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得主格麗克:十多歲時就希望能成為詩人,以寫作拯救自己

2020-12-14 北晚新視覺網

據諾貝爾獎官方網站10月8日消息,瑞典斯德哥爾摩當地時間下午1點,瑞典學院將2020年度諾貝爾文學獎頒給了美國詩人露易絲·格麗克,獲獎理由是「因她清晰可辨的詩意之聲,以其素穆之美促成個體存在的普世性」。此前,文章多將頒獎詞中的「austere」一詞譯為「樸素」,在格麗克的詩集中譯者範靜譁看來,「樸素」似不夠準確:「樸素是不加工、不精雕細琢,但格麗克的特點是一種主動追求的素淨、肅穆、瘦索。」她的一本中譯詩集名為《月光的合金》,書名也反映了詩人月光與合金般冷靜的語言質地。

目前在耶魯大學任教的露易絲·格麗克1943年生於紐約,對大多數中國讀者來說或許稍顯陌生,屬於學院派的小眾詩人。不過,自1968年出版處女詩集《頭生子》以來,格麗克至今已著有12本詩集和1本隨筆集,獲遍各種詩歌獎項,包括普立茲獎、美國國家圖書獎、美國詩人學院華萊士·斯蒂文斯獎、波林根獎等。

據國外媒體報導,接到瑞典打來的電話時,格麗克剛剛晨醒,並沒有馬上相信自己獲獎的事實:「我忘了我是怎麼回答的,但肯定抱有一絲懷疑。」確認消息屬實後,格麗克同樣表達了訝異:「這完全不像是一件會發生在我生活中的事。」

「得知格麗克獲獎,還是有些意外的。」另一位格麗克的中文譯者柳向陽說,「因為鮑勃·迪倫近幾年才剛剛得過,從歷史上來看,美國作家得獎的頻率也並不高。」雖然感到意外,柳向陽表示這也符合諾貝爾文學獎關注純文學的傳統:「從文學的序列上來看,詩歌是純度最高的文學,就像是理科中的數學一樣。」

格麗克的兩本中譯詩集《直到世界反映了靈魂最深層的需要》《月光的合金》曾於2016年由世紀文景出版,內容涵蓋了她的11本詩集。在全球疫情蔓延的背景下,格麗克原本的正常生活受到了一些幹擾,但今年夏末,她「意外地」完成了一部歷時四年寫作的新詩集,預計將於明年出版。

神話世界與現代社會的融合

初讀格麗克的詩,譯者柳向陽就震驚於她的疼痛:

我要告訴你件事情:每天

人都在死亡。而這只是個開頭。

「露易絲·格麗克的詩像錐子扎人。扎在心上。」柳向陽在序言中總結,格麗克的詩大多關於死、生、愛、性,而死亡居於核心。在第一本詩集中,她寫道:「出生,而非死亡,才是難以承受的損失。」一直到1990年第五本詩集《阿勒山》,「死亡」都在反覆出現,她對人生這一註定會踏上死亡的旅途充滿興趣。

「我從會寫作時即開始寫『死亡』。」格麗克在採訪中提到了這一點——她對死亡的書寫從10歲的時候已開始,也正是在十多歲的年齡,她希望自己能成為詩人。格麗克曾在《詩人之教育》一文中透露過自己的家庭情況和早年經歷:她的祖父是匈牙利猶太人,移民到美國後開雜貨鋪謀生,但幾個女兒都讀了大學;唯一的兒子,也就是格麗克的父親,拒絕上學,想當作家。但他後來放棄了寫作,投身商業並獲得了成功。在父親身上,格麗克也看到了自己的弱點:「我父親需要堅持的不是寫作,而是對自己的潛力深信不疑。」格麗克的父母都敬慕智力上的成就,她的母親則尤其尊敬創造性天賦,格麗克回憶說:「如果我們哼個不停,我們就上音樂課;如果蹦蹦跳跳,就去學跳舞。諸如此類。我母親念書給我們聽,然後很早就教我們開始念書。」

