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學會走出孤獨,你有可能會被孤獨殺死丨21讀書

2020-12-25 新浪財經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

來源丨本文內容綜合選自《走出孤獨》

編輯丨黎雨桐;實習生 思純

圖片來源丨《我是傳奇》《美人魚》劇照,圖蟲創意,網絡等

當你學會和這個世界心意相通,就算孤身一人,也能抵禦世事艱難。

題記

知乎上有一個提問:「你最孤獨的時刻是什麼?」

收到3w多條回復,其中點讚數最高的一條是:

「畢業離校的時候,遊戲裡掉了個好東西,扭頭炫耀的時候才發現整個寢室就剩下了自己,當時的感覺真像挨了一記悶拳啊。」

面對孤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和態度。

有些人不喜歡孤獨,自己一個人的時候就渾身難受,坐立不安,可是出去社交,和別人待在一起,又覺得尷尬、無聊、厭煩,於是大多數時候,只好不尷不尬、不情不願地孤獨著。

《美人魚》劇照

01

村上春樹說:「哪有人喜歡孤獨,只不過是不想失望罷了。」

也有些人喜歡標榜孤獨,擺出一副獨孤求敗的姿態,以獲得一點優越感。他們嘴裡喊著「孤獨孤獨」,內心的潛臺詞卻是:「大家快來欣賞和膜拜我的孤獨吧!」

如果孤獨帶來的僅僅是上面所說的孤獨感也就罷了,事實上,它還有可能一不小心要了你的小命。

美劇《我是傳奇》裡有一句臺詞:

「死亡並不可怕,比死亡更可怕的,是活得孤獨,和死得不被牽掛。」

說的就是孤獨最極端的狀態——孤獨死。

《我是傳奇》劇照

孤獨死,更像是一種「雙重死亡」。它把兩種可怕的力量重疊相加了起來。不僅孤獨地活著,還要帶著這份孤獨離開這個世界。

2015年11月,湖北省黃石市一名離休幹部被發現在家中死亡,此時距離他去世已經6年。這名男子生前沒有結婚,也沒有孩子,一直獨居。

在中國,像這樣死後很久才被發現「孤獨死」的案例,正在逐漸增加。

據統計,我國失獨老人已經超過百萬,每年增加失獨家庭7.6w個,到2050年,臨終時身邊無子女的老人可能達到7900萬。

3000萬以上的年輕男子也會逐漸衰老,多數將在無妻無子的空巢孤獨中終老。

這不是個恐怖故事,而是我們正在面臨的一個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

因為丁克、失獨、喪偶,未婚率、離婚率的上升,個人主義思想的蔓延,家庭結構的變化,家庭意識的淡漠,以及不斷增加的經濟壓力,「孤獨死」的可能性大大提高。

02

孤獨,為何對人有如此大的殺傷力呢?

早在100多年前,心理學大師阿德勒,就曾在《走出孤獨:阿德勒孤獨十五講》書中指出:

孤獨,是各種心理疾病和性格缺陷的溫床,孤獨的背後潛藏著人對世界的失望、疏遠、冷漠和敵意。

他認為,長期的孤獨,是一種人生的毒藥。

長期的孤獨可能使人更容易患上各種身心疾病,比如抑鬱症、社交恐懼症。由於缺乏社會支持,無人理解和關心,當他們產生焦慮、抑鬱、恐懼等負性情緒時,容易進入惡性循環。

甚至有研究者發現,長期孤獨給身心健康帶來的傷害不亞於吸菸。

孤獨可能導致自殺傾向和行為、敵意、攻擊行為和睡眠障礙等各種心理和行為問題。很多研究表明,孤獨會影響人的生理健康,包括心血管系統、內分泌系統和免疫系統。

根據2015年春天發表的一項研究,孤獨可能將一個住院病人死亡的可能性拔高26%,這一效應與肥胖症造成的健康影響相當。

更讓人無奈的是,在如今這個社交網絡的時代,孤獨是會傳染的。

現在有個流行詞,叫「網絡外向」,說的是很多人在網上聊得熱火朝天,在現實中見面卻沉默寡言,只能尬聊。

這種線上活躍,線下落寞的生存狀態,就是孤獨,其背後就潛藏著對真實世界的排斥,這是很多人沉迷於網絡虛擬世界的心理根源。

當一群孤獨的人聚集在網絡上,這種缺少現實基礎和情感聯結的孤獨狀態就會在社交網絡中傳染開來。

那麼,孤獨者內心到底發生了什麼?現代人的孤獨真的無藥可救了嗎?

