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軌跡——古六茶山之「攸樂古茶山」

2020-09-04 葉尖上的行者

茶山簡介

攸樂茶山,現今屬景洪市基諾山基諾族鄉所轄區域,也稱基諾茶山。其位於景洪市轄區內,距離景洪市區 27 公裡,其東西長約 75 公裡,南北寬約 50 公裡,地處北偉 21°59′-22°29′,東經 100°25′-101°25′之間。茶山西面與景洪市勐養鎮相連,南連景洪市勐罕鎮,東接勐臘縣勐侖鎮,東南與象明鄉相接,北靠大渡崗鄉。

雲霧中的攸樂古茶山

茶山海拔在 575-1691 米之間,地處北熱帶、南亞熱帶氣候的山區,年平均溫度 18-20 攝氏度。氣候條件優越,生物資源、土地資源豐富。土壤呈磚紅—紅色,以粉砂質土層為主,土層深厚,土壤較肥沃,森林覆蓋率較高,有機質含量高,是歷史上著名的普洱茶古六大茶山之一。

攸樂山龍帕古茶園牌坊

攸樂山茶園大部分為林茶混交林,屬雲南大葉茶種,葉型分為長葉型和橢圓型兩種;芽葉分為紅梗綠芽和綠梗綠芽兩種;亞諾古茶園中還發現比大葉種稍小一點的中葉型茶種。

攸樂山毛茶鮮葉

攸樂古茶山是古六大茶山中唯一不在勐臘縣境的茶山。

歷史沿革


茶山主要種茶民族為基諾族,基諾族自稱攸樂族,意為:崇尚舅舅的民族。基諾族在建國前 300 多年前剛從母系氏族跨入父系氏族,後直接邁入社會主義社會,名族性格不善溝通,勇敢善戰,清朝時期倚邦府的衰落與基諾族有著直接的關係。

代表基諾文化作品雕塑

攸樂古茶山種茶、制茶、貿茶歷史悠久,史籍記載,清朝雍正年間(1729 年),普洱府曾在攸樂山設置管理「六大茶山」的攸樂同知,派五百兵丁駐防。清末年間,古茶園面積約有 1 萬畝左右,幾經滄桑,至今大部分被毀,古茶園荒蕪面積達70%以上。

攸樂山基諾族村落

攸樂山種茶,年代久遠,相傳茶是孔明遺種,故尊奉孔明為茶祖。攸樂茶山是雲南大葉茶的中心產地,歷史上位居「六大茶山」之首,產量中歷史上最高達2000 擔以上。清雍正七年(公元 1729 年)曾設過同知府和專管捕盜的普洱通判,1942 年國民黨軍隊開進攸樂茶山,燒殺搶掠造成茶農四逃,茶山荒蕪。解放後人民政府撥款、發糧救濟茶農扶持茶葉生產,使產量逐漸上升。

基諾族圖騰-太陽鼓

基諾族認為山有山神,地有地神,寨有寨神,谷有穀神,他們崇尚萬物。每年祭祀的活動很多,傳統節日、喜慶豐收,生兒育女、天災人禍都要祭祀神靈。一年中最大的祭祀活動是&34; 節時的祭太陽鼓,他們視太陽鼓為神靈的化身和村寨的象徵。

攸樂茶特點

攸樂茶條索稍小,呈灰黑色,較緊結,湯色淡桔黃,湯水柔和,苦弱澀稍偏重,整體較均衡,回甘較快、生津感強,香偏弱。

攸樂茶幹毛茶

整體口感偏易武,香型類似於曼撒,舌面收斂感強於易武茶區,但不似易武茶口腔飽滿,韻亦不如易武。

茶園分布

基諾鄉土地總面積 622.9 平方公裡,其中國家自然保護區、國有林 53 萬多畝,佔全鄉總面積的57%,是典型的純山區農業鄉。據統計,攸樂茶山現有古茶園面積 2900 多畝,新式臺地茶園面積 7300 畝。

