣(今山西忻縣);南部3千餘戶居蒲子縣(今山西隰縣);中部6千戶居大陵縣(今山西文水)。共3萬餘戶,人口近20萬。而劉淵在并州起兵時,并州匈奴總人口約35萬。
匈奴民族有完善的軍事裝備。優良的戰馬,矯健的騎士,彎弓引矢,騎兵皆有堅固的盔甲。
馬匹在匈奴人的生活中扮演著雙重角色,平時是作為交通工具,戰時則成為戰馬。從出土實物看,匈奴馬匹身體略矮,頭部偏大,應屬於蒙古馬。蒙古馬雖不十分高大,但體能充沛,耐力持久,行動迅速,非常適應高原環境,再配上御馬工具——馬籠頭和馬鞍,大大增強匈奴軍隊的戰力。《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匈奴兵「盡為甲騎」、「控弦之士三十餘萬」。
匈奴兵器「其長兵則弓矢,短兵則刀鋋」,考古發掘資料與此正相吻合。匈奴墓地發掘情況顯示,兵器一般出土於男性墓葬中,以銅、鐵、骨、木質地為主,主要有弓、箭鏃、弩機、刀、劍、戈、矛、斧、流星錘等。匈奴人不像中原士兵靠盾牌保護自己,而代之以更省勁、更堅固的盔甲來裝備自身,形成「盡為甲騎」、機動靈活而又強大的匈奴騎兵。
鮮卑,是繼匈奴之後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古代遊牧民族,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興起於大興安嶺。鮮卑是魏晉南北朝對中國影響最大的遊牧民族,起源於東胡族(一說山戎),分布在中國北方。
漢朝時期,匈奴以東的遊牧部落被匈奴的冒頓單于擊敗後,退居烏桓山和鮮卑山,成為烏桓和鮮卑二族。鮮卑主要活動於內蒙古東部阿魯科爾沁旗哈古勒河附近。2世紀時鮮卑佔據匈奴領地,稱雄塞北。4世紀,西晉滅亡後,鮮卑陸續在中國北方建立了前燕、代國、後燕、西燕、西秦、南涼、南燕及北魏等國。
385年,拓跋部建立北魏,漠北地區後由鮮卑別支柔然稱霸,439年,北魏統一北方,之後時常與柔然發生衝突。而後北魏經歷六鎮之亂後分裂成東魏、西魏,東魏、西魏隨後也分別被北齊、北周所篡。最後北周統一華北,於581年因楊堅篡位而亡。稱霸塞北的柔然汗國也於552年為突厥汗國所滅。於五胡十六國時期在青海建立的鮮卑別支吐谷渾汗國則維持到663年為吐蕃所滅。
柔然,蒙古高原上的古代遊牧民族,約存於4-5世紀。對於其先祖,史書上眾說紛紜,有匈奴、鮮卑、東胡、雜胡等說法,但史學家多認為東胡說較為可靠。
三世紀時原是附屬於鮮卑拓跋部的一個部落,公元四世紀開始逐漸興盛,成為繼匈奴、鮮卑之後,新一代的草原霸主。活動範圍大體為今蒙古國全境、俄羅斯貝加爾湖地區,西面可達阿爾泰山西麓,東面至額爾古納河西岸地區,向南勢力可達中國內蒙古自治區北部一帶。
公元552年柔然因屬下突厥部落起義而滅國,其部眾逐漸融入周邊其他民族。
大契丹國(契丹國),是中國歷史上由契丹族建立的朝代,國祚從公元916年至1125年,長達210年。遼朝全盛時期疆域東到日本海,西至阿爾泰山,北到額爾古納河、大興安嶺一帶,南到河北省南部的白溝河。
契丹族本是遊牧民族,遼朝皇帝使農牧業共同發展繁榮,各得其所,建立獨特的、比較完整的管理體制。遼朝將重心放在民族發祥地,為了保持民族性將遊牧民族與農業民族分開統治,主張因俗而治,開創出兩院制的政治體制。並且創造契丹文字,保存自己的文化。此外,吸收渤海國、五代、北宋、西夏及西域等文化,成效地促進遼朝政治、經濟和文化各個方面發展。遼朝的軍事力量與影響力涵蓋西域地區,因此在唐朝滅亡後中亞、西亞與東歐等地區更將遼朝(契丹,英語作Cathay)視為中國的代表稱謂。
契丹族首領耶律阿保機在907年2月27日稱「天皇帝」,916年3月17日,耶律阿保機登基稱「大聖大明天皇帝」,國號「契丹」。918年定都臨潢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波羅城)。947年南下中原,攻滅五代後晉後改國號為「大遼」,983年改為「契丹」,1066年改為「大遼」,直到1125年3月26日為金朝所滅為止。
除了遼朝之外,契丹族尚建立相關國家。1122年,天祚帝北逃夾山,耶律淳于遼南京被立為帝,史稱北遼。遼朝滅亡後,耶律大石西遷到中亞楚河流域,1132年建立西遼。1211年西遼被屈出律篡位,1218年被蒙古帝國所滅
