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天5夜行軍翻越5座雪山 直插印軍背後

2020-12-18 雜家歷史

中印戰爭,中國軍隊收復達旺後,我國政府建議和平談判解決邊境問題,而印度卻不知死活,認為中國前期戰鬥勝利靠運氣,不甘心失敗,氣勢洶洶的在西山口、德讓宗和邦迪拉呈一字長蛇陣分段布防。客觀說,這種布防並無水準,我劉伯承元帥根據敵情,提出「打頭、切尾、斬腰、擊背、剖腹」的戰術,關鍵戰術就是派出幾支奇兵迂迴至印軍側面、背後,突然發動襲擊,從頭部、中間和背後同時開展,將印軍一字長蛇陣截斷為數段小股,再分塊殲滅。

關鍵的迂迴任務由11師擔任,穿插路線為一條由北向南直插德讓宗和邦迪拉之間的小道——貝利小道。

1962年11月10日傍晚,11師以33團為前鋒,正式開始迂迴。由於是秘密迂迴,沒有運輸車,沒有空投,所有物質,包括彈藥、食品全部靠人力負擔,每個戰士負重60斤以上,炊事班、炮兵等特殊兵種負重就更重了。青藏高原不但海拔高,而且道路崎嶇,怪石嶙峋,懸崖斷壁。戰士行軍艱難程度不亞於紅軍長徵,徵途白雪皚皚,寒風刺骨,軍馬都受不了,紛紛跌落懸崖甚至累死,師部警衛連一個晚上就累死戰馬9頭。沒有戰馬,所有物質都靠人力負擔。就這樣,戰士們經過7天5夜的急行軍,翻越了5座雪山,行軍250公裡,跨峻岭7個,過橋19座,修橋13座,架橋1座,涉冰河1條,按照原計劃直插印軍背後。

迂迴印軍背後,我軍完成了對印軍合圍,突然對印軍發動攻擊。印軍大部分被我軍迅速擊潰,可48旅依靠堅固工事和險要地勢,負隅頑抗。同時印軍炮兵部隊配合48旅守軍對我軍進行打擊。我軍組織優勢兵力進行衝鋒,一米一米往前靠,激戰中3營營長李少白犧牲,3個步兵連連級指揮員負傷超過50%。經過血戰我軍推進至印軍陣地前沿,危急時刻我機炮連趕到,架起82炮彈對準印軍猛射,印軍抵擋不住,紛紛後退,我兩個連的兵力乘勢猛攻,終於攻下印軍陣地。

咬下這塊硬骨頭後,印軍還是像往常一樣一瀉千裡,隨即我軍轉入追擊搜索,21日進佔吉莫山口、比裡山口、鷹窠山口一線,11月20日佔領查庫,站在查庫,我軍已經可以看見印度廣闊的平原。此役,我軍全殲印軍3個旅,共斃俘印軍準將旅長豪爾·辛格以下官兵5200餘人。

