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高僧法顯經古絲綢之路以西行求佛法,著下《佛國記》,古絲綢之路上變化莫測,無論是氣候還是地形,都給行人帶來了極大考驗,《佛國記》中也有記載路徑蔥嶺時所見之景:「唯視日以準東西,人骨以標行路」。
提到「瓦罕走廊」,大家定會有些許印象,在初中的地理課上老師在講述中國邊境時,一定會提到它,它是我國和阿富汗唯一的陸路通道,從它歷經的歷史來看,就註定了這個山谷不平凡。說到走廊,大家的第一反應應該就是我們所說的建築中的走廊,在地理上「走廊」實則是指被河流、山川或者是自然界中其他的不可抗力因素所阻礙而形成的狹長地帶。
瓦罕走廊便是這樣的狹長地帶,廣義上瓦罕走廊大約長400公裡,為東西走向,走廊中最寬的地方有75公裡,最窄的地方只有15公裡,差距明顯。有300公裡在阿富汗境內,中國境內僅僅只有100公裡左右,其中中阿邊界線有92.45公裡。作為陸地上的邊境地區,它也是全世界時差相差最懸殊的邊境,92.45公裡的長度就跨越了三個半時區。
走廊的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因高海拔,瓦罕走廊每年有8到9個月的時間處於封山狀態。這裡地勢複雜,四處都是荒漠高原,氣候更是惡劣,對於人類來說生存條件極為惡劣,但這樣惡劣的環境卻是阿富汗雪豹和馬可波羅羊兩種瀕危動物的主要棲息地之一。
地形上,這條走廊幾乎連接了整個中亞大陸,它在歷史上也是歐亞大陸上古絲綢之路的一部分,它連接著華夏文明、印度文明、波斯文明、中亞文明以及歐洲文明,是文化交流不和或缺的重要通道。瓦罕走廊北靠帕米爾高原南側,和塔吉克斯坦相鄰;西鄰噴赤河以及帕米爾河,這兩條河流都來自於阿姆河;東側則是和我國新疆塔吉克自治縣相接;南靠興都庫什山脈和巴基斯坦。
歷史上,東晉高僧法顯西行求佛和唐朝高僧玄奘取經都路徑此處。在公元748年時,唐朝消滅小勃律國滅,絲綢之路也就這樣被重新打開。並且在此處設立了「蔥嶺守捉」,管理新疆地區和帕米爾地區。後來瓦罕走廊一帶被西南亞地區興起的大食國和青藏地區興起的吐蕃和蔥嶺等小國佔領,這片疆域就不再是唐朝所有。
清朝時期,清政府平定了準格爾叛亂以及大小和卓木叛亂,將天山南北地區統一,後來到了晚清時期,清朝大臣左宗棠收復新疆後在帕米爾高原建立了哨所,因此瓦罕走廊的一部分再一次回歸中國。後來到了19世紀末,俄羅斯帝國在對外大肆擴張,瓦罕走廊一帶自然也成為了他們看好的擴張地區。
而與此同時,英國也在對外擴張,並且將自己的勢力滲透到了阿富汗地區,還不斷地將勢力逐步向帕米爾地區擴張。正處於甲午中日戰爭前夕的清政府無力顧之,但還是向英國、俄羅斯進行了抗議和交涉。
1895年3月11日,英俄籤訂了《關於帕米爾地區勢力範圍的協議》,協議中將瓦罕走廊作為兩國的「緩衝地帶」。時間到1963年,時任中國外交部部長的陳毅元帥和阿富汗內務大臣進行交涉,並在北京籤訂了關於兩國邊境的條約,從此瓦罕走廊成為了兩國認定且不存在爭議的國界線。
在此處居住的居民大多都是塔吉克人,是伊斯蘭教的信奉者,語言為瓦罕語,以遊牧為生。因環境的惡劣,這裡的居民大多都是靠天吃飯,耕地極少,零星分布的高山牧場,在雨季還容易受到山洪的侵襲,這裡非常的貧困,生活在此處的人也面臨著醫療、教育和糧食都卻反的問題,還有恐怖主義和毒品的問題。因此在中國境內的瓦罕走廊一帶也成為了中國脫貧攻堅的挑戰。
瓦罕走廊連接著中亞各國,他們的資源豐富,有著石油和天然氣等,如果我們可以和這些國家通過發展瓦罕走廊來進行商貿活動,這對我國和中亞各國的區域一體化都有著重大意義。但是就目前的國際政治形勢以及中亞各國的複雜環境看,要實現這樣的願望不是一件易事,這一帶未來的發展定是充滿了艱辛,但心懷願望就總會有實現的一天,不管時間長短。
參考資料:
《佛國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