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之魂|現代建築如何傳承傳統建築藝術精華?

2020-12-25 建標知網

中國古代傳統建築布局工整,雕梁畫棟以木楔固定,不著一釘、自成體系,是中華人民的智慧結晶,人類社會發展史上的璀璨明珠。

《榫卯的魅力》 展覽 | 來源:四川科技

那麼,「不著一釘」的傳統建築如何建成?

這就要提到一種特殊的連接方式。

它,被稱為中國古建築之神,工藝奇特,不用一釘一膠,卻能讓家具、建築牢固,是驚豔千年的傳統中國美,它就是——榫卯。

《榫卯的魅力》 展覽 | 來源:四川科技

01驚豔千年的中國美

榫卯是中國古代建築、家具及其他器械的主要連接方式,能夠使兩個相連構件的凹凸部位緊密結合在一起。

《榫卯的魅力》 展覽 | 來源:四川科技
《榫卯的魅力》 展覽 | 來源:四川科技
《榫卯的魅力》 展覽 | 來源:四川科技
《榫卯的魅力》 展覽 | 來源:四川科技

7000年前,我國浙江餘姚河姆渡地區的原始居民便開始使用榫卯工藝建造房屋。河姆渡文化遺址中,大到柱梁枋板,小至欄杆木楞,無一例外地採用了這種先進且密合的連接方式。

隨著榫卯工藝的完善和成熟,應用範圍也越來越廣,上至巍峨宮殿,下至草房瓦舍,大到舟船車輛,小到桌椅板凳,都離不開榫卯工藝的應用。

浙江餘姚市河姆渡遺址木構件榫卯

榫卯發展的高峰——鬥栱

鬥栱初現於戰國時期,在唐代發展成熟。至明清時期,則更多地承載裝飾作用。從梁思成先生繪製的《歷代鬥栱演變圖》中,可以明顯看出鬥栱形成的演變。

梁思成繪製《歷代鬥栱演變圖》

正因如此,鬥栱上承屋頂,下接立柱,在中國古建築中,扮演著「頂天立地」的角色,是中國木構架建築結構的關鍵性構件。

鬥栱示意圖 | 來源:網絡

在《傳統建築工程技術標準》GB/T 51330-2019 第3.3.7,明確了鬥栱設計的相關規定。

《傳統建築工程技術標準》GB/T 51330-2

02美觀與實用的融合

不論是故宮中隨處可見的榫卯結構,還是上海世博會中國國家館的大紅鬥栱造型,鬥栱在美學和結構上彰顯了一種獨特的風格。

故宮

愛上紫禁城來源:故宮博物院 攝影:朱楷
鬥栱 | 來源:搜狐網

建成600年來,故宮並不是風平浪靜、安安穩穩地保存至今的。作為世界上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皇宮建築群,它經歷過大大小小200餘次地震,在鬥栱的起承轉合下,建築體松而不散,能如太極般以柔克剛。

上海世博會 —— 中國國家館

世博會中國館 東方之冠 | 來源:ZCOOL

世博會中國館以「鬥冠」造型整合了中國傳統建築文化要素。以中華智慧為主題,展現了「東方之冠,鼎盛中華,天下糧倉,富庶百姓」的文化精神與氣質。彰顯了「藝術之美、力度之美、傳統之美和現代之美」。

關於傳統建築的更多內容

可登錄「建標知網」http://www.kscecs.com,閱讀相關圖書。

《中國傳統建築解析與傳承》浙江卷
《中國傳統建築解析與傳承》江蘇卷
傳統建築相關圖書資源

相關標準規範快速查找

點擊文末閱讀原文,或搜索「建標知網」http://www.kscecs.com。利用搜索框檢索,輸入您想查詢的關鍵詞,選擇相關標準條文、音視頻資源、圖書資源等,快速檢索出想要查詢的內容。