還不到三歲,格麗克已經非常熟悉希臘神話。一開始是父母為她讀,後來她逐漸能夠獨立閱讀。古希臘眾神和英雄們的故事強烈地吸引著格麗克,對她來說,「這些故事形象比街區裡的其他小孩要生動」。它們以及童年閱讀的插圖中的某些畫像,成了日後她詩歌的基本參照。在格麗克的印象中,父親最拿手的是聖女貞德的故事,「但最後的火刑部分省略了」。

「任何一個寫作者都會從早年的記憶中汲取養料。」格麗克說,在她身上很明顯的便是她在童年時讀過、聽過的這些睡前故事。在《聖女貞德》一詩中,我們會看到,少女貞德的形象激起了女孩心中的偉大夢想,貞德不幸犧牲的經歷也在格麗克心中投下了死亡的陰影;在格麗克的詩中,她不斷重返希臘神話,在神話的外衣下,唱著冷靜肅穆的歌。

《草場》中的不同人物都可以和《奧德賽》的人物譜系一一對應;被冥王擄走的少女珀耳塞福涅的故事則在她的寫作中迴響了50年。詩集《阿弗爾諾》中直接描述珀耳塞福涅的詩作充滿了暴力和悽厲,寫她躺在冥王哈得斯的床上,相信「她早已是一個囚犯,自從她生為女兒」,寫珀耳塞福涅在冥界最初的逗留至今還在被學者們刨問,爭論「她被強姦時是否配合」。範靜譁說,格麗克不僅僅是採用了古希臘傳統這一名稱,她更多地是把她的個體身份和女性精神感受重新融入到古希臘的傳統當中,意義相當於「重鑄了傳統」。她將抽象化的古典再度具體化為周圍活生生的人,使神話世界與現代社會融合。

她的每首詩都是一條「支流」

《哥倫比亞美國詩歌史》把露易絲·格麗克歸入「後自白派」詩人中。與「後自白派」對應的是「自白派」,自白派產生的社會背景是搖滾樂、性解放、人權運動與反戰以及女性主義的興起。自白派以個體來寫個人化的感受,尤其是隱私性的感受。格麗克的詩同樣書寫個人感受,極具私人性,但又巧妙地超越了個體,達到了更抽象的層面。

「她的作品就像是一場內心對話。」著名出版人,同時也是格麗克的好友喬納森·加拉西如此評價格麗克,「也許她在對自己說,也許在對我們說,內心的聲音持續地出現在她的作品中。」在《詩人之教育》中,格麗克提到了自己作為讀者時體驗過的兩種基本詩歌模式:「一種是對讀者而言,感覺像是知心好友;一種像是被竊聽的沉思。」而她的偏好,從一開始,「就是那種要求或渴望有一個傾聽者的詩歌」。

格麗克的早期作品具有很強的自傳性,自傳性的材料多是她經歷的童年生活、姐妹關係、與父母的關係、親戚關係、失去親人的悲痛等。但格麗克本人曾反覆強調這種私人性絕非傳記:「把我的詩作當成自傳來讀,我為此受到無盡的煩擾。我利用我的生活給予我的素材,但讓我感興趣的並不是它們發生在我身上,讓我感興趣的,是它們似乎是……範式。」

格麗克有強烈的表達交流欲,但她無意讓自身經歷成為焦點,更希望受到關注的是作品中人類的苦痛和歡愉。她一直致力於抹去詩歌作品以外的東西,除了1995年早期四本詩集合訂出版時她寫過一頁簡短的「作者說明」以外,她的詩集都只有詩作,沒有前言、後記之類的文字。格麗克曾說,自己不喜歡接受採訪,並非是離群索居,「我是一個很愛社交的人」,只因那些她不得不言說的真實的迫切大都存在於她的詩作中。

