燦星文化更新招股書:《好聲音》吸金能力腰斬,騰訊音樂年版權費近2億

2020-12-10 和訊股票

文丨文娛商業觀察,作者丨浮萍

在經歷一年多的沉寂後,燦星文化IPO又活躍起來。

近日證監會官網上公布了新一批的預先披露企業名單,其中國內綜藝製作領域頭部公司燦星文化赫然在列,這是繼2018年12月底首次披露招股書之後,燦星文化再次更新了其IPO資料,也證明了燦星文化堅持在A股上市的決心。

根據最新的招股書資料,2018年和2019年燦星文化過得並不是很好,分別實現營業收入16.53億元和17.32億元,相比較於2017年的20.58億元出現了明顯的下降;

在淨利潤方面,2017年、2018年和2019年分別實現4.51億元、4.5億元和3.45億元,盈利能力也開始出現明顯下滑,受到整體大環境的影響非常明顯。

如果說2018年業績收入下降和節目製作數量下降有關,那麼2019年燦星文化在數量上進一步提升至9部,不僅有傳統的臺播綜藝《中國好聲音》,也有網絡口碑綜藝《這!就是街舞》第二季等。

這說明綜藝的生意越來越不好做:臺播綜藝收視、廣告雙下滑;網綜毛利明顯過低。作為中國目前綜藝內容生產能力最強的公司,燦星文化尚且感受到如此大的壓力,遑論其他中小綜藝內容公司的生存狀況。

《中國好聲音》成燦星文化收入支柱,2019年貢獻6.62億元

在燦星發展歷史上,《中國好聲音》絕對是極富有開拓意義的現象級爆款綜藝。

2012年中國綜藝歷史上首個真正制播分離意義上的節目《中國好聲音》橫空出世,隨即掀起了全民討論熱潮,順利發掘了姚貝娜、平安、吳莫愁、吉克雋逸等優秀歌唱新星,他們大部分至今都仍然活躍在音樂圈。

《中國好聲音》的成功對於綜藝產業的發展具有多層次意義,其後不僅僅加速了中國電視制播分離改革步伐,還直接拉高了綜藝的製作成本,宣告綜藝製作進入到高投入、大製作的新時代,促進了綜藝市場的繁榮。

如今已經走過8季的《中國好聲音》(因與唐德影視的版權糾紛,一度改名《中國新歌聲》,於2018年恢復原名)依然是中國電視綜藝的頭部IP,為燦星和浙江衛視創造了巨額的營收。

招股書資料顯示,《中國好聲音》和《中國新歌聲》在2015年收入為11.43億元,2016年收入下降至10億元,2017年收入進一步下降至6.65億元;2018年下降至5.45億元,;2019年再下降至4.62億元。

可以看到《中國好聲音》的收入明顯下滑,2019年的創收能力僅不足2016年的一半,但是即便如此,該系列節目依然是燦星營收的主力軍。資料顯示,《中國好聲音》系列節目創造的收入在2015年到2019年的五年間分別佔其總營收的比例為46.43%、 37.33%、32.33%、32.96%和26.67%。

雖然燦星文化對於《中國好聲音》的依賴度在下降,但是在可預計的兩三年內,該節目即使遭受再大的爭議也難以停辦,因為如果抹掉這一塊收入,燦星文化的業績將會非常難看,對於正在IPO路上的燦星文化來說,也是不可承受之痛。

燦星ALLIN 網綜,但創收能力不佳

曾經很長一段時間,燦星文化的發展是迷茫的。

因為《中國好聲音》《蒙面唱將猜猜猜》《中國達人秀》等臺播綜藝太過於成功,加上與唐德之間的版權官司牽扯精力,燦星文化對於網綜的發展是滯後的,特別是在2016年和2017年的時候,已經明顯有網綜掉隊的跡象。

意識到這一問題以後,燦星文化開始加大網綜的布局,在2018年聯合優酷推出《這!就是街舞》、聯合騰訊視頻推出《即刻電音》,都是聚焦細分類型的綜藝節目。

2019年燦星綜藝出新的節奏明顯加快,一口氣聯合優酷推出《這!就是街舞》第二季、《這!就是原創》《一起樂隊吧》《爆款來了》以及聯合愛奇藝推出《唱給世界聽》等。

有一個很明顯的趨勢是燦星文化與優酷的捆綁越來越緊密,這與阿里入股燦星文化有很大的關係。

文娛商業觀察此前第一時間分析過這件事《燦星估值大降20%再獲3.6億融資,阿里、騰訊音樂入股》,當時杭州阿里巴巴創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投入資金2億元獲得燦星1.17%的股權,成為燦星文化的戰略投資方。

