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傳統建築布局工整,雕梁畫棟以木楔固定,不著一釘、自成體系,是中華人民的智慧結晶,人類社會發展史上的璀璨明珠。
那麼,「不著一釘」的傳統建築如何建成?
這就要提到一種特殊的連接方式。
它,被稱為中國古建築之神,工藝奇特,不用一釘一膠,卻能讓家具、建築牢固,是驚豔千年的傳統中國美,它就是——榫卯。
01驚豔千年的中國美
榫卯是中國古代建築、家具及其他器械的主要連接方式,能夠使兩個相連構件的凹凸部位緊密結合在一起。
7000年前,我國浙江餘姚河姆渡地區的原始居民便開始使用榫卯工藝建造房屋。河姆渡文化遺址中,大到柱梁枋板,小至欄杆木楞,無一例外地採用了這種先進且密合的連接方式。
隨著榫卯工藝的完善和成熟,應用範圍也越來越廣,上至巍峨宮殿,下至草房瓦舍,大到舟船車輛,小到桌椅板凳,都離不開榫卯工藝的應用。
榫卯發展的高峰——鬥栱
鬥栱初現於戰國時期,在唐代發展成熟。至明清時期,則更多地承載裝飾作用。從梁思成先生繪製的《歷代鬥栱演變圖》中,可以明顯看出鬥栱形成的演變。
正因如此,鬥栱上承屋頂,下接立柱,在中國古建築中,扮演著「頂天立地」的角色,是中國木構架建築結構的關鍵性構件。
在《傳統建築工程技術標準》GB/T 51330-2019 第3.3.7條中,明確了鬥栱設計的相關規定。
02美觀與實用的融合
不論是故宮中隨處可見的榫卯結構,還是上海世博會中國國家館的大紅鬥栱造型,鬥栱在美學和結構上彰顯了一種獨特的風格。
故宮
建成600年來,故宮並不是風平浪靜、安安穩穩地保存至今的。作為世界上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皇宮建築群,它經歷過大大小小200餘次地震,在鬥栱的起承轉合下,建築體松而不散,能如太極般以柔克剛。
上海世博會 —— 中國國家館
世博會中國館以「鬥冠」造型整合了中國傳統建築文化要素。以中華智慧為主題,展現了「東方之冠,鼎盛中華,天下糧倉,富庶百姓」的文化精神與氣質。彰顯了「藝術之美、力度之美、傳統之美和現代之美」。
關於傳統建築的更多內容
可登錄「建標知網」http://www.kscecs.com,閱讀相關圖書。
相關標準規範快速查找
點擊文末閱讀原文,或搜索「建標知網」http://www.kscecs.com。利用搜索框檢索,輸入您想查詢的關鍵詞,選擇相關標準條文、音視頻資源、圖書資源等,快速檢索出想要查詢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