(來源網絡)

阿德勒認為,孤獨並不是與生俱來的,並不意味著孤獨的人就一定缺乏社交能力。他們可能只是沒有,或不想把這種能力用出來。

事實上,孤獨的人可能更擅長社交——他們更擅長「察言觀色」,更知道如何吸引他人,對人與人之間的一些微妙的關係往往也看得更為清楚。

這可能是因為孤獨的人會花更多的注意力在這些情緒的線索上,因為他們渴望找到人際間的聯結和歸屬感。——這無意間訓練了他們的人際解讀能力。

《我是傳奇》劇照

孤獨的人之所以孤獨,並不是只是他們因為缺乏社交技能,而是因為缺乏社會感。

所謂社會感,是指關心他人,希望和他人建立一種和諧關係的社會感情。

狹義地說,社會感就是愛的能力。

當一個人還是嬰兒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了這種愛的能力的發展。如果在這個過程中受到的是溺愛或漠視,這種愛的能力就會嚴重受損。

愛的能力受損的孩子,長大之後,會無法正常地和別人分享他們的喜怒哀樂,無法與別人產生健康的情感聯結,哪怕是身處熱鬧的聚會,孤獨感也會如影隨形、揮之不去。

《我是傳奇》劇照

03

那麼,作為成年人,我們該如何對抗已經形成的孤獨感呢?

阿德勒這位智慧老人給出了幾點頗為有效的方法:

1.挑戰消極的自我看法

由於童年生活經歷的影響,很多長期孤獨者都對自我形成了一些負面看法,認為自己不被他人接納和喜愛,所以不願走出去和人接觸,嚴重的甚至會把曾經和他人的一舉一動都當作是對自己的評價和看法,別人一聲咳嗽、一個眼神、一次心不在焉,他們都覺得是對自己的蔑視和貶低。

停止這種胡思亂想,從更現實的視角去認識自己。

2. 找出自我挫敗的行為

孤獨者有了消極的自我看法,在生活中遇到社交情景時可能產生自我挫敗行為。這是對人際交往的缺乏自信和掌控感時的替代行為,「既然我知道我不善社交,那我還是別和他打招呼了,避免尷尬」。

有時候,我們就是因為害怕在人際相處中出現錯誤,所以不去行動。

3. 深化情感聯結

阿德勒提到,當我們有能力將對方不能承受的情緒情感,轉化為對方能夠承受的情緒情感,並反饋給對方的時候,我們和他人就產生了情感聯結。

比如,當一個人怒氣衝衝地向你走過來時,你溫和平靜地告訴他:「你看起來好像很生氣。」

這樣命名對方的情緒,以一種我們熟悉的情緒詞彙去準確找到對方的感受,對方就更有可能識別它,從而控制它。

這時候對方更有可能會告訴你:「是啊,我特別生氣,因為……」而不是直接衝到你面前跟你拍桌子。

(來源網絡)

04

在人際交往中培養自己的這種能力,有助於深化和他人的情感聯結。

事實上,面對孤獨,我們並沒有一種普適的解決公式。阿德勒也只是提出了一個總的原則,那就是培養社會感。事實證明,這個原則真的很有效。

馬克·鮑爾萊恩曾說:

一個人成熟的標誌之一,就是明白每天發生在自己身上99%的事情,於別人而言根本毫無意義。

而阿德勒會說,成熟的第一步,是先找到你身上那1%的對別人有意義的事情,只有這樣,你才會享受每天發生在自己身上99%的事情,儘管那些事情對別人毫無意義,只對你自己意義重大。