攸樂山古茶園

勐養自然保護區

我們是葉尖上的行者團隊

關於普洱茶你想知道的,我們都知道

關注我們

為您提供專業、快捷的一對一解答

我們的朋友圈每天都更新發生在雲南西雙版納有趣的故事

採茶做茶以及普洱茶全部的乾貨知識

相關焦點

  • 易武屬於「古六茶山」,但「古六茶山」不屬於「易武山」!
    高發倡/文外界茶商把「古六茶山」的茶,都混稱為「易武片區」茶,這是嚴重的混淆、擾亂、欺騙行為!山屬概念和行政管轄都是嚴重錯誤的!雲南「普洱茶」的「古六大茶山」之「六大」,分別是:攸樂、莽枝、革登、倚邦、蠻磚、漫撒(即易武)。其中的「攸樂」屬於景洪市基諾鄉管轄。
  • 行者軌跡——古六茶山之「倚邦古茶山」
    茶山簡介倚邦山的中心大鎮是倚邦街,亦稱&34;倚邦&34;倚邦山&34;磨臘&34;著名的普洱茶產自倚邦的茶山……有許多江西人和湖南人在倚邦做買賣,每年有大量的貨物從倚邦運往緬甸,有茶葉交易往來於仰光、撣邦、加爾各答、噶倫堡和錫金。"從克拉克的記載來看,倚邦茶在道光年間已賣到印度和歐洲。
  • 「攸樂山」被列為古六大茶山之首,喝普洱,不可不知攸樂茶
    「攸樂山」被列為古六大茶山之首,喝普洱,不可不知攸樂茶。茶湯特點:香氣高揚、湯水柔和。很多人提到普洱茶,都會以為產地是在普洱市。但其實,在古代普洱只不過是普洱茶的交易地,而普洱茶真正的產地則在西雙版納。瀾滄江以北的六大茶山,都在其中。
  • 如何劃分古六大茶山與新六大茶山?
    雲南擁有豐富的古茶樹資源,雲南古茶樹不僅樹齡大,古茶樹面積大,分布範圍廣而全國聞名的六大茶山就是其典型代表。說到雲南六大茶山,很多茶友都搞不清楚古六大茶山和新六大茶山,古六大茶山與新六大茶山有什麼區別?是怎麼劃分的?今天就六大茶山為茶友一一講解。
  • 行者軌跡——古六茶山之「革登古茶山」
    革登古茶山革登」是為布朗族語,意為「很高的地方」,由此可得知革登有布朗族居住過。革登茶顯著的特點就是香氣高,有「王者之香」的美稱。>六大茶山中面積最小,戰亂及政治等等原因所致,部分茶樹被燒毀及破壞, 現存古茶樹較為稀少。
  • 古六大茶山之易武茶山
    、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蠻磚、六曰曼撒,周八百裡。」古六大茶山連成一片,西面是攸樂茶山,中間是革登、莽枝、倚邦、蠻磚茶山,東面是曼撒茶山(屬易武茶區)。目前西雙版納古六大茶山是指瀾滄江內六大茶山即革登、倚邦、莽枝、蠻磚、曼撒(易武)、攸樂(基諾)。
  • 古六大茶山之莽枝茶山
    莽枝茶山,位於雲南省西雙版納州勐臘縣,是古六大茶山之一。千年前已有少數民族在莽枝山居住種茶,莽枝山腳的曼賽、速底等村寨已有上千年的歷史,至少在元代已有成片的茶園。,又稱江內六大茶山是指:攸樂古茶山,革登古茶山,倚邦古茶山,莽枝古茶山,蠻磚古茶山,慢撒古茶山。
  • 古六大茶山之革登茶山
    、四曰莽枝、五曰蠻磚、六曰曼撒,周八百裡。」古六大茶山連成一片,西面是攸樂茶山,中間是革登、莽枝、倚邦、蠻磚茶山,東面是曼撒茶山(屬易武茶區)。目前西雙版納古六大茶山是指瀾滄江內六大茶山即革登、倚邦、莽枝、蠻磚、曼撒(易武)、攸樂(基諾)。
  • 古六大茶山之倚邦茶山
    倚邦清乾隆進士檀萃《滇海虞衡志》載,「普茶名重於天下,出普洱所屬六茶山,一曰攸樂、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蠻磚、六曰曼撒,周八百裡。」地理位置古倚邦茶區內有19個自然村。倚邦古茶山(傣語稱「磨臘」倚邦,即茶井之意)古倚邦茶區海拔差異大,最高點山神廟1950米,最低點磨者河與小黑江交匯處只有565米。倚邦茶區產茶著名的地方有倚邦、曼松、嶍崆、架布、曼拱等。
  • 古六大茶山與改土歸流的淵源
    哀牢山、無量山、邦馬山生長著大量樹齡在兩千年以上的古樹茶;瀾滄江、怒江兩岸分布著十多萬畝人工栽培的古茶山、古茶園。古六大茶山位於雲南省西雙版納州勐臘縣和景洪市境內,面積兩千多平方公裡,分別為:倚邦、易武、攸樂、革登、莽枝、蠻磚。從唐代開始滇南多個少數民族便在六大茶山一帶建茶園,元代「六大茶山"初步形成,茶園超萬畝。