有了資本的鋪墊,優酷和燦星文化在業務上合作的也就越來越緊密,不過網綜雖然數量多、背靠平臺,但是掙錢能力遠不如臺播綜藝。

資料顯示在燦星文化2019年前五大收入項目中,臺綜《中國好聲音2019》的毛利率為37.31%,遠高於視頻網站S級項目《這!就是街舞》第二季的20.77%;臺播綜藝《中國達人秀2019》和《蒙面唱將猜猜猜第四季》也高於網綜《這!就是原創》10.92%的毛利率。

音樂版權和藝人經紀收入可觀,2019年騰訊音樂版權費近2億元

相比較於毛利不高的綜藝內容製作業務,燦星文化的音樂製作授權及其他衍生業務的毛利率要高很多,已經逐漸成為燦星文化的支柱性業務。

招股書資料顯示,2017年、2018年和2019年燦星文化的音樂製作授權及其他衍生業務收入分別為3.81億元、4.2億元和4.3億元,所佔營收比例分別為18.52%、25.42%和24.81%。

音樂製作授權及其他衍生業務是一個相對寬泛的概念,可以將它理解為音樂版權授權和藝人經紀兩個細分項來理解,這都是基於綜藝節目而衍生的業務。

所謂藝人經紀主要是依託《中國好聲音》《中國好歌曲》等節目來發掘新藝人,運營他們的演唱會、商務代言等獲得收入。截止2019年底燦星文化籤約了吳莫愁、張碧晨、周深、黃霄雲、李琦、蘇運瑩、旦增尼瑪等162 位藝人。

2017年、2018年和2019年包含藝人經紀在內的衍生業務實現收入1.92億元、1.83億元和1.94億元,雖然偶有波動但是一直比較穩定。

音樂版權授權業務是指燦星文化通過製作音樂節目,以及為籤約歌手製作歌曲,沉澱了大量音樂版權。通過授權網際網路音樂平臺等其他音樂內容需求方,獲得授權收入,2017年、2018年和2019年分別收入1.85億元、2.36億元和2.35億元。

燦星文化版權需求量最大的當屬騰訊音樂,2017年、2018年和2019年從燦星文化採購額分別為1.53億元、1.96億元和1.94億元,佔比都超過80%。

與阿里先投資後合作的模式不同,燦星文化和騰訊音樂的合作模式可以概括為現有業務上的緊密合作,然後進行了投資。2018年騰訊音樂控制的西藏齊鳴音樂有限公司投入1.6億元,獲得燦星0.94%的股權。

從版權採購的最大客戶變身股東,騰訊音樂的這筆投資不虧,也變相的與燦星文化進行了資本、業務的雙綁定,避免了燦星文化的音樂版權流向競爭對手懷抱。

(責任編輯:張洋 HN080)

