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大多數人都沒有料到國慶檔最大的贏家會是主旋律味道最重的拼盤電影《我和我的祖國》吧,而一樣沒有料到的則是這7個短片中口碑最差的卻是年紀最大名聲也最大的總導演陳凱歌拍的《白晝流星》。
所以本文將只聚焦於這部短片,集中說說為什麼大家普遍給《白晝流星》差評,而我為什麼說這是陳凱歌的【超現實主義表達】。
截止到10月7日,《我和我的祖國》票房已輕鬆突破22億人民幣,豆瓣評分也高達8.0分,但是其實如果去看一下具體的短評,會發現很多人都認為陳凱歌的《白晝流星》拍得最差。倘若把這部短片拿掉,可能評分還能再高一些。
上面的評論基本代表了一批觀眾對陳凱歌這部短片的一個觀感,這類差評非常多,各種影迷群裡的交流也反映了類似的看法。
《白晝流星》到底差在哪裡呢?為什麼會引來這麼多差評呢?
陳凱歌超現實主義的表達方式使得故事顯得失真,而主旋律電影之前普遍不能為大家所接受,且普遍差評的主要原因原因就是因為故事太假。因此觀眾無法接受陳凱歌這種【寓言式】的表達,尤其是兩位年輕牧民親自去給太空人抬椅子,幾乎所有人都覺得不可能!太扯淡!
同時故事通過兩位年輕牧民因為看到太空飛行器的回歸降落而大徹大悟,最終改過自新,相當於將返回艙比喻成這兩位年輕人的指路明燈,而田壯壯相當於是他們的人生引路人。很多觀眾可能覺得太過突兀,也一樣不接受這種比喻。
另外這部短片帶有的一個主題是【精神脫貧】,尤其是小羊的那個片段是明顯的點題,但是很多人似乎無法理解扶貧和神舟飛船返航兩者之間的聯繫,從而會有不少人覺得看不懂,也會影響到對這部短片的評價。
下面我再以幾個名詞作為切入點來具體分析一下陳凱歌的這部《白晝流星》。
超現實主義
首先得說明一下什麼叫【超現實主義】。通過百度百科的詞條定義查詢,超現實主義的意思是:
致力於探索人類的潛意識心理,主張突破合乎邏輯與實際的現實觀,徹底放棄以邏輯和有序經驗記憶為基礎的現實形象,將現實觀念與本能、潛意識及夢的經驗相融合展現人類深層心理中的形象世界。
注意幾個關鍵詞【突破合乎邏輯與實際的現實觀】、【放棄以邏輯和有序經驗記憶為基礎】、【潛意識與夢的經驗相融合】
那麼就相對好理解了,按照正常邏輯和現實的實際情況,普通人是不可能知道返回艙的具體降落地點的,更不可能進入到降落點的核心區域,至於給太空人抬椅子這完全只可能存在於夢境中的想像了。
所以我說這是一種【超現實主義表達】,只是大多數人會基於正常現實邏輯與觀感來判斷,認為這種劇情太假,太扯淡了,於是就直接否定了。我個人是表示理解的,但是正因為這是完全不可能的,甚至覺得有些荒誕,反而會認為陳凱歌的這種設計是一種【詩意】或者是【浪漫】的表達。
所以即便請來了真的太空人,觀眾卻覺得【失真】,而寧浩導演的《北京你好》應該是個虛構的故事,但是由於表達方式比較真切,大家接受度反而很高。
以前主旋律電影的口碑普遍比較差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劇情、場面以及人物心理活動都太假了,這種假可能是因為不會拍,也可能是因為預算有限,還有就是缺乏誠意,抑或水平有限等等。而陳凱歌的假則是一種刻意而為之,其實是有差別的。
寓言式故事
這個名詞來自於這部短片的一個幕後採訪,主角之一的田壯壯說這是生活裡的一個寓言。
相信大家都看過所謂《伊索寓言》,其中有一個著名的寓言就是《農夫與蛇》,對應到短片中,田壯壯飾演的扶貧幹部就是農夫,而劉昊然好陳飛宇相當於恩將仇報的蛇,只是最後又被感化而改過自新。
