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導演張黎再拍《曹操》,國產歷史劇能否重回巔峰?

2020-12-25 三聯生活周刊

張黎在整個採訪過程中聲音非常輕,輕到整理採訪錄音時要把耳機音量調成最大還只聽見一個輕飄飄的人聲。但是,這種「輕」,又仿佛頗有舉重若輕之意。這和他長久以來給人形成的印象,契合。

新劇

張黎最近拍了一部新劇,《武動乾坤》,正在優酷平臺上播出。因為是人氣網文作品再加上口碑過硬的大導演,這部劇在早前的優酷劇集發布會上就頗受期待。如今,播出過半,它的口碑卻似乎並不如預期。這讓曾被張黎歷史劇深深圈粉的觀眾有些失望。然而,黎叔終歸是黎叔,他說他很少看網上的評論,且「一部劇有一部劇的運氣」。採訪那天,他依然是平和、淡然。不過在說到任何他感興趣的點時,還是會站起來,踱著方步、眺望遠方,頗有種激昂之感。但是,他對於行業內的種種現象,用詞卻非常圓潤、溫和。就仿佛1957年出生的他,此刻已是很多事情瞭然於心但很多事已經沒有急著評論的必要了。他處於一個個人表達方式動輒可以影響較廣受眾的行業,但2018年此刻的張黎,反而是越來越將自己往後「藏」。

電視劇《武動乾坤》劇照

《武動乾坤》敘述了一個底層頑劣少年,歷經重重磨難,一步步淬火成鋼、扛起世間重任的故事。在採訪中,張黎喜歡說自己作品的「殼」。比如《走向共和》的「殼」,可以理解為那個時代、那個洪流中,各數風騷人物的進取與掙扎,他們在那個特殊的時代有各自的局限也有各自的偉大之處。而《武動乾坤》的「殼」,張黎覺得是「恰逢少年時,別輕易言敗」。

這本是一個很深刻的主題,但也很吃虧。因為在這種奇幻、幻想類題材的電視劇中,在強調爽感、「金手指」、開掛的國內玄幻文學的風格基礎上,觀眾似更會因「新」或「出其不意」而被吸引,張黎過往的對於宏大歷史題材的把控性,在這種邏輯簡單的全新領域,似乎很難馳騁。如今,仔細察看《武動乾坤》的負評,發現大家更多抱怨的不是電視劇質量,而是,它跟以往其他國產玄幻劇「並沒有什麼不同」,沒有拍出「張黎的新意」。

拍歷史正劇,張黎的獨到之處也是他成功的地方,是對大量鮮活、生動的史料的搜集。拍《武動乾坤》之前,張黎也做了大量的資料搜集工作,因為之前沒有接觸過這個題材,所以他看了一些國內的同題材作品。天蠶土豆的原著他也看了。對於張黎來說,看原著一貫是一個「不斷推演、判讀的過程」。當時看《武動乾坤》原著時,他和主創團隊畫了很多張圖,是他們想像中的小說場景的再現。這些圖也包括現場美術的制景、視效製作的可完成度。其實這部新劇,和他以往的高口碑劇一樣,也是用著十足的精力、心思去準備它。

導演張黎

在別的採訪中沒有提到的一點是,他說《武動乾坤》其實寄寓了他對現下年輕男性群體的一種反思。當下社會,多元價值觀頻出,但似乎一種古老、傳統的男性價值觀被日漸忽略了,就是,男孩要更陽剛。「這兩天發布會啊、採訪啊,發現我接觸到的,全是女孩兒。還有,你現在隨便問一個女孩兒,如果突遇歹徒襲擊,你能確定你身邊的男朋友就一定會挺身而出保護你嗎?這本來是一個不用討論的問題,但問現在的很多女生,她們對這個問題是不敢持肯定回答的。」張黎有點恨鐵不成鋼地說。

在張黎過往作品中,表現男女愛情的主題或情節其實並不多。他也說過自己不太擅長拍感情戲。果然,這次《武動乾坤》感情線的處理部分,也是被批評較多的一點。「我確實不太擅長拍感情戲。」張黎說,「而且,現在年輕人的情感和我們那時還是不太一樣。」

