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夏日滾滾的熱浪中,城市的節奏被拉長拉遠。
轟鳴的汽車,路上的行人,嘈雜的耳語,來去匆忙的腳步讓城市夜晚的燈火都顯得熱烈而焦灼。
圖源:熊偉
城市的躁動需要被撫慰,「城市山林」就是最好的調味劑。
在南京,有一處山林,不那麼引人注意,卻是實實在在的「清涼盛景」。
這就是清涼山公園。
圖源:簡靜
金陵地域文化
南京的根脈源自清涼山。
那時,長江浪濤拍岸,岸邊巨石嶙峋,堆堆疊疊,是一片石頭山。楚威王滅越選此地建邑,「金陵」就此得名。
這座城市從這裡踏出繁榮的第一步,而這一片石頭山,就成了南京最初的烙印。
圖源:光影劍客
所謂「鐘山龍蟠,石頭虎踞,帝王之宅」,人類的感受和認知賦予了土地全新的意義。
諸葛亮出駛東吳,登上的就是這石頭山。登山遠眺,看遍金陵形勢,發出這一句流傳千古的感慨。
蹲踞江岸的虎就是城西這片清涼山,孫權後來這老虎身上建起了石頭城。
而諸葛武侯曾經駐足的山坡,也成為了現在的一處景點「駐馬坡」,由劉海粟題字的「駐馬坡」石刻,如今靜悄悄躺在山中。
圖源:熊偉
現在的清涼山內寂寥清淨,遊人稀少。拐角樹蔭處山風陣陣,林濤澎湃。
公園面積不大,很多設施還在修繕。
但是拾階而上,高低差頓生,山林蔥鬱,植被茂盛,滿眼綠色,轉角就是一處歷史遺蹟,
低調沉寂,卻是藏龍臥虎。
古時這片石頭山面積巨大,包含了現在的石頭城公園、烏龍潭公園乃至古林公園。
1970年時因開闢城西幹道(虎踞路),將清涼山與石頭城切為兩段。
圖源:熊偉
而曾經拍岸的江水也漸漸西撤,留下了日夜衝擊而成的懸崖峭壁。
那時這裡是阻隔北敵南渡的天然屏障,山下南側是當時的水陸碼頭,渡江南來的旅客登岸後首先入目的便是這座石頭山。
現在只有一張怪石鬼臉,懸掛於峭壁之上,被稱為「鬼臉城」。西側一處清亮的池塘,照出鬼臉城的倒影,老南京人俗稱之為「鬼臉照鏡子」。
圖源:簡靜
或許是千年江水滲透,石頭山自帶水之清冷靜謐的特質。於是千年六朝遺蹟,皆在山中。
南唐後主李煜不知在這裡憑欄遠望過多少次,他將當時的興教寺擴建為石城清涼大道場。
在山上廣植翠竹,建避暑離宮,從此改名清涼山。
圖源:熊偉
佛教傳統文化
佛教文化也在清涼山紮下根。
創建中國佛教禪宗五家之一法眼宗的高僧文益禪師,就是在清涼寺內完成「解鈴還須繫鈴人」的教誨。
作為南唐金陵首剎,佛教敲擊「幽冥鍾」的起源在清涼寺,「清涼鐘聲」馳名中外。
圖源:光影劍客
後來古寺幾經重建,在明代成為佔地20畝,規模甚大的「清涼禪寺」。
而清涼寺的放生池就是對面的烏龍潭。傳說潭水深不可測,有烏龍出沒,任狂風也不起波瀾。
到清代的時候,清涼山又名小九華,相傳為地藏菩薩駐錫地。
烏龍潭公園 圖源揚子晚報
清康熙年間的《金陵名勝圖》載,每逢農曆七月初一至七月三十日,前來清涼山禮佛者絡繹不絕,川流不息。
據說僅供香客休息的進香茶棚,從大中橋一直擺到清涼山,此一車水馬龍,人流如織的繁榮盛況,形成了金陵四十八景之一的「清涼問佛」。
如今這幾處盛極一時的宗教之地被劃為了不同的公園。
清淨幽雅,老人們在其間閒逛下棋,唯有留下的紅牆青瓦、綠樹紅花似乎還可窺見一些當年風採。
圖源:簡靜
當然留下來的還有神奇故事。
傳說清涼寺一老僧常飲一口井水,頭髮不會變白,白髮的人如果長期飲用此井水還可以變回烏髮。
所以井叫還陽井,也叫保大泉,是真正保留下來的南唐遺蹟。
1987年,專家們對還陽井的井水進行了化驗,化驗結果表明井水中含有較多的鍶成分,而鍶是人體內所需的成分。
而清涼山的考據學問也是自成一脈,說是一股南京文脈也不為過。
清涼山精英文化
清涼寺舊藏「三絕」,即董羽畫龍,李後主八分書和李霄遠的草書。
圖源:光影劍客
明嘉靖年間,這裡便建立書院,取名為「崇正」,取自文天祥的「天地有正氣」之意。崇正書院依山勢三進院落,重簷翹角,亭臺樓閣。
三殿前有水池與石刻的流水龍頭,古樹在側,站在殿前放眼周圍,一片蒼翠。
圖源:熊偉
雖然屢經戰火損毀,但「崇正書院」於1980年由著名建築專家楊廷寶親自設計重建,算是重現「清涼勝境」。
現在,每到春夏之交,書院前的繡球花就開遍,一片燦爛。雪白的花簇在墨綠的底色映襯下顯得清新雅致。
圖源:熊偉
而一進門就在高處盤踞的掃葉樓,白牆灰瓦,是「金陵八家」的龔賢晚年的居所。
龔賢晚年困窘,後結識了著名的戲劇家《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對他頗有幫助。
掃葉樓
清涼山還有一處建築,正是「睜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的故居,1910年建為江南圖書館,現歸入南京圖書館,為該館特藏部。
圖源:觀影劍客
石濤曾在此創作,張恨水曾行在清涼古道之上,還把清涼山寫入《半生緣》中。
山中後來還建起了「中國水彩畫的開山大師」李劍晨的藝術館,以及著名山水畫家魏紫熙藝術館。
圖源:簡靜
所謂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清涼山的歷史古蹟太多,已經到了三步一景的程度。
上世紀20年代開始,公園迎來大範圍翻修,廣植草木,這裡成為一座綠樹掩映的文化園林。
入秋時節,踏進山中的銀杏谷,看泛黃的落葉輕輕飄落,早已忘卻人世幾回往事,只嘆四海為家,故壘蕭蕭蘆荻秋。
這片文化高地在上世紀70、80年代曾作為南京火葬場的所在地,正如元詞中所寫「落日無人松徑裡,鬼火高低明滅。」
圖源:簡靜
曾經指點江山的六朝形勝地,如今唯有青山如壁。繁華落盡,只有青石小道蜿蜒著伸向樹叢深處。
作為南京城邦的開篇之作,清涼山已然隱在城西,坐看翠竹歷經千百風霜,悠然立在古道旁。
朱自清曾在《南京印象》中寫到:
這裡是滴綠的山環抱著,山下一片滴綠的樹;那綠色真是撲到人眉宇上來。若許我再用畫來比,這怕象王石谷的手筆了。
寧心無一事,便到清涼山。
清涼山沾染的憂鬱氣質,一如南京城,是別樣的優雅脫俗,
就好似一個歷經世事又超脫世外的高人,安定神閒。
南京頭條原創發布
轉載請註明來源
法律顧問:江蘇永衡昭輝律師事務所合伙人 劉俊傑律師
聯繫方式:13770763636
心靜自然涼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