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人為什麼不去清涼山?

2020-08-30 南京熱

在夏日滾滾的熱浪中,城市的節奏被拉長拉遠。

轟鳴的汽車,路上的行人,嘈雜的耳語,來去匆忙的腳步讓城市夜晚的燈火都顯得熱烈而焦灼。

圖源:熊偉

城市的躁動需要被撫慰,「城市山林」就是最好的調味劑

在南京,有一處山林,不那麼引人注意,卻是實實在在的「清涼盛景」。

這就是清涼山公園。

圖源:簡靜

金陵地域文化

南京的根脈源自清涼山。

那時,長江浪濤拍岸,岸邊巨石嶙峋,堆堆疊疊,是一片石頭山。楚威王滅越選此地建邑,「金陵」就此得名。

這座城市從這裡踏出繁榮的第一步,而這一片石頭山,就成了南京最初的烙印

圖源:光影劍客

所謂「鐘山龍蟠,石頭虎踞,帝王之宅」,人類的感受和認知賦予了土地全新的意義。

諸葛亮出駛東吳,登上的就是這石頭山。登山遠眺,看遍金陵形勢,發出這一句流傳千古的感慨。

蹲踞江岸的虎就是城西這片清涼山,孫權後來這老虎身上建起了石頭城。

而諸葛武侯曾經駐足的山坡,也成為了現在的一處景點「駐馬坡」,由劉海粟題字的「駐馬坡」石刻,如今靜悄悄躺在山中。

圖源:熊偉

現在的清涼山內寂寥清淨,遊人稀少。拐角樹蔭處山風陣陣,林濤澎湃

公園面積不大,很多設施還在修繕。

但是拾階而上,高低差頓生,山林蔥鬱,植被茂盛,滿眼綠色,轉角就是一處歷史遺蹟,

低調沉寂,卻是藏龍臥虎

古時這片石頭山面積巨大,包含了現在的石頭城公園、烏龍潭公園乃至古林公園。

1970年時因開闢城西幹道(虎踞路),將清涼山與石頭城切為兩段。

圖源:熊偉

而曾經拍岸的江水也漸漸西撤,留下了日夜衝擊而成的懸崖峭壁。

那時這裡是阻隔北敵南渡的天然屏障,山下南側是當時的水陸碼頭,渡江南來的旅客登岸後首先入目的便是這座石頭山。

現在只有一張怪石鬼臉,懸掛於峭壁之上,被稱為「鬼臉城」。西側一處清亮的池塘,照出鬼臉城的倒影,老南京人俗稱之為「鬼臉照鏡子」。

圖源:簡靜

或許是千年江水滲透,石頭山自帶水之清冷靜謐的特質。於是千年六朝遺蹟,皆在山中。

南唐後主李煜不知在這裡憑欄遠望過多少次,他將當時的興教寺擴建為石城清涼大道場。

在山上廣植翠竹,建避暑離宮,從此改名清涼山

圖源:熊偉

佛教傳統文化

佛教文化也在清涼山紮下根。

創建中國佛教禪宗五家之一法眼宗的高僧文益禪師,就是在清涼寺內完成「解鈴還須繫鈴人」的教誨

作為南唐金陵首剎,佛教敲擊「幽冥鍾」的起源在清涼寺,「清涼鐘聲」馳名中外

圖源:光影劍客

後來古寺幾經重建,在明代成為佔地20畝,規模甚大的「清涼禪寺

清涼寺的放生池就是對面的烏龍潭。傳說潭水深不可測,有烏龍出沒,任狂風也不起波瀾。

到清代的時候,清涼山又名小九華,相傳為地藏菩薩駐錫地。

烏龍潭公園 圖源揚子晚報

清康熙年間的《金陵名勝圖》載,每逢農曆七月初一至七月三十日,前來清涼山禮佛者絡繹不絕,川流不息。

