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面「鎮安熱線」免費關注!
「我的家在商洛山,那裡水清天藍藍,仙鵝湖色好,蒼鷺歌兒甜,十裡杜鵑映紅了天.」這首歌把家鄉的商山洛水,每個縣裡的旅遊亮點都展現的淋漓盡致。每一次欣賞周鵬的這首歌心裡總有一股親切,喜悅的熱流油然而生。每一次看到公交車或者街頭都是:秦嶺最美是商洛的標語!心裡更是無比欣喜,家鄉在變化,家鄉在成長,家鄉在富裕,家鄉在美麗,家鄉在我心中。從小時父親給我講的商州有名:「鶴城」因為城區坐落在丹江之北,背靠金鳳山,面對龜山,形如鶴翔,故有「鶴城」之城。我還清楚地記得當時父親說起「鶴城」時,自己不假思索地脫口而出:是不是當時商洛城裡飛滿了仙鶴?當然這是自己鬧的一個笑話罷了在家鄉的時間僅僅只有10多年,也就是這暫短的時間卻給了自己最重要的磨練,成長,收穫。無論都哪裡?根還依然深深地扎在那片生養育我的泥土地裡,我深深地熱愛自己的家鄉,越來越濃厚。商洛我的家鄉,叫人多麼動情,依戀的名字
我的家距離市區有30裡左右的路程,在市區的西北方向,過了麻街嶺隧道便能看到一條長長的丹江河,河的南邊靠著山依偎著10來戶人家,河的北邊便是這個村子的主力軍,從石嘴廟粱一直到麻街大橋。兩邊是山,中間是小橋流水人家,多麼和諧的景象。都說商洛山好,水好,人好,商洛的各種吃貨(吃食)也是非常繁多,家鄉的人對吃也很是講究,每逢端午節,丹江河的一河兩岸都坐滿了洗粽子葉的鄉親,粽子葉的香味都飄滿了河岸,包粽子必須得用蘆葦葉,胡葉,別看不起眼的胡葉,它有著天然的醇香是不可缺少的食材,給粽子配上它才是美味的佳餚,這就是為什麼市面是的粽子沒有上好的糯米,小米,紅豆或者紅棗,包的形狀也是三角有稜有角,用馬蹄蓮串綁好。最後放大鍋,煮的時候必須壓上石頭或者重的物體,這樣煮好很勁道不鬆散,遠遠地飄滿了粽子的香氣。
苞谷珍子糊湯麵裡煮黃豆越吃越嘫,越吃越香。我最害怕吃的是糊湯麵,是極為害怕,害怕的想哭。倒不是因為挑食,而是吃怕了。一到秋冬季,家裡就用小麥,黃豆,玉米三合一磨成麵粉,這樣的麵粉叫「雜麵」,真的是「雜麵」啊,放入的比例小麥只有一半多,其他的都是黃豆和玉米,擀麵的麵條不是很勁道,就是有一股很濃的豆味。煮一點黃豆把苞谷珍熬好。下入擀好的九葉面,煮好放入蔥花,有時還就一點酸菜吃,真正的糊湯麵,吃起來一股子豆腥味。現在每一次吃糊湯麵的時候,還會想起自己以前為了不吃家鄉的糊湯麵而苦惱,但是現在隨著生活水平提高,再也沒有自己討厭的那種味道了,只有懷念的味道。土豆,豆角蒸面,是家鄉的一頓主食,把土豆切塊跟豆角一起,調好作料翻炒一會加入適當的水,然後將擀的面或者壓面鋪在上面,記得面一定要硬,連蒸帶燜,大約半小時左右,面吸收了土豆和豆角的水分,也變得柔軟許多,用筷子攪拌勻,讓麵條也入味,再用微火慢慢捂著,鍋底有的面也成了金黃色,一股香噴噴的蒸面就做好了,當然要想顏色,味道好也要看你的功夫如何了?每次回家都會做一次蒸面,總覺得特別香。也許是家裡的大鍋好,火候好,水質好,反正是樣樣都好。家鄉話把南瓜稱為北瓜,南瓜和土豆放調料一起燉著,給上面蓋上發酵好的一層類似於餅子薄厚的白面,到最後南瓜土豆,餅子饃都熟了,大家都把這叫:北瓜蓋被子。如果你沒有吃過真的是一種遺憾。