「那怎麼辦呢?」我問。

「沒辦法,就拍得不好唄。」他說。

歷史

一上來,他就對媒體評價諸多的「張黎的歷史劇有他獨特的歷史觀、個人特色」這一點,表示了不大認同。他說,某部劇有導演「個人特色」這種說法,他不敢全盤接受,因為所謂的歷史觀、張黎特色,其實應該是整個團隊集體勞動的成果,個人不能居功至偉。對於很多導演喜歡打上「某某作品」這個標籤,他也覺得,是「不合理」的。

2003年的《走向共和》是他最早被封神的一部歷史劇。這部劇從晚清流弊橫行的社會、歷史背景開始講起,一直到推翻帝制、走向共和。其間,李鴻章、袁世凱、康有為、梁啓超、孫中山等人物相繼登場,在同一個舞臺上,在盡力還原史實的基礎上,穿插、交會、鬥爭、分離。《走向共和》裡細節的精準度,讓人吃驚。第6集北洋水師閱兵,各國公使在招待晚宴上用英語對話。屏幕上人物各自的英語口音,居然精細到國別。日本角色說出的是日式英語,俄國人說的是帶有俄語尾音的英語,英國人則是純正的女王腔。這幾年影評界都在誇英美劇如何重視細節,殊不知這部15年前的國劇,也是精良至此。

《走向共和》劇照

談到這些,張黎自謙地說「都是應該的」。他介紹,為了追求真實性,《走向共和》中的主要日本角色,都是由日本演員扮演的。讓他印象比較深的一場戲是,有一集,描述當時的日本內閣主要成員在日本海域遊完泳,最終在岸邊的礁石上敞開胸懷曬太陽的場景。現實中,那場戲是在1月的青島海邊拍攝,天氣非常寒冷,但幾個日本演員沒有任何怨言,半裸著在礁石上,為了表現身上的汗,當時拍一條就要往身上噴一次水,已經寒冷刺骨,可鏡頭中還必須做出很享受的樣子。這種敬業為當時的張黎留下了深刻印象,反過來也重新影響了《走向共和》中他對於日本民族性的理解和表達。

聊起細節,張黎又興衝衝地去隔壁房間取來了《孔子春秋》的定妝劇照,讓我們看細節,看放大後面部的老年斑,還有白髮,「都是一根一根植上去的」。《孔子春秋》是當時正式過審的片子,卻也沒有播,說沒收視、沒流量。「可能這個時代不需要這樣的作品吧,孔子在當下不合時宜。」他說的時候也是有點憮然。

「似乎我們學攝影的人,都會有這樣一種習慣:對事物的觀察,希望清楚、清楚、再清楚。我總希望追尋『所謂的真相』,所以,就喜歡查劇中人物的『戶口』。在無數的史料的堆積中,人物豐滿了,細節清楚了,我就覺得,仿佛離這個人物,也更近了。」張黎在說這段話時,忍不住用手比畫出窺探攝影機孔鏡的那種感覺。這些「細」,在屏幕上展現出來,能達到一些其他歷史劇所沒有的鮮活。但是,如此對歷史資料、人物小傳的痴迷性解讀,又往往會容易陷入一個剝洋蔥的無止境過程。什麼時候該停?這時他又顯出一個導演的宏觀把控力來,那就是,對於重大歷史事件、主要價值觀之「重」,對於瑣碎的旁枝末節之「輕」。

「在重大關頭上,你是什麼樣的人,就重要了。平時平時可以嘻嘻哈哈、隨和,但一旦關鍵時刻來臨,對一個人的考驗就來了。」他嚴肅地說。

褪去《走向共和》的稍嫌青澀激奮,《大明王朝1566》被認為是他的集大成之作。金牌編劇劉和平細入肌理的打磨,陳寶國、黃志忠、王慶祥、倪大紅、張志堅、王勁松等老戲骨的集體演技大爆發,使得這部劇當時已達到了「誰在現場背詞,大家都看不起」的高手較量之境。

現在回憶,張黎認為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政治制度相對完備、國庫相對充盈、歷代皇帝頗有個性的一個朝代。明代的官制、賦稅制度、建築、家具等,對後世都有著影響,它也是一個東西方開始產生正面衝突的時代。所以,他覺得如果就這樣一個朝代作為橫切面來講述一個故事的話,會非常有意思。

「當時大家每天一塊吃一塊住,聊的基本就是人物。」張黎說,「人物形象在演員和導演的腦海中,高度重合了。只有這種情況下,現場才會有『靈機一動』。準備得越充分,到現場的變數越大。這種變數又往往是最值錢的,因為這樣才能出來好戲。」

