髖部骨折很「要命」高齡老人受傷莫再觀望儘早就醫

2020-12-12 瀟湘晨報

半島網6月30日訊 在老年骨科疾病中,髖部骨折常被稱為人生「最後一次骨折」,因為它會引發多種合併症,如果保守治療,老年人一年後生存率大約只有50%。

髖部骨折受傷後10天才來醫院就診

5月21日,在家人的陪護下,兩位做完人工股骨頭置換手術的「90後」老奶奶手扶助行器行走在青島市中心醫院創傷骨科病房走廊上。從兩位老人平穩的步伐中,全然看不出20小時前,她們還是遭受髖骨骨折只能臥床的高齡患者。這兩位「90」後的老奶奶分別是96歲的楊奶奶和94歲的王奶奶。

「楊奶奶是髖部骨折受傷後10天才來醫院就診。」主管醫師於明聖回憶說。當時楊奶奶在家不小心滑了一跤,出現左側大腿根部疼痛,因為怕給子女添麻煩就自行在家休息,一躺就是十天。十天後,疼痛絲毫沒有減輕,楊奶奶這才打電話告訴子女。子女帶楊奶奶來到青島市中心醫院就診,通過影像檢查,結果顯示楊奶奶左側股骨頸骨折。看到檢查結果,楊奶奶和子女既驚訝又緊張。很快,楊奶奶住進了創傷骨科病房。住院後,創傷骨科主任李利昕立即對楊奶奶的病情進行了詳細了解,並向她的子女詳細說明了老人目前的情況,如果身體情況允許的話,應該行人工股骨頭置換手術治療。楊奶奶已經96歲高齡,平時身體較弱,活動量已不大,加之老人心肺功能差,手術風險極高。但如果不手術,老人將長期臥床,容易出現墜積性肺炎、壓瘡、泌尿系感染、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等併發症,甚至威脅生命。經過反覆考慮後,楊奶奶的家人還是下定決心選擇手術治療。

在和楊奶奶家人充分說明手術的必要性和風險性之後,李利昕主任及其團隊為楊奶奶實施了左側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手術僅用40分鐘就順利完成,術中出血少。術後第2天,楊奶奶就能扶助行器下地活動。

同樣的遭遇和經歷也發生在94歲高齡的王奶奶身上。王奶奶和楊奶奶一樣因為髖骨骨折入院,如今恢復良好,於是,出現了文章開頭的一幕。

髖骨骨折

人生最後一次骨折

老年人,全身骨量丟失嚴重,骨質變得疏鬆,肌肉萎縮,肌力下降,全身骨質處在一個十分脆弱的狀態,不慎跌倒或輕微暴力即可能導致髖部骨折。此類型老年患者常合併心、肺等多種內科疾病,如不積極處理,原發病很有可能會隨之加重。另外,很多人認為年紀大了經不起手術,很多老年患者發生髖部骨折後會選擇保守治療。但是,一旦臥床時間較久,墜積性肺炎、深靜脈血栓、肺栓塞、壓瘡、泌尿道感染等併發症隨之而來,骨折本身並不可怕,但這些併發症會嚴重消耗患者的身體甚至生命。根據研究統計,由於各種原因,老年人發生髖部骨折後,一年生存率只有約50%,這也是被稱為「人生最後一次骨折」的原因。因而毫不誇張地說,老年人一旦罹患髖部骨折,不啻面臨生死考驗!這個說法非常直觀而形象地道出了老年人髖部骨折的難治程度以及嚴重的不良預後。

「骨折本身並不致命,但骨折帶來的併發症卻是致命的。所以為老年髖部骨折患者進行手術,不單純是為了治療骨折,這更是一個救命的手術。」李利昕主任說。

打破醫學「禁區」

為老年髖部骨折患者健康保駕護航

隨著我國人均壽命的延長,老年髖部骨折的發病率逐漸上升,且高齡、超高齡患者數量增長迅速。為高齡、超高齡患者行外科手術治療,以往在醫療界被認為是挑戰醫學「禁區」之舉。然而,在各學科的大力支持配合下,青島市中心醫院創傷骨科全體醫護人員共同努力,運用精湛的技術和耐心、細緻的護理成功衝出「禁區」,使高齡、超高齡患者得以順利康復,挽救了患者的生命。

「近兩個月,我們團隊已經連續為6位90歲以上的老年髖部骨折病人進行手術治療,手術都很順利。其中,最大年齡96歲,在手術後20小時即可下地行走。」創傷骨科主任李利昕介紹。對於高齡髖部骨折患者,每做一臺手術都是一次挑戰。李利昕主任和他的創傷骨科團隊努力為每一位前來求醫的高齡髖部骨折患者進行個性化手術治療,並不斷刷新患者的年齡記錄。

