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世音菩薩聖誕,帶你拜謁「佛緣之路」上千變萬化的觀自在

2021-02-08 佛源之路

「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觀音菩薩的信仰千百年來早已廣泛流傳,慈悲即觀音,在中國婦孺皆知,深入人心。所以,「觀世音菩薩是半個亞洲的信仰」真可謂一語中的。2016年3月27日恭逢觀世音菩薩誕辰紀念日,小編帶你重走「佛緣之路」,看看哪些寺院是觀世音菩薩在「當家做主」。



一、2015年10月1日,大型公益宗教活動「佛緣之路」在海南南山寺拉開序幕,開始了一路向西的旅程。


南山寺就是觀音菩薩的道場。


據史志所載,三亞南山即菩薩長居之「補怛洛迦」,有「大光明山」之稱,三亞南山寺仿唐風格,依山就勢,錯落有致,莊嚴肅穆,清淨幽雅。入其境若入真觀音菩薩說法之道場。南山寺為中國近五十年來新建的最大佛教道場,也是中國南部最大的寺院。


二、三亞南山海上觀音聖像高108米,凌波佇立在直徑120米的海上金剛洲(觀音島)上。像體為正觀音的一體化三尊造型,寶相莊嚴,腳踏一百零八瓣蓮花寶座,蓮花座下為金剛臺,金剛臺內是面積達15700平方米的圓通寶殿。金剛洲由長280米的普濟橋與陸岸相連,並與面積達60 000平方米的觀音廣場及廣場兩側主題公園,共同組成佔地面積近30萬平方米的「觀音淨苑」 景區。



三、位於南山中樞的三十三觀音堂是一座展示觀音文化、龍五爺財神文化、民俗文化為一體的佛教文化場所,由130餘名工藝師,歷時四載精心打造而成。院內主要供奉的有觀世音菩薩三十三種應化法身群像、觀世音菩薩三災八難浮雕全圖、觀世音菩薩十二大願轉經柱、人間第一財神龍五爺、天下第一聚寶盆、南海第一祈福龍門等。信眾在參與的同時,能夠啟迪心智、教化人生。


四、舉世聞名的「金玉觀音」供奉在金碧輝煌的「得在自在觀音閣」裡,也就是金玉觀音苑。這尊觀世音雕像內鑲釋迦牟尼舍利子,通身像高3.8米,由觀音金身、佛光、千葉寶蓮、紫檀木雕須彌底座四部分組成,耗用黃金100多公斤、120多克拉南非鑽石、數千粒紅藍寶石、祖母綠、珊瑚、松石、珍珠及100多公斤翠玉等奇珍異寶,採用中國傳統「宮廷金細工」手工藝製造。是當代工藝美術史和佛教造像藝術史上的稀世瑰寶。1998年11月27日,金玉觀世音被確認為世界最大的金玉佛像,並被錄入1999年吉尼斯大全。



五、博鰲禪寺位於舉世矚目的「博鰲亞洲論壇」所在地——海南瓊海博鰲水城,與博鰲亞洲論壇永久會址隔水相望。2000年10月,由博鰲亞洲論壇副理事長、曉奧集團總裁、博鰲水城創始人蔣曉松先生個人施資,在萬泉河中的蓮花墩上豎起一座高9.9米的觀世音菩薩塑像。2003春,博鰲禪寺破土動工後,乾涸了整整廿年的「觀音井」奇蹟般的噴出新泉。


六、梧州四恩寺前身是位於錢鑑的紫竹林寺,大雄寶殿後堂供奉海島觀世音菩薩84像。觀音手握淨瓶,傾瀉甘露,赤腳站在鰲魚頭上拯救眾生。在廣東、廣西,只有梧州的四恩寺唯一供奉海島觀世音菩薩。


七、觀世音在舟山民間的影響如此之深,一個直接原因,是與號稱「海天佛國」的普陀洛迦山分不開的。



據古籍記載,普陀洛迦早先叫梅岑山,改稱「普陀洛迦」是在唐僧和尚去西天取經以後的事 。普陀山真正成為「觀音道場」,應是唐大中年間開始。


據傳,二月十九是觀世音的誕辰日,六月十九是觀世音的成道日,九月十九是觀世音的出家日。三個香期以二月十九最盛。每當香期,舟山諸島的善男信女紛紛到普陀朝山進香,香客遊客多時竟達萬人之眾。