女真
女真人的第一個國家渤海國(公元698年~926年)。據史載,渤海國始建於唐朝,在公元698年,靺鞨人(女真人唐朝時的名稱)大祚榮建立國家,自號震國。713年,唐玄宗冊封大祚榮為渤海郡王。渤海國在長達二百多年的發展過程中,依靠聰明智慧和勤勞勇敢,繁育了發達的民族經濟和燦爛的渤海文化,創造了「海東盛國」的輝煌。渤海全盛時期,其疆域北至黑龍江中下遊兩岸,韃靼海峽沿岸及庫頁島,東至日本海,西到吉林與內蒙古交界的白城,大安附近,南至朝鮮之鹹興附近。設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一百三十餘縣,是當時東北地區幅員遼闊的強國。後來,隨著另一支少數民族的興起,渤海國逐漸走向沒落,在926年被遼國皇帝耶律阿保機率兵滅亡,982年,遼國直接接管了所有渤海國的地盤和人民。
女真人被遼國統治管轄了一百多年後,隨著遼國的衰落,女真人湧現了一位了不起的部落首領——完顏阿骨打。完顏阿骨打在統一女真諸部後,於公元1115年在會寧府(今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建都立國,國號大金。金國建立後,與北宋籤定了「海上之盟」,開始向遼朝宣戰,並於公元1125年滅亡了遼國,報了百年前被遼人滅國的仇恨。因為北宋兩次戰遼皆敗,未能完全履行「海上之盟」的約定,同時,女真人也看清了北宋外強中乾的真實面目,隨即撕毀了與北宋的約定,並兩次南下中原,終於在1127年滅亡了北宋,製造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靖康之禍」。金朝立國一百二十年後,隨著蒙古人的崛起,受其欺負百餘年的南宋又同蒙古人南北夾擊,將其滅亡。
第三次則是清朝。
第二等級:長期佔據邊疆地區,向中原王朝稱臣納貢,但是絕對不是中原王朝想欺負就能欺負的政權(西夏、高句麗)
西夏(1038年-1227年),國號大夏,又稱邦泥定國(此屬西夏語音譯,西夏語意譯為「大白高國、大白上國」)或白高大夏國等,是中國歷史上由党項族建立的一個朝代,主要以党項族為主體,包括漢族、回鶻族與吐蕃族等民族在內的國家。因位於中國地區的西北部,國土佔據黃河中上遊,史稱西夏,國祚189年。
西夏是一個佛教王國,興建大量的佛塔與佛寺,以承天寺塔最有名。然而也是崇尚儒學漢法的帝國,立國前積極漢化。雖然夏景宗為了維護本身文化而提倡党項、吐蕃與回鶻文化,並且創立西夏文、立番官、建番俗等措施,但自夏毅宗到夏仁宗後,西夏已經由番漢同行轉為普遍漢化。文學方面以詩歌和諺語為主;在藝術方面於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有豐富的佛教壁畫,具有「綠壁畫」的特色。此外在雕塑、音樂與舞蹈等方面都有獨特之處。
高句麗:
是公元前一世紀至公元七世紀在今中國東北地區和朝鮮半島存在的一個政權。極盛時的疆域,東部瀕臨日本海,南部控制了漢江流域,西北跨過遼水,北部到輝發河、第二松花江流域。
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高句麗正式建國,後逐步擴張,在六世紀達到鼎盛,大業八年(612年)至大業十年(614年)大破隋朝大軍,取得隋軍攜帶的巨額物資。貞觀十九年至總章元年,唐朝多次大破高句麗,唐朝在總章元年(668年)攻滅高句麗。
高句麗後又稱高麗;「高句驪」最早見於《漢書》,「句驪」是它的簡稱;「高句麗」最早見於《三國志》,「句麗」是它的簡稱;「高麗」最早見於《宋書》、《魏書》,是南北朝至唐朝的正式稱號;中原王朝開始以「句驪」作為「高句驪」的簡稱,後以「句麗」作為「高句麗」的簡稱,南北朝時期應高句麗統治者的請求,改以「高麗」作為「高句麗」的正式簡稱,高句麗的統治者也被冠以「高麗王」的稱號,並且逐漸以「高麗」作為正式國號,常被中原王朝封為「高麗王」,取代了「高句麗」的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