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農村俗語都是通過人們口耳相傳,能流傳至今已經很不容易了,雖然有些俗語早已過時,但也有一些俗語依然值得今人借鑑。比如有這麼一句俗語叫做:「一人不進廟,二人不觀井,三人不抱樹」,下面就來看看這句話到底有沒有道理呢?
一人不進廟
現在人經常喜歡把寺和廟混為一談,其實這兩者有著本質的區別。寺是屬於佛教建築,裡面是有和尚居住的;而廟是祭祀天地神或者祖宗的地方,裡面只有泥胎雕塑或者牌位;還有一個觀,觀是屬於道教建築,裡面是供奉仙的,比如三清之類的,當然觀裡面也是有道士居住的。
最初的「廟」字是上面一個「廣」下面一個「朝」,就是「廟」這個字,意思是房子裡被祭祀者都是一些像朝廷君王一樣受尊重的人,因此廟裡面供奉的泥胎雕塑大多都來自於民間,比如文財神關羽和武財神趙公明,以及土地爺等,都曾經是真實存在的人。
當然最初的廟也是比較大的,後來隨著廟裡的神越來越多,廟的形式也就開始多樣化,比如在以前的農村,幾乎每家都有一個土地廟,就是在牆上掏一個小壁櫥,裡面放上一個泥胎就行了。這也說明了土地爺的地位比較小,還不如民間一個秀才,所以在秀才家裡,土地廟的位置都與普通老百姓家裡不一樣。
稍微大一點的廟一般都不會建在村裡,而且人們都不願意與廟挨著住,像山神廟之類的,那就離村子更遠了。因此在以前的廟裡根本沒有人居住,再加上泥胎雕塑讓人畏懼,所以就成了一些強人聚會之所,如果一個人進了廟,萬一遇上強人就麻煩了。
相反寺院裡面是有和尚居住的,而道觀裡面也有道士,所以進了寺院和道觀都比較安全,再加上和尚和道士都比較和善,所謂「進山門就有三升米」的緣分,所以一個人外出的時候,可以進寺院,也可以進道觀,唯獨不能進廟宇,主要是出於安全考慮。
二人不觀井
其實這句話也是出於安全考慮,畢竟知人知面不知心,特別是在發財之後,更不能去井邊觀看了,萬一被其中一人推下去就麻煩了。俗話說:「害人之下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就算兩人關係很好,萬一其中一人不小心掉下去了,另一方也就百口莫辯了。
這主要是因為以前的井比較常見,所以不光是井邊不能去看,什麼懸崖之類的也不能一起去看,首先是為了避嫌,其次是為了防人。像《西遊記》裡的烏雞國國王,就是被推到井裡去了。所以才有了「二人不觀井」的說法。
三人不抱樹
意思是三個人不能一起抬樹,在農村抬過木頭的都知道,要麼是一人抬一頭,要麼是兩人抬一頭,三個人是沒辦法抬的,如果把一個人放到中間,萬一兩邊的人抬不動了,就會把中間的人壓住,而且中間的人還必須與兩邊的人個頭一樣,稍微高一點或者低一點都不行。
如果中間的人個子高,那重量就全壓在他身上了,如果個頭低,也就夠不著木頭,還不如不抬。所以抬木頭的時候,要麼兩個人,要麼四個人。所以就有了「三人不抱樹」的說法。這也是為了防止其中一人偷懶不出力,濫竽充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