2015年冬天,「佛緣之路」走到普陀山,在法雨寺、寶蓮禪寺、普濟寺等佛寺收集了幾萬張心願卡。


八、潮州開元寺前身為荔峰寺,始建於唐代開元二十六年(738年),元代改為「開元萬壽禪寺」,明代稱:「開元鎮國禪寺」,又稱」鎮國開元禪寺」,加額「萬壽宮」,俗稱開元寺一直沿用至今。開元寺大悲殿內供奉的86尊應身化像,是國內第一座供奉86尊漢白玉觀世音菩薩大悲化身像的殿閣,是國內佛教漢白玉觀世音化身像最多的殿閣。


九、寶峰禪寺座於汕頭市,始於唐,興於明。山巔上有蓮花石,登頂俯瞰,寺院隱於綠蔭中。憑欄遠眺,鮀城錯落,南海浩瀚。有觀音古洞,又稱古天洞、獅吼洞。石室天成,洞深八尺。據「潮陽縣誌」記載,唐朝大顛祖師曾參禪於石洞間,至今已有1200多年歷史。明朝初年,古洞夜間偶傳鐘鼓之聲,鄉人結伴探究,見洞內觀音菩薩示現光影,灑下甘露泉水,時逢瘟疫,飲用即愈,救苦救難,妙不可言。此乃觀音菩薩在潮汕最早的應化道場。


十、南普陀寺位於廈門市,始建於唐代,稱為泗洲寺,元代時被廢寺,於明代重建,改稱為普照寺,並遷建於今址。因其供奉觀世音菩薩,與浙江普陀山觀音道場類似,又在普陀山以南而得名,為閩南佛教勝地之一。寺內明萬曆年間血書《妙法蓮華經》和何朝宗名作白瓷觀音等最為名貴。


十一、龍山寺,古稱「天竺寺」,又名「普現殿」,俗稱「觀音殿」,是泉南著名的千年古剎。


相傳隋開皇(公元581-600年)年間(另一說為東漢永平年間),天竺僧人一粒沙來到安平,看到有一棵巨大的樟樹濃蔭蓋地,夜發祥光,形似千手千眼佛。他認為這是一棵異樹神木,於是請工匠把它雕成一尊千手千眼觀音菩薩。


全國各地寺院供奉的千手千眼觀音形象,一般是四十手眼或四十八手眼,而龍山寺供奉的則是一千零八手眼,令人稱奇,此乃「一絕」。


十二、悟空寺坐落在江陰市。據江陰縣誌及碑文記載,悟空寺前身名招隱院,宋太宗趙炅賜額,改名悟空寺。寺院屢經興廢,經搶救性發掘,從廢寺塔基上出土了舍利子,經考古專家認定,此乃民間傳說的「觀世音菩薩」——泗州大聖真身舍利,實屬稀世之寶。


十三、聖泉山觀音寺始建於唐代,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據說唐代著名女將樊梨花當年鎮守幽州北境時,一次與北國交兵,被困於此,敵強我弱,命懸一線。情急之中,她合掌急呼「觀世音菩薩顯靈!觀世音菩薩救我!」觀世音菩薩聞聽呼救,立即點化九條伏地青龍,叫他們施救,成就殊勝因緣。九條青龍欣然領命,立即興風布雨幫助樊梨花突圍而去,此山也就得名為九龍山了。


事後樊梨花感念觀世音菩薩救命之恩,在此塑金身、建寺院。


「佛緣之路」一路走來,不僅是走,還有朝聖、禪悟和開示。尤其是我們收集的心願卡,已經超越了宗教和國界,成為人們祈福的新選擇。


3月27日是觀世音菩薩聖誕,「佛緣之路」公眾號將推出「觀音靈籤」線上抽籤活動。觀音靈籤是以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的大悲願力,為眾生消災祈福解難。觀音靈籤通過我們在線抽籤時的虔誠祈禱與菩薩的悲心和願力感應,求得觀音菩薩加持,為眾生解除諸般苦難,廣施百般利樂。觀音靈籤有求必應,你還等什麼?關注「佛緣之路」,觀世音菩薩將為您指點迷津。



