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攀登者》

2020-12-15 小賀家的貓

今天聊聊電影《攀登者》。

片名The Climbers (2019)。

2019年的國慶節可謂是大片雲集,大量影片集中在這個時間段上映,其中不乏高質量主旋律影片。

其中《我和我的祖國》《中國機長》和《攀登者》形成三足鼎立之勢,集中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重要時刻上映,極大地激發了觀眾們高漲的愛國熱情和觀影興趣。

一同上映可以形成浩大聲勢,也會被觀眾們拿來一同比較。這一比較自然就分出了高下,在《我和我的祖國》《中國機長》《攀登者》三部影片中,《攀登者》是最令人失望的一部,評分將將及格。

《攀登者》講述新中國成立後中國登山隊徵服珠穆朗瑪峰的故事。

第一次是1960年,中國登山隊北坡成功登頂,第二次是15年後,中國登山隊再次從北坡成功挑戰世界之巔。

珠穆朗瑪峰登頂分南坡北坡兩條路線。

南坡在尼泊爾境內,登頂難度係數略小,北坡在中國境內,登頂難度係數更高。而在1960年登頂前,只有外國人通過南坡首次登頂珠峰,他們揚言,從中國一側是不可能登頂成功的!

1960年正是將這不可能變成了可能,中國也才能向世界莊嚴宣布:「我們偉大勇敢的中國人民,登頂了珠穆朗瑪峰!」只是由於種種原因,沒有能夠留下影像資料,登頂成功飽受爭議。

15年後,經過精心醞釀準備,1975年5月27日下午14點30分,中國登山隊再次登頂成功,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影像資料。同時在珠峰海拔5600~6300米區域,10個三角點上10部經緯儀同時瞄向珠峰,經過精密計算,得出8848.13米的精確數據,為人類文明史增添了一組熠熠閃光的數字。

2005年5月22日,中國重測珠穆朗瑪峰高度測量登山隊成功登上珠穆朗瑪峰峰頂,2005年10月9日國家測繪局公布珠峰的巖面海拔高度為8844.43米,冰層厚度3.50米。

中國梯是中國登山隊於1975年攀登珠穆朗瑪峰時在「第二臺階」的巖壁上架起的一座高近6米的金屬梯,它承載著中國人對珠峰的探險歷史。2008年5月27日,在珠峰海拔8700米的高度上挺立了33年的「中國梯」,在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後,於27日被帶到拉薩,收進珠峰登山博物館。

按理說,只要將這段激動人心的歷史如實地拍攝出來,電影就不會太差。

可實際上,《攀登者》只是取了歷史故事的殼子,剩下的就是出品方的隨意臆想,為了加入一些感情戲,生硬地進行拉郎配,讓原本可以令人感動的嚴肅題材,變得有些兒戲。

當充滿民族自豪感的真實優秀歷史故事被魔改時,觀眾們自然會感到失望,特別是還整出了一個令人無比失望的劇本。

影片將注意力集中在角色本身,沒有考慮時代背景。

如果加上和蘇聯、尼泊爾、印度外交方面的歷史背景,影片會更有厚重感。這裡有和蘇聯關係的由熱轉冷,和尼泊爾的邊境領土爭議,和印度登山隊的登山競賽,內容太豐富了。

當然這些可以看成是影片的加分項,如果不拍就當出品方的眼界小,也不算是錯。

影片將大量筆墨集中於角色的談情說愛,似乎不整點兒兒女情長就不能拍好電影一樣,這就顯得十分市儈。如果編的好看那也就罷了,偏偏編的十分做作,這叫人如何看得下去。

真實歷史中,潘多1975年5月27日登上珠穆朗瑪峰,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從北坡登上珠峰的女性。

我查了一下資料,她的攀登過程可謂十分驚險,期間還有丈夫的支持幫助,如果將他們的愛情故事穿插在影片之中,可以更有說服力和感染力。

《攀登者》偏偏不好好尋訪歷史素材,憑著感覺魔改人物感情戲,結果自然不會好看。

看看公安部拍的《湄公河行動》、陸軍的《戰狼》、海軍的《紅海行動》、消防的《烈火英雄》、民航的《中國機長》,再看看這部《攀登者》。我真心覺得這部影片不應當趕在國慶的重要時期上映,出品方除了完成任務,剩下的就是在透支主要演員們。

