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歷史文獻證明,瓦罕人曾信奉瑣羅亞斯德教、佛教和伊斯蘭教。中國歷史文獻記載了公元4世紀佛教在瓦罕的傳播。中國旅行家玄奘(公元639-645年)告訴我們,在那個時代,瑣羅亞斯德教和佛教於瓦罕共存(B.Ghafurov,「Tojikon」,第一部分,第301頁)。八十四年後(公元729年)來到瓦罕的另一位中國旅行家惠超(Hoy Chao)在他的遊記中指出,佛教是通過瓦罕傳播的,當時還沒有傳播到什格南地區。
公元前3-2世紀,瑣羅亞斯德教在瓦罕逐漸被佛教取代。原因尚不清楚,大致可以肯定的是佛教由中國人和古印度人傳播,因為瓦罕與他們相互接壤。
奧勒爾·斯坦因指出,在古絲綢之路沿線,從塔什庫爾幹到瓦罕都修建了佛教寺廟,儘管道路艱難險阻,但這些寺廟猶然依舊。它們反過來取代了瑣羅亞斯德教神龕,就連黑衣人的堡壘也沒有脫離其影響。
629年,玄奘訪問了印度和巴米揚。在他東歸返回時(645年),他和他那馱負著佛教經卷的22匹騾馬曾穿過了瓦罕,並記下了有10個佛龕的寺廟。
公元664年,阿拉伯軍隊越過奧克斯河(阿姆河)進入布哈拉。公元715年,中亞的河谷被阿拉伯人完全徵服,從而將伊斯蘭教傳播到了山區。
根據巴爾託德(B.B.Bartold)提供的資料,我們沒有找到伊斯蘭教在巴達赫尚擴張的準確時間,但有一點是很清楚的,公元736年,阿富汗巴達赫尚境內的朱爾姆(Jurm,法扎巴德Jauz Gun)已經成為伊斯蘭世界的邊境城市。伊斯坎達羅夫(Iskandarov)認為,7-10世紀是伊斯蘭教在中亞,特別是山區擴張的重點時期。伊斯蘭教在瓦罕的傳播要比在其他地區傳播得更早。早在公元726年,中國旅行家惠超就強調,由於瓦罕國王軍事力量薄弱,無法抵抗阿拉伯人的徵服,因此,只能向阿拉伯人投誠。從一些旅行者的回憶錄和其他資料可以推斷,伊斯蘭教在那個時期還沒有在瓦罕傳播,那個時候,阿拉伯人剛剛開始佔領這一地區,736年才傳播到朱爾姆。公元750年,瓦罕還在中國的中原王朝控制之下,人們信奉佛教,伊斯蘭教的傳播還沒有深入人心。在這一時期,即8世紀中葉,當阿拉伯人打敗了中國,並徵服了整個帕米爾高原(S.Qalandarov;N.A.Terekhov「紅寶石山之旅」,莫斯科,「Nauka」2006)。義大利家庭旅行家馬可波羅(1271)寫道,瓦罕的居民信奉伊斯蘭教的什葉派分支,但鄰近地區還沒有皈依伊斯蘭教(B.Iskandarov,《帕米爾歷史》,1996年)。
從當地流傳的民間故事裡可以看出,瑣羅亞斯德教和阿拉伯人的矛盾關係曾在瓦罕非常的緊張。尤其是從有關卡卡城堡和央重附近的戰鬥故事,我們至今都還能看到這一點。
勃布林斯基(A、 Bobrinskyi)在他題為《上遊潘傑高地人(瓦赫尼和伊斯卡西姆人1908)》一書中指出,這些地方的人們都將所有伊斯蘭成就與哈茲拉特·阿里(Hazrat Ali)聯繫起來。由於缺乏科學證據證明哈茲拉特·阿里參與了對中國人和吐蕃人的戰鬥,以及伊斯蘭教在這一山區擴張時期與瑣羅亞斯德教黑衣人的拼殺,儘管我們引述當地說書人的故事有所保留,但我們認為分享讀者感興趣的有關公元八世紀末,阿拉伯戰爭期間的卡卡(Qahqaha)戰役,或許更為現實。1960年,納馬德古特的最後一位哈利法(khaliph),一位了解巴達赫尚,特別是瓦罕歷史的老人,蘇爾託瑪哈買迪·阿爾博美赫裡佐達(Sultonmahmadi Arbobmehrizoda)為我們講述了有關卡卡之戰的如下故事。
