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罕走廊——被遺忘的古絲綢之路

2021-01-21 澎湃新聞

國家地理科學考察 絲路遺產

這是一片陌生而又親切的土地——帕米爾。

矗立在歐亞大陸中心偏南的帕米爾高原,世界屋脊上的「天堂」,孕育了人類幾大文明的河流的發源地。

帕米爾是中國遼闊國境最西部的一個高原,她很早就進入了中國的版圖,古時稱為蔥嶺、舂山、極疑山、波謎羅、帕密爾、白彌爾、巴馬等等,是我們最熟悉的西域地名之一。現在帕米爾大部分位於國境外,分屬於幾個不同的國家,成為了我們了解最少的一個地區。

帕米爾雖是「高原」,卻少有那種平坦廣闊的臺地。它由幾組山脈和其間的寬谷、盆地構成,在歷史上被叫做「蔥嶺」,古人把它整個兒當成了一座大山。

隱秘而堅韌的通道

瓦罕走廊,位於帕米爾高原南部,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這段全長三百多公裡的土地,是從我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到鄰國阿富汗境內,從東至西的一段狹長谷地,被譽為「東西方文明的十字路口」。

在古代,自張騫鑿空西域以來,因北方有強大的匈奴部落威脅,東西方文明的交流須靠翻越帕米爾高原才能實現,而瓦罕走廊地勢較其他平坦,因此成為了連接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

現如今,瓦罕走廊在中國境內長度約100公裡。這裡土地貧瘠,多暴風雪災,千年來荒蕪人跡,至今是地球上最難生存、最為貧困的地區之一。

公元前140多年的中國西漢,一支從長安出發的和平使團,開始打通東方通往西方的道路,完成了「鑿空」之旅,這就是著名的張騫出使西域。十三年裡,風塵僕僕,九死一生,張騫越流沙,翻蔥嶺,喚來了中原對西域和西域對中原的新認識。他將西域以及蔥嶺以西的中亞、西亞,以至安息(伊朗高原地區)、印度諸國的方位、幅員、人口、城市、物產等信息,向漢武帝做了詳細匯報。這份報告至今仍是研究上述地區歷史地理的珍貴資料。

從歷史深處走來的神秘古道

在遙遠的過去,帕米爾橫亙在印度文明、中亞文明、西亞文明、歐洲文明和中國的華夏文明中間,阻礙了文明之間的交流。自漢武帝時張騫出使西域以後,絲綢之路在瓦罕走廊鋪展開來,這裡轉而成為中國西域與中亞和南亞交流的通道。從此高山可以逾越,幾大文明的對話也徹底改變了人類歷史的敘事軌跡。

公元399年,東晉僧人法顯西行求法,正是從瓦罕走廊進入印度的。法顯在《佛國記》一書中描述這一段路程時寫道:「上無飛鳥,下無走獸,四顧茫茫,莫測所之,唯視日以準東西,人骨以標行路」。足見當時穿行瓦罕走廊之艱難。

通往瓦罕走廊帕米爾的路猶如掛在垂直的絕壁邊

關於瓦罕走廊的正式記載始於玄奘法師。公元629年,玄奘花了七天七夜穿過瓦罕走廊。他在離開塔什庫爾幹之後進入瓦罕走廊,河流沿線山頂上矗立的古堡曾令他驚嘆不已。時至今日,一些古堡仍聳立在噴赤河對岸塔吉克斯坦境內。