中國工程建設標準知識服務網

相關焦點

  • 華採堂:傳統文化在現代建築設計中的傳承及應用形式
    建築與文化兩者之間有著割不斷的淵源,而中國的傳統文化使中國古代建築成為龐大又獨特的建築體系。如何將傳統文化在建築中傳承下去,是我們必須探討的問題。  為此,筆者特地採訪到了國內一線文旅規劃設計機構華採堂,他們不僅在古建設計、古建築設計、古鎮設計等方面有著豐富的文旅規劃和建築設計經驗,在度假酒店設計、商業空間設計、室內設計等方面的規劃設計也絲毫不落人後。
  • 海派建築|中國傳統建築八大派系
    隨著現代主義的興起,崇尚幾何線條和機械元素的裝飾藝術風格成為一種新興流派。1929年,沙遜大廈建成,被譽為遠東第一樓,對比古典主義建築形體、構圖、裝飾都與大幅簡化,退臺式設計,豎向線條輪廓,抽象幾何形裝飾,尤其是他高達19米的墨綠色金字塔形銅頂,在材料、空間等方面都迥於傳統古典主義風格。
  • 一次穿越傳統與現代的建築之旅
    日本,位於亞歐大陸東部、太平洋西北部,領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4個大島和其他7200多個小島嶼組成,因此也被稱為「千島之國」。這個在歷史和文化上與中國糾葛至深的國家,一直以來是國內遊客最愛去「血拼」的國度之一。但是,除了藥妝、電器和動漫外,帶著欣賞藝術的眼光去觀賞這個國家或許對於一名設計師來說更有價值。
  • 中國最美建築——現代的著名建築
    故宮也逐漸成為了一個時代建築的象徵,如此美麗端莊的古老建築,真的不失為一個旅遊勝地。那麼到了現代,我們都繼承了多少古代人的建築藝術呢?大家眼中經常看到的現代建築都是這樣的,建築作為人類的基本生產、生活資料之一,其發展趨勢是隨著社會、環境、經濟與科技的變化而不斷發展的,並且具有同步一致性的特徵。
  • 中國傳統風格建築如何「與古為新」
    然而,什麼樣的建築該拆、可以拆,哪些具有傳統文化或民族地域特色的建築應該保留,甚至重點保護,卻界定模糊。   「認古不認近」的保護觀,導致了一批喪失經濟功能與生活功能,但極具文化與研究價值的近現代歷史建築被拆除損毀。「城市建設中還存在著沒有保護意識的大拆大建,特別是對近現代的建築毫無保護。」中國勘察設計協會理事長王素卿說。
  • 中國現代建築的歐陸風格
    值得注意的是,這次的「歐陸之風」不同於中國近現代史上曾出現的幾次西洋建築潮流,它並不是受當代歐洲建築思潮的外部影響而引發的,而是在中國內部,為了「內需」,而自力更生演繹出的一股藝術風潮。而且此「風」大有由大城市向小城市蔓延之勢,但實際上,它卻直接反映了中國建築商品化的轉型時期,商業文化對建築市場和社會文化的衝擊。
  • 現代建築:回歸傳統應表裡如一
    2016年,這兩個事件,讓人重新體味中國建築的智慧,也讓人久久思索現代建築怎樣從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靈感和養分。  現代建築設計呈現回歸傳統的趨勢  在去年的世界網際網路大會上,由建築界最高榮譽「普利茲克獎」首位中國籍得主、中國美術學院教授王澍領銜設計的永久會場「烏鎮網際網路國際會展中心」吸引了媒體的關注。
  • 傳承創新,以地標建築致敬巴馬
    此時此刻,回望一種傳統,尋覓一種精神,感悟一種力量,看到了保護留存的機關大院紅樓、西山紅樓,它們留存著時代的星火、紅色的印記,溫暖著巴馬人的靈魂。建築是凝固的歷史也是凝固的藝術,從革命戰火、戰貧鬥困中走出的巴馬,不能中斷歷史的建築文脈,也不能讓時代的精神了無印記。巴馬渴望採取實際行動,從建築裡感懷思遠、留住鄉愁、提振前進的動力。
  • 融入傳統設計的埃及現代建築
    而阿卜杜勒哈裡姆被認為最具開創性的一點,就是把傳統建築設計的元素和方法融入當下的建築設計。無論是清真寺、藝術館,還是兒童公園,甚至更現代的大學校園,在阿卜杜勒哈裡姆的設計裡,你總能看到埃及傳統建築元素穿插其中,感受到傳統文化和民俗特色把當地社區民眾聯結在一起的力量。這種設計方式的形成跟建築師年輕時的經歷有關。出生於1941年的阿卜杜勒哈裡姆,在上世紀60年代正好是開羅大學建築工程系的學生。
  • 李先逵:新時代中國民族建築保護傳承與發展
    留住鄉愁,認真保護傳承弘揚傳統建築文化遺產當今尤為迫切的是,不僅要善於努力創造中國本土特色的現代建築,還應該更為關注並參與對建築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弘揚即留住鄉愁的事業。要留住鄉愁文化,就要堅守建築文化遺產保護的基本理念與核心價值。當前中國城鄉規劃建設最大的問題就是指導思想不明,理論認識混亂,以致不但新規劃新建築缺乏本土文化特色,而且建築文化遺產破壞嚴重。
  • 厚重之魂 從《只狼》看宮崎英高的建築與劇情藝術