看到一句十分中肯評價:影片預算都緊到請李仁港了。

李仁港的水平本來就不是一流導演,算到三流導演估計勉強可以。好在他勝在便宜聽話,出品方讓怎麼改本子就怎麼配合,還能夠按期交稿。作為香港人,他自然不會理解火紅年代、集體主義、民族信仰這些激動人心的存在,他腦子只有些兒女情長完全可以理解。

需要背鍋的是出品方,原稿劇本被魔改後,出品方還沾沾自喜,認為自己做了一件功德無量的政績工程。

只能說,一個這樣的出品方就可以輕易抹殺無數中國電影人的多年努力。李仁港並不需要為影片道歉,他就是這樣的水平,需要道歉的是出品方。

他們要向前輩道歉、向演員道歉、向觀眾道歉。

當然也有好的一面,《攀登者》能夠反映出中國電影工業發展已經進入到一個比較成熟的階段。

《流浪地球》《哪吒》這類爆款影片都經過幾年打磨,才能收穫巨大成功。而《攀登者》從立項到上映不過一年,除了劇本令人無語外,影片的特效還是值得肯定。只要相關產業成熟了,這樣以後製作快餐式的流水線作品應該不成問題了。

魔改歷史消費觀眾,好牌打爛愧對前輩。

相關焦點

  • 影評《攀登者》觀後感
    在銀幕上展現了長達半個世紀的攀登歷程,讓觀眾通過視覺藝術了解這段歷史。作為國內寥寥無幾的登山類作品,影片將北塔林、北坳、大風口、第二臺階全部展現出現,且對於這些地理位置攀登的困難程度,有做詳細的數字展示,讓觀眾一目了然。珠穆朗瑪峰的壯麗景象讓觀眾眼前一亮,不禁感嘆祖國的大好河山。經報導,《攀登者》取景拍攝地在天津、崗什卡雪峰等。
  • 《攀登者》影評 我們為什麼要登山不僅僅因為山就在那裡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攀登者》影評 我們為什麼要登山不僅僅因為山就在那裡 2019年9月30日,由徐克監製、李仁港執導、阿來編劇,吳京、章子怡、張譯、井柏然、胡歌、王景春、何琳、陳龍、曲尼次仁、拉旺羅布、劉小鋒、多布傑主演,成龍友情出演的電影《攀登者》在各大院線上映。
  • 《攀登者》影評——國家鐵血,無關風月
    今天,老冉趕著早上頭一場去看了《攀登者》,回來又看了看相關背景資料,唉!一言難盡吶! 本篇影評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談談我自己觀影的感受,第二部分則是相關的歷史背景 我本意是想用社會歷史批評給這部電影做一個剖析,把影片背後的人物原型和故事做一個梳理
  • 電影攀登者影評
    其實在沒看之前我的大致想法也是差不多的,甚至覺著可能就是一部關於攀登珠穆朗瑪峰的紀錄片。 影片開局運用對講的急促和恰到好處的攀登畫面,給觀眾營造出了一個攀登珠穆朗瑪峰的困難情景,給觀眾了一個良好的感官以及代入感。讓觀眾更好的更快的融入了故事情節,交代了開端,埋下了伏筆,初步彰顯了中國人不畏艱險,勇攀高峰能夠捨棄生死顧全大義的豪舉。
  • 影評:《攀登者》在時代變換中不斷攀登
    《攀登者》中,反覆提出一個根本之問:人為什麼要登山?在和平日久的時代,人人嚮往富裕與安定的生活,影片似乎講述了一段漸行漸遠的傳奇。但當鏡頭平實地對準珠峰上的攀登者,記錄他們的訓練,以及在雪峰留下的一串串堅實有力的腳印,我們才恍然——突破雪地嚴寒與生理極限的不過是日積月累的努力,觸目可及皆為白色的恐懼也能變為託起足底的大道。中國是登山資源最好的國家之一,珠穆朗瑪峰是世界第一高峰,但是第一個甚至第二個登上珠峰頂峰的人都不是中國人。
  • 影評《攀登者》——兩段感情,半個腳,四百條命