甜甜的,顏色像巧克力的是柿子面。到了秋末,奶奶淘洗好小麥,晾乾了,將很軟的柿子去掉核兒處理乾淨跟小麥拌在一起,柿子裹在小麥上邊,怎麼也沒有想到它們兩個有情人總成眷屬了。徹底曬乾磨成了柿子面,蒸成了甜甜的柿子饃。有時,奶奶還把柿子面先用開水一燙,當成餡兒,再用白麵包成半圓形狀的角角饃,咬了一口沒有吃完,還想再咬一口,真是回味無窮的味道。把紅薯曬乾,跟小麥一起磨成的叫紅薯面,也可以蒸饃。還有黑面饃,因為缺糧食小麥磨麵收的很徹底,到了最後就剩了「一捏捏」麩子,黑面饃膏是真正的巧克力色,但是特別筋,全是麥香味。偶爾切成片曬乾了乾乾脆脆的也是不錯的乾糧饃。家鄉還有一種饃叫「飄零饃」,是一般在立木(給土坯房子上大木樑)房做的很小的饃。至今我還記得那饃跟核桃一樣大,裡面包的有核桃,有小石子,還有硬幣,立木房的那一天從空中拋灑下來,老一輩人都說誰能撿到包有硬幣的將來就會很有福氣,可是自己從來沒有搶到過,為的只是感受那不一樣的過程。每逢過年,奶奶蒸的金魚形狀饃,裡面放入紅糖,在給「金魚」用豆子做眼睛,用紅色素化妝。清明時節的獻祭食,用面做的花饃,印象最深的是小燕子,一個個活靈活現用柳條枝插起來,晃晃悠悠在空中翱翔。還有商洛的花面饃也是一種民間藝術,訂婚主家回禮或者是孩子過滿月去舅舅家時,舅家給做一個特別藝術的「曲子饃」,饃的上面都用特有的廚具「挑」「捏」「扎」刻印的各種圖案花紋,中間打了一個圓圓的大孔 ,用五色彩線給孩子竄起來,當然還有或多或少的人民幣,送給孩子代表一生都有吃不盡的糧食。清代王時敘在他的詩中寫到:「誰家魔母看忙還,攜觴(shāng)提壺道路間.兒女追隨歡樂甚,臂間掛得餅如盤」。還有豆渣饃,土豆饃等等。
我最喜歡吃的是奶奶做的蕎麥涼粉,涼粉是好吃,工序繁多。那時候,也沒有專門的蕎麥磨麵的機器,因為太少都覺得划不來做的事情。量多一些用小石拐磨子壓磨,少的全都是手工。奶奶先把蕎麥珍子用水泡1-2個小時,然後用乾淨的紗布把蕎麥裹在裡面,就這樣用手搓,直到蕎麥的澱粉差不多都溶到水裡,只剩下一點極少的蕎麥渣子也在鍋裡炒了吃。用剛溶好的蕎麥麵做涼粉,顏色很柔和自然蕎麥的原色,不添加任何東西,涼粉做好放涼,拌上芝麻辣椒醋蒜汁,筋道柔軟百吃不厭的味道,無可挑剔的味道,最幸福的事情就是跟奶奶一起分享著蕎麥涼粉。當然還有用最原始的木製餄烙機子壓的蕎麥餄烙,用芥末油辣椒涼拌,或者用蔥花蒜苗幹炒,或者燴臊子冒餄烙,更是一道美食。
說起麥飯,第一個會想到槐花麥飯,這個也是非常普遍,現在一到春天就可以吃到。但那時候槐花麥飯是用玉米面蒸的,軟硬適宜,幹玉米面正好吸收了槐花的溼度。在我的記憶裡,最深刻的就榆錢兒麥飯,剛開春摘下嫩綠的,形狀像金幣的榆錢兒,洗乾淨用水先略微燙一下晾乾水,在適當的拌一些乾麵粉,在鍋裡幹蒸半小時左右,再調一點辣椒汁之類的根據自己的口味,香噴噴的美味出自奶奶的一雙勤勞的手。當然還有白蒿野菜蒸的麥飯,吃了還有利於膽,保護肝功能,解熱,抗炎,降血壓等等好處。還有苟絮兒,土豆搽成條都被作為麥飯的食材。