最早向世紀文景竭力推薦格麗克的是範靜譁,但由於範靜譁的時間受限,另一位譯者柳向陽承擔了大部分的譯文。柳向陽從2006年開始翻譯格麗克,在溝通中,格麗克堅決拒絕了出版「詩選」的要求——她希望能一本一本地出。「格麗克特別強調詩集的整體性。」柳向陽說,「一本詩集怎樣組織、包括哪些詩作、每首詩的位置……格麗克都精心織就。」範靜譁也表示,格麗克的詩不應該單篇讀,要一本一本讀。從《阿勒山》開始,格麗克把每一本詩集當成一首大組詩來看待,她自造了一個世界,這個世界同時能夠映照整個西方精神文化史。

詩人、作家趙松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也提到了格麗克詩作的整體性:「她的詩不管是寫什麼題材的,也不管是動用了什麼樣的素材,都有種低回綿延的調性,而且她總能自如地將不同的領域融會貫通為自己的語境世界。她的一本詩集並不是一些詩篇的集合,而是一個流動的整體,就像河流一樣,每首詩都是一條支流,匯入到一個整體裡,綿延不絕、此起彼伏、暗自呼應。」

趙松曾在評論文章中設想,如果格麗克不寫詩的話,一定會去寫短篇小說。「當然這是一種暗示。」趙松解釋道,「格麗克的詩,是有著明顯的『敘事性』的,但這種敘事性又並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講故事』,而是能夠不斷讓敘事空間悄然浮現的那種語言的構建過程。」如果格麗克寫短篇小說的話,最容易讓趙松聯想到的就是拉美作家胡安·魯爾福,「他每個短篇小說都不一樣,但放在一起,就會成為一個整體,生成一個整體意義上的敘事空間,裡面隱含著數不清的故事與可能性,卻不會也不需要有一個完整的故事。」

與上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女詩人辛波斯卡相比,趙松認為格麗克更有種內傾的原初性特徵,「辛波斯卡在我看來更知識分子一些,她的思維、想像與寫作的方式,對個人經驗轉化的方式,都是有著清晰的邏輯線索的。假如說辛波斯卡的詩像晃動在水面的光芒與風,那格麗克的詩則更像是滲透到深水層的微光跟水流本身的合體,也正因如此,她的詩明顯要比前者更具個人化的神秘氣息——在始終都很節制淡定的文字裡瀰漫不已。」

以寫作拯救自己

格麗克的中譯詩集從開始翻譯到出版,時間跨度為十年。除了國內詩歌翻譯的出版道路艱難外,與格麗克嚴謹的要求也有關。柳向陽回憶說:「我大概問了格麗克幾百個問題,她也會在我譯的稿子上畫圈圈,問一些人物關係上的細節問題,整個過程的感受就是非常嚴謹。」格麗克小的時候,曾想選擇繪畫道路,因為自己也「有點小天賦」,但她最後還是選擇了寫作:「寫作適合小心謹慎的性格。被編輯的可以保留下來。」

讀者也許有足夠的理由相信,母女關係影響了格麗克的經歷與創作,格麗克的母親是那種家務總管式的道德領袖、政策制訂者。她鼓勵孩子們的天賦,她讀格麗克的詩和故事,讀她在學校的文章。母親的表揚伴著格麗克長大,但嚴格的母親並不慷慨讚美。「因為在她的眼裡,我和妹妹對有能力去做的事情總是不夠努力。」到了青春期的中段,格麗克患了厭食症,她回憶說,這種衝突自行上演,與母親形成了激烈鬥爭,「當我開始拒絕食物,當我以暗示的威脅來宣布我擁有自己的身體——她的巨大成就時。」

厭食症成為格麗克將自我與他人分隔開來的方式,也在某種程度上讓她逼近死亡。幸運的是,在高中臨近畢業那年,格麗克開始接受心理分析。格麗克說,心理分析教會自己思考,「教會我用我的思想傾向去反對我的想法中清晰表達出來的部分,教我使用懷疑去檢查我自己的話,發現(自己表達中自我下意識地)躲避和刪除(的部分)。它給我一項智力任務,能夠將癱瘓——這是自我懷疑的極端形式——轉化為洞察力。」和許多以自殺結束生命的「自白派」詩人不同,格麗克沒有陷入純粹的私人化寫作和傾訴中,從這個角度看,她的寫作做到了超越和拯救自我。