據說僅供香客休息的進香茶棚,從大中橋一直擺到清涼山,此一車水馬龍,人流如織的繁榮盛況,形成了金陵四十八景之一的「清涼問佛」

如今這幾處盛極一時的宗教之地被劃為了不同的公園。

清淨幽雅,老人們在其間閒逛下棋,唯有留下的紅牆青瓦、綠樹紅花似乎還可窺見一些當年風採

圖源:簡靜

當然留下來的還有神奇故事。

傳說清涼寺一老僧常飲一口井水,頭髮不會變白,白髮的人如果長期飲用此井水還可以變回烏髮。

所以井叫還陽井,也叫保大泉,是真正保留下來的南唐遺蹟

1987年,專家們對還陽井的井水進行了化驗,化驗結果表明井水中含有較多的鍶成分,而鍶是人體內所需的成分。

清涼山的考據學問也是自成一脈,說是一股南京文脈也不為過

清涼山精英文化

清涼寺舊藏「三絕」,即董羽畫龍,李後主八分書和李霄遠的草書。

圖源:光影劍客

明嘉靖年間,這裡便建立書院,取名為「崇正」,取自文天祥的「天地有正氣」之意。崇正書院依山勢三進院落,重簷翹角,亭臺樓閣。

三殿前有水池與石刻的流水龍頭,古樹在側,站在殿前放眼周圍,一片蒼翠。

圖源:熊偉

雖然屢經戰火損毀,但「崇正書院」於1980年由著名建築專家楊廷寶親自設計重建,算是重現「清涼勝境」

現在,每到春夏之交,書院前的繡球花就開遍,一片燦爛。雪白的花簇在墨綠的底色映襯下顯得清新雅致。

圖源:熊偉

而一進門就在高處盤踞的掃葉樓,白牆灰瓦,是「金陵八家」的龔賢晚年的居所

龔賢晚年困窘,後結識了著名的戲劇家《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對他頗有幫助。

掃葉樓

清涼山還有一處建築,正是「睜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的故居,1910年建為江南圖書館,現歸入南京圖書館,為該館特藏部。

圖源:觀影劍客

石濤曾在此創作,張恨水曾行在清涼古道之上,還把清涼山寫入《半生緣》中。

山中後來還建起了「中國水彩畫的開山大師」李劍晨的藝術,以及著名山水畫家魏紫熙藝術館

圖源:簡靜

所謂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清涼山的歷史古蹟太多,已經到了三步一景的程度。

上世紀20年代開始,公園迎來大範圍翻修,廣植草木,這裡成為一座綠樹掩映的文化園林。

入秋時節,踏進山中的銀杏谷,看泛黃的落葉輕輕飄落,早已忘卻人世幾回往事,只嘆四海為家,故壘蕭蕭蘆荻秋

這片文化高地在上世紀70、80年代曾作為南京火葬場的所在地,正如元詞中所寫「落日無人松徑裡,鬼火高低明滅。

圖源:簡靜

曾經指點江山的六朝形勝地,如今唯有青山如壁。繁華落盡,只有青石小道蜿蜒著伸向樹叢深處。

作為南京城邦的開篇之作,清涼山已然隱在城西,坐看翠竹歷經千百風霜,悠然立在古道旁

朱自清曾在《南京印象》中寫到:

這裡是滴綠的山環抱著,山下一片滴綠的樹;那綠色真是撲到人眉宇上來。若許我再用畫來比,這怕象王石谷的手筆了。

寧心無一事,便到清涼山。

清涼山沾染的憂鬱氣質,一如南京城,是別樣的優雅脫俗,

就好似一個歷經世事又超脫世外的高人,安定神閒

南京頭條原創發布

轉載請註明來源

法律顧問:江蘇永衡昭輝律師事務所合伙人 劉俊傑律師

聯繫方式:13770763636

心靜自然涼

☟ ☟ ☟

相關焦點

  • 南京人為什麼不去清涼山?
    那時,長江浪濤拍岸,岸邊巨石嶙峋,堆堆疊疊,是一片石頭山。楚威王滅越選此地建邑,「金陵」就此得名。傳說潭水深不可測,有烏龍出沒,任狂風也不起波瀾。到清代的時候,清涼山又名小九華,相傳為地藏菩薩駐錫地。清康熙年間的《金陵名勝圖》載,每逢農曆七月初一至七月三十日,前來清涼山禮佛者絡繹不絕,川流不息。據說僅供香客休息的進香茶棚,從大中橋一直擺到清涼山,此一車水馬龍,人流如織的繁榮盛況,形成了金陵四十八景之一的「清涼問佛」。
  • 南京清涼山公園徵集LOGO
    清涼山公園的知名度、美譽度和影響力,推進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實現由公園向景區轉型發展,南京清涼山公園現向社會公開徵集形象LOGO設計。明代南京第一個狀元焦竑出自園內崇正書院。明末清初著名畫家詩人龔賢晚年定居清涼山,現設有龔賢紀念館(掃葉樓)。園內還有南唐古井-還陽井、中華奇石館、新金陵畫派魏紫熙和李劍晨紀念館等古蹟和人文景點。「春品蘭花秋賞銀杏」是廣受歡迎的特色園事文化活動。
  • 南京清涼山約4、公裡!速看!
    「網紅的小眾拍照地」大多數到過南京的人都跑到這個偏僻的地方,為了探索這個城市的歷史遺蹟,了解它的輝煌和荒涼,我喜歡熱鬧的地方,喜歡隨風而去,被潮流所引領,但當我來到南京清涼山,我就知道它會成為秋天的又一張「網紅小眾拍照地
  • 南京清涼山休閒半日遊
    清涼山半日遊清涼山半日遊清涼山半日遊清涼山半日遊清涼山半日遊清涼山半日遊清涼山半日遊南京清涼山,邊走邊看
  • 實拍南京清涼山公園清涼寺廟
    南京清涼山公園正大門遠觀南京清涼山清涼古寺南京清涼山清涼寺簡介
  • 石城虎距---南京清涼山
    南京清涼山公園位於南京城西清涼門內清涼山路83號,山高僅100多米,方圓約4公裡。諸葛亮曾登臨比處,稱金陵地勢為「鐘山龍蟠石城虎踞」,虎踞就指今清涼山。戰國時楚威王於石城山置金陵邑。三國時,東吳改築石頭城,亦名石頭山。南唐時曾建避暑宮於山上,是南唐帝王避暑行宮的所在地。北宋時更名清涼山,沿用至今。 清朝康熙年間,被譽為金陵八大家之首的畫家龔賢在清涼山西麓置地半畝,建屋數間隱居,取名半畝園;相傳今掃葉樓即龔賢故居。
  • 南京城內的清涼山雖然「個頭」不高,但大有來頭
    南京市鼓樓區清涼門內,有一座山名叫清涼山,山高190米,方圓約4公裡。山上巨木參天、竹林茂密,十分涼爽宜人。每到盛夏時節,當地人好似趕集一般湧上清涼山,只為躲避酷暑。清涼山,最初名叫「石頭山」。別看山不高,來頭可不小。
  • 南京清涼山公園夠「清涼」,免費開放順民心!
    南京清涼山公園夠「清涼」,免費開放順民心!清涼山腳下的遊客和錯覺,看到這座山肯定超級涼爽,景色一定會特別美,其實清涼山腳下。南京市鼓樓區清涼門,其中翻譯海拔約百米的小峰,那在這裡的話,乍一看是綠色的境地,到秋天,這裡的景色仍然想讓人陶醉。在清涼山可以找到很多名勝古蹟和歷史文化遺蹟,被稱為「六朝勝跡」。
  • 南京清涼山公園徵集LOGO啦,等的就是你!
    南京清涼山公園徵集LOGO啦,等的就是你!提升公園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現向社會公開徵集南京清涼山公園形象LOGO設計清涼山公園歷史文化背景南京市清涼山公園歷史悠久,人文薈萃,素有「六朝勝跡」之稱,系一座歷史文化名園。
  • 南京清涼山公園,大隱隱於市,本地人常去外地人少知的避暑勝地
    如今天氣越來越熱,閒暇時間很多人開始尋覓一避暑佳地,說起南京夏季避暑的地方,除了名氣較大的中山陵風景區外,還有一處本地人常去外地人少知的地方,這裡就是清涼山公園,大隱隱於市的一處公園,這裡不僅氣候涼爽、空氣清新,更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園,素來有「六朝勝跡」之稱。
  • 南京老地名:清涼門、清涼山、清涼新村
    六朝古都的南京,它的地名也處處透露著恢弘的歷史底蘊和人文感懷。南京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其地名之眾多,內涵之深廣,有些地名標記了金陵山水相映的地理特徵,有些地名沉澱了金陵帝王州的政治色彩與歷史滄桑,有些地名凸顯了金陵市井文化與商貿經濟的發達,還有些地名表達了金陵人崇文尚書的價值取向。清涼門位於南京市鼓樓區清涼山西麓,虎踞路西,鬼臉城南。