咱陝西人把羊肉泡饃叫:「煮饃」。而在家鄉,「煮饃」卻是另一種形態樣子出現:有土豆餡,紅白蘿蔔豆腐餡,韭菜雞蛋餡,茄子餡,豆角餡,大肉餡等,先和面,擀麵,將擀好的面切成大小相同均勻的正方形塊,像現在的餛燉皮兒,再把調製好的餡兒放在面片中間,然後對摺,折的時候邊沿一定要整齊密封好,這樣不會露餡兒,這時已經變成長方形了,在朝著相反的方向攙疊交叉用大拇指和食指捏平,像是給圓圓的腦袋打了一個領結,形狀頗似耳朵的「煮饃」包好了,吃了家鄉的「煮饃」主意多多,這樣的美好意願的傳說不知道流傳了多少代人至今未變。有時候婆婆也會建議,做一次家鄉的「煮饃」,她說這個皮薄,樣子花哨,味道也好吃。當然也包好也可以做蒸餃,各有各的味道,喜歡美食感興趣的朋友不妨也做一做,領略一下其中的奧妙。
那天無意中不知道聽誰說的:糊湯鍋裡煮洋芋,美哉!是啊,還有糊湯鍋裡煮紅薯,紅小豆,豆角稀飯等等都是家鄉早上所要吃的一頓家常飯,再就著醃製的苞菜,蘿蔔鹹菜,還有胡蘿蔔,白蘿蔔秧子酸菜,是農家人可口的飯菜,或許這才是真正的農家飯菜。每當聽到別人說吃農家樂飯的時候,不禁想問:你們知道吃過真正的農家飯菜嗎?一到冬天奶奶就做「老瓦撒」(頭),將土豆搽絲加入涼水和麵粉拌勻,比漿糊略微稠一些,給裡面放食鹽,攪拌好感覺粘度可以,用筷子夾起來桌球那麼大小的麵團,放入滾燙的開水裡面煮,重點在這「撒」上,和面的水一定要掌握好,用筷子夾面才能成形均勻有型,煮上10分鐘左右,再放入炒好的西紅柿青菜之類,天冷吃一碗「老瓦撒」既暖胃又實在。把麵粉拌成米粒大小,煮上土豆,在開水裡撒上拌好的小疙瘩,在放入炒好的菜,一碗疙瘩拌湯做好了。把大米淘洗乾淨放鍋裡,加的水要比燒稀飯的水少出一些慢慢熬,大米連煮帶燜,快好的時候放入炒好的菜,比稀飯稠一些,比米飯溼潤一些,這樣的飯叫「燜飯」,吃起來暖暖的養胃,各種菜也很營養。
有一種餅叫洋芋餅子,它是把土豆搽成絲,加少量水跟麵粉和在一起,給鍋裡抹上菜籽油,將和好的麵攤在上面,翻騰直到土豆麵粉都熟透了,一股麵粉加土豆的香氣撲鼻而來。這樣火候一定要掌握好,不然會做成黑臉土豆餅子,很有耐心略微讓上一點金黃色,這樣土豆也能體現出它的「黃金線條」之美。當然土豆餅要趁熱吃,蘸著酸醋汁子別有一番風味。
商洛的豆腐也是名不虛傳,每到過年家家戶戶都會做一木箱豆腐。當然這些也離不開奶奶的身影,奶奶帶著我先去將黃豆磨成顆粒,提前一晚用涼水浸泡,第二天一大早去用磨坊用專門打豆漿的機器磨,可能是機器落後一些,不能直接過濾,回家還得用乾淨的紗布過濾掉豆渣滯留下乳白色的生純豆漿,倒入鍋裡不停地燒豆漿,一大鍋得拉風箱燒1-2個小時燒開用小火慢慢熬製。燒的快差不多的時候,奶奶就拿上提前舀好的漿水,用瓢一邊點著一邊劃著,漸漸地豆花飄滿了整個大鍋,到處都是一股股濃濃的豆香味。奶奶微笑著遞給我一碗豆花,把早就調好的汁子澆上去香味宜人。大約20-30分鐘,將做好的豆花放入做豆腐的長方形木箱,裡面用紗布裹好蓋上木蓋子,上面放上石頭或者重一些的物體壓著直到水分壓幹,一座40-50斤的豆腐做成了,除了燒著吃,也可以吃上熱豆腐。差點忘記了,還有鍋底的豆腐網子,說起這個每一次我和奶奶都有分歧,我要吃奶奶卻不讓吃,每次奶奶寧願吃豆腐網子,自己知道那個並不好吃。說吃了做豆腐的網子寫字會漏字,會影響學習。因為豆腐網子呈網狀,中間都是小孔,多麼迷信幽默的想像力。現在城市裡也賣有商洛豆腐,豆腐乾之類,但是每一次回去都會從家裡帶一些來,明明知道早已不是漿水點的豆腐,漿水點的豆腐份量少,一般都用食膏比較商業化,可是自己卻依然保存著那份永不變質的情懷。
