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清涼山公園位於南京城西清涼門內清涼山路83號,山高僅100多米,方圓約4公裡。
清涼山古名石頭山、石頭城,有「六朝勝跡」之稱,公園內有眾多的名勝古蹟和歷史文化遺址,歷史文化底蘊深厚。諸葛亮曾登臨比處,稱金陵地勢為「鐘山龍蟠石城虎踞」,虎踞就指今清涼山。戰國時楚威王於石城山置金陵邑。三國時,東吳改築石頭城,亦名石頭山。南唐時曾建避暑宮於山上,是南唐帝王避暑行宮的所在地。北宋時更名清涼山,沿用至今。
清朝康熙年間,被譽為金陵八大家之首的畫家龔賢在清涼山西麓置地半畝,建屋數間隱居,取名半畝園;相傳今掃葉樓即龔賢故居。
駐馬坡
駐馬坡是清涼山最早的遺址,公元208年,諸葛亮出使江東,經過秣陵(今南京),駐馬石頭城,不禁感嘆到「鐘山龍盤,石城虎踞,此乃帝王之宅也」。著名書畫大師劉海粟所寫「駐馬坡」刻石於此。
(此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立即刪除。)
掃葉樓
掃葉樓在西側山坡上,是座三開間二層翹角木結構建築,為龔賢舊居。龔賢(1619~1689年),字半千,明末清初著名畫家、詩人,明亡後在清涼山定居。他曾作自畫像,手執掃帚作掃落葉狀,舊居因此稱掃葉樓。
清涼寺
公園內的清涼寺又稱石頭清涼大道場、清涼陟寺,法眼宗祖庭,金陵四十八景之一。該寺前身為(921年)徐溫始建的興教寺。南唐李後主常來此打坐念佛,故又稱「避暑宮」。南唐聖元元年(937年),李璟在此避暑納涼,改寺名為「石頭清涼大道場」,後主李煜親題「德慶堂」。文益大師長居此寺,並建立佛都法眼宗。明建文四年(1402年)由朱棣重建,改額為「清涼陟寺」。「清涼問佛」明清時被列為「金陵四十景」之一。
崇正書院
崇正書院在清涼寺東側山坡上,明嘉靖年間修建。整個建築依山勢而宜,綠樹掩映,古雅清靜,院內假山、水池、涼亭、徊廊相連,以及隨宜點綴的花草、竹絲,具有典型的江南園林風格。書院共三進,前兩進兩側有遊廊相連。第三進稱「清涼勝境」,築於高處,正殿是一座高重簷翹角古建築,殿前有水池與石刻的流水龍頭,西側是二層的「江天一線閣」,東側有假山、水池、六角亭。1980年,南京市政府撥款重修崇正書院,由著名建築專家楊廷寶親自指導設計方案,歷時兩年竣工。
碼字很辛苦,請大家多多鼓勵,您的關心、關注是我進步動力,謝謝大家!
執筆、攝影: 開弓箭
2020年7月1日於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