    影評《攀登者》兩段感情,半個腳,四百條命。國慶長假結束之際,我竟忙得連一部電影都沒看,於是在幾部上映的正能量影片當中,最終選擇《攀登者》作為假期結束的最後一個娛樂項目。且不論《攀登者》展開如何,至少幾位主要人物始終環繞在核心之中,只有這種不斷洗腦的方式,才能讓觀者在不知不覺當中,也隨之思考,並做出選擇。這也是有些電影為什麼越看越無聊的原因,它一會兒在講貧窮與富有,一會又在演繹愛與恨,你看不懂它在講什麼,不是你的錯,因為它自己也沒搞明白要講什麼。
  • 《攀登者》首映中職專場 未來工匠勇攀技能巔峰
    作為《攀登者》影片放映的首場中職專場,貿易學校以這樣一種特別的形式,邀請影片主創人員與全校師生共話對祖國的熱愛與敬意,共燃愛國赤子之心。《攀登者》電影總策劃、上影集團副總裁徐春萍女士帶領主創團隊及出品方代表出席活動,與師生分享了影片的創作過程和幕後故事,致敬攀登者精神和愛國情懷支撐著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的鋼鐵意志。
  • 《攀登者》第一波影評來了!剛點映就遭口碑崩盤,這三點最受吐槽
    2019年的國慶檔非常熱鬧,《我和我的祖國》《中國機長》《攀登者》三部大片接連來襲,引得不少網友直呼「要睡在電影院了」。因為有「票房保障」吳京的加持,《攀登者》的關注度一點也不比另外兩部低,截止到9月27號下午5點,《攀登者》預售票房已經過億。28號電影開始點映,第一波影評出來後,《攀登者》口碑卻意外的崩盤了,網友的吐槽還非常狠。
  • 原創│影評:《攀登者》
    在糾結看《攀登者》還是《中國機長》的時候,因為後者裡有換頭寶貝,所以原本不在我的選擇範圍內。沒想到的是在上映當天,最先出來很多差評的卻是《攀登者》。也有很多兩極分化嚴重的評論。
  • 普及攀登對於中國的意義,吳京的《攀登者》的真正意義在於成長
    文/葉秋臣如果匯總一下電影《攀登者》在豆瓣影評中出現最多的關鍵詞,那可能就是「超出預期」吧。很多人一開始也許只是抱著無所謂的心態走進了電影院去消磨時間,但看完後卻發現自己起初想得可能真的太膚淺,因為這部作品除了登山之外,其實還另有深意。
  • 每一座山都值得敬畏——《攀登者》影評
    《攀登者》是愛國片嗎?肯定!要愛國嗎?當然!珠峰難爬嗎?廢話!攀登者值得尊敬嗎?從《攀登者》片子裡總算知道珠峰一開始是以舉國之力去攀登的。1960年派出200人登山,為了運裝備還一邊修路一邊打土匪,最後3人登頂;1975年再次派出幾百人登山和測量,最後9人登頂,當然很多是後勤人員不少,死傷者皆不計其數。
  • 《攀登者》首映高口碑,他們兩度登頂珠峰,每步都是人類精神
    》的同名主題曲,直白有力地傳達了影片所包含的攀登者精神。即將在9月30日正式上映、由上影傾力帶來的電影《攀登者》聚焦了一群特殊的人群:珠峰攀登者,還原了一段少為人知的歷史,以東方敘事展現了中國精神。 昨晚(9月23日),電影《攀登者》舉辦全球首映會,邀請了諸多大V參與首映禮,第一批影評出爐,從網曝影評來看,影評人們對此片給出了高度好評,增加了觀眾們的期待。
  • 攀登者,攀登的是什麼
    攀登者這個電影我看了,包括其它兩個電影我也看過了,相比之下攀登者確實要略遜一點嗯,主要的原因就是導演的原因。為什麼說是導演的原因,很清楚,當所有的人看完這個電影都不知道不清楚為什麼要攀登,如果不是前面的一些宣傳和一些媒體的前期的報導,讓它造成了這麼大的一個觀影效應和前面一些背景資料的鋪墊,可能單純的只是去看這個電影的話,很多人會更一頭霧水,更不會有這麼好的票房。
  • 《攀登者》首映 攀登者齊聚「只為國旗飄揚」