所謂寓言,就是用假託的故事來說明某個道理或教訓。而《白晝流星》其實就是相當於一個寓言故事,返回艙被比喻成流星,對兩位年輕牧民產生了深刻的且積極正面的影響。不過很多觀眾會納悶,啊?看一眼返回艙就大徹大悟了?未免太誇張了吧。
當然有點誇張,但是因為是短片,沒有太多的空間去起承轉合,去豐富人物內心,於是只是通過幾個關鍵點來講述一個寓言故事。其實很多太空人都會被邀請到學校進行演講,為的就是通過這種形式來對孩子進行正面的引導,效果一定是有的,只是不可能像電影裡展現得那麼立竿見影。但是電影就是電影,一定會有某種程度上的誇張和虛構。
精神脫貧
扶貧攻堅是我們國家最近幾年最重要的幾個任務了,因此也成為了祖國電影中的一部短片的主題。
《白晝流星》裡其實點明了【扶貧】這個概念,但是很多人無法將其中的劇情和扶貧主題進行聯繫,也是差評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實這裡主要表達的是【精神脫貧】。
電影中的沃德樂和哈扎布有手有腳,年富力強,但是卻依然貧困無比,關鍵就在於精神的貧瘠,對於這類人進行扶貧,最重要的就是【精神脫貧】,何謂精神脫貧,再引用一下百度百科的解釋:
精神貧困通常表現為聽天由命、消極無為,安於現狀、好逸惡勞,不求更好、只求溫飽,老守田園、安土重遷,小農本位、重農輕商, 「等、靠、要」思想嚴重。要徹底擺脫貧困,首要的就是精神脫貧。解決好精神層面的問題,就會真正激發擺脫貧困的內生動力,就會激發出貧困地區幹部群眾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變被動救濟為主動脫貧,提升自主脫貧能力。
顯然電影希望通過神舟飛船返航的白晝流星來徹底改變這兩位難兄難弟,激發他們的主動性、積極性,提升他們自主脫貧的能力。
這個立意和主題本身是很不錯的,奈何大眾不是很能理解或者接受陳凱歌這種表達方式,從而引來一堆批評。
詩意攝影
這個其實在之前的【超現實主義表達】裡也有過涉及,其實這部電影符合陳凱歌一向以來的浪漫主義。我們回看他之前的電影,無論是《霸王別姬》、《荊軻刺秦王》還是《梅蘭芳》,其實都是充滿詩意的。
《白晝流星》這個片名本身也充滿了詩意,也是這7部短片中最詩意的一個片名了。
《前夜》、《相遇》、《奪冠》、《回歸》、《北京你好》、《白晝流星》、《護航》,是不是陳凱歌的這個片名最詩意?因為帶有比喻,所以顯得詩意,於是反而和觀眾之間產生了一些隔閡。不是每個人都能理解這種比喻,即便理解了也不一定能接受。
看這些鏡頭,真的充滿了美感,而且很明顯是帶有寓意的。可是對於絕大多數觀眾而言,並不能體會到這些鏡頭語言帶來的那些表達,甚至會加深對這部短片的困惑。
所以歸根結底,陳凱歌的這部《白晝流星》之所以得到那麼多的差評在於【表達方式】和【接受程度】之間的脫節,其實從電影技法上來評價這部電影的話,還是及格的,完成度還可以。本身祖國這部電影就是命題作文,如果從作文角度來講的話,陳凱歌的這篇小作文至少是沒有偏題的,而且進行了明顯的點題,同時也有一些不錯的辭藻,也就是那些充滿美感的攝影。
總而言之,這部短片沒有主流評論中說的那麼差,另外祖國動員了很多平時不看電影的人進了影院,他們對於電影的觀感和接受程度和一般的影迷是有很大差異的。我相信對於《白晝流星》而言,這種差異性會更大。
當然,這部電影也有一些缺點,也不是說拍得那麼好,例如還是顯得有些老套,人物的轉折有點生硬,部分情節在主題表達上是有重複的等等。
以上內容都是我自己的個人看法,不一定準確,但是也算是提供了一個視角或者切入點供大家參考吧。
【芙蓉鎮】導演:謝晉
『活下去,像牲口一樣的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