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8月9日電 (尹力) 「後奧運時期場館」如何運營?北京市國有資產經營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李愛慶在9日舉行的一場論壇上表示,鳥巢和水立方參觀門票收入佔總收入的比重過高,收入結構存在潛在風險,冀針對場館特點定位後提出的運營思路實現多元經營。
隨著後奧運時代的來臨,奧運場館的賽後利用成為北京市在積極建設世界城市的道路上亟需解決的一大問題。今天,北京奧運城市發展論壇第四分論壇就以奧運場館的賽後利用與世界城市建設為主題,中外專家和學者在論壇上集中探討了關於開發北京奧運場館潛能及其後續利用的問題,為北京從奧運城市到世界城市的跨越和發展建設獻言獻策。
據北京體育場館協會秘書長熊偉在論壇上介紹,奧運會結束後的兩年間,奧林匹克公園已經成為國際體育文化交流和市民旅遊休閒娛樂的重要區域,大學區的奧運場館已成為大學生體育文化活動中心,西部文化區的奧運場館轉型為體育主題公園和綜合商業區,北部風景旅遊區的奧運場館成為特色休閒場所和體育文化產業區。
以大學區的奧運場館為例,在奧運會後,北大體育館、中國農業大學體育館、北京工業大學體育館等6所高校內的奧運場館全部交還大學使用,轉變為學校的大學生體育文化活動中心,滿足了在校學生和周邊社區青少年參加體育運動、開展文化娛樂活動的需求。高校的奧運場館正在成為學校重要的體育教學、訓練,舉辦大型學術、文化藝術活動,以及講座、報告會、招聘會的主要場所。
在借鑑各奧運主辦城市面對「後奧運時期場館」運營這個世界性難題的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北京市國有資產經營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李愛慶在他的演講中以鳥巢和水立方為例,提到參觀門票收入佔總收入的比重過高,收入結構存在潛在風險以及國內體育市場缺乏大型持續性比賽等,這些都是大型奧運場館在北京奧運會後遇到的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並且進一步打造奧運場館的可持續運營能力,他將鳥巢功能定位為大型綜合國際體育中心,將水立方定位為大型室內多功能水上中心,並針對這些發展目標提出相關的運營思路,其中包括進一步挖掘旅遊參觀內涵,保持和提升旅遊影響力;努力開發大型活動,繼續擴大文體產業影響力;儘快實現多元經營,擴大國際交流,全方位提升場館的社會影響力。
據報導,鳥巢經營收入大部分來自旅遊門票,約佔七成。每天的客流量在兩三萬人次,按照其中約有一半人持半價學生票計算,每天的門票收入也超過100萬元。
另外,來自美國的國際場館經理人協會公共設施管理學校董事會主席斯科特·威廉士在論壇上表示應在賽後挖掘及利用體育場館本身具備的潛能,通過廣告、企業冠名、舉辦大型商業活動等多層次的市場化方式以及控制場館運營成本,來增加場館收入。從而通過這些收益來維修體育場館、補貼大眾健身,改善場館經營狀況。
(責任編輯:趙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