沒錯,當你學會讓自己的存在對他人變得更有意義時,你會一點一點地擴大自己存在的意義,你的孤獨感也就隨之而消失了。

這,就是阿德勒走出孤獨的秘訣,也是給孤獨的現代人的真誠忠告。

贈書福利

【孤獨是什麼?】

孤獨,就是不得不一個人應付人生。

尋不到的安慰、戒不掉的依賴、停不住的寂寞、擺不脫的焦慮、定不了的未來……

所有這些,都會給我們帶來無盡的孤獨感。

【人為什麼會感到孤獨?】

阿德勒認為,人的孤獨感源自深層的自卑。自卑是我們心靈的一個黑洞,需要向外界索取很多東西,比如愛、存在感和安全感。一旦索取受阻,就會導致過度自我保護,封閉內心,切斷與他人的聯結,從而滋生出寂寞、空虛和內心匱乏的孤獨感。這種由自卑所引發的孤獨,即便你整日呼朋引伴,也難以消除。

【怎樣才能走出抓獨?】

答案在與他人的關係裡。能在與別人的關係中獲得成長的人,才能真正超越自卑,成為一個與他人有著良好聯結的人。只有能和別人心意相通的人,オ能真正不受別人眼光的影響,塑造出健康而獨立的人格。只有擁有健康而獨立的人格,才能真正建立起安全感、信任感和存在感,即便獨來獨往,也不會與社會脫節,不會孤單寂寞。

【本書能提供什麼?】

阿德勒孤獨十五講,從自卑的心理根源談起,抽絲剝繭,把獨立人格形成的過程逐步展現,使人學會平衡自我與這個世界的關係,彌補內心信任感、不安全感和存在感的缺失,走出孤獨感。當你學會和這個世界心意相通,就算孤身一人,也能抵禦世事艱難。

