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阿富汗阿姆河上遊到我國新疆維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一帶,有一條長約400公裡,寬75到15公裡左右的狹長地帶,因該地帶地形東西長、南北窄,宛如一條東西方向的狹長走廊,故得名為「瓦罕走廊」。
「瓦罕走廊」對於中國到底有多重要?
瓦罕走廊地圖
首先,「瓦罕走廊」是一條連接東亞與中亞的大動脈,名副其實的咽喉所在,兩邊有險要寒冷的帕米爾高原與興都庫什山脈,終年積雪覆蓋、崎嶇難行,是雪豹等喜寒類珍惜動物的棲息地,也是名副其實的無人區。
其次,「瓦罕走廊」平均海拔為4000米以上,每年除夏季6、7、8三月可以通行之外,其餘時間均是大雪封山,難以通過。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商人學者葬身於此。
瓦罕走廊地形圖1
「上無飛鳥,下無走獸,四顧茫茫,莫測所之,唯視日以準東西,人骨以標行路」。 ——《佛國記》
所以說,想要穿過新疆到達阿富汗,只有一條路——穿越「瓦罕走廊」。平常時期尚且如此,更何況戰爭年代,只要堵住「瓦罕走廊」的進出口,就等於扼住了東亞同中西亞、歐洲的咽喉。
瓦罕走廊地形圖2
另一方面,「瓦罕走廊」南部毗鄰巴基斯坦以及「巴控克什米爾」地區,是中國進入中亞與南亞的重要通道。而「克什米爾」又是「印巴衝突」的核心地區,其重要性可想而知。
帕米爾高原地區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從法顯西進求佛到玄奘取經,走的都是同一條路線:出河西走廊、經過新疆,穿越「瓦罕走廊」出口明鐵蓋山口,南下到達印度。
瓦罕走廊地形圖3
唐朝名將高仙芝在徵服西域之後,於今天的帕米爾西端設置「蔥嶺守捉使」進行管理;公元1759年,清政府平定大小和卓叛亂,統一天山南北之後,在帕米爾高原設置界碑,並常年派兵駐守。
然而到了晚清時期,清政府自顧不暇,帕米爾一帶開始成為英俄勢力的滲透區域,並於1895年籤訂《關於帕米爾地區勢力範圍的協議》,將帕米爾高原盡數瓜分。
左宗棠收復新疆
上世紀90年代,阿富汗國內戰爭不斷,以塔利班為主體的武裝組織控制了百分之九十的國土,阿屬瓦罕走廊歸於北方聯盟。
縱觀中國歷史數千年風雲歷程,「瓦罕走廊」一直都是中國西域通往中西南亞乃至歐洲地區的重要通道,是名副其實的「陸上咽喉」,哪怕在如今海洋交通發展空前的局面下,「瓦罕走廊」的重要程度同樣不遑多讓,是我國真正意義上的「西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