相關焦點

  • 長徵中過雪山草地:最壯烈最英勇的行軍
    「雪皚皚,野茫茫,高原寒,炊斷糧……雪山低頭迎遠客,草毯泥氈紮營盤……」「長徵苦,最苦是雪山草地。」幾乎每一位經歷過長徵的老人,都用一個「苦」字來形容過雪山草地的經歷。然而,80年前紅色大軍的雪山草地之行,卻無疑是人類歷史上最悲壯的死亡行軍,這也是人類歷史上最壯烈最英勇的行軍。
  • 1962年對印反擊,前線否定總參方案,師長7天5夜穿插貝利小道
    按總參的想法,第二階段仍應採取淺近縱深迂迴的戰法,第一步消滅盤踞在西山口等地的印軍第62旅5個營,第二步消滅固守德讓宗的印軍第65旅主力,第三步攻向邦迪拉,打擊印軍第48旅、第67旅和炮兵第4旅主力。這個方案的優點是穩妥而可控,能依據需要隨時叫停。
  • 夾金山:紅軍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四川寶興7月27日電(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董碧水 朱洪園)夾金山位於川西,橫亙在寶興縣和懋功(今小金)縣之間,是中央紅軍長徵中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1935年6月,強渡大渡河不久,紅軍即向懋功地區挺進。
  • 紅軍長徵途中翻越雪山為什麼難?
    青藏高原東部的川康邊界地區,橫亙著許多高大山系,雪山連綿,積雪終年不化。三大主力紅軍長徵途中,翻越了夾金山、夢筆山、長板山、打鼓山、拖羅崗、折多山、哈巴雪山等幾十座雪山,很多紅軍戰士犧牲在雪山上。 翻越雪山為什麼難?
  • 死亡行軍:紅軍過雪山草地 遺體成悲壯「路標」
    採訪中,提到雪山草地,幾乎每一位經歷過長徵的老人,都用了一個「苦」字。  爬雪山、過草地,今天已成為人們體驗長徵精神的重要方式。然而,70多年前紅色大軍的雪山草地之行,卻無疑是人類歷史上最悲壯的死亡行軍。
  • 重溫紅色瞬間,銘記長徵精神:紅軍翻越過的幾十座雪山
    從今天開始,我們的「划船重走長徵路」體能大比武要進入第七個賽段、「夾金山段」的賽程了,之所以叫「夾金山賽段」,這是一段翻越重重雪山的艱難歷程——《紅星照耀中國》的作者、美國記者斯諾曾經統計過:紅軍在長徵途中一共翻越了18座山脈,其中5座是終年冰雪覆蓋的雪山。
  • 【記者再走長徵路】夾金山:紅軍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四川寶興7月27日電(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董碧水朱洪園)夾金山位於川西,橫亙在寶興縣和懋功(今小金)縣之間,是中央紅軍長徵中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    1935年6月,強渡大渡河不久,紅軍即向懋功地區挺進。為甩開追在身後的敵人,迅速實現與紅四方面軍的會合,中央紅軍決定,選擇敵人較少的雪山草地一線,達到快速行軍目的。
  • 解讀長徵(11):紅軍長徵先後翻越了哪些雪山?
    「雪皚皚,野茫茫」,雪山草地,是紅軍長徵中經過的自然環境最為惡劣的地區。「爬雪山,過草地」,是對紅軍長徵艱苦狀況、奮鬥精神最簡潔最生動的描述和概括。 雪山行軍,是紅軍長徵中最艱苦的行軍之一。紅軍翻越的雪山,大都海拔4000米以上,空氣稀薄,人跡罕至,白雪皚皚,山高谷深,氣候變幻無常。
  • 雪山低頭迎遠客,草毯泥氈紮營盤
    「雪皚皚,野茫茫,高原寒,炊斷糧……雪山低頭迎遠客,草毯泥氈紮營盤……」「長徵苦,最苦是雪山草地。」幾乎每一位經歷過長徵的老人,都用一個「苦」字來形容過雪山草地的經歷。然而,80年前紅色大軍的雪山草地之行,卻無疑是人類歷史上最悲壯的死亡行軍,這也是人類歷史上最壯烈最英勇的行軍。
  • 死亡行軍--紅軍過雪山草地全記錄
    採訪中,提到雪山草地,幾乎每一位經歷過長徵的老人,都用了一個「苦」字。     爬雪山、過草地,今天已成為人們體驗長徵精神的重要方式。然而,70多年前紅色大軍的雪山草地之行,卻無疑是人類歷史上最悲壯的死亡行軍。
  • 印軍在拉達克「囤貨」 15萬噸 精心一算,大概夠印軍堅守37天
