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武鎮牌坊
清乾隆進士檀萃《滇海虞衡志》載,「普洱名重於天下,出普洱所屬六山,一曰攸樂,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蠻磚、六曰曼撒,周八百裡。」古六大茶山連成一片,西面是攸樂茶山,中間是革登、莽枝、倚邦、蠻磚茶山,東面是曼撒茶山(屬易武茶區)。目前西雙版納古六大茶山是指瀾滄江內六大茶山即革登、倚邦、莽枝、蠻磚、曼撒(易武)、攸樂(基諾)。曼撒與易武指的是同一片區,北曼撒南易武,隨著政治、戰亂等原因茶葉的交易中心和集散地的由曼撒移到了現在易武鎮。瀾滄江外六大茶山是指:南糯、南嶠、勐宋、景邁、布朗、巴達。
古六大茶山地圖
易武,雲南的古六大茶山之一,位於西雙版納州勐臘縣,是茶馬古道的源頭,清朝道光帝曾親筆御賜「瑞貢天朝」。從勐醒的岔路口上到易武大丫口,右轉就可以看到這座門樓牌坊,進去就是易武鎮了。上面赫然寫著「易武——中國貢茶第一鎮」。兩邊各有一個很是顯眼的茶字,讓人不由想到了茶在這片土地上的某種特殊和淵源的歷史意義。
易武古茶山,系古六大茶山中茶園面積最大、產量最大的茶山,易武古茶山海拔656-2023米之間。海拔差異大,形成了立體型氣候,具有溫溼、溫暖型兩種氣候特點,不同的小區氣候條件造成了不同的生態環境。
&34;,這是易武鎮古茶山的真實寫照。易武自古就以出好茶、出名優茶而著名。據茶葉質量檢測數據表明,這裡古樹茶葉品質優良的主要因素是:
1、植被保護較完整,生態環境平衡,大氣無任何汙染,古茶樹、古茶園四周森林茂密,山清水秀,養分充足,極有利於茶樹的自然生長。
2、氣候溼熱,光、熱、水、土自然條件優越,使這裡的古茶樹常年生機盎然,發芽早,育芽能力強,芽肥大葉身葉背茸毛多顯毫。年可發多輪多次,年生長期長近10個月,2月下旬開採,11月中旬結束。
3、內含物豐富,在相同條件下測試,易武古茶園茶葉的茶多酚、水浸出物、兒茶素指標,明顯高於其他產茶區的同類品種茶葉。
易武山茶屬喬木大葉種,微苦澀,香氣高,在梅子香、蜜香中透著一股幽蘭香,穀雨前後所採芽茶味淡香入荷,回甘強烈生津好,易武正山歷史上就是聞名中外的古茶山。
易武古茶山、古鎮,曾是&34;府所在地,植茶制茶易茶歷史悠久,尤其在清朝後期成為了六大茶山中最熱鬧繁華的茶馬古鎮和茶葉加工、集散中心。據史料已載,清嘉慶、道光年間,易武山每年產幹茶70000餘擔。所產普洱茶就源源不斷地由騾馬隊運出,經普洱、到下關、過麗江、進四川,到達康藏地區,部分運銷印度、尼泊爾等國。
易武山高霧重,土地肥沃,溫熱多雨,熱量豐富,雨量充沛。茶區土壤,在熱帶亞熱帶季雨林成土條件下,由紫色巖和沙巖母巖上風化發育而成,主要為磚紅壤、赤紅壤、黃壤。各地土質呈微酸性反應,pH值在4.6-6.5之間。土壤養分積累快,分解利用快,土壤有機質含量4.6%以上,腐殖質厚5釐米以上。土層深厚,土壤透氣性好,有機質含量高。古茶樹分布區域植被生態系統保持較好,生長著諸如椿樹、香樟樹、榕樹、漆樹、董棕等高大喬木,氣生植物多,樹木、藤本植物繁茂,森林覆蓋率高和高等植物集中,構成了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種植茶葉的理想之地。
易武大樹茶
在易武鎮,看到最多的,就是「茶」,無論是標誌還是實物。從遺留下來的建築來說,可以看出這裡曾經的繁榮。隆盛時期,「入山制茶者十萬人」。易武鎮當年的古茶莊,車水馬龍,行人的絡繹不絕,賓客滿堂,歷史上有名的老茶號,皆出於此。現如今是很多茶友瞻仰的地方。
易武茶有溫潤柔雅蜜香回甘顯著的特點。其香揚水柔,刺激性較低,湯色淡黃明亮、口感厚重香甜苦澀味低、回甘生津持久、葉底鮮活、均勻整齊,茶質優良極耐衝泡。從條索來看,葉片大,芽頭小,葉梗比較粗,而且長,新茶呈現墨綠淡青黃色。
如今有茶人把易武茶山總結為七村八寨:
易武七村分別是:麻黑村、高山村、落水洞村、曼秀村、三合社村、易比村、曼撒村。
易武八寨分別是:颳風寨、丁家寨(瑤族)、丁家寨(漢族)、舊廟寨、新寨、倮德寨、大寨、張家灣寨。
易武七村八寨圖
當然,易武普洱茶不僅僅是只有七村八寨這麼簡單,小微產區不斷呈現在茶友眼前,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給。不過沒有關係,喝自己喜歡的茶,就夠了。
文 | 雲南易武同豐泰茶號整理
圖 | 易武同豐泰實拍、網絡
-----------------------
雲南易武同豐泰茶號,始創於清鹹豐三年(1853年),後於己巳年(1929年)在原產地易武舊廟寨復業制茶,恢復生產「易武同豐泰」圓茶,傳承雲南普洱茶百年製茶技藝,專營古六大茶山喬木大樹古樹普洱茶,為廣大茶友傾情奉獻收藏品飲之佳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