橫屏觀看,塔吉克斯坦境內的陽春古堡遺址

公元642-679年,這裡是最後的薩珊波斯皇族,抵抗大食(中國唐、宋時期對阿拉伯人的專稱和對伊朗語民族穆斯林的泛稱)侵略軍的地方。

公元658年,擊潰西突厥汗國的唐高宗接受了中亞,661年設立鳥飛州都督府,管轄瓦罕走廊,治所在薩爾哈德城,屬於大安西都護府治下。

公元747年,唐將高仙芝從吐蕃手裡收回小勃律,高仙芝的軍隊不畏艱險,三天三夜翻越垂直的冰川,神奇地出現在小勃律。唐軍大勝,重新獲得唐朝通向中亞的絲路孔道。

13世紀,富有傳奇色彩的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曾到過瓦罕走廊。那時候蒙古帝國稱霸歐亞大陸,絲綢之路也進入黃金時代。馬可·波羅曾提到這裡的寶石珍貴、駿馬威武、弓箭手技藝高超。他尤其提到,山上的空氣非常純淨,據說能治癒一切疾病。

這是一幅依據馬可·波羅《遊記》敘述,於1459年繪製的大都(今北京)地圖。圖中部是歐洲人想像中的元大都忽必烈的宮殿,此圖現存倫敦大英圖書館。

18世紀末19世紀初,沙俄不斷在中亞進行侵略擴張,與此同時,英國勢力從印度西進。為避免沙俄透過中亞染指印度,大英帝國在劃定阿富汗與俄國邊界時,背著中國籤訂了《關於帕米爾地區勢力範圍的協議》,不但劃定兩國瓜分帕米爾的勢力分界線,而且將興都庫什山北麓與帕米爾南緣之間的狹長地帶劃作兩國間的「緩衝地帶」,也就是今天的瓦罕走廊。

近代以來,阿富汗一直深陷戰爭泥潭。因艱苦卓絕的地理環境,瓦罕走廊躲避了阿富汗的戰火,當地人得以倖存,雪豹和馬可波羅盤羊也倖存了下來,躲過了偷獵者的槍口。

1963年,中國與阿富汗的邊境全線封閉,與此同時,瓦罕走廊也被遺忘,成為一條不知何所來、不知何所至的斷頭路。

民族:生活在世界屋脊中的人們

生活在瓦罕走廊的主要居民是瓦罕人(塔吉克族)和吉爾吉斯人。瓦罕人居住在海拔2000-3000米的瓦罕河谷,人數大約有10萬,散居於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和中國新疆的崇山峻岭中。在塔吉克斯坦他們被稱為帕米爾塔吉克人,在中國就叫做塔吉克族。

橫屏觀看,瓦罕走廊區域民族分布示意圖

一個民族,兩種生活

生活在阿姆河流域的阿富汗人和塔吉克斯坦人本是同源同宗,但在互相敵對攻伐的政權下成長,使得他們成為活在不同時空維度裡的人。在塔吉克斯坦,女人可以不佩戴面紗,肆意地大笑,和男人一樣做生意,村裡的男孩在噴赤河谷邊的空地上踢球。

塔吉克斯坦的足球場對瓦罕居民來說遙不可及

而這在阿富汗境內的瓦罕走廊都是遙不可及的事情。在這裡,他們的生活比阿富汗絕大多數地區更落後,至今仍居住在泥土和石頭蓋的小黑屋裡,連通電都還是個夢想。女人們戴著不露臉甚至不露眼的頭巾,不踏出家門半步。

但崇山峻岭的包圍也使得瓦罕完全與世隔絕,在極端分子和戰亂橫掃阿富汗全境時,大山為瓦罕提供了庇護,使它免受其災,和平的瓦罕一直遺世獨立地存在著,宛若一處天堂秘境。

噴赤河是阿富汗與塔吉克斯坦兩國的邊界

與瓦罕人不同,吉爾吉斯人是傳奇的遊牧民族,他們一年中遷徙4次,相貌具有蒙古人的特徵,說突厥語,祖先來自於蒙古西部的葉尼塞河河岸,數千年來,吉爾吉斯人不斷遷徙,最終抵達中亞的草原和山區。如今他們生活在海拔4000-5000米的帕米爾高原,女人的生存率很低,身價水漲船高——一個女人能值100頭綿羊。