「詩有別材。」柳向陽願意用中國古代文論中的這四個字來形容格麗克。

範靜譁則如此歸納格麗克的寫作趣味:面對痛楚或磨難不會鋪陳濃鬱得化不開,不大喊大叫,有點淺唱低吟似的輕訴,會細到抓住眼神一閃、細到神經末梢似的細膩,不經意的掩飾或反諷。後期,格麗克轉變了心態,也轉變了語言表達風格,尤其是《鄉居生活》的舒緩感,有一種諒解一切之後的明亮。

在創作上,格麗克一直有意使其藝術手法及取材處於變化中,對她而言,寫作像是一場冒險,她總想被帶到未知的領域。獲獎後,77歲的格麗克也談到了「衰老」的話題:「它給了我全新的體驗,對於詩人或是作家來說,這就是無價的。」

(原標題:諾獎詩人格麗克: 以素穆的詩,自我拯救)

來源:北京晚報 作者 曾子芊

流程編輯:U016

版權聲明:文本版權歸京報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改編。

相關焦點

  • 2020年諾獎得主露易絲·格麗克:從十多歲開始「就希望成為一個詩人」
    最年輕的獲獎人是英國作家約瑟夫·魯德亞德·吉卜林,他於1907年獲獎時年僅41歲。最年長的獲獎人是英國女作家多麗絲·萊辛,她於2007年獲獎時已88歲。2012年,中國作家莫言獲得當年的諾貝爾文學獎,成為第一個獲得該獎項的中國籍作家。2018年,由於瑞典文學院爆發性醜聞風波,該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被推遲到了2019年。
  • 2020諾獎詩人露易絲·格麗克獲獎演說
    2020年諾獎獲得者露易絲·格麗克在家中花園領取獎章證書北京時間今天凌晨,諾獎官網刊登了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詩人露易絲·格麗克(Louise Glück)的獲獎演說文本。許多年來,露易絲·格麗克在耶魯大學教授創意寫作,但除此之外她在出版和宣傳上儘量避免與公眾產生過多的交流,10月諾獎公布後,關於她究竟是否願意在線領取獎項、發表演說存在不確定性。如今,考慮到疫情並未緩解,今年的領獎與演講環節如預期所料以線上方式舉行,諾獎評委會已將獲獎證書與獎牌寄送給她,她也寫了一篇獲獎演說提交給評委會。獲獎證書
  • 從露易絲·格麗克,看美國小鎮的詩人
    她得過普立茲獎、美國國家圖書獎、美國書評界獎、美國詩人學院華萊士·斯蒂文斯獎、波林根獎等。因此,她獲諾獎我也不覺得驚訝,畢竟比起加拿大著名詩人安妮·卡森,她是更純粹的詩人。自2016年美國詩人鮑勃·迪倫獲諾獎後,僅隔四年又再次頒給一位美國詩人。美國BBC、CNN、FOX.NEWS等眾多媒體,幾乎是鋪天蓋地報導了這則新聞。
  • 詩人格麗克 老師格麗克 編輯格麗克_娛樂_安徽網絡廣播電視臺_熱劇...
    格麗克的老師和作為老師的格麗克和很多此前自學成才的諾獎文學得主不一樣,格麗克受過非常正統的詩歌教育,她畢業於薩拉·勞倫斯學院和哥倫比亞大學的文學創作班,師從於斯坦利·康尼茨(Stanley Kunitz)。斯坦利的詩多與生死有關,而這也是格麗克詩歌最重要的主題。格麗克曾說過,作為詩人,你總有一天需要寫的像一個將死之人。
  • 有聲|2020諾獎得主露易絲·格麗克:時間總是太多,然後又太少!
    露易絲·格麗克1943年生於一個匈牙利裔猶太人家庭,17歲因厭食症輟學,開始為期七年的心理分析治療,隨後在哥倫比亞大學詩歌小組學習。1975年開始在多所大學講授詩歌創作。1968年出版處女詩集《頭生子》,至今著有十餘本詩集和一本詩隨筆集。曾獲普立茲獎、全國書評界獎、美國詩人學院華萊士·斯蒂文斯獎、波林根獎等各種詩歌獎項。現居麻省劍橋,任教於耶魯大學。
  • 著名詩人李元勝:諾貝爾文學獎頒給露易絲·格麗克是爆冷,但也是對...