  • 南京清涼山公園,一座藏於喧囂鬧市中的城市山林,門票免費
    「駐馬坡」,在一處山坡上可以看到駐馬坡三個紅色大字,當年諸葛亮途徑南京時曾短暫逗留並觀察了南京的山川走勢,留下了「鐘山龍盤,石城虎踞,此乃帝王之宅也」的名句,「虎踞龍蟠」由此而來,其中的虎踞就是指的清涼山,龍蟠為紫金山。
  • 南京清涼山公園,一座藏於喧囂鬧市中的城市山林,免費遊玩
    清涼山是位於南京鼓樓區清涼山的小山,它僅海拔100米,但歷史悠久,特別是清涼山風景名勝區,具有「六朝勝跡」的美譽,清涼山公園建在清涼山,儘管它在少數人群中不受歡迎,但這裡也有許多當地人或外國遊客。清涼山最早的歷史遺蹟之一是「駐馬坡」,在山坡上,您可以看到駐馬坡的三個紅色字符,諸葛亮經過南京時,短暫停留並觀察了南京山河的變化趨勢,著名的短語「鐘山龍盤,石城虎踞,此乃帝王之宅也」,「虎踞龍蟠」由此而來,虎踞是指清涼山,龍盤是紫金山。
  • 南京清涼山花崗巖石柱或為原日本神社牌坊遺存(圖)
    「南京神社」規制比擬靖國神社 建造時曾發掘出2000具中國人骸骨  韋世林所說的五臺山「神社」,是南京淪陷期間日本人所建,其主要的功能之一,就是存放在華斃命和病死的日本士兵的骨灰。  昭和十七年(1942年)十一月的一份檔案顯示,從昭和十七年七月到昭和十八年三月,神社的工程還在繼續,當時的承建人叫出川茂,承建單位叫「出川組」,單位地址在南京市中山路155號。出川組在神社工地每日投入350人的勞動力,其中有石工62人、大工30人,左官50人,苦力208人,這些人每月需要食用四十二石米。另一份檔案顯示,在神社工地幹活的工人,有很多來自上海和江蘇。
  • 在南京清涼山,邂逅那一地金黃
    快報訊(記者 趙冉)清涼山銀杏谷,是每年秋天南京人賞銀杏的最火去處。11月1日起至12月1日,清涼山公園將舉辦「美在銀杏谷」第五屆清涼山銀杏文化旅遊節,邀請市民去邂逅那飄落一地的金黃。走進清涼山公園大門,沿著掃葉樓往山道上行走兩三分鐘,就能遠遠望見一片金色的銀杏樹林在陽光下發出光芒。整個銀杏谷有300多株銀杏樹,這些銀杏樹齡在60年左右,平均高20米,樹幹直徑為50釐米左右,是金燦燦的天然氧吧。有不少市民在銀杏樹下寫生、晨練,格外靜謐美好。
  • 清涼山公園內發現石頭城遺蹟 確定南京都城起源地
    石頭城是南京作為都城的起源地,南京別稱「石城」由此而來。公元212年,孫權相中清涼山一帶,建築了石頭城。這座城周長7裡,一直沿用到五代十國時期……石頭城究竟在哪裡?近日,在中國古代都城考古新發現國際學術研討會上,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所所長賀雲翱帶與會的國內外學者們參觀了清涼山公園正在進行的考古發掘。他興奮地宣布:石頭城找到了,就在這裡!
  • 南京清涼山公園,大隱隱於市,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現在天氣越來越熱,空閒的時候很多人開始找避暑地,說起南京夏天的避暑勝地,除了有名的中山陵風景區外,當地人還經常去外地人不知道的地方,這裡是清涼山公園,大隱躲在市裡的公園裡,這裡不僅氣候清新,而且歷史悠久,臨時名園自古以來就被稱為「六朝勝跡」。
  • 延安宣傳牌竟介紹南京清涼山?當地回應:搜錯了
    陝西延安市街頭的一處關於當地風景的宣傳牌,文字內容卻是南京清涼山的景區介紹。今日(7月10日)下午,延安市南城區改造指揮部回應新京報記者稱,宣傳牌上文字內容是因為「搜錯了」,目前已撤換。近日,有陝西延安當地網友稱,延安街頭一處關於清涼山的宣傳牌出現「烏龍」。網友上傳的圖片顯示,宣傳牌上寫有「厚德延安」四個大字,畫面為延安風光,而文字介紹卻是南京的清涼山景區:「清涼山,位於南京市鼓樓區清涼門內,是南京城西的丘陵山崗」,「清涼山古名石頭山、石首山、石頭城,踞於南京城西隅。」新京報記者了解到,延安與南京各有一處清涼山。
  • 南京清涼山公園銀杏谷11月中旬進入觀賞期
    南京清涼山公園的銀杏谷,深秋時節正醞釀華麗變色。11月3日,「趣在銀杏谷」第三屆清涼山銀杏谷旅遊文化節開幕,將一直持續至12月3日。  走進清涼山公園大門,沿著掃葉樓往山道上行兩三分鐘,就能遠遠望見一片金色的銀杏樹林。整個銀杏谷有300多株銀杏樹,這些銀杏樹齡在60年左右,平均高度為20米。
  • 最是江南堪愛處 攬翠青山向清涼:《南京清涼山文化叢刊》問世
    厲恩寶12月1日上午,《南京清涼山文化史料叢刊》出版發行新聞發布會在南京清涼山公園李劍晨紀念館召開。南京地區的部分專家、學者:南京清涼山公園管理處主任李少華,南京地方史專家陶凱、吳小鐵、周瑞玉、楊松濤、徐智明等出席了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