健康提醒:如果你和家人還很年輕,那請積極預防骨質疏鬆;如果你家裡有老人,請叮囑他定期監測骨密度,合理鍛鍊,預防跌倒;如果老人發生了髖部骨折,請與醫生充分溝通,爭取手術治療,避免長時間臥床;如果老人因為各種原因無法手術,請積極配合醫護人員進行護理,預防併發症的發生。

通訊員 馬華 半島網記者 孫貼靜

【來源:半島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90歲老人摔傷後10天才發現骨折 專家提醒:高齡老人要警惕「隱匿性...
    近日,南京市第一醫院骨科成功為一名高齡老人患者進行了左股骨近端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該患者年近九旬高齡。骨科主任醫師王黎明教授團隊憑藉豐富的手術經驗,成功為患者進行手術,目前患者已經康復出院。
  • 百歲老人不慎摔倒骨折 關節置換後重獲新生
    百歲老人骨折 第一次就醫選擇保守治療 就診後老人被診斷為「右側股骨頸骨折」,醫生告知此類骨折被稱為「人生最後一次骨折」,保守治療的風險遠遠高於手術治療。家人想著老人已經100歲了,只要能不痛了就不願意折騰了,所以不願意為老人做手術,拿了止痛藥準備回家保守治療。
  • 老人骨折後到底應不應該手術?
    老年人骨折主要發生在三個部位,髖部、腕部、腰椎和胸椎,其中最易發生骨折的部位為髖部。黎昭華指出,在老年骨折中,65歲以上老人的髖部骨折幾乎佔到了50%以上,但是只有30%的患者能恢復到傷前的生活狀態,其中有小部分患者的骨折不癒合可能發生股骨頭壞死。   腕部骨折也是老年人骨折中較常見的一種。當老年人要摔倒時,多會反射性地伸出手掌觸地來支撐保護身體。
  • 耋耄老人股骨粗隆骨折,結局意想不到
    「原以為媽媽這次受傷骨折會長期臥倒在床上,想不到手術後恢復那麼快,你看走的越來越穩了,婁底市骨傷醫院果然名不虛傳!」這樣溫馨的一幕發生在婁底市骨傷醫院髖股膝脛科,看到97歲的老人家手術後快速恢復,劉老太的家人難抑心中的喜悅,感激之情溢於言表。
  • 高齡老人摔傷至髖部粉碎性骨折,僅24小時內就可站起來行走
    如果他們之中有人摔倒了,要他們自己站起來,再快速的到健康的行走,那絕非易事,又或者在他們心目中那是不可能的存在。 所以人們把老人摔跤至髖部骨折冠稱為:人生中的最後一摔或最後一次骨折。
  • 暴雪突襲冰城 謹防老人滑倒骨折! 醫學專家教您走路如何「防摔」
    再加上老年人骨質鈣磷流失增加,易導致骨質發生脫鈣、骨皮質變薄以及骨質疏鬆等病理變化,直到骨密度及骨強度發生改變,以至於老人在輕微暴力(不慎摔倒)的情況下也會發生骨折,醫學上將其稱為脆性骨折。常見的脆性骨折發生部位有:尺、橈骨遠端骨折、股骨頸骨折、腰椎壓縮骨折。
  • 為什麼說髖關節骨折是人生最後一次骨折?怎麼防治
    髖關節骨折就是老年人健康不能忽視的問題之一,因為這些患髖關節骨折的老年人中,受傷一年後,能完全恢復到受傷前功能狀態的不足15%,有將近50%的髖關節骨折老人在傷後一年內可能會永遠離開。 所以有人說:「髖關節骨折可能是人生最後一次骨折,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 【科普】高齡老人大腿骨折,隔天卻「健步如飛」,緣由在它!
    【科普】高齡老人大腿骨折,隔天卻「健步如飛」,緣由在它! 一天下午劉奶奶在社區內散步碰到李奶奶李奶奶坐著輪椅由家人推行兩位老人見面後相互寒暄
  • 菏澤市立醫院多科合力救治百歲老人轉危為安
    近日,菏澤市立醫院創傷骨科馮濤主任剛剛做完一臺手術,還未休息片刻就接到一位家屬求助,一名百歲老人因意外跌倒導致髖部疼痛,不能活動,已經臥床1周,骶尾部出現大面積褥瘡。   放下電話後,馮濤即刻前往患者家中探視,患者100餘歲高齡,平時生活能自理,經仔細查體及評估後,考慮患者股骨轉子間骨折可能性較大,同時合併褥瘡,如不處理遠期可能危及患者生命。與患者家屬反覆溝通三天後來醫院救治,考慮患者高齡且內科合併症較多,首先收入全科醫學科(老年醫學)。
  • 純素者、蛋奶素者和魚肉素者的髖部骨折風險都比葷食者高
    純素者、蛋奶素者和魚肉素者的髖部骨折風險都比葷食者高 來源:中國婦女報時間:2020-12-10 09:07:43 來自英國的一項大型研究稱,素食主義者發生的骨折風險比葷食者高出43%。
  • 菏澤市立醫院:多科合力救治 百歲老人轉危為安