《走出孤獨》

作者: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

相關焦點

  • 臺生心聲:赴香港讀書要習慣孤獨 學會處理情緒
    臺灣學生表示,在香港讀書,課業上的問題反而是小事,倒是人際關係上要學著習慣差異,因為差異是常態;要習慣孤獨,「在這裡有一半時間是獨處,你會面對的情緒,別人也都有。」  臺生陳婕萱畢業於曉明女中,2014年以學測72級分的好成績進入香港大學建築系。
  • 讀書筆記:《孤獨的力量:內心才是一切的答案》
    本書就像是一盞明燈,一個引路人,它告訴我們並不孤單,有多少人和我們在孤獨中共同前行。孤獨是一種精神狀態,它引導人向內探尋自我,向外透過事件看到本質。越是看得清,就越會存寬容之心,導致精神孤獨更突出,所謂曲高和寡,這樣一來又會導致孤獨者與世俗世界背道而馳,形成事實上的孤獨,達到身心合一的高度孤獨。
  • 《十一種孤獨》:我們終將要,學會與孤獨握手言和
    林語堂先生曾將「孤獨」兩個字進行拆解,細看,有孩童、瓜果、小犬、蚊蠅。這足以撐起一個盛夏傍晚人情味十足的巷子口。「稚兒擎瓜柳篷下,細犬逐蝶深巷中。人間繁華多笑語,為我空餘兩鬢風。」可這熱鬧,與你無關,便是孤獨。
  • 淺談孤獨,為什麼人總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感覺到孤獨?
    年少的孩子不會說孤獨,總會說無聊;愛過的人才深知什麼是孤獨,總覺得一個人的時候很孤單;不愛的人才深有感觸,體會到什麼是寂寞。無聊總是發生在白天,寂寞固執得總是要等到深夜,而孤獨卻像個中性人,白天和夜晚都可能佔據。
  • 《百年孤獨》:孤獨前是迷茫,孤獨後是成長
    《百年孤獨》這本書你讀懂了嗎?如果這輩子從此以後只能再讀一本書,你會選哪一本?我想我的答案會是《百年孤獨》,其實這本書我在讀第一次的時候並沒有讀懂,重讀之後才發現,透過孤獨的表象,作者真正想要表達的,是愛。
  • 孤獨的經典的語句 百年孤獨經典語句
    1、也許是你笑的弧度和我很像、也許是守護的星座和我一樣、也許是漫長的黑夜特別孤單、才會背靠背一起等天亮!2、有的人一個人孤獨了,只是還沒找到另一個人,而有的人孤獨了,卻是還忘不掉另一個人。3、一個人的孤單,未曾有過的寂寞心情被這暗夜層層包裹。4、如果別人不愛我,我寧願死去而不願活著--我受不了孤獨和被人憎惡。
  • 當你內心孤獨的時候,你會怎麼辦?
    導讀:敏敏因為孤獨找到伴侶嶽山,可是誰料婚後卻更加孤獨。孤獨是人生常態,人類與生俱來的,是逃避不了的,學會與孤獨相伴,才是真正的圓滿。因為,生活的美好在於即使孤獨,還是在努力把孤獨的歲月過得精彩。希望你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在你覺得自己孤獨寂寞的時候,能夠從容淡定,能夠微笑面對,不讓自己的生活因為一時的孤獨而凌亂或無助,不讓自己的感情因為內心對孤獨的恐懼而變得敏感又神經質。自從離開校園以後,我們本以為可以大施拳腳,闖出一份事業來,頻頻碰壁後,只得承認自己其實就是個平庸的人。
  • 止庵發表新書《沽酌集》:「讀書是抵抗孤獨的一種方式」
    嘉賓丨止庵、史航整理丨吳俊燊「讀書也是抵禦孤獨的一種方式,你可以去交一些跟自己不在一個時間,不在一個空間裡邊的朋友,那就是書的作者。」止庵給讀者籤書時寫道:「徑須沽取對君酌」,在史航看來,這句話就是一種「直播帶貨」,「對君酌,就是我對著你,我倒酒,不一定給你倒,可能就我自己喝,但是讓你看著我喝,你要覺得好,你買去。」
  • 深度解讀《百年孤獨》:生命是場單人旅行,孤獨是成長的自我蛻變
    2、 心理健全的孤獨如果,外面大概了解一下小說的內容,我們可以很負責地得出這樣一個結論:這個家族的成員,有近一半的人的心靈不健全,或者說心理不正常。的確,當你遭受巨大挫折的時候,比如說事業低谷,感情破裂,親人離世等情況,如果你發現此刻沒有一個人陪在你身邊,沒有人可以給你噓寒問暖,沒有人可以幫助你走出困境,你必然會感到巨大的孤獨,而這樣的孤獨的下一步就是無助,你會無助到絕望。
  • 蔣勳《孤獨六講》:孤獨很好,讓孤獨變得不好,是因為你害怕孤獨
    小時候會常常被問到:「學習成績好嗎?」「考試排名第幾了?」長大了就學會彼此噓寒問暖:「工資多少?」「買什麼車?」「買房了嗎?」「何時結婚?」「何時二胎?」「妻兒好嗎?」我們在各種打著「關心」旗號的問答下,幾乎喪失自己的所有隱私,不誠懇回答都是「不給面子」。
  • 最大的孤獨,是所有人都認為你不孤獨
    哪裡會有人喜歡孤獨,不過是不喜歡失望罷了。小時候,我們總盼望著趕快長大,長大後我們卻喜歡懷念過去的美好,時光不在的同時,我們發現:孤獨,已經成為了生活中的一種常態。都說萬家燈火總有一盞為你點亮,但是我無數次頻頻回頭,除了孤獨還是孤獨!