    露易絲·格麗克「冷門!這個結果我覺得還是比較意外的……」北京時間10月8日晚7點,萬眾矚目的諾貝爾文學獎如約揭曉:來自美國的77歲女詩人露易絲·格麗克成了今年那個讓人驚訝的名字。這個「驚訝」不光有驚喜的成分在裡面,還包含著意外+冷門。魯迅文學獎詩歌獎得主、著名詩人李元勝在獲知結果後,坦言後面一種感覺就要多一點。
  • 「在我苦難的盡頭有一扇門」說露易絲·格麗克,也說我們小鎮的詩人
    這陣子大家談論的都是美國著名詩人露易絲·格麗克。在中國文壇似乎誰也沒有猜到她能獲2020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連預測的博彩公司也未將她選入其中,但在美國詩界她早就名聞遐邇。她得過普立茲獎、美國國家圖書獎、美國書評界獎、美國詩人學院華萊士·斯蒂文斯獎、波林根獎等。因此,她獲諾獎我也不覺得驚訝,畢竟比起加拿大著名詩人安妮·卡森,她是更純粹的詩人。
  •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格麗克的人生和靈魂
    自1901年首次頒發以來,曾有15位女性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露易絲·格麗克是第16位。露易絲·格麗克,美國詩人,於1943年出生於紐約,現居麻薩諸塞州劍橋市。除了寫作,她還是耶魯大學的英語教授,耶魯青年詩歌獎評委。
  • 諾獎得主露易絲·格麗克譯者柳向陽:如何翻譯格麗克
    當人們戰勝死亡、遠離了死亡的現實威脅,就真能擺脫對死亡的恐懼、獲得安全和幸福嗎?格麗克的詩歌給了否定的回答。在《對死亡的恐懼》(詩集《新生》)一詩裡,詩人寫幼年時的一個噩夢,「當那個夢結束 / 恐懼依舊。」在《愛之詩》裡,媽媽雖然一次次結婚,但一直含辛茹苦地把兒子帶在身邊,給兒子「織出各種色調的紅圍巾」,希望兒子有一個溫暖、幸福的童年。但結果呢?
  • 厭食症、兩度輟學、兩度離婚,2020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有著怎樣的人生?
    一個四五歲時就浸潤在莎士比亞戲劇片段中的女孩,在她77歲時迎來了屬於她的時代。露易絲·格麗克筆下洗盡鉛華的詩意打動了諾獎評委,也讓文學界開始將更多目光投向「詩人」和女性作家。 文 / 編 Kate
  • 新晉諾獎得主露易絲·格麗克與我們期許的「偉大」頗有距離
    北京時間昨晚19時,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給了露易絲·格麗克,「因為她那毋庸置疑的詩意聲音具備樸素的美,讓每一個個體的存在都具有普遍性。」露易絲·格麗克是第16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女性;也是繼鮑勃·迪倫之後,本世紀第二位獲得該獎的美國詩人。但同時,關於這個名字與諾獎得主是否足夠匹配,也存在爭議,其中一種觀點是——露易絲是一位優秀詩人,但還稱不上「偉大」。
  • 露易絲·格麗克,新晉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我不會有任何朋友了」
    繼鮑勃·迪倫之後,短短幾年又一位美國詩人拿下諾獎,這一結果令不少人感到意外。畢竟一同角逐本次諾獎的熱門人選都是耳熟能詳的米蘭·昆德拉、瑪格麗特·阿特伍德這樣的大家,當然,還有萬年陪跑的村上春樹等人。露易絲·格麗克的詩歌一直以來還是頗受讚譽的,她曾經獲得包括普立茲獎、國家圖書獎、全國書評界獎、美國詩人學院華萊士·斯蒂文斯獎、波林根獎等各種詩歌獎項。
  • 一位敘利亞著名詩人和中國諾獎得主莫言的對談