關于洋芋餈粑還有那麼一點模糊印象,爺爺還健在的時候,把土豆蒸熟剝乾淨皮兒,用專門的木頭榔捶將放在石頭框裡慢慢搗成土豆泥,看上去很粘。不要小看,這可是功夫活,沒有一定的耐心洋芋餈粑很難做好。現做的可以給上面直接調好調料,晾涼了可以切成小塊燴在湯菜汁裡,據說土豆是減肥的最佳食物,愛美的人士可以多食用。常聽爺爺講鎮安縣的洋芋餈粑做的就是好,有機會可以值得一看。鎮安的臘肉以肉醇,鮮嫩,環保而享譽省內外。立冬而宰不添加任何防腐劑,加鹽而制,燻烤六六三十六天後,可保存二三年不腐,肥不膩口,香味醇厚。「一家豬肉百家香」,是請客送禮的傳統佳品。
大麥(燕麥)「炒麵」,一到秋末,奶奶就把收穫的大麥麵粉,先放到蒸籠上幹蒸大約40多分鐘,然後出鍋晾乾,把蒸熟的麵粉裡面的小疙瘩面都壓成粉末,放少量食鹽再次放在鐵鍋裡幹炒,火候一定要小,用微火翻炒給大麥麵粉上一點顏色炒熟。大麥炒麵幹吃有點噎喉嚨,一旦不留神還會嗆了鼻子喉嚨,也可以用開水即衝拌著吃。大麥炒麵的營養是小麥和大米的2倍,賴氨酸含量很高,調理消化,補鈣預防貧血,是營養價值較高且方便的傳統美食。
商洛的各大街頭都賣有麻糖(麻花),麻糖是用半燙麵戳揉而成,大小粗細形狀可以和油條相媲美。用的是純正的菜籽油,剛炸出來的麻糖,吃起來有些脆幹,很勁道,放上幾天是柔軟的筋道,越吃越香。每次奶奶從集市回來都會給我帶上麻糖,那時候只賣一毛錢一根,可是奶奶給我的香醇的味道卻無法用物質去衡量。每當我看到家鄉街頭的麻糖,心裡都是無限的欣喜,懷念那一毛錢的童年時光。紅薯油糕,將紅薯蒸熟祛皮,和玉米面摻合在一起做成小圓託,放入燒開的油鍋炸了上成褐紅色,吃的時候可以在鍋裡稍微蒸半個小時,放點白糖,吃起來還保存著紅薯的原香味。用糯米蒸的糯米粘糕,晾涼了的粘糕晶瑩剔透水晶色的白再加上中間的豆沙,更是讓人回味無窮。
還有漿水魚魚,漿水攪團,旗花面燴麵片,商洛大燴菜,紅白蘿蔔各一道菜,油炸豆腐布袋(油豆腐),洋芋疙瘩燉紅燒大肉片等等。還有很多野菜:水芹菜,灰條菜,人漢菜,馬雜菜,野刺芥等等很多商洛「吃貨」。當然還有很多我沒有見過聽過吃過叫不上名字的商洛美食。但是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商洛一定會有打造完善屬於的綠色小吃城,實現標準加工,推送商洛特色美食的品牌,讓全省內外的朋友都能品嘗到商洛佳餚,感受到商洛真正的美食。
家鄉情懷,源於生命,源於生活。無論身在何時何地,發自骨子的情懷永不改變。我愛著,深深地眷戀那片故土。商洛——一個美麗的地方,商山洛水,美食匯集。
結語:好像是第一次真正用敘述,說明表達對家鄉的熱愛情懷,有些乾巴巴,生硬勉強。但是內心的那份情感是貨真價實,希望下次有所改善,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用恰當的寫法去展示家鄉的各種美.
作者:小蘇,女,80後,商州麻街人,現居西安。長期愛好文學,近十餘年來,先後有數百篇小說、散文發表於網絡,大多為懷鄉之作,文筆細膩,內容樸實,情感真摯,極富鄉土氣息,讀來往往能喚起人內心的強烈共鳴。(來源於:商洛播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