吉爾吉斯族的女人們無一例外地穿著大紅衣衫,戴著項鍊,全身上下飾滿了串珠。要想知道當地女子的婚姻狀況,不需要開口問,只要看一眼她們的頭巾就可以了——少女穿紅,婦女戴白。結婚後她們不再遠行,只是追趕著日頭和行蹤不定的水源在帕米爾的各處草場間遷徙,從來沒有看見過帕米爾以外的世界。

兩千多年來,自從張騫打通了東西方貿易的商道,瓦罕走廊漸漸成為從喀什到撒馬爾罕的重要絲路通道。而絲綢之路消亡之時,瓦罕走廊被困在各國的國界線中間,成為一段不能通往任何地方的斷頭路,從此與世隔絕,被人遺忘。

相比暴力和恐怖的戰火,也許,我們應該慶幸,雖受自然環境和邊界線所阻隔,瓦罕走廊卻是一抹狹窄的天堂,始終安靜、平和地存在著,人們圍著火堆,燒一壺酥油茶,在氈房裡得以片刻歇息。

但是,正如那條綿延千年的絲綢古道一樣,只有「路」能夠讓瓦罕走廊恢復生機,給瓦罕居民帶來希望。

本文彙編自《中國國家地理》2015年10月刊

撰文 | Agustinus Wibowo

攝影 | 王彤 等

編輯 | 邢悅、之秋

原標題:《瓦罕走廊——被遺忘的古絲綢之路》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瓦罕走廊——被遺忘的古絲綢之路
    關於瓦罕走廊的正式記載始於玄奘法師。公元629年,玄奘花了七天七夜穿過瓦罕走廊。他在離開塔什庫爾幹之後進入瓦罕走廊,河流沿線山頂上矗立的古堡曾令他驚嘆不已。時至今日,一些古堡仍聳立在噴赤河對岸塔吉克斯坦境內。
  • 逃難到阿富汗,被封閉的吉爾吉斯人,被遺忘的瓦罕走廊
    自從張騫打通了東西方往來的通道——絲綢之路,瓦罕走廊逐漸成為了喀什到撒馬爾罕的重要通道。一千多年後絲綢之路逐漸式微,被崇山峻岭包圍的瓦罕走廊就被困在各國的國界線之中,成一道外界無法觸及的真空地帶。甚至極端分子掃蕩阿富汗時,大山為瓦罕走廊提供了庇護,沒有戰爭 ,連塔利班都不曾涉足。
  • 外媒丨瓦罕走廊,「一帶一路」的潛力股
    有人曾說,瓦罕走廊是被遺忘的古絲綢之路。如今,「一帶一路」倡議給它帶來了發展的希望。9月14日,巴基斯坦《每日時報》發文分析了瓦罕走廊在區域一體化、經濟合作方面存在的潛力,以及周邊國家如何從中受益。瓦罕走廊在哪裡?
  • 瓦罕走廊是如何形成的
    瓦罕走廊是阿富汗巴達赫尚省至中國新疆的呈東西向的狹長地帶,位於帕米爾高原南端和興都庫什山脈北東段之間的一個山谷:西起阿姆河上遊的噴赤河及其支流帕米爾河,東接我國新疆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整個走廊東西長約400公裡,南北最窄處僅15公裡,最寬處約75公裡。中阿兩國在狹長的瓦罕走廊東端相毗鄰,邊界線只有92公裡。 瓦罕走廊的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其東、南兩面地勢較高,西、北部地勢較低。
  • 解讀神秘的瓦罕走廊(圖)
    作為古絲綢之路的一部分,著名的瓦罕走廊在古代就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與貿易的重要通道。晉朝僧人法顯從長安出發西行求佛,唐代玄奘取經東歸之路都曾途經瓦罕走廊……  走進瓦罕走廊  清晨,頂著高原的烈烈幹風,「邊關·口岸紀行」聯合採訪團的車隊從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出發,向著瓦罕走廊這條連接中國、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著名跨國通道前行。