無論是之前的歷史劇還是現在的玄幻劇,張黎似乎都不太喜歡講述現在時態的故事。「很久以來,我們也沒有什麼新故事了,似乎所有故事都被講盡的感覺。」這一點他覺得歸根結底是自由度的問題,往下就不深講了。

年輕與年老

張黎喜歡稱年輕一代為孩子,面對《武動乾坤》裡的各個主演,前來採訪的媒體人,都是這樣。這部《武動乾坤》,也毋庸置疑是一部貼近年輕人口味之作。現在似乎各內容製作方都在努力強調要製作貼近年輕人口味的作品,但這種「取悅年輕」,真的有必要嗎?中年講述者從容說出任何主題的故事,只要其間有真誠、有思考,不也是年輕群體願意喜愛的嗎?

張黎則詼諧地說,年輕人就是用來被遷就的,否則,「他們真給你顏色看啊!」俄而,他想了想,又正色道,年輕人面對的困惑多,對於未來的恐慌比我們這個年齡更大。所以,為什麼不「遷就」年輕人呢?

電視劇《武動乾坤》劇照

《大明王朝1566》是放在優酷平臺上重播以後,口碑才慢慢出圈的,人們也越來越體味到這部12年前作品的精妙之處。所以,張黎感謝網絡。不過,他也指出,如今各視頻平臺的日益崛起,或許也是一把雙刃劍:產業規模越來越大,對從業者來說是喜訊,有了更多表現自我觀點的機會。更多資本湧入會導致資本也越來越理性、專業。但相比之下,出經典、出大師的機會似乎被稀釋了。準入門檻越來越低,會導致大量參差不齊的作品出現,這也某種程度上擠佔了觀眾的空間和時間。

接下來,張黎手上有另外兩部劇正在籌備。一部是同樣年輕題材的、根據丁墨的穿越言情小說改編的《江山不悔》;另一部,則是籌備已久、各方期待的《曹操》,將由姜文主演。張黎的「重」和「輕」,是否能在這部《曹操》中再次綻放讓人嘆服的歷史維度呢?或是,有了這次《武動乾坤》的經驗,《江山不悔》能體現出不一樣的「輕」?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周刊》2018年第35期)

大家都在看這些

達·文西:同性戀、私生子、左撇子身份成就的天才新個稅法,減稅紅利遺漏了哪些人?馬思純:在戲裡看世界失落的時候,只想大口吃它他不只是流行音樂之王,更是史上最偉大的藝術家 在高山大河裡讀懂中國:給孩子的歷史地理如何克服玩手機、網絡購物、看劇上癮?「大雄,作業做完了嗎?」 | 哆啦A夢,生日快樂 ⊙文章版權歸《三聯生活周刊》所有,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轉載請聯繫後臺

