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2020年全民營養周」的第一天,中國副食流通協會正式發布《兒童零食通用要求》團體標準。據了解,這是我國第一項專門關於「零食」的標準,同時也是關於「兒童零食」的首項標準。
「少年強,則國強」,在國民營養健康得到如此關注的今天,兒童群體的健康狀況更是備受矚目。自2008年第一版《中國兒童青少年零食消費指南》出版後,2018年5月19日,由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中國營養學會共同編制發布了《中國兒童青少年零食指南(2018)》。
新版零食指南更有針對性地為兒童青少年提供零食指導,使零食指南進一步科普化。但家長如何鑑別眾多廠商生產的零食是否更符合兒童食用?食品產業界在生產兒童零食時有何標準指導要求?目前依然缺乏詳細規範。
「一個小孩從上幼兒園開始到大學畢業,大約有20年的時間是在校園度過的,團餐和零食是這二十年中孩子食品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副食流通協會會長何繼紅表示,兒童零食團標的發布實施將對兒童零食市場的規範、認知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
作為標準起草單位的良品鋪子進一步指出,目前該標準主要是從兒童所需營養素及食品安全出發,根據不同年齡段的兒童的營養需求,定製不同的健康零食;對產品進行全新的規劃,提出產品的質量標準。
「隨著團標的頒布落地,將有望為兒童營養零食規劃提供研發依據,制定企業內的標準,樹立行業標杆,支撐零食行業的健康發展。」良品鋪子方面稱。
兒童零食為什麼需要標準
每逢到了每年的開學季、六一兒童節等節點,媒體和消費者都會聚焦兒童相關的產業鏈上。去年央視315晚會曝光辣條事件後首次大範圍引起全國人民對兒童零食市場的關注。
2019年9月以新華社為代表的媒體再次聚焦到兒童零食市場,媒體關注得比較多的問題主要是:部分兒童食品為了增加口感加入多種添加劑;部分兒童零食為了銷售噱頭,微量元素添加泛濫。
此外,商家自造概念、炒作噱頭,打著「兒童食品」的概念,但成分其實與普通食品成分無區別;打造兒童專用概念,部分產品宣稱適用人群與實際不符合;部分家長被「洗腦」,對兒童食品判斷標準欠缺。
業內認為,導致上述市場亂象的一個關鍵因素在於標準的缺失。與此同時,隨著近年消費升級和消費者對健康的需求越來越大,行業急需根據中國兒童的體質來制定兒童食品標準,實現兒童人群分階段的零食解決方案。
由中國副食流通協會、農業農村部食物與營養發展研究所、良品鋪子股份有限公司、天貓食品共同發布的《兒童零食市場調查白皮書》指出,目前我國兒童零食市場產品質量良莠不齊,既有專為兒童研發的高端零食,也有高鈉高脂肪的不健康零食,甚至是三無產品的「辣條」類零食。在零食品類方面,多為糖果、餅乾、膨化等大眾零食,與成人零食沒有明顯的區別,產品定義較為模糊。
據了解,目前我國對嬰幼兒(0到3歲)食品監管的標準有《GB10765-2010嬰兒配方食品》、《GB10767-2010較大嬰兒和幼兒配方食品》、《GB10769-2010嬰幼兒穀類輔助食品》和《GB10770-2010嬰幼兒罐裝輔助食品》等,主要是針對嬰幼兒配方奶粉、米粉和泥類輔食提出的,對於嬰幼兒零食及一些其他類食品並沒有涉及。
而對於3歲以上兒童的食品,也沒有找到針對性的標準,其主要依據還是《食品安全法》、《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GB2760-2014)等成人版法律法規。也就是說,所謂的兒童專用食品,比如兒童醬油、兒童牛奶、兒童麵條、兒童餅乾等,其相關針對性標準,目前基本空白。
因為沒有「兒童食品」的概念和相關食品標準,食品生產廠家在生產這些食品時,執行的多是成人標準。國家食物與營養諮詢委員會副秘書長孫君茂介紹,中國兒童零食的消費結構相較於發發國家,仍處於較為初級的階段,市場有著巨大的提升空間。目前部分兒童食品為增加口感加入多種添加劑;部分零食打著「兒童」概念,但成分其實與普通食品成分無區別;部分家長對兒童食品的選擇判斷欠缺。
事實上,目前食品添加劑國家標準的制定是基於體重60公斤的成年人為參考而設定的,並沒有針對兒童制定添加劑限量標準。若無法有效控制科學的食用的劑量,對兒童健康發育會有不好影響。
「兒童天性就愛吃零食,但是廠商不能將『兒童食品』當成了宣傳噱頭,而是真正要形成更高標準的要求。」2019年良品鋪子決定將兒童零食作為高端戰略的重要落地升級方向之一。但在做產品市場調研時,發現行業目前沒有專門針對兒童零食品類的相關標準。