  • 瓦罕走廊:阿富汗與我國唯一的通道,清朝前曾是中國領土
    東晉僧人法顯曾經在公元399年,就沿著古絲綢之路西行路過阿富汗與中國交界——瓦罕走廊,並在《佛國記》中這樣記載道:"人骨以標行路。" 在清朝以前都是中國的領土 作為古絲綢之路的一部分,瓦罕走廊連接了華夏文明和印度文明,也肩負著歐洲文明和波斯文明的交流。
  • 瓦罕走廊:阿富汗和我國的唯一通道,一個註定不平凡的山谷
    東晉高僧法顯經古絲綢之路以西行求佛法,著下《佛國記》,古絲綢之路上變化莫測,無論是氣候還是地形,都給行人帶來了極大考驗,《佛國記》中也有記載路徑蔥嶺時所見之景:「唯視日以準東西,人骨以標行路」。提到「瓦罕走廊」,大家定會有些許印象,在初中的地理課上老師在講述中國邊境時,一定會提到它,它是我國和阿富汗唯一的陸路通道,從它歷經的歷史來看,就註定了這個山谷不平凡。說到走廊,大家的第一反應應該就是我們所說的建築中的走廊,在地理上「走廊」實則是指被河流、山川或者是自然界中其他的不可抗力因素所阻礙而形成的狹長地帶。
  • 一條全世界海拔最高的陸地邊境線——中國、阿富汗瓦罕走廊邊境
    瓦罕走廊,又稱阿富汗走廊、瓦罕帕米爾,是阿富汗巴達赫尚省至中國新疆的呈東西向的狹長地帶,位於帕米爾高原南端和興都庫什山脈北東段之間的一個山谷,自古就是一條重要的交通通道,是古絲綢之路經過之處。張騫出使西域、法顯西行求佛、玄奘西天取經等歷史上進行文化交流的大師們都曾經取道此地。它是華夏文明與印度文明、中亞文明、波斯文明和歐洲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
  • 《環球時報》記者組在瓦罕走廊感受中國邊防
    瓦罕走廊裡有多座這樣的橋,據當地人講,玄奘當年就是從三號橋附近的山口走回了大唐。 劉洋攝排依克邊防派出所守衛著瓦罕走廊中國段的大門,圖為該所維族幹警。點擊進入專題:環球網赴瓦罕走廊特別報導編者按:「古道倚長劍,邊關掃西風」。在瓦罕走廊這個神秘的中國西北軍事禁區,寫在某軍營牆上的這句話訴說著戍邊軍人的豪邁情懷。
  • 瓦罕走廊告急?
    如報導屬實、ISIS得逞,與我國新疆接壤的瓦罕走廊也會落入ISIS的勢力範圍。從地緣政治而言,瓦罕走廊是連接中國與中亞的重要通道。它北依帕米爾高原南緣與塔吉克斯坦相鄰,南傍興都庫什山脈東段與巴基斯坦及巴控克什米爾相接,西起阿姆河上遊的噴赤河及其支流帕米爾河,東接新疆塔什庫爾幹塔吉克斯坦自治縣(塔縣)。
  • 瓦罕走廊是中國與阿富汗唯一連接,對中國意義非凡,為何沒修公路
    從地圖上,我們可以看到瓦罕走廊是一條東西狹長的地區,又被稱為阿富汗走廊。這條走廊右邊是中國,左邊是阿富汗,上下兩邊則是帕米爾高原南端和興都庫什山脈北段,瓦罕走廊就被夾在這兩個國家和兩處高地之間。瓦罕走廊原本是中國的領土,是古絲綢之路的一部分,也是華夏文明和印度中亞文明交流的通道,東晉高僧法顯、大唐高僧玄奘和西域佛經漢譯創始人安西高都曾經過這裡去印度研究佛法,大唐軍隊也曾穿越此地幫助藩國平定叛亂。
