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網6月30日訊 在老年骨科疾病中,髖部骨折常被稱為人生「最後一次骨折」,因為它會引發多種合併症,如果保守治療,老年人一年後生存率大約只有50%。
髖部骨折受傷後10天才來醫院就診
5月21日,在家人的陪護下,兩位做完人工股骨頭置換手術的「90後」老奶奶手扶助行器行走在青島市中心醫院創傷骨科病房走廊上。從兩位老人平穩的步伐中,全然看不出20小時前,她們還是遭受髖骨骨折只能臥床的高齡患者。這兩位「90」後的老奶奶分別是96歲的楊奶奶和94歲的王奶奶。
「楊奶奶是髖部骨折受傷後10天才來醫院就診。」主管醫師於明聖回憶說。當時楊奶奶在家不小心滑了一跤,出現左側大腿根部疼痛,因為怕給子女添麻煩就自行在家休息,一躺就是十天。十天後,疼痛絲毫沒有減輕,楊奶奶這才打電話告訴子女。子女帶楊奶奶來到青島市中心醫院就診,通過影像檢查,結果顯示楊奶奶左側股骨頸骨折。看到檢查結果,楊奶奶和子女既驚訝又緊張。很快,楊奶奶住進了創傷骨科病房。住院後,創傷骨科主任李利昕立即對楊奶奶的病情進行了詳細了解,並向她的子女詳細說明了老人目前的情況,如果身體情況允許的話,應該行人工股骨頭置換手術治療。楊奶奶已經96歲高齡,平時身體較弱,活動量已不大,加之老人心肺功能差,手術風險極高。但如果不手術,老人將長期臥床,容易出現墜積性肺炎、壓瘡、泌尿系感染、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等併發症,甚至威脅生命。經過反覆考慮後,楊奶奶的家人還是下定決心選擇手術治療。
在和楊奶奶家人充分說明手術的必要性和風險性之後,李利昕主任及其團隊為楊奶奶實施了左側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手術僅用40分鐘就順利完成,術中出血少。術後第2天,楊奶奶就能扶助行器下地活動。
同樣的遭遇和經歷也發生在94歲高齡的王奶奶身上。王奶奶和楊奶奶一樣因為髖骨骨折入院,如今恢復良好,於是,出現了文章開頭的一幕。
髖骨骨折
人生最後一次骨折
老年人,全身骨量丟失嚴重,骨質變得疏鬆,肌肉萎縮,肌力下降,全身骨質處在一個十分脆弱的狀態,不慎跌倒或輕微暴力即可能導致髖部骨折。此類型老年患者常合併心、肺等多種內科疾病,如不積極處理,原發病很有可能會隨之加重。另外,很多人認為年紀大了經不起手術,很多老年患者發生髖部骨折後會選擇保守治療。但是,一旦臥床時間較久,墜積性肺炎、深靜脈血栓、肺栓塞、壓瘡、泌尿道感染等併發症隨之而來,骨折本身並不可怕,但這些併發症會嚴重消耗患者的身體甚至生命。根據研究統計,由於各種原因,老年人發生髖部骨折後,一年生存率只有約50%,這也是被稱為「人生最後一次骨折」的原因。因而毫不誇張地說,老年人一旦罹患髖部骨折,不啻面臨生死考驗!這個說法非常直觀而形象地道出了老年人髖部骨折的難治程度以及嚴重的不良預後。
「骨折本身並不致命,但骨折帶來的併發症卻是致命的。所以為老年髖部骨折患者進行手術,不單純是為了治療骨折,這更是一個救命的手術。」李利昕主任說。
打破醫學「禁區」
為老年髖部骨折患者健康保駕護航
隨著我國人均壽命的延長,老年髖部骨折的發病率逐漸上升,且高齡、超高齡患者數量增長迅速。為高齡、超高齡患者行外科手術治療,以往在醫療界被認為是挑戰醫學「禁區」之舉。然而,在各學科的大力支持配合下,青島市中心醫院創傷骨科全體醫護人員共同努力,運用精湛的技術和耐心、細緻的護理成功衝出「禁區」,使高齡、超高齡患者得以順利康復,挽救了患者的生命。
「近兩個月,我們團隊已經連續為6位90歲以上的老年髖部骨折病人進行手術治療,手術都很順利。其中,最大年齡96歲,在手術後20小時即可下地行走。」創傷骨科主任李利昕介紹。對於高齡髖部骨折患者,每做一臺手術都是一次挑戰。李利昕主任和他的創傷骨科團隊努力為每一位前來求醫的高齡髖部骨折患者進行個性化手術治療,並不斷刷新患者的年齡記錄。
健康提醒:如果你和家人還很年輕,那請積極預防骨質疏鬆;如果你家裡有老人,請叮囑他定期監測骨密度,合理鍛鍊,預防跌倒;如果老人發生了髖部骨折,請與醫生充分溝通,爭取手術治療,避免長時間臥床;如果老人因為各種原因無法手術,請積極配合醫護人員進行護理,預防併發症的發生。
通訊員 馬華 半島網記者 孫貼靜
【來源:半島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