    27日,電影《攀登者》在上海舉辦「衝頂·中國高度」全球首映禮,影片出品人任仲倫,編劇兼導演李仁港,領銜主演吳京、張譯、井柏然、王景春、何琳、陳龍、劉小鋒、曲尼次仁、拉旺羅布,組成「攀登者聯盟」亮相。而現場觀影嘉賓不僅請到業內知名人士,還特別邀請到1960年攀登英雄屈銀華的女兒屈虹,1975年攀登英雄桑珠、夏伯渝,以及全國勞模、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等。向攀登者致敬,向追夢人致敬,現場千人與主創一同揮舞國旗的震撼一幕成為首映禮高潮,也映襯了電影同名主題曲所闡釋的影片內核「只為國旗飄揚」。日前,電影《攀登者》在北京、上海兩地連續舉辦首映禮。
  • 《攀登者》中國電影的又一次全新的攀登
    就算死,也要死在上面,1960年的攀登者就算死,也要死在上面,1960年的攀登者記錄照片吳京《攀登者》劇照吳京:「但作為演員,我起碼知道了高原反應是什麼,如果在生病的狀態下登山又需要什麼。」章子怡《攀登者》劇照章子怡說,「從我第一次拍電影到今天正好是20年,這20年裡,我親身經歷了中國電影的蓬勃發展,和中國電影一起成長,我相信《攀登者》會是中國電影的又一次全新的攀登。」
  • 從排片第一到最後一名,號召力「頂級」的《攀登者》,輸在哪?
    9月28日開始上映的《我和我的祖國》、《中國機長》、和《攀登者》三部影片中,最開始排片最高的是《攀登者》,但是上映到十月一日,兩天的時間過去了,《攀登者》從排片第一降到最後一名,同時,綜合票房也降到了三部同期上映影片的最後一名,實力、號召力頂級的《攀登者》輸在哪?
  • 胡歌參演吳京新片攀登者 電影攀登者上映時間及演員表曝光
    日前微博上曝光了一張關於吳京最新電影《攀登者》的劇照照片,讓人意料不及的是,胡歌竟然也出現在了照片中,由此胡歌參演吳京最新電影《攀登者》的傳聞終於被確認。  據悉,《攀登者》講述了一個關於中國人攀登珠穆拉瑪峰的驚險傳奇故事,1960年,我國的登山隊成員王富洲、貢布(藏族)、屈銀華等人在第五次突擊後終於完成了中國人首次攀登珠穆拉瑪峰,而電影正是圍繞這個故事展開的。
  • 《攀登者》首映致敬珠峰攀登者 現場觀眾心疼吳京太拼命
    9月27日,電影《攀登者》在上海舉辦「衝頂·中國高度」全球首映禮,影片出品人任仲倫,編劇兼導演李仁港,領銜主演吳京、張譯、井柏然、王景春、何琳、陳龍、劉小鋒、曲尼次仁、拉旺羅布,組成「攀登者聯盟」亮相,張譯吐槽吳京片場絮叨「似我媽」,井柏然自稱劇組「團寵」,1960年攀登英雄屈銀華的女兒屈虹,
  • 《攀登者》還未上映,豆瓣已有超2000條差評,你怎麼看?
    預定9月30號才上映的《攀登者》,在豆瓣上居然已經有了5000多條評論,其中超過2000條評論都是差評。如此為黑而黑、強行給《攀登者》蓋章爛片的行為豈止是在孤立吳京,更多的應該是想毀了他吧。不過做為有網絡發言權的自媒體,我想我們應該看到的不單單只是黑子的表面行為。
  • |攀登者|中國攀登珠峰罹難者名單
    9月30日吳京主演的電影《攀登者》上映著實沸騰了一眾登山愛好者的心改編自真實故事的《攀登者》主要講述了1960年5月25日,中國登山隊成功從北坡登頂珠穆朗瑪峰,完成人類首次北坡登頂珠峰的故事。真正傳遞了每一個中國人都擁有的攀登精神!然而,當這種精神沉降到現實之中的時候,不僅有榮耀,更有殘酷。珠穆朗瑪峰 ( Mount Everest )海拔8848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 ,這是每個登山者都希望能登頂的山峰,但是攀登風險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