  • 如果這一天不知如何度過,那就讀書,這本孤獨的書,適合一個人看
    這本書的名字在《孤獨星球》,我們每一個個體都是一顆星球,這顆星球一直一直在宇宙間流浪,直到遇到了另外一個星球,然後就像磁鐵的正極與負極,相互吸引。之後一起結伴在宇宙中流浪。《孤獨星球》這本書中,作者是一個講故事的人,他講了許許多多的故事,有時候,小編會覺得故事的主角也是孤獨的。不過孤獨的人也有自己的快樂。
  • 人害怕的不是「孤獨」,而是孤獨時遇到的「真實的自己」
    文:老友手札 普通心理諮詢師如果人註定要孤獨的走過自己簡短卻又含義豐富的一生,那你希望如何渡過呢?「一上來就說這麼嚴肅的問題,你還真是不客氣呢。」確實,這看起來像是一個狡黠又嚴肅的哲學問題。我知道可能你會聯想到很多類似這樣的狀況,並且一邊聯想,一邊回憶自己過往的得失,以及因為過分期待所做的傻事和受的傷害。而在回憶停下的那一刻,我不知道你是否和我一樣內心中存在著這樣一個疑問:為什麼我們需要藉助這麼有力量的東西來應對「孤獨」。「孤獨」有這麼可怕嗎?
  • 《百年孤獨》丨永恆的孤獨中銘記著生命的燦爛
    現實不一定不美好,但當人們一旦發現了自己未知的更文明的世界,內心便會產生焦慮和騷動。老布恩迪亞帶領馬孔多的建造者們開啟了尋找新世界的探險。這次探險以失敗告終,而老布恩迪亞那些近乎瘋狂的念頭,也在妻子烏爾蘇拉讓他意識到自己對兩個孩子負有的責任時消失殆盡。他開始熱衷教育兒子們,教他們讀寫算術,向他們講述世界上的諸多奇蹟。
  • 蔣勳美學丨《孤獨六講》一:情慾孤獨
    蔣勳丨臺灣作家、畫家、詩人、美學家。文字僅供交流學習所用,版權歸蔣勳老師及出處所有。 孤獨六講 《孤獨六講》這是一本講述孤獨的書——殘酷青春裡野獸般奔突的「情慾孤獨」,眾聲喧譁卻無人肯聽的「語言孤獨」,始於躊躇滿志終於落寞虛無的「革命孤獨」,潛藏於人性內在本質的「暴力孤獨」,不可思不可議的「思維孤獨」,以愛的名義捆縛與被捆縛的「倫理孤獨」。但《孤獨六講》要談的不是如何消除孤獨,而是如何完成孤獨。
  • 蔣勳《孤獨六講》之革命孤獨、暴力孤獨、倫理孤獨
    作者認為思維孤獨,是六種孤獨裡最大的孤獨。作為一個不思考的社會裡的思考者,他的心靈是最寂寞、最孤獨的。他提醒我們說,你可不可以扮演無用的部分百分之零點一?先會做自己,然後你對社會的「有用」才有意義。如果你自己都不是自己了,只是被社會機器利用,沒有思考的能力的角色,對社會的貢獻只是「小用」。
  • 如果用一句詩詞來形容你的孤獨,你會用哪一句?
    什麼是孤獨?林語堂說:孤獨這兩個字拆開來看,有孩童,有瓜果,有小犬,有蚊蠅,足以撐起一個盛夏傍晚間的巷子口,人情味十足。稚兒擎瓜柳棚下,細犬逐蝶窄巷中,人間繁華多笑語,惟我空餘兩鬢風。——孩童水果貓狗飛蠅當然熱鬧,可都和你無關,這就叫孤獨。孤獨是一種心境,孤獨是一種處境,孤獨更是一種感覺,一種空空的,無所依傍的感覺。如果用一句詩來形容你的孤獨,你會用哪一句?
  • 一個人太孤獨了,怎麼辦?
    -致力於有價值的見解和分享-不知道你有沒有看過一個流傳很廣的國際孤獨等級表?很好奇,你是幾級?反正如果不是因為有次做手術,我媽知道後硬是要來陪我,我就是「獨孤金字塔」的塔尖人士了。今年一月,英國皇家園藝學會(RHS)就委託OnePoll公司搞了一次關於「孤獨」的調查,調查訪問了2000名英國成年人。結果發現,有超過一半的人感到孤獨。高達64%的人說,即便有很多朋友,仍然會感到孤獨。像極了狂歡是一群人的孤單。
  • 《你並不孤獨》:老爺爺孤單卻不孤獨,因為他懂得如何與孤單共處
    ,使他又一次的陷入孤獨中,覺得得獎,可能真的與自己無關。很多人會在周末,選擇舒舒服服睡一個懶覺,或者是跑跑步,去感受難得的不慌張的周末早晨。或者,洗洗弄弄,點個外賣吃點平時為了控制體重不敢點的美食,下午在睡個午覺,起來看場電影,看本書,舒舒服服慵懶的享受一天的孤獨,不去與世間的繁瑣壓力有任何的聯繫,好好享受這孤獨的美好。
  • 現代城市不孤獨
    現代城市不孤獨何謂孤獨?是孤單一個人,還是內心空蕩寂寞?我想,現代城市發展所帶來的孤獨二者兼有,但是,它所給我們的,不僅僅是如此,更多的應是溫暖與會心。孤獨者,每個時代都有,你不能單純得將它歸為某一時代的特色。只因某些缺憾而使之背上如此"罪名",未免有些不妥,對吧? 況且,我們都是新時代的新青年,也都是民族之希望、中華之未來,辯證看待尤為重要。這是一個發展的城市,一個發展的社會,其發展總趨勢是向上的、積極的,存在便有它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