對此,良品鋪子CEO楊銀芬表示:「作為行業的龍頭企業,我們意識到需要作出一些改變引領行業升級。這也是我們為什麼會與中國副食流通協會一起,積極推動《兒童零食通用要求》團體標準出臺的初衷。」
據《兒童零食市場調查白皮書》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適齡學前教育及小學生(3-12歲)數量約為1.59億。如何為這1.59億兒童做好零食,是當前中國零食企業面對的機遇與挑戰。
首次提出「零食」定義
近年來,隨著國民經濟不斷發展,人均收入日益增加,國人購買力和生活水準不斷提高,可自由支配的開支不斷增加,特別是在優質食品方面的開支逐年上升。據統計,目前兩餐之間的零食佔美國兒童每日能量攝入量的三分之一,佔一些歐洲國家兒童每日能量攝入量的四分之一。而在我國食品產業的巨大增幅中,零食類產品也佔據了較大份額。
但長期以來,我國並沒有標準對「零食」進行明確的定義,「零食」在人們的傳統觀念中往往偏向負面。良品鋪子工廠質量管理部負責人陳志峰指出,零食屬於深加工產品,部分工廠為了滿足口味感,用高糖、重油配料,讓人對零食產生一種不健康的印象。
何繼紅表示,在標準起草過程中,專家們查閱了大量的國際資料發現,國際上對零食的翻譯為Snack food,是零食、快餐、簡餐等非正餐的統稱。
工作組還發現,與中國類似,因為受零食的消費增長、民眾喜愛的情況影響,國際上對零食也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他們研究的觀點認為消費零食動機主要包括:情緒驅動,緩解消極情緒;補充能量,增加飽腹感;補充營養,促進健康。
在何繼紅看來,國際對零食的研究有很多觀點和成果值得借鑑和學習,「比如兒童在上午吃零食可以更均勻的分配能量,對學齡兒童的記憶提高有一定的幫助;夜間能量補充可以改善肝硬化患者的氮平衡等。這些觀點都值得我們的企業、學者們研究學習,借鑑和引用。」
基於此,工作組經過多次討論後,並針對該術語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最終將「零食」的定義描述為:零食(snack food)是指正餐以外,用於補充營養(或平衡營養)、放鬆悠閒、愉悅心情的食品。
在該標準中,將兒童按照年齡分為兩個階段:3~6歲(60個月以內)為學齡前兒童;6~12歲為學齡兒童。根據不同年齡段兒童的生長特徵,確定不同的重點營養素需求。
「這項標準是兒童零食通用要求,兒童零食的相關企業都可以參照執行,比如食品生產企業、給食品生產企業配套的原材料企業、食品流通貿易企業、學校等教育機構都可以參照執行。」何繼紅說。
填補國內標準空白
據悉,這次參與團體標準制定的企業除了良品鋪子以外,還有廣東濱崎食品有限公司、汕頭市華樂福食品有限公司、寧波吉典健康科技有限公司、江蘇微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廣州永旺食品有限公司、阜陽健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
良品鋪子是兒童零食團體標準的主要起草單位,提供了主要技術和意見,包括:定義兒童零食的定義、對食品安全營養進行了一些規定、對工廠提出了一些物理安全性要求、在汙染物方面提供數據和限值以及微生物限值等。
比如說,團標裡面規定了兒童零食所使用原料除符合相應食品安全標準/規定外,更重要的是——所使用的油脂不應含有反式脂肪酸,以及不能使用經輻照處理的原料,此項建議由良品鋪子率先提出。
「雖然反式脂肪酸可以使食物的味道、口感更好,但反式脂肪酸對人體健康危害巨大,會影響兒童的生長發育;輻照處理的食品雖然不會有放射性危害,但會破壞食品中的營養成分,造成營養素流失,不能滿足兒童的營養需求。」陳志峰如是解釋。
此外,兒童零食團標針對兒童健康飲食,參考《中國兒童青少年零食指南》,提出少添加糖、鹽、油的規定,並要求規定氯化鈉、蔗糖、脂肪的限值。
另外,考慮到兒童在食用產品時可能會受到物理性傷害,團標特別提出了產品物理層麵食用安全性的感官要求,如規定產品的組織形態不能有明顯尖銳突出物,產品的口感不崩牙等要求,目前其他食品標準沒有針對兒童食用時的安全性有相關的感官標準。
而在包裝設計安全性上,要求兒童零食的包裝除符合相關國家標準外,包裝結構的設計還需充分考慮兒童的安全性,在兒童使用過程中不應對其產生傷害,如割傷、誤食等風險。