相關焦點

  • 燦星文化更新招股書:《好聲音》吸金能力腰斬 騰訊音樂年版權費近2億
    近日證監會官網上公布了新一批的預先披露企業名單,其中國內綜藝製作領域頭部公司燦星文化赫然在列,這是繼2018年12月底首次披露招股書之後,燦星文化再次更新了其IPO資料,也證明了燦星文化堅持在A股上市的決心。
  • 再次更新招股書,燦星文化為何此時向IPO發起衝擊?
    根據最新的招股書顯示,在2019年,燦星文化的日子並不好過,雖然在節目製作數量上較2018年有所上升,但盈利能力下滑也是不爭的事實,其在2019年的淨利潤為3.45億,而2018年這個數字是4.5億。不升反降,時隔一年選擇此時這個時間段再次向IPO衝擊很讓圈內圈外費解。
  • 《好聲音》創收腰斬 燦星二度闖關IPO
    4位導師、4張旋轉椅,一個有關夢想的提問,組成了不少觀眾對《中國好聲音》的經典回憶。其背後製作方上海燦星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簡稱「燦星」)的IPO之路也備受資本市場矚目。7月10日,燦星副總裁陳滌向時代周報記者透露,《中國好聲音》第九季將於今年8月播出,導師陣容目前尚未公布。
  • 燦星文化更新招股書 有《好聲音》卻無好業績 近四成資產為商譽
    招股書顯示,燦星文化成立於2006年,主營業務為綜藝節目錄製及運營,代表作有《中國好聲音》《中國新歌聲》等。據悉,燦星文化本次擬發行不超過4260萬股,擬募集資金約15億元,用於補充綜藝節目製作營運資金項目。
  • 燦星文化IPO:《中國好聲音》輝煌不再,版權糾紛又惹隱憂
    2020年11月,時隔兩年時間,曾製作出知名綜藝節目《中國好聲音》的上海燦星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燦星文化」)第二次向深交所創業板遞交了招股說明書。 燦星文化是一家主營綜藝節目製作和產業鏈開發運營的文化娛樂公司,其代表產品有《中國好聲音》、《中國新歌聲》、《蒙面唱將猜猜猜》、《中國達人秀》、《這!
  • 燦星文化衝刺A股綜藝第一股靠「好聲音」5年賺40億
    靠著這部現象級爆款綜藝,燦星文化不僅迅速打響了名聲,還收穫了真金白銀,播出後僅廣告收入就達到了3.5億元,遠超其約1億元的成本,第二季更是未開播就狂攬超10億元廣告費,是妥妥的「吸金巨獸」。「好聲音」到底為燦星文化賺了多少錢?
  • 《好聲音2019》收入4.62億持續下滑,燦星再衝擊創業板能成功嗎?
    據證監會官網5月8日發布的招股說明書預先披露公示,繼2018年12月19日首度公開招股書後,上海燦星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燦星」或「燦星文化」)於近日再度更新了招股書,展示出其衝刺創業板的決心。
  • 憑藉《好聲音》五年賺38億 燦星文化卻難「C位出道」
    來源:貓財經時隔一年,燦星文化終於更新招股說明書。2018年底時燦星文化首次披露了招股說明書,尋求A股創業板上市,而由於審核周期長,2020年3月煜盛文化率先登陸港股,搶走了「綜藝第一股」的稱號,不過,不論是在產量還是人員配置上,煜盛文化都要略遜一籌。
  • 燦星文化昔日招牌成明日黃花,帳面還有逾16億商譽
    版權風波不斷無可厚非,《好聲音》在燦星文化的發展史中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但從披露的數據來看,該系列節目的營收狀態卻是愈加低迷。據悉,唐德影視斥近4億元巨資在荷蘭Talpa公司手中拿下「The Voice Of...」五年的獨家版權。因此,燦星文化不得不將《中國好聲音》更名為《中國新歌聲》。因節目內容並未有較大改動,唐德影視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判決燦星文化停止使用《中國好聲音》相關元素,並索賠5.1億元。
  • 燦星文化更新招股書,有《好聲音》卻無好業績 近四成資產為商譽
    文|GPLP犀牛財經 開心11月3日,上海燦星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燦星文化」)向深交所重新提交了招股書。招股書顯示,燦星文化成立於2006年,主營業務為綜藝節目錄製及運營,代表作有《中國好聲音》《中國新歌聲》等。
  • 燦星IPO招股書更新:上半年淨利5944萬 併購夢響強音16億商譽埋雷