    印軍在拉達克"囤貨",真準備過冬嗎? 近日,印度軍方在網絡上"炫耀"稱,在3個月的時間裡,已經將15萬噸物資運抵拉達克地區,印軍還專門刊發了多張高級軍官在拉達克前天視察後勤補給站的照片,以顯示所謂的"15萬噸物資"絕非吹牛。大概是由於物資囤積多了,印軍心中感覺踏實,所以才會在邊境地區一直持強硬態度。而我們自己一些網友大概也覺得,15萬噸物資,這不是個小數目。
  • 長徵70餘座雪山攻略:徒步翻越紅六軍團中甸小雪山
    1936年4月29日,紅二、六軍團翻過雅哈雪山,30日到達雲南省中甸(今香格裡拉)補充休整,至5月5日分兵兩路,北上四川省甘孜與紅四方面軍會師。賀龍、任弼時率紅二軍團左路沿金沙江北上去甘孜。在此下車,徒步21公裡,下午5點鐘左右,抵達小雪山腳下的翁上村。
  • 紅軍長徵翻越的最高雪山在丹巴!(圖)
    (黨嶺雪山是紅軍長徵時翻越的海拔最高的雪山)黨嶺雪山系橫斷山系大雪山脈的北段。整個黨嶺雪山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呈南北走向,主峰夏羌拉(藏語意為美女神仙山) 海拔5470米,聖潔美麗的美女神仙山,歷來被列入以墨爾多山為中心的四周群山中的重要神山之一。被當地藏民視之為神山,參拜者絡繹不絕,成為藏區信教群眾朝拜的聖地。在主峰周圍林立著28座海拔超過5000米以上的雪峰,形成群峰簇擁、雪山相連、氣勢磅礴的壯麗美景。
  • 長徵紅軍過草地爬雪山,走過的雪山有幾座,你知道?
    紅軍爬雪山過草地的歷史故事漸漸被人們遺忘,現如今戰士犧牲無人看,戲子離婚天下知。我只想說如果沒有紅軍,根本就沒有我們如今的幸福生活。長徵直到至今時隔80多年,你可曾知道紅軍爬過的5座雪山,現如今在哪裡?到底怎麼樣了?
  • 《我的長徵》部隊翻越第三座雪山——亞克夏山
    《我的長徵》部隊翻越第三座雪山——亞克夏山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7月31日 15:25 來源: 專題:我的長徵——與小崔一起「體驗」長徵路   隊伍在今天早上5:
  • 過雪山草地:鑄就長徵的不朽豐碑
    【詩歌裡的長徵】   「紅軍長徵舉世鮮,鐵流夜過黨嶺山;巍巍群峰銀龍舞,英雄大戰鬼門關。」(李布德少將《夜過黨嶺山》)  「綠原無垠漫風煙,蓬高沒膝步泥潭。野菜水煮果腹暖,乾草火燒驅夜寒。」(張愛萍將軍《過草地》)……  紅軍長徵,如果把每支部隊的行軍裡程加起來,總共有8萬裡,而在四川的裡程最長。  過雪山草地無疑是紅軍長徵最為艱苦悲壯的時候。據我們的統計,紅軍在長徵途中所翻越的雪山有73座之多,這裡的雪山是指埡口海拔4000米以上的山峰,4000米以下的都沒有算。其中,在四川境內有67座,雲南有3座,甘肅有3座。
  • 「爬雪山過草地」背後的原因,你一定要讀的歷史真相!
    從瀘定向北的路上,有一座險峻無比的大雪山,這座大雪山,叫做夾金山,主峰海拔4200多米。在當地流傳著的一首民謠:「夾金山,夾金山,鳥兒飛不過,人不攀。要想越過夾金山,除非神仙到人間!」可見這座山的險峻和環境的惡劣。
  • [詩歌裡的長徵]過雪山草地:鑄就長徵的不朽豐碑
    「紅軍長徵舉世鮮,鐵流夜過黨嶺山;巍巍群峰銀龍舞,英雄大戰鬼門關。」(李布德少將《夜過黨嶺山》)  「綠原無垠漫風煙,蓬高沒膝步泥潭。野菜水煮果腹暖,乾草火燒驅夜寒。」(張愛萍將軍《過草地》)……  紅軍長徵,如果把每支部隊的行軍裡程加起來,總共有8萬裡,而在四川的裡程最長。  過雪山草地無疑是紅軍長徵最為艱苦悲壯的時候。
  • 翻越十八軍「進藏最高山」:撫今追昔憶英雄(圖)
    缺乏高原行軍經驗的漢族同志建議王其梅政委坐下休息,幸虧有熟悉高原氣候的平措旺階同志同行,他們知道,在空氣稀薄的山頂,一坐下來就有生命危險。」  「當年十八軍到達這裡時,周圍的群眾很快就圍攏來了,有的是來看熱鬧的,有的是來賣東西的,看到他們雖然穿得破破爛爛的,但衣服很整潔,紀律也很嚴。他們在這裡休息了一晚,第二天一早就翻山了。」 羅布次仁回憶起當年見到十八軍官兵的情形時如是說。
  • 重走長徵路,翻越大雪山!黑水,等你!
    這裡,就是雅克夏雪山,海拔4743米。1935年7月2日,在共產黨的決議下,紅軍開始翻越雅克夏山,這座被藏民稱為「犛牛都無法通過的地方」。作為紅軍在黑水第一座翻越和翻越次數最多的雪山,如今,雅克夏已由昔日的「險途」變成了「坦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