  • 江內「古六大茶山」歷史名茶劃分之攸樂茶山
    攸樂古茶山是六大古茶山中唯一一個不在勐臘縣的正山,位於雲南省西雙版納州景洪市基諾鄉境內,亦稱「基諾古茶山」。
  • 古六大茶山分布區域,各茶山茶樹滋味特點
    古六大茶山之易武易武是著名的普洱茶六大古茶山之一,易武包括易武正山、漫撒茶山、曼臘茶山等。易武種茶歷史悠久,早在唐代已經有濮人也就是布朗族、佤族、哈尼族等在易武居住種茶,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民族飲茶習俗和茶文化,以易武正山「七村八寨」最具特色。
  • 諸葛亮送茶種,攸樂山種古茶,普洱古6大茶山之首
    「攸樂山」被列為古六大茶山之首,喝普洱,不可不知攸樂茶。茶湯特點:香氣高揚、湯水柔和。很多人提到普洱茶,都會以為產地是在普洱市。但其實,在古代普洱只不過是普洱茶的交易地,而普洱茶真正的產地則在西雙版納。瀾滄江以北的六大茶山,都在其中。
  • 勐臘古茶山-茶韻悠悠
    今天就帶著大家來初步了解一番,普洱論山頭之一部分,即古六大茶山(革登、莽枝、攸樂、倚邦、蠻磚、易武) 根據當時現存的茶山範圍、茶園面積、茶葉產量等等因素,匯報了古六大茶山依次是易武、倚邦、攸樂(基諾)、漫撒、蠻磚和革登,州人民政府確認了他們的報告。(歷史上所稱六大茶山是攸樂、倚邦、莽枝、革登、曼撒(含易武))。
  • 了解普洱,就從普洱六大古茶山開始吧
    「六大茶山」一般指雲南境內的六大古茶山,位於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內。歷史資料對古六大茶山的說法不一,儘管在1957年,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對古六大茶山進行了實地普查,現在亦有瀾滄江內六大茶山:革登、倚邦、莽枝、蠻磚、曼撒(易武)、攸樂(基諾)和江外六大茶山(南糯、賀開、勐宋、景邁、布朗、巴達)兩個說法。
  • 【茶字典】古「六大茶山」
    茶,即有「茶中之茶」美譽的普洱茶;銀生城,即今中國雲南西雙版納一帶;諸山,即普洱茶的千年聖地「六大茶山」。清乾隆進士檀萃《滇海虞衡志》載,「普茶名重於天下,出普洱所屬六茶山,一曰攸樂、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蠻磚、六曰慢撒,周八百裡。」這「周八百裡」不僅指茶山的面積,而且也表明「六大茶山」是連成一片的。
  • 了解雲南古六大茶山之味,看這兩篇就夠了 | 第二篇
    上一篇,我們了解了古六大茶山中的曼灑、蠻磚、莽枝,以及宋聘號為什麼要付出這麼大的心力來做「六山集」。清朝雍正年間,普洱府在攸樂山設置管理古六大茶山的攸樂同知府,管轄的地域接近於今天一個州市級別,折射出當年茶葉生產的興旺。
  • 【2017茶山行紀】我眼中的普洱茶:古六大茶山倚邦
    每到春茶,這句詩真是適用於每一座山頭,不停的行走之間,會遇到那些同樣用腳步丈量著普洱茶生命的做茶人,或點頭微笑,或互訴衷腸, 卻絕口不提八千裡路的艱辛,只訴風花雪月,這是某種不可言的默契,因為都經歷過,彼此心知肚明,再言說就顯得矯情。也會遇到一些茶友,興致盎然,頗有「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氣勢,看的我們只能暗自慨嘆老了老了,歲月一去不復返。
  • 「古六大茶山」的茶馬古道(轉)
    尋找古六山補充材料編輯整理:作者:高發倡 稿件來源:西雙版納報 古六大茶山」的茶馬古道記載著當年運輸普洱茶的輝煌歷史
  • 江內古六大茶山之倚邦古茶山
    倚邦古茶山的古茶樹以雲南特有的大葉種茶為主,保存有少部分四川引種的小葉種茶。 倚邦劃為十二版納之一的版納倚邦,因盛產茶葉,又稱「磨臘倚邦」,傣語意為「茶水井」之地,統一管轄當時的六大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