點擊以下封面圖

一鍵下單「中產生活策略」

相關焦點

  • 姜文新劇將演曹操,易中天編劇,《大明王朝1566》導演執導
    說到歷史正劇,那可是無數男性粉絲最喜歡觀看的電視劇題材,而隨著流量小生和小鮮肉的崛起,近十年已經鮮有歷史正劇開拍,不少網友基本都在吃老本,這些年《康熙王朝》、《雍正王朝》、《大秦帝國》、《大明王朝》等系列歷史正劇已經被翻爛了,每年都要被拉出來回看幾遍才過癮。
  • 導演張黎:與自己對抗才有意義
    該劇從開拍起,便頗受業界矚目:歷史正劇導演張黎坐鎮,從《走向共和》到《大明王朝1566》《人間正道是滄桑》,擅長「宏大敘事」的導演張黎完成了自己的風格化表達,並一再展示出在群像塑造上的深厚功力,借那些亦正亦邪、難以用簡單的「好壞」來形容的主角們對歷史的發問,帶觀眾陷入思考。人氣演員楊洋、張天愛、吳尊、王麗坤的加盟更是讓該劇成為了匠心+熱度的代名詞。
  • 《大明王朝1566》就是最好的國產歷史劇,沒有之一
    而當你忍無可忍,在網際網路上敲下「劇荒」兩個字的時候,網友們密密麻麻的推薦裡,一定少不了《大明王朝1566》的名字。攝影師出身的張黎,把電視劇拍出了電影感。隆慶、嘉靖、萬曆祖孫三人,拼成一座山。神劇到底有多神?
  • 《清平樂》是偽歷史劇?我們為什麼再也拍不出《大明王朝》
    中國的歷史劇為何越來越少呢?說到底就是我們為何再拍不出《大明王朝》呢?01中國傳統歷史劇現在為何拍不出《大明王朝》這樣的歷史劇?單獨從作品延伸到幕後團隊,自然是導演編劇不行了,演員不行了等等。中國內地原本擅長的歷史劇,年代劇、商戰劇,農村劇和都市劇。也是一個影視從業者從體制導向,到市場經濟轉型的過程。2001年左右,從清代的《三大王朝》,到《漢武大帝》《走向共和》,再到巔峰的《大明王朝1566》。這已經很清晰的勾勒出了歷史劇巔峰到衰落的過程。
  • 易中天編劇,姜文主演,張黎執導,這部《曹操》有點意思
    導演,是一部電視劇的靈魂人物。對一部電視劇而言,這部劇是一部什麼樣風格的作品,該劇能保持什麼樣的水準,這些都和導演的水平有直接關係。說起《曹操》的導演,大家都很熟悉,就是拍出過很多部優秀作品的張黎導演。
  • 導演張黎:越界又兩難
    執導《走向共和》 《大明王朝1566》的導演張黎被粉絲稱為「國產歷史劇第一人」。而近年,這位年至六旬的導演卻開始主動與IP、流量和小鮮肉們親近,而他主動越界之後,卻不得不面對另一重困境  本刊記者/劉遠航  午後的頂樓陽臺,視線被仍未消解的霧霾阻隔。張黎的導演工作室像是一座微型的歷史博物館,書架上擺滿了各種類型的書籍和過往流行的碟片。
  • 大明王朝1566分集劇情介紹(1-46集)大結局
    近日,優酷獨家上線了的國劇巔峰之作《大明王朝1566》,與十年前首播收視低迷的慘狀不同,該劇在優酷的播放量一路攀升,被網友贊為「國產良心優質正劇」。一時間,《大明王朝1566》這部歷史正劇紅遍微博、朋友圈,看過的網友都點讚,沒看過的也都紛紛趕去優酷圍觀了。  導演: 張黎  編劇: 劉和平  主演: 陳寶國 / 黃志忠 / 倪大紅 / 王慶祥 / 郭東文/ 更多...
  • 白璧微瑕——淺析《大明王朝1566》中的戰爭場景
    倭寇著名導演張黎執導、眾多老戲骨加盟的歷史劇《大明王朝1566》,情節跌宕起伏,人物刻畫入木三分,堪稱經典之作,然而,劇中戰爭場面的處理卻極為草率,雖然是白璧微瑕,瑕不掩瑜,但多多少少還是讓觀眾感到有些遺憾
  • 《少帥》導演張黎:不懼仙俠古裝霸屏 想拍「文版」武俠
    由張黎執導,文章、李雪健等主演的歷史題材電視劇《少帥》將於1月11日在北京衛視、東方衛視開播。1月6日,張黎導演接受京華時報專訪時爆料臺前幕後。從《走向共和》到《大明王朝1566》再到《人間正道是滄桑》,張黎在拍攝重大革命歷史題材上已經摸索出經驗。劇中李雪健飾演張作霖,張黎爆料李雪健有軍裝控,「當兵幾十年有軍人情結,他場場戲都要求穿軍裝。」
  • 唯一包攬《雍正王朝》《走向共和》《大明王朝》三大歷史劇的演員
    在中國影視劇中,有三部歷史劇,堪稱是中國歷史劇的巔峰之作,他們分別是《走向共和》,《大明王朝1566》,《雍正王朝》。從故事架構,到制度,典章,官場,市井,服裝,聲音等等細節,無一不精,遂成經典。能在三部劇中擔綱任意一個露臉的角色,都是影視演員的榮幸。