  • 瓦罕走廊【一】
    它與阿富汗、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三國接壤,素有「雞鳴四國走廊」之稱。藍天、白雲、雪山、牧場,仙境般地瓦罕走廊;戍邊、守防、執勤、站崗,鋼鐵般地邊關衛士。中阿兩國在狹長的瓦罕走廊東端相毗鄰,邊界線只有92.45公裡。瓦罕河由西向東流160公裡後,在當地主要村莊卡勒尼亞茲貝格,附近注入帕米爾河。
  • 瓦罕走廊:阿富汗的隱秘天堂
    如報導屬實、ISIS得逞,與我國新疆接壤的瓦罕走廊也會落入ISIS的勢力範圍。從地緣政治而言,瓦罕走廊是連接中國與中亞的重要通道。它北依帕米爾高原南緣與塔吉克斯坦相鄰,南傍興都庫什山脈東段與巴基斯坦及巴控克什米爾相接,西起阿姆河上遊的噴赤河及其支流帕米爾河,東接新疆塔什庫爾幹塔吉克斯坦自治縣(塔縣)。
  • 連接中亞和西亞的瓦罕走廊,中國為什麼不建設?原因讓人意想不到
    ,總面積6萬平方公裡中阿兩國在狹長的走廊東端相毗鄰,邊境線有92.45公裡這條走廊曾經是古代絲綢之路的重要部分也是華夏文明和印度文明之間交流的重要通道大唐高僧玄奘西天取經之路便經過此地,而在歷史上一直都是我國的領土但是在清朝時期丟失了,左宗棠在收復新疆之後在和沙俄軍隊的多次交戰中不敵,被迫退出色勒庫爾山脈以西
  • 瓦罕走廊對於我國到底有多重要?中西亞的咽喉,中國的「西大門」
    在今阿富汗阿姆河上遊到我國新疆維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一帶,有一條長約400公裡,寬75到15公裡左右的狹長地帶,因該地帶地形東西長、南北窄,宛如一條東西方向的狹長走廊,故得名為「瓦罕走廊」。「瓦罕走廊」對於中國到底有多重要?
  • 瓦罕走廊:堅不可摧的反恐鐵壁
    新華社烏魯木齊10月23日電題:瓦罕走廊:堅不可摧的反恐鐵壁新華社記者李坤晟、張寶印 解放軍報記者呂德勝從新疆塔什庫爾幹縣城出發,沿著314國道的中巴友誼公路一路向西,道旁的人煙很快稀疏起來。兩側光禿禿的山巖矗立在帕米爾高原上,車窗外的風景格外蒼涼。
  • 走進中國西部邊境軍事禁區——神秘的瓦罕走廊
    雖然該消息最後未得到證實,卻將瓦罕走廊這個位於中國西北邊陲的軍事禁區放到了聚光燈下。那麼,瓦罕走廊裡到底有什麼?它為什麼被稱為中國最複雜邊境?五一假期期間,環球網組織了一支特別報導團遠赴南疆,實地探訪神秘的瓦罕走廊。
  • 瓦罕(WAKHAN)
    中國歷史文獻記載了公元4世紀佛教在瓦罕的傳播。中國旅行家玄奘(公元639-645年)告訴我們,在那個時代,瑣羅亞斯德教和佛教於瓦罕共存(B.Ghafurov,「Tojikon」,第一部分,第301頁)。八十四年後(公元729年)來到瓦罕的另一位中國旅行家惠超(Hoy Chao)在他的遊記中指出,佛教是通過瓦罕傳播的,當時還沒有傳播到什格南地區。
  • 阿富汗的「瓦罕走廊」有什麼戰略價值嗎?該不該利用?
    多看歷史,多看地理 瓦罕走廊既然是中國的為何不能完整的收復回來?還居然阿富汗300公裡,而我方只有近100公裡面積?如不能完整收復也應平分這近400公裡的該走廊的。 整條瓦罕走廊呈現東西走向,總長約300多公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