    如今已經走過8季的《中國好聲音》(因與唐德影視的版權糾紛,一度改名《中國新歌聲》,於2018年恢復原名)依然是中國電視綜藝的頭部IP,為燦星和浙江衛視創造了巨額的營收。因為《中國好聲音》《蒙面唱將猜猜猜》《中國達人秀》等臺播綜藝太過於成功,加上與唐德之間的版權官司牽扯精力,燦星文化對於網綜的發展是滯後的,特別是在2016年和2017年的時候,已經明顯有網綜掉隊的跡象。意識到這一問題以後,燦星文化開始加大網綜的布局,在2018年聯合優酷推出《這!
  • 田明難尋上市好聲音:燦星文化營收利潤雙降 法律訴訟纏身恐被拒門外
    2012年,《中國好聲音》在國內爆紅,據媒體報導,《中國好聲音》前兩季廣告費收入共計14億,身為製片方的燦星文化也迎來了真正意義上的「巔峰」。  兩年後,田明試圖將燦星文化送入資本市場,同母公司星空傳媒赴港上市。不過,受制於星空集團股權架構調整,燦星文化的上市計劃踩了「急剎車」。  2017年底,燦星文化開始了Pre-IPO輪融資,在此次融資後,其估值超過200億。
  • 燦星文化欲唱響「A股好聲音」 創業板會否為其「轉身」?
    5月8日,證監會官網顯示,繼2018年12月底首次披露招股書之後,燦星文化再次更新了其IPO資料,將目光鎖定在創業板,擬募資15億元,全部投向補充綜藝節目製作營運資金項目。  作為國內綜藝製作的頭部公司,燦星文化被稱為「《中國好聲音》之母」。
  • 《好聲音》製作方燦星文化欲IPO:15億募資投向何處?
    無論你是不是熱愛綜藝的達人,你應該都看過或聽過《中國好聲音》、《中國好歌曲》、《蒙面唱將猜猜猜》、《這!就是街舞》等綜藝節目。這些節目雖然在不同的衛視播出,但他們背後都有著同樣的一家公司:上海燦星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燦星文化」)。
  • 奪回「好聲音」版權,燦星估值210億,你看好今年的好聲音嗎
    奪回「好聲音」版權,燦星估值210億,你看好今年的好聲音嗎。解決了版權問題後,上周五的時候,《中國好聲音》如約播出,在今年播出的《中國好聲音》,迎來了兩位新導師,謝霆鋒與李健。大家應該都知道,《中國好聲音》背後的公司是燦星,前幾年因為版權的問題,將名字改了,這一年,燦星奪回了版權,換回了原來的名字,大家也應該知道,燦星公司,憑藉這這一檔節目,一炮而紅,成為了綜藝界的領頭人。在2017的年末,燦星憑藉這幾檔綜藝節目,尤其是《中國好聲音》,宣布已經完成了首次融資,進行了估價,這次估價為210億,燦星公司要為上市做最後的準備。
  • 燦星文化核心業務營收腰斬,應收激增壞帳風險攀升
    來源:時代周報時代商學院研究員 黃祐芊在節目同質化問題日趨嚴峻,業績增長放緩的背景下,曾一手打造《中國好聲音》《這!就是街舞》的上海燦星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燦星文化」),能否披荊斬棘成為綜藝第一股?7月2日,燦星文化IPO申請獲受理。
  • 燦星文化衝IPO:黃曉明持股 半年扣非淨利虧2700萬
    如果不是與唐德的「好聲音糾紛」,燦星文化IPO的時間還將會在向前提,也不至於如今剛披露IPO資料,就遇到資本寒冬。  在2016年開年之際,燦星與「好聲音」版權方荷蘭Talpa因價格問題談崩,被唐德影視截胡,獨家買下《The Voice of…》節目模式5年4季的版權,燦星失去了成名作《中國好聲音》的版權。
  • 燦星衝刺節目製作第一股:失去《中國好聲音》,還有210億估值?
    一些人認為該估值並未超出預期;質疑者則表示,經濟環境變化多端,燦星製作想撐起210億估值、走得更遠仍需提升自身核心競爭力。 事實上,自2010年底成立以來,燦星製作一直行走在追求更高附加值的路上。但作為一家單純的內容製作公司,在《中國好聲音》版權旁落、原創綜藝《中國好歌曲》屢屢「觸礁」後,這條路更難走了。
  • 網綜收個力氣費,楊偉東事件未了,燦星募資15億元底氣何在?
    2015年至2017年,《中國好聲音》(後因版權原因更名為《中國新歌聲》)的節目製作收入分別佔到公司總收入的46.43%、37.33%和32.33%。整體來看,燦星文化這三年營業收入中有28.18億元來自該檔節目。當然,花開總有花敗時。就在提交招股說明書的2018年,《中國好聲音》收視率遭遇大幅滑坡。
  • 網綜收個力氣費楊偉東事件未了燦星募資15億元底氣何在?
    2015年至2017年,《中國好聲音》(後因版權原因更名為《中國新歌聲》)的節目製作收入分別佔到公司總收入的46.43%、37.33%和32.33%。整體來看,燦星文化這三年營業收入中有28.18億元來自該檔節目。當然,花開總有花敗時。就在提交招股說明書的2018年,《中國好聲音》收視率遭遇大幅滑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