今年3月,良品鋪子以團標為標準進行產品排查過程中,就發現一款小兔山楂棒的產品中間的支撐物是硬塑料材質且是尖角形態。良品鋪子及時與供應商進行溝通並拿出調整方案。截至5月,第二批次產品全部都改成紙棒材質。
特別要指出的是,團標對產品標籤標識除符合GB7718和GB28050標準要求外,還強制要求標示過敏源信息,以及醒目標註影響兒童食用過程中安全性的提示。
「食品過敏,輕者引起皮膚、胃腸道過敏症狀,重者可致哮喘發作、過敏性休克,甚至死亡。目前國標只是推薦標示過敏源信息,並未強制要求標示。此外,對兒童在食用產品過程中,可能會造成兒童誤食、受傷、窒息等危險,或需成人陪伴食用,需標註醒目提示。」參與標準起草的陳志峰表示。
而這方面,良品鋪子產品端也全部進行了調整,目前的兒童零食,基本都對含有致敏物質或生產中可能帶入致敏物質進行顯著標註,尤其是穀物類、奶類、海鮮類產品。
良品鋪子CEO楊銀芬認為,在公司高端戰略引導下需要去聚焦的細分零食市場裡面,管控難度最大的就是兒童零食。「我們從最難的細分市場開始進行突破,將整個企業的各項筋骨進行重造,對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他透露,接下來,良品鋪子將基於兒童零食團標的標準,持續啟動產品升級。
以更高標準帶領行業發展
為避免標準陷入執行難「怪圈」,同時也給消費者和行業帶來借鑑,良品鋪子在起草團標時,就同步啟動了兒童零食升級迭代,目前已經有30款產品完全符合團標。目前產品線主要包含餅乾、果凍、功能型糖果、兒童魚腸、牛奶等產品。
作為團標的起草企業,對良品鋪子生產端也帶來突破和挑戰。
楊銀芬表示,兒童作為特殊人群,需求更精準,要想清楚兒童需要什麼,為此良品鋪子首先要調整研發兒童零食的思路,接著才是整個供應鏈端的突破。
據其介紹,公司對兒童零食工廠的選擇和管理採取更嚴苛的標準,納入良品鋪子合作體系的兒童零食工廠都必須通過良品鋪子29個方面合計79個條款的審核。其次是全球優選更好的原料。
「良品鋪子現在做的兒童零食都是全球精選優質產區原料。兒童零食產品原料入廠檢驗標準與普通零食相比也要苛刻更多,原料的檢查會涵蓋到各種微量元素、重金屬元素等。此外,兒童零食的產品檢測更苛刻。目前成人零食是要求抽檢為主,而兒童零食是必須做到每批次都要檢查。」楊銀芬說。
不僅如此,良品鋪子還要對經營策略上進行調整。在楊銀芬看來,兒童零食產品不僅要打動媽媽,還要打動兒童,所以需要在包裝設計下功夫。
《兒童零食市場調查白皮書》顯示,80後、90後、00後家長購買兒童零食時,天然/健康/無添加是媽媽們購買零食時最關注的因素,其次是營養/成分/配方搭配、保質期和品牌。但兒童卻輒然不同,有調查顯示,70.9%的兒童在選購零食時比起營養安全等,他們更關注零食包裝上的卡通人物是否足夠吸引自己、零食是否好吃、是不是自己喜歡的口味等。
「兒童零食與別的食品不一樣,獲得消費者信任是非常重要。」這一過程說來簡單,但在實際改造過程中,良品鋪子也遇到不少壓力,其中相當部分是來自供應端。
以良品小果果、良品果園吸吸凍果泥、果汁棒三個水果系列產品為例,基本都是精選三大洲優質產區的水果原料,復原果汁(國漿)含量大於90%。其中,小果果這款產品是含有98%果汁含量的軟糖。
據良品鋪子兒童零食產品採購經理王深介紹,這個系列產品難點是無法用傳統軟糖的製作工藝,這期間就有不少與工廠協調的地方。譬如說,需要工廠定製的模具進行生產。
「這款產品的原料進貨周期很長,需要15天左右,因為原料來自3個國家(以色列檸檬汁、以色列黑加侖、以色列水蜜桃汁、加拿大魁北克藍莓、中國山西富士蘋果)。現在由於全球疫情原因,原料到貨周期延長。」王深表示,這款產品的生產周期需要4天,而一般的軟糖1天就可以出成品。
而且,由於是今年主推單品,所以對產能的需求比較大,工廠要新招人員和引進新的設備,最終成本要如何攤分這些都需要重新跟合作工廠去談。
另外,良品鋪子為了最大限度鎖住產品營養,還推出了鮮吃蝦肉鬆和鮮吃三文魚鬆系列產品。之前市面上的鮮肉鬆以日本進口為主,國內主要是袋裝幹肉鬆系列。良品鋪子此次在國內首次用引進罐裝產品,沒有經過高溫烘炒,能充分鎖住食材的水分、營養及口感,讓產品的保質期在6個月而又滿足營養健康要求。
這樣的案例不勝枚舉。
值得注意的是,團標正式發布後,目前良品鋪子已明確提出,所有兒童零食產品持續啟動升級迭代工作,逐步過渡到全部符合兒童零食標準。
何繼紅認為,兒童零食團體標準的目的是規範市場、提高效率,重點是針對進入到市場後如何來規範流通,讓兒童吃得開心,讓家長更加放心,她相信,「隨著研發和生產兒童零食的企業越來越多,這個作用會越來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