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泉汩汩,蛙聲陣陣,微風吹動竹葉,在青石板路上留下斑駁的倒影。在這裡,泉依山出,竹因泉生,村民繞泉而居,砌石為房;在這裡,晨起聞朝露,夜來觀群星,漫步竹林間,感受閒雲野鶴般的悠然自得。10年前,這裡還是以農耕為生的古村落;10年後,它踏著「竹泉模式」的步子,搖身一變成為「中國鄉村旅遊模範村」,被稱為「最美鄉村·齊魯樣板」鄉村振興的典範。
位於山東省臨沂市沂南縣銅井鎮的竹泉村,是山東省較早開發的古村落景區。竹泉村不僅具有竹林、泉水、古村落的中國北方難得一見的桃花源式的自然環境,還保留和傳承了沂蒙山鄉特色民俗文化,成為「最美鄉村·齊魯樣板」鄉村振興的典範。村莊以「竹」「泉」「村」為突出特色,集觀光、度假、休閒等功能於一體,開創旅遊休閒的全新模式。竹林隱茅舍,家家臨清泉,田園瓜果香,居者樂而壽,呈現出桃花源式的生活環境。竹泉村榮獲「CCTV中國十大最美鄉村」「中國鄉村旅遊模範村」等稱號。
創業之初:「竹泉模式」帶動創業致富有目共睹
2007年,古村落迎來了發展新機遇。山東龍騰竹泉旅遊發展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韓建軍說:「在還沒有『鄉村旅遊』這個名詞的時候,我們考慮的是如何將文化與美景進行完美的融合,做一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旅遊的結合,把這裡的自然風光更好地展示給大家。」在當時,將自然風光與古村落結合在一起的旅遊方式與格局,也是一種新的探索。
在這樣一種嶄新的「竹泉模式」的帶動下,竹泉村率先舉起了對鄉村旅遊進行系統開發的大旗。在實際的開發建設過程中,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竹泉村逐步優化古村落內清泉、翠竹、古村落的生態和民俗文化資源,走旅遊扶貧、綜合開發的路子,建設了能夠最大程度上體現沂蒙特色、竹泉景觀、農家風情,包含度假、休閒和觀光功能的旅遊景區。
竹泉村在國內鄉村旅遊的系統開發,實現了文化和美景的完美融合,把古村落和自然生態美景密切地融合在一起,給遊客打造了能夠親身感受自然和親近自然的深度體驗。經過對竹泉村系統性的開發,最先吸引到了一批臨沂、青島、濟南、濰坊等周邊城市的遊客來遊玩觀賞。自此,竹泉村的招牌被打響,遊客每年都是成倍的、井噴式的增長。即使竹泉村已經開業10周年,近幾年遊客量還是呈30%-40%的幅度增長。
竹泉村的建設除了帶動當地的旅遊經濟外,對當地村民的脫貧致富也起到了助推作用。2007年,竹泉村還是一個人均年收入不足2000元的小山村,10年過去,這裡的人均年收入早就超過了3萬元,成為名副其實的富裕村。對竹泉村進行系統開發之後,當地村民也得以實現了在當地的就業工作,解決了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問題。周邊的很多村民依託竹泉村的旅遊帶動,發展農家樂、旅遊民宿等產業,實現了鄉村旅遊與鄉村振興的協同發展。如今漫步在竹泉村,還能夠不時地看到有村民待在自己原本居住的古色古香的小屋裡從事手工生產,布老虎、陶器、草帽,有手藝的村民們又在新的旅遊景區找到了創收的新路子。
品牌塑造:集體宣傳促進「最美鄉村」稱號日益響亮
面對遊客不斷增加,景區的服務和接待能力需要不斷進行提升,竹泉村不但進行了大量的土地指標和資本的投入,同時還不斷滿足遊客的旅遊體驗和需求。
遊客源源不斷增加除了被美景、美食吸引而來之外,竹泉村多年以來一直重視對品牌的建設與塑造也是吸引遊客的原因之一。韓建軍解釋說:「打鐵還需自身硬」,想要做好對竹泉村的品牌宣傳,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把自身的風光建設好。「美就是美,不美就是不美,不美要想辦法把它建設美」。在對景區自身進行不斷建設的同時,利用新聞媒體、短視頻平臺等媒介對景區進行宣傳,轉變了「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局面。
竹泉村倡導的對外宣傳景區,對景區其他業態也有推動作用。景區員工自發地參與進宣傳工作之中,美景通過每一位員工、每一位遊客得以不斷地傳播,景區員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得到了提高。近些年,隨著行動網路和智慧型手機的發展,每一個人都是一個「自媒體」。「好的旅遊體驗就是要讓遊客去自發地傳播美」,通過景區業態和服務不斷豐富提升,遊客自發加入到宣傳景區的隊伍中,隨著遊客量的不斷增長,景區的口碑和品牌也逐步建立起來,竹泉村的文化底蘊也變得更為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