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竹筍的歷史悠久,曾有「素食第一品」之說。竹筍富含蛋白質、胺基酸及人體需要的纖維素、多種維生素,是綠色無公害的蔬菜。近日某合作社的朋友想在當地種植食用小竹筍,想問問選擇哪些品種的竹子好?有什麼技術方法能高產早出筍?
食用小竹筍一般有野生小竹和人工種植的優良筍用竹種,野生小竹筍味道鮮美,自然環境下生長,是一種天然食品;當前人工種植面積較多的食用小竹筍主要是雷竹,具有品質優良、產筍早、產量高等優點,含豐富的蛋白質和絡氨酸等,是目前市場看好的產筍竹品種。種植筍竹,多採用母竹移栽,高產的關鍵是選好地塊、加強撫育管理。
雷竹種植的主要技術要點:
1、筍園建設。土壤肥力的高低關係到筍竹產量的高低,雷竹鞭細根少,怕積水,長時間積水會導致整株死亡。因此,筍園建設宜選擇坡度小,排水良好,土壤肥厚質松呈弱酸性或中性山地或平地,整平。
2、母竹移栽。移栽時間為10-11月或2月,選擇1-2生,2-3CM無病蟲害的健壯母竹,留來鞭20CM去鞭30CM,注意保護鞭根和鞭牙,留枝5-8盤。移栽密度為500-800株/畝。栽植時應深挖淺栽,竹鞭平放,深度適宜,來鞭與來鞭的方向要一致,鞭根自然伸展,細緻培土,並澆足定根水。
3、肥水管理。每年施肥四次:3月、6月、9月、12月各施一次肥,主要以人畜糞、草木灰等有機肥為主,複合肥為輔。如遇梅雨季節,要注意及時排水,若長時間未下雨則應灌水,特別是秋冬季節,降雨少,秋冬旱時有發生,如今年便遇到持續乾旱天氣,要注意在雷竹種植園附近修建蓄水池,供灌溉雷筍之用,促進筍芽的分化形成,確保出筍產量穩定。
4、覆蓋保溫保溼。用竹葉、草葉雜物(稻草)和有機肥覆蓋行間保溫保溼,有利竹筍生長。
5、採筍留竹管理。在雷竹成年林,要保證產量穩定且豐富,需處理好挖筍和留竹之間的關係,在採挖竹筍時要留出一部分母竹,便於合理的利用光合作用和母竹的新舊更替。同時,要優先選留生長健壯且無病蟲的竹筍,留竹要合理分布,保證竹林結構的合理。
總之,種植雷竹選好地塊,做好幼林撫育管理,便能茁壯生長,達到1-2年即可出筍,連年豐產,個體粗大,筍殼較薄味道鮮美等持續利用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