根據祖先的說法,卡卡城堡是由納馬德古特與阿富汗的哈爾古(Hargu)之間這一帶地區的人修建的。納馬德古特和哈爾古之間有步行5天的距離。其中有大約7萬人參與到搬運產自哈爾古平原的生磚勞動中。城堡的建造只持續了三天。那些從事農業,被徵徭役參與這項工程建設的勞工,最後都面臨貧困潦倒。卡卡本人是喀布爾的可汗,由於喀布爾發生了一場叛亂,他決定搬到山區,最後安置在納馬德古特城堡。這個故事還告訴我們,他有一個妻子(名字不詳),還有一個名叫庫姆裡塞莫(Qumrisaymoh)的女兒和一個名叫祖爾夫姆(Zulkhumor)的妹妹。祖爾夫姆負責管理噴赤河左側的西亞普什塔(Siyahpushta)城堡。一天,傳說哈茲拉特穆罕默德(對著他禱告)的一個朝臣在夢中見到了卡卡。這個夢後來也傳到了卡卡的耳朵裡,他非常生氣,於是就把傳故事的這個人抓來關進牢房。這個囚犯後來從監獄逃走,到了麥加,把這件事告訴了穆罕默德。穆罕默德了解了這次在卡卡城堡的拘押事件。之後,由哈立德·伊本·瓦利德(Khalid ibn Walid)率領的1000人的遠徵軍就開始徵戰納馬德古特城堡。在瑞恩(Ryn)村的入口處有一座瞭望塔,一名名叫穆巴希爾(Mubashir)的士兵負責看守,他是穆罕默德的追隨者。當遠徵軍到達瑞恩村對面的阿帕斯德赫(Apasdeh)安營紮寨時,穆巴希爾把這一消息立即通知給卡卡。卡卡命令穆巴希爾,讓他去遠徵軍營地,謊稱納瑪德古特的守軍毫無準備,十天之內無法組織迎戰。少校哈立德·伊本·瓦利德信以為真,放鬆了警惕。可三天不到卡卡就在夜間偷襲了他們,並俘虜了許多士兵。其中一名俘虜越獄,三個月後到達麥加。麥加朝臣們聽說這次不幸事件後非常震驚,爾後哈茲拉特·阿里(Hazrat Ali )很快就再次遠徵,並徵服了納馬德古特城堡。這一次阿里帶著他的兒子哈桑(Hasan)和海珊(Husayn)一起徵服了卡卡城堡,俘虜得以全部釋放。哈茲拉特·阿里沒有新增多少士兵,他自稱自己是一名雜耍演員,他讓穆巴希爾從阿帕斯德赫通知卡卡城堡,為了免於殺戮,雙方進行一場賭博遊戲,誰贏了遊戲誰就是勝利者。哈茲拉特·阿里向卡卡提出三個條件。首先,在賽馬過程中,騎手必須要從馬背上離開下馬,然後再騎上去。第二個是玩五塊大圓石,第三個是摔跤。在後來的對抗遊戲中,卡卡軍隊逐漸失去了優勢,最終卡卡才明白阿里的真實目的,在輸掉比賽的同時也被阿里殺掉了。根據後來流傳下來的故事,那個傳話人穆巴希爾最後留在了城堡裡,並娶了卡卡的女兒庫姆裡塞莫為妻。據傳說,納馬德古特人的一部分都是穆巴希爾和庫姆裡塞莫的後代。
隨著穆斯林的到來,納馬德古提人逃到了避難所,並躲藏在那裡。應該補充的是,在卡卡戰役失敗後,瑣羅亞斯德教和穆斯林之間的鬥爭並沒有隨著黑衣人的躲藏而結束。科學證據表明,卡卡城堡是在8世紀翻新的。從噴赤河邊轉運磚頭就是證據,因為磚頭的顏色與這條河邊沙土的顏色不匹配。根據另外一個故事來看,卡卡是喀布爾周圍的一個貴族,他和他的姐妹祖爾夫莫爾(Zulkhumor)和祖爾哈沙姆(Zulhasham),以及他的兄弟扎姆爾(Zamr )和贊吉博(Zangibor,也譯贊吉巴爾)在瓦罕地區推廣傳播瑣羅亞斯德教的。在瑣羅亞斯德教中,卡卡被描繪成一個力大無窮的運動員和勇士,只有哈茲拉特·阿里才能擊敗他。除了瓦罕,在達爾瓦茲地區(Darvaz) 和沙赫裡斯頓(Shahriston)地區的城堡都是以卡卡(Qahqaha)命名的。部分科學家認為這個詞的意思就是建在山頂上的城堡。
