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式快餐轉型在即 馬蘭拉麵信息化破局)
移動網際網路在給人們帶來便捷性的同時,也加劇了個性化的需求。民以食為天,中國萬億的餐飲市場也終將迎來轉型時刻。從線上到線下的O2O模式,再到產業鏈、供應鏈的優化升級,再到經營模式、營銷模式的變革,新的行業競爭已經展開。
潮水來臨中式餐飲面臨的窘境
自本世紀初開始,信息化就已經逐漸進入並影響餐飲業發展。隨著移動網際網路浪潮徹底席捲中國,中國的餐飲企業們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
而對於中式傳統餐飲行業來說,技術上和理念的落後讓中式餐飲在國際市場上並無競爭力。就像提到快餐行業,人們第一反應還是肯德基或是麥當勞。國內的消費者越來越依賴於品牌消費,而大型連鎖餐飲品牌的升級往往伴隨著更大壓力。
企業信息化升級是件好事,卻並非一日之功,大部分餐飲企業仍舊瞻前顧後,不敢改革。數據顯示,國內約有餐飲企業500萬家,餐飲軟體系統商超過1000家,而最大的一家餐飲軟體系統商在行業所佔的比例也還不足2%。由此可見,中國本土餐飲信息化仍處於初級階段。
馬蘭拉麵 連鎖中餐的率先突破
作為一家屹立二十年的連鎖餐飲領軍企業,馬蘭拉麵一直以親民的形象被人所熟知。作為中式快餐的老兵,馬蘭在信息化大潮來臨時卻反而呈現年輕化,率先應用新技術、新理念進行了升級。
一方面是供應鏈的升級。馬蘭通過多年的投入和積累,整合了門店、倉儲、供應商等多方的資源,利用信息化手段重塑了供應鏈管理系統。在原材料採購流程上,馬蘭的門店通過門店端系統將訂貨單發送給供應商和總部,總部對原材料通過集中採購、入庫、配送等環節,將訂單需求的貨物配送到各個門店,將原材料製成終端產品銷售給顧客。然後利用大數據算法,對用戶反饋的數據進行分析,包括產品銷售量、成本消耗和原料的需求量等數據,不斷調整原材料的種類和數量,並通過拓寬供應商渠道,委託第三方生產半成品的方式,保證食品安全,提高各環節效率,保證的原材料的穩定輸出,且為產品的標準化生產提供了基礎。僅2015年一年,馬蘭通過供應鏈系統就提升了約125萬元的效益。
BOH系統(back of house 營運後臺支持系統)則為馬蘭的產品創新打開窗口。馬蘭通過BOH系統強大的數據分析能力,有效的過濾出顧客對產品的喜好、就餐行為的喜好數據,比如在系統中根據不同用戶的年齡、性別、地域分布等屬性,洞察到不同人群的消費飲食習慣,對馬蘭的產品結構、服務模式進行優化,同時根據用戶反饋進行再次優化。持續的優化結果,也將使原材料、採購流程同步優化,不僅有效地節約了成本,還提高了馬蘭的產品研發能力,適時推出顧客喜愛的新產品,比如三月火爆的米龍牛肉麵,正是選用了年輕用戶喜愛的上等食材,一時間成為馬蘭爆款。此外,門店的營銷管理、會員卡管理、營業數據的分析等也將通過B0H系統進行有效統籌。
此外,馬蘭還正在逐步完善CRM客戶關係管理系統,將銷售管理、市場營銷管理、客戶服務系統等方面同每個顧客建立聯繫,對顧客進行一對一的個性化服務,了解顧客的具體化需求,讓馬蘭對顧客的判定更為精準,進一步改善馬蘭的產品策略和營銷策略。
持續創新 馬蘭品牌的逆生長之路
馬蘭保持年輕的秘密,不只在於信息化升級的技術突破,更在於馬蘭的品牌理念已經完成了一次蛻變。
作為老牌名店,馬蘭沒想過吃老本,而是意志堅定的將網際網路思維引入餐飲。在營銷模式上、產品定位上重新進行了個性化梳理。運用網際網路工具,與各大餐飲O2O平臺加緊協作;在線下店面,實現全面的微信點餐、一站式支付,提升用戶體驗;面對年輕群體,馬蘭與滴滴打車、支付寶等國內最大的移動網際網路平臺合作,跨界營銷。四十歲的人知道馬蘭,二十歲的人也知道馬蘭。
作為一家品質為本的餐飲企業,馬蘭前瞻性的信息化創新令人稱讚。馬蘭拉麵早在2009年就上線了POS系統,成為國內首家運用POS系統的中式快餐品牌。2015年,馬蘭開通了微信點餐,是國內首家實現微信點餐、在線支付、會員營銷等功能的大型中式快餐連鎖品牌。
移動互聯的普及加速了中國餐飲行業的信息化進程。為了滿足用戶多元的飲食、服務、周邊需求,中國本土的餐飲企業只有積極擁抱網際網路,用創新提高效率,才能在競爭激烈的餐飲市場中繼續前行。自馬蘭後,中式快餐行業整體的信息化正在加速,對於餐飲企業來說也將是機遇和挑戰並存。誰能夠在信息化的大潮中重新找到自己的核心競爭力,誰就能在當前百花齊放的餐飲市場中脫穎而出。傳統的中式餐飲行業有著多年歷史,但潮水來臨,需要的不是智慧,而是勇氣。只有從根本上相信技術創新,中式餐飲才能夠在萬億的市場中立於不敗之地。
(原標題:中式快餐轉型在即 馬蘭拉麵信息化破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