  • 但它還是勉強找回了歷史劇的「靈魂」
    早期歷史劇就是這樣磨出來的,用「打造藝術」的手法給磨出來的。這樣官方主導拍的歷史劇,它解決了投資,製作,宣傳和播放的問題。2001年,中國籤署了WTO正式進入市場經濟。「計劃經濟」電視劇的生產模式一直有所延續,並且在這個時間段達到巔峰。
  • 電視劇《曹操》陣容強大:導演張黎 編劇關山 顧問易中天 主演姜文
    原標題:姜文將演電視劇《曹操》   8月21日,網曝電視劇《曹操》概念海報,海報上赫然標明,該劇導演張黎,劇本顧問易中天,編劇關山,領銜主演姜文,陣容可謂強大。據媒體求證,姜文確將出演《曹操》。
  • 《大明王朝1566》韓國將播 黃志忠版海瑞受追捧
    由著名導演張黎執導,黃志忠、陳寶國主演的古裝歷史巨製大戲《大明王朝1566》確認引進韓國,即將於5月6日在韓國首播,作為在中國廣受好評的優秀歷史正劇走出國門與韓國觀眾見面。
  • 張黎首拍IP傳奇劇 回應起用流量明星質疑
    《大明王朝1566》從《走向共和》到《大明王朝1566》《人間正道是滄桑》,長於「宏大敘事」的導演張黎完成了自己的風格化表達,並一再展示出在群像塑造上的深厚功力,借那些亦正亦邪、難以用簡單的「好壞」來形容的主角們對歷史的發問,帶觀眾陷入思考。   張黎的作品都帶有自己強烈的個人印跡,作品中也充滿著「家國」情懷,合作的也多是陳寶國、張國立、孫紅雷、張嘉譯等實力派演員。
  • 【思客】張黎:「IP」是一個偽概念,年底前可能消失
    熱播電視劇《少帥》的導演張黎作為現場嘉賓接受了思客講堂專訪。張黎此前還曾執導過《走向共和》《人間正道是滄桑》《大明王朝1566》等著名電視劇,並曾擔任《夜宴》《赤壁》等電影的攝影。在專訪中,張黎對電視劇《少帥》、「IP」、網劇、中國電影票房等話題發表了精彩觀點。
  • 美劇日劇韓劇有什麼了不起,我們一樣能拍出神劇
    那是因為你看的都不是國產劇超一流實力的代表!優秀的國產劇可是多得很呢!下面就來介紹幾部炒雞好看的經典國產電視劇,這些劇可都是經過了時間長河的考驗,雖然沒有偶像派的卡司,但是它們全都是靠劇情和演技成就的「神作」地位!
  • 張黎沒錯,但「大IP+流量明星」的模式真的錯了
    ① 《大明王朝1566》至今在網絡上保持在國產劇評分的第一梯隊。  ■本報首席記者 王彥  網絡評分4.7分,滿分10分——由楊洋、張天愛等主演的大IP改編劇 《武動乾坤》像一小塊突兀的黑,點在導演張黎光鮮的履歷上。在此之前,無論身為導演還是監製,他的名字都與「歷史正劇」「品質劇」相連:《大明王朝1566》《人間正道是滄桑》《雍正王朝》《大清鹽商》《少帥》……如今一部低分作品經受觀眾嚴苛考驗,張黎錯了嗎?
  • 歷史劇領銜國產「9分神劇」,數量已達86部,完勝日、韓劇
    事實上,如果以「9分神劇」的數量作對比,國產劇並不比英劇、日韓劇要差。本次專題,將以年份作為排序,根據豆瓣條目盤點了1979—2018,40年來所有國產口碑巔峰之作。當然,由於很多大媽、大叔非常愛看國產電視劇,尤其是歷史劇、家庭劇,但他們不會大老遠跑到豆瓣評分。因而,評價人數最多並不意味著熱度最高。
  • 《大秦賦》是偽歷史劇?到底什麼才是歷史正劇
    所以,「歷史劇」是基於歷史的藝術創作。並不是為了表達一段歷史,完全不顧戲劇要求去死摳「歷史細節」。這樣拍出來的「歷史劇」觀眾是不喜歡看的。而且,這應該叫做「紀錄片」而不是電視劇。同時因為當初中國影視產業的原因,80、90年代拍攝了很多歷史劇。同時,這三十年也是國產歷史劇的巔峰時期。2010年過後,眾所周知國產歷史劇衰落了。而這三年年間,中國歷史劇數量和類型都太多了。
  • 《大明風華》導演:歷史劇的特殊意義是提供了人生樣本
    歷史劇如何準確秉持「大事不虛、小事不拘」的創作原則,合理把握歷史邏輯與藝術邏輯,做到既「有意思」更「有意義」,是目前歷史劇創作中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張挺說:「我希望能夠把《大明風華》創作成一部沒有時代隔膜的大劇,這是我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