    魂類遊戲的橫空出世,以其黑深殘的機制、不妥協的難度和碎片化的敘事自成一派,從《惡魔之魂》的嘗試到如今《只狼》的顛覆,核心實際上是這種通過精細結構傳達思想認知的方式。《只狼》前,宮崎英高的作品一直秉承著莊嚴肅穆的建築美學,無論是《黑暗之魂》古樸厚重的哥德式建築,還是《血源詛咒》幽邃陰森的文藝復興風格,要直觀地接受這些藝術設定所傳遞的意義並不容易,這也是為什麼需要深挖世界的架構才能夠理解這些迥然不同的恢弘故事。
  • 天津「楊柳青鎮」——傳統又不失現代風格的古老建築
    天津「楊柳青鎮」——傳統又不失現代風格的古老建築五一假期即將結束,在這幾天你們都遊玩了哪些地方呢?相信你們都可以在朋友圈裡找到答案。這裡的文化深厚體現在很多方面,小鎮古樸的氣息還有小鎮古樸的建築和傳統藝術都值得我們一探究竟。在探索他們之前,小鎮名字的文化也值得了解。
  • 從望龍樓到太子城遺址 中赫集團是如何傳承傳統建築的?
    中赫一直認為傳統建築是從一定的角度體現了傳統文化的形態,她的特點就是具有濃重的民族色彩或地方建築色彩。對於傳統建築的保護,「要最大限度地保留歷史信息、不改變建築原狀」,只有這樣才可以全面記錄、研究傳統建築的技藝之路並傳承。在徵詢了當地傳統建築管理部門意見之後,中赫在2014年將其從浙江遷移至北京中赫·萬柳書院進行異地保護。
  • 聖尼古拉大教堂,承載了藝術和建築精華的大教堂
    聖尼古拉大教堂,承載了藝術和建築精華的大教堂當年進入中國的沙俄人在這裡聚居,在這裡建立他們的商行,同時,為了保持信仰的傳統,他們也在這裡建了這座聖尼古拉大教堂。無關侵略,只有關於文化的傳承。其實整座教堂光是建築已經是藝術的瑰寶。遑論教堂內的各種擺設,牆壁上的油畫。
  • 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
    貝聿銘,美籍華人建築師,1983年普利茲克獎得主,被譽為「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貝聿銘的作品以公共建築、文教建築為主,被歸類為現代主義建築,善用鋼材、混凝土、玻璃與石材,代表作品有美國華盛頓特區國家藝廊東廂、法國巴黎羅浮宮擴建工程。在著名建築家貝聿銘手筆之下,一個個國內外經典之作不斷誕生。
  • 傳統風水與現代建築不同
    風水理論源於中國古代,經過數千年的傳承,已形成門派林立之局面其,而且各門各派的理論都不盡相同甚至大相逕庭;各派對於陽宅風水的記述可謂汗牛充棟,都說自己得到了真傳,只有自己這個風水門派的風水理論才是正確的,其他都是錯誤的。導致了幾千年來,風水門派紛爭不斷,各風水門派的風水大師們也相互攻擊,一片混亂。
  • 將佛教元素與現代建築藝術相結合的建築——水月禪寺
    建築風格是將佛教元素與現代建築藝術相結合,打破傳統寺廟建築理念,形成別具特色的佛教道場。水月禪寺位於江蘇省徐州市睢寧縣,水月禪寺是在睢寧縣地藏寺的基礎上復建的。水月禪寺的建築格調獨具匠心,設計將佛教元素與現代建築藝術達到了完美結合,表現手法較為獨特,功能和布局更為合理,更利於弘揚佛教文化。遷建的水月禪寺佔地200餘畝,宏大氣派。
  • 青瓦白牆之魂——徽派建築
    ---查看往期精彩內容請點擊上方 藍色【哲匠之家】訂閱關注---徽州古建築風獨特,布局合理,裝飾精緻,變化自然,具有鄉土氣息。隨著西遞、宏村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之後,越來越多的中外朋友對「徽派建築」產生了濃厚興趣。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尤其是近十年以來全國各地以古民居為建築風格的辦公、賓館、餐飲、休閒、娛樂等建築如雨後春筍,不計其數,「徽派建築」的理論思想體系和獨特的建築藝術形式已聞名世界,並深深影響著當代文化和建築的發展。
  • 廣州陳家祠——「嶺南建築藝術的一顆明珠」
    21世紀以來,陳氏書院以「古祠流芳」之名兩度入選「新世紀羊城八景」,被譽為「廣州文化名片」,成為嶺南地區最具文化藝術特色的博物館和著名的旅遊景點。陳氏書院籌建於清光緒十六年(1890),二十年(1894)落成,為廣東72縣陳姓族人捐資合建的宗祖祠和書院。其建立主要為參與捐資的陳氏宗族子弟赴省城備考科舉、候任、交納賦稅、訴訟等事務提供臨時居所。
  • 現代建築要記得住鄉愁
    ,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要融入現代元素,更要保護和弘揚傳統優秀文化,延續城市歷史文脈」。    記得住鄉愁的現代建築,就是能讓吾土吾民長久牽掛、難以割捨,承載著我們情感和歷史的、能繼承傳統,又有現代風韻的建築。具體到成都,就是現代川西民居建築,就是能接地氣的,即延續了當地的地脈、城脈和文脈的建築。    地脈,指當地的地理、氣候、山水、花木;城脈,指一個區域的建築傳承風貌;文脈,指歷史、風俗、傳統、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