依據博布林斯基(Bobrinskyi)的解釋,在與賽義德哈邁德(Sayydahmad)討論時,他提到卡卡是伊朗國王卡伊科沃斯(Shah Kaykowus)的後裔。據估計,他和他的兄弟扎姆爾(一個拜火教徒)和贊吉博(伊朗雅利安國王),由於部落戰爭,才逃到了瓦罕。
對瓦罕城堡的徵服以故事的形式傳到了我們這裡。據他們推斷,火崇拜者並沒有放棄這片土地,兩種宗教的代表在卡卡和央重城堡之間發生過多次戰鬥。失去城堡後,黑衣人通過伊什蒂洛格(Ishtirogh)山路遷移到了北印度,繼續在瓦罕與阿拉伯人戰鬥。如果有人討論在納馬德古特建造「圖爾格」(Turgh)庇護所的必要性時,這裡可以告訴你,那是與黑衣人潛入進村莊至穆斯林隱蔽之地相關聯的。從這裡可以推斷,黑衣人是通過科菲爾卡拉(kofirqala不信神者的城堡)或從外面進入村莊的。人們自帶食物,自給自足,只有男人可以爬出城牆去做他們的田野勞動。人們不可能部分地接受伊斯蘭教,並在一定時期內分裂為兩種宗教的信徒。到目前為止所獲得的口頭資料表明,三兄弟中有很長一段時間沒有接受伊斯蘭教。不接受伊斯蘭教的人被稱為黑衣人,這就是為什麼今天的卡卡城堡也被稱為科菲卡拉(kofirqal'a)的原因。
由於考古學家的努力(1976年),在威朗村發現了一座佛教寺廟,與公元7世紀相吻合。這個遺產見證了偶像崇拜在瓦罕地區一直都是存在的。在村莊和牧場建造了神龕,並在神龕上安置供奉動物的角和石頭。在一些地方,巨大的古樹也被供奉,這樣的神殿被稱為「奧斯頓 oston」(mazor 麻扎)。
瑣羅亞斯德教是瓦罕人最古老的宗教。火崇拜的標記在當今人們的傳統和習慣俗中依然隨處可見。宗村(Zong)發現了一個壁爐,壁爐周圍有不同形式和不同功能的房間。帕米爾人的壁爐,除了具備生活起居的主要功能之外,也是進行拜火儀式的地方。火苗用小鐵鍬放在壁爐上面。麵粉和油、冷杉葉、繡線菊乾草和龍涎香混合後放進火中,然後均勻的放入家裡的一個容器裡。如果添加物不完整,任何其中的一種都需要混合麵粉與油。繡線菊單獨具有治療的特效,可用來治癒舒緩病情嚴重的中樞神經系統。
當一個人準備出去旅行時,他/她會去到壁爐的Langar進行拜火。將右手放在壁爐上,一邊念叨達爾薩裡(Darsari)一邊親吻,最後將取自壁爐的灰燼放進鞋子裡,這樣,充滿信心的旅行就開始了。如果沒遵循祖先的這一傳統,你就應該回到家裡,對蘭格爾(Langar)進行火崇拜。拜火的灰燼被收集起來放在遠離動物活動的地方,也可以用作肥料。灰燼被踩踏和與垃圾混在一起被認為是一個極其弱智的行為。傳統醫學建議我們喝水時可以加一撮少許的木灰對健康有益。根據瑣羅亞斯德的宗教信仰建議,人們在傍晚後就要開始點燃希拉格(chiragh)。瓦赫尼人認為,當一根帶火焰的棍子從壁爐裡取出來時,就是家庭分離的原因。任何人都不允許在夜間熄滅房子裡的火焰。當客人深夜進屋時,家裡的一個成員會去房門口放上火焰,這樣屋裡睡覺的人,尤其是孩子就可以睡得非常安寧。當火焰有兩股火苗熊熊燃燒時,即是一種騷亂的兇兆,當火勢向不同的方向移動時,村子裡的動亂就不可避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