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從杭州坐地鐵可以去嘉興嗎?
記者從杭州地鐵一號線南苑站出來,走了不到500米,導航就傳來提示:您已進入嘉興海寧。
從地圖上看,海寧許村鎮就像一根楔子插進了臨平的心臟地帶,被網友戲稱為「神卡位」。浙A牌照的小轎車在這裡隨處可見。許村12.2萬外來人口中,從杭州喬司、下沙等地來的務工者佔了至少2萬。近年來隨著海寧「融杭接滬」戰略不斷推進,這個曾經以家紡出名的鎮子憑藉特殊的地理位置,被視為在海寧高新區之外,又一融杭「橋頭堡」。
髒亂差的「城中村」 許村臨平交界之痛
企業、人才都喜歡向大城市集聚,但大城市高昂的用地成本和生活成本又將不少企業拒之門外。於是,離大城市足夠近的地方就成了第二選擇。
對於企業主的這一心態,從2013年起就擔任許村鎮黨委書記的杜瑩池心知肚明。在他的名片背面,記者看到這樣一行字:「來許村,贏未來!融杭橋頭堡歡迎您!」,還附有一個介紹許村鎮的公眾號二維碼。
在杜瑩池看來,交通便利已經成為許村的顯著優勢,地鐵1號線大大降低了許村到杭州主城區的通勤時間;從鎮政府開車走杭甬高速到錢江新城,僅需半個多小時;正在建設的杭海城際鐵路,許村一個鎮就擁有2個站點。
在記者到來之時,杜瑩池正在接待深圳一家從事投影機設計製造的企業代表。「他們之前去旁邊的長安鎮也考察過,最後還是更傾向於我們這裡,主要還是因為離杭州更近,更便於招聘研發人才。」
不過,儘管具有無與倫比的交通優勢,髒亂差的環境卻成了許村最大的痛點。林立的違法建築、破舊的農民房、狹窄的道路,讓許村與一路之隔的臨平新城宛如兩個世界。「現在鎮裡只要是有點錢的小老闆,幾乎都到臨平買房子去了。」杜瑩池嘆息,「我們一直說要引入新興產業,但如果許村一直是這樣的環境面貌,又有哪個好企業會願意來呢?」
拆不掉的「低小散」 融杭帶來治本之法
許村環境問題的形成,有著歷史原因。
由於離杭州近,過去許村鎮將重點放在了發展工業上,生活配套則直接「借用臨平」。許村人去餘杭第一人民醫院看病,最近只需走不到兩公裡,而且可以直接使用醫保卡。用杜瑩池的話說,「除了娃不能在臨平上公辦學校,其他的配套幾乎都享受到了。」
這一做法讓許村的家紡業興旺了起來,造就了「中國家紡裝飾布第一鎮」的美名,卻也帶來了大量違法建築和「低小散」企業,成為許村發展的一塊攔路石。當地政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開展拆違整治,收效卻不理想,「三四十年積累下來的違法,只要整治力度放鬆一個月,馬上就死灰復燃、前功盡棄。」
面對這一難題,杜瑩池認為必須轉變思路,利用規劃從根本上改變許村的面貌,以城市化姿態實現「融杭」,才能讓「低小散」企業和違法建築失去生存空間。杜瑩池告訴記者,「許村一共有七個村接壤杭州,我們的遠期目標是全部進行徵遷,現在已經完成了一個半村。」
從外部環境看,許村城市化進程的推進,確實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嘉興G60科創大走廊和杭州城東智造大走廊的交匯點,就在許村鎮。杭州城市不斷東擴,海寧將「接滬融杭」變成「融杭接滬」,都決定了許村這扇「海寧西大門」將通過融杭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戰略合作的「重頭戲」 共同開發交界之地
融杭的步伐,其實早已開始。
早在2002年,海寧將與下沙交界處農發區的3000畝土地的使用權轉讓給杭州,企業稅收仍歸海寧,由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負責招商和開發。這一大膽打破行政壁壘的做法在當時引起不小的震動。如今,兩地之間的合作模式更趨成熟。2016年8月,餘杭、海寧兩地籤訂區域戰略合作開發協議。由兩地常務副市長、副區長掛帥的領導小組成立,並定期召開會議。
作為該協議的產物,兩地將在許村鎮西部合作開發總面積2200畝的區塊。這一片區的控制性規劃將由兩地共同制定,餘杭區政府將投入80億元的先期基礎建設資金,海寧市負責片區內的土地徵遷工作。
作為海寧餘杭戰略合作的重頭戲,該項目的目標是打造「跨行政區域合作開發的樣板」。區域內2200畝土地中,大部分將用作綠化、道路、學校等配套設施的建設。對雙方來說,這項合作無疑是雙贏的。臨平新城得以徹底改造這片嵌在心臟位置的「城中村」;海寧則打開了西大門的城市化缺口,並可藉此不斷向東延伸。杜瑩池介紹,以該合作開發項目為龍頭,將輻射帶動項目以東區域的深度開發,形成「一心兩翼」的格局,其中滬杭高鐵、老滬杭鐵路之間的核心區域將完全按城市化要求高標準建設,而兩條鐵路南北的「兩翼」,將分別作為新興產業的集聚區和傳統家紡業的提升區。
除了與餘杭一同開展的大動作,許村本地的傳統家紡產業也將迎來蝶變。目前正在建設中的布藝小鎮「藝創中心」將集家紡產業中心、海寧地標、產業融合平臺於一體,包括商用辦公樓、展廳商場、博物館、會議中心、商務酒店、住宅公寓、演藝劇場、餐飲娛樂等各類設施。
記者手記
主動融杭,走出破局之路
城市化的進程,總是要經歷陣痛期。
地理位置特殊的許村鎮,其所走的城市化道路也與眾不同。
對於目前的許村來說,陣痛期仍未完全過去,但城市化的曙光已經清晰可見。當餘杭、海寧兩地共同繪製的規劃圖變為現實,杭州東大門外的這座「中國家紡第一鎮」也將破繭成蝶。
在傳統產業陷入困境,新興產業又難以引進的情況下,許村鎮通過「主動融杭」走出了一條精彩的破局之路。在這一過程中,跨區域合作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從「各掃門前雪」到如今共同合作開發,兩地政府不斷打破行政壁壘,發揮各自優勢,充分嘗到了「合則兩利」的甜頭。這樣的跨地市乃至跨省界合作,在浙江各地正不斷開展,共同譜寫著長三角一體化的壯麗篇章。(記者 張世新 見習記者 陳立平)
來源:杭州日報 轉自: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