    11月24日,菏澤市立醫院創傷骨科馮濤主任剛剛做完一臺手術,還未休息片刻就接到一位家屬求助,一名百歲老人因意外跌倒導致髖部疼痛,不能活動,已經臥床1周,骶尾部出現大面積褥瘡。放下電話後,馮濤即刻前往患者家中探視,患者100餘歲高齡,平時生活能自理,經仔細查體及評估後,考慮患者股骨轉子間骨折可能性較大,同時合併褥瘡,如不處理遠期可能危及患者生命。與患者家屬反覆溝通三天後來醫院救治,考慮患者高齡且內科合併症較多,首先收入全科醫學科(老年醫學)。
  • 崴腳怎樣判斷是否骨折? 崴腳需要就醫嗎?
    崴腳怎樣判斷是否骨折? 崴腳需要就醫嗎?時間:2018-11-20 16:30   來源:趣味百曉僧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崴腳怎樣判斷是否骨折? 崴腳需要就醫嗎? 崴腳怎樣判斷是否骨折?有的崴腳休息一兩天自己就好的,有的崴腳骨折了,就需要去醫院治療。
  • 朔州市山陰縣醫療集團人民醫院骨科--青年團隊破解百姓就醫難...
    任命後,他勇擔醫改重任、攻堅克難、改革創新,不斷探索醫療服務新模式,為了拓展新業務,不分晝夜的忙碌,先後成功開展了閉合髓內釘治療四肢骨折、股骨頭置換術、椎間孔鏡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等新技術,當年骨科業務就翻了兩番。「以前,部分需要轉到上級醫院接受治療的患者,現在,在山陰當地就能得到很好的治療。」王國利說。
  • 骨科醫生:不是嚇唬人,有種骨折會死人!(上)
    所以骨科學界把這種發生在髖部的骨折又稱為「人生最後一次骨折」,不是說它是人經歷的最後的一種骨折,而是說一般遭遇到這種骨折之後就時日無多了。老年人為什麼容易髖部骨折?那為什麼老年人容易發生髖部骨折,尤其是股骨頸骨折呢?
  • 95歲老太遭遇「人生最後一次骨折」 安醫大四附院多學科協作成功救治
    日前,因意外摔傷導致右側股骨粗隆間骨折的李奶奶,經安醫大四附院多學科協作手術治療後,在家人的陪伴下康復出院。家住三十頭鄉的李奶奶今年95歲,雖然是高齡老人,但平時的生活都能自理,從沒想過會遭遇「人生最後一次骨折」。月初李奶奶不慎摔傷,右側髖關節處著地,疼痛難忍,不能站立行走,本以為過段時間就能緩解,但在家休息後情況仍無改善,家人趕緊將她送到安醫大四附院就診。
  • 發熱莫要自行服大慶市人力資源藥 儘早預約排查
    疫情防控典型案例 | 進商場避高峰保持距離 戴口罩少觸物快速離開發熱莫要自行服藥 儘早預約就醫排查疫情防控典型案例 | 村民過年少流動 婚喪嫁娶能簡則簡疫情防控典型案例 | 非必要不聚集 麻將就別打了疫情防控典型案例 | 乘公交要錯峰 少交流不觸臉
  • 90歲老人摔跤致股骨頸骨折,術後第二天就能下床行走
    日常生活中,因為摔跤、車禍導致骨折是很正常的事情,除了少數嚴重創傷,一般骨折很少會導致患者直接死亡。但有一個部位的骨折,多發生在中老年人,以女性多見,在一年內使老年人死於各種併發症的比例高達30%,它就是股骨頸骨折。 專家表示,因股骨頸骨折一旦發生將嚴重影響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導致老年人翻身、坐起等都十分困難,而長期臥床會引起呼吸、泌尿系統感染,深靜脈血栓形成,發生壓力性損傷等,進而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股骨頸骨折常被稱為「人生最後一次骨折。」
  • 新一輪「攻克骨折」合作力爭到2025年將骨質疏鬆性髖部和椎體骨折...
    瑞士尼翁2020年6月16日 /美通社/ -- 國際骨質疏鬆基金會(IOF)今天宣布,攜手牛津大學與安進(Amgen)和優時比(UCB)建立合作,支持「攻克骨折」計劃(Capture the Fracture®)。該計劃力爭到2025年,減少25%的骨質疏鬆性髖部和椎體骨折。
  • 老人摔跤有多危險?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日益加重,被稱為「人生的最後一次骨折」的老年髖部骨折發病率逐年上升,預計2020年我國老年髖部骨折的發生率為16%~20%,人數180萬~200萬。當前,老年髖部骨折的平均預後情況為:25%完全康復,40%需家庭護理,50%需拄杖或助行器,24%大於50歲的患者在一年內死亡。非手術治療的老年髖部骨折的5年生存率僅3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