    一位敘利亞著名詩人和中國諾獎得主莫言的對談 一場名為「從傷口長出翅膀——文學在古老東方的使命」的對談13日在敘利亞著名詩人阿多尼斯與中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之間展開,再次引起人們對這一問題的關注。  阿多尼斯是當今阿拉伯語最重要的詩人,有著廣泛的世界聲譽,近年來一直是諾貝爾獎的熱門人選。莫言則是最近一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雙方都對彼此的文學成就和寫作立場頗為讚賞。
  • 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為什麼頒給了這位美國女詩人?
    瑞典學院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主席安德斯·奧爾森在揭曉獎項得主時說:「她所有的作品都以追求清晰、孩子和家庭生活為特徵。與父母和兄弟姐妹的親密關係一直是她的核心主題,即使她的個人背景很重要,格麗克也不能被看作是一個純粹關注自己的詩人。她在宇宙、神話和古典動機中找尋靈感。」與此同時,奧爾森補充道:「格麗克的作品涉及到了一個宏大的話題,即社會的激進變化是否來自於深刻的失落感。
  • 格麗克2020諾獎演說全文:在這世界上,我們是無名之輩
    演說中,格麗克表達了關於自己獲得諾獎的警惕。在她看來,自己這類發出親密的、私人的聲音的詩人,當一個集體開始為其鼓掌和頒獎時,會覺得受到了威脅和操控。格麗克說,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不斷重讀了威廉·布萊克、艾米莉·狄金森等一些詩人,他們不是站在露天競技場上的詩人,不是自說自話的人。
  • 譯諾獎得主露易絲·格麗克詩集的中國詩人柳向陽:她對翻譯精準度...
    今日(10月8日)19:00,諾貝爾文學獎頒發給了美國詩人露易絲·格麗克,她的獲獎理由是「因為她那無可辯駁的詩意般的聲音,用樸素的美使個人的存在變得普遍」。在美國的格麗克此刻心情的激動可能只有她自己知道,但是在中國,還有一個人因為她的獲獎而感到無比激動,他就是翻譯格麗克詩歌最多的中國詩人柳向陽。
  • 獨家|露易絲·格麗克與閱讀的政治
    這與她在大洋彼岸獲得的殊榮顯得很不相稱:在榮膺諾貝爾文學獎之前,格麗克已經包攬了包括普利茲詩歌獎、美國國家圖書獎、華萊士·史蒂文斯獎在內的幾乎所有重要詩歌獎項, 2003-2004年還被授予年度美國國家桂冠詩人。中國讀者仍然需要去了解這位新晉諾獎詩人。
  • 與諾獎得主面對面
    新華網德國林道7月1日電(記者唐志強)「不要害羞,無論是茶歇還是在其他社交場合,抓住機會去接觸那些諾貝爾獎得主!」德國林道諾貝爾獎論壇委員會主席康特斯特·貝蒂娜·貝納多特1日對數百名來自全球各地的青年學者呼籲。當天,第62屆林道諾貝爾獎得主論壇在德國南部小城林道開幕,來自全球69個國家和地區的約590名青年研究人員將在今後一周裡近距離接觸27名諾獎獲得主。
  • 獲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的她:因厭食症輟學,十幾歲就「希望成為一個...
    獲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的她:因厭食症輟學,十幾歲就「希望成為一個詩人」 2020-10-09 09: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給美國詩人露易絲·格麗克
    瑞典斯德哥爾摩當地時間10月8日13點,瑞典文學院宣布,將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美國詩人露易絲·格麗克(Louise Gluck)。露易絲·格麗克是美國當代女詩人,2003-2004年美國桂冠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