▲長按二維碼「識別.」即可關注

相關焦點

  • 《心經》中的觀自在菩薩和觀世音菩薩是一個人嗎?
    那麼《心經》裡的「觀自在菩薩」和觀世音菩薩究竟是不是一個人呢?這個問題可能有的朋友還不太清楚。其實是一個人,觀自在菩薩只是觀世音菩薩的別號。觀世音菩薩這個名號著重在教化眾生,著重在利他;觀自在菩薩這個名號著重在自己修行,著重在自利。都是一個人,只是兩個名號而已,就好像佛有十大通號、阿彌陀佛有十二種通號一樣,都是表法用的,一個名號代表一種功德。
  • 《心經》中的觀自在菩薩和觀世音菩薩是一個人嗎?
    那麼《心經》裡的「觀自在菩薩」和觀世音菩薩究竟是不是一個人呢?這個問題可能有的朋友還不太清楚。其實是一個人,觀自在菩薩只是觀世音菩薩的別號。觀世音菩薩這個名號著重在教化眾生,著重在利他;觀自在菩薩這個名號著重在自己修行,著重在自利。都是一個人,只是兩個名號而已,就好像佛有十大通號、阿彌陀佛有十二種通號一樣,都是表法用的,一個名號代表一種功德。
  • 觀世音和觀自在,為何是指同一位菩薩
    觀世音,顯示是對外的,因為觀的是來自世界各地的聲音。而觀自在,應該是對內的。自在不自在,只有身心內在知道。一個外觀,一個內觀,兩位法師在翻譯時為何會發生如此大的分歧呢。首先從民間的流傳來看,大家習慣稱觀世音菩薩,或者觀音菩薩。稱觀自在菩薩的不多。這是鳩摩羅什法師的一個引導決定的。
  • 你知道「觀自在」與「觀世音」的涵義嗎?
    第一個叫「觀自在」。「觀」,就是觀照、觀察;「自在」,就是所謂的解脫,是學佛人都追求的;「觀自在」,通過般若觀照,才能夠得自在。觀音菩薩通過觀照、修行,得到大自在了,所以稱為「觀自在」菩薩。《心經》有一段經文講: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就是告訴我們觀音菩薩是怎麼修行成就的,他是通過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就得自在了。我們現在為什麼不自在呢?反觀菩薩之所以自在,是因為他有「般若波羅蜜」,也就是智慧。他有大智慧,能夠照見五蘊皆空。「五蘊」是指身心兩部分——色、受、想、行、識。
  • 觀自在菩薩
  • 觀世音菩薩千變萬化 大慈大悲普渡苦難眾生
    這賣魚的提籃女子便是觀世音菩薩為了引導大眾向善而在人間變幻的身份。慈悲濟世(攝影:陳安全)菩薩慈悲幻法相據《楞嚴經》記載,觀世音菩薩為了適應不同根性、類別的眾生,可化現三十二種身份。如:佛身、獨覺身、緣覺身、聲聞身、梵王身、帝釋身、自在天身、童男身、童女身等。
  • 觀世音菩薩和觀自在菩薩兩個名號的由來,你知道嗎?
    當無盡意菩薩向世尊請教觀世音菩薩得名的因緣時,世尊對無盡意菩薩說:「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打個比方來說,就算是你想收看電視,僅僅打開電視是不夠的,還需要有視頻的源,只有兩者具足,才能觀看到電視節目。單單只是有空無心地稱念菩薩聖號是不夠的,還需要「一心」,當心與菩薩相應、行與菩薩相仿時,你才能與菩薩相通。 雖然佛門有句話說:佛門廣大,但不度無緣之人,但是只要你生起一念淨信,就打開了佛法的大門。
  • 《心經》中的「觀自在菩薩」為何不譯為「觀世音菩薩」?
    《心經》的具體內容是觀自在菩薩借與舍利子(舍利弗尊者)的對話引申出來,引導修士了解般若智慧和「空境」的內容,這篇經文也可作為佛家的核心思想。此經的第一句是「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 觀世音菩薩聖誕(農曆二月十九)
    觀世音菩薩(梵文:,Avalokitevara),觀世音是鳩摩羅什的舊譯,玄奘新譯為觀自在,中國每略稱為觀音。觀世音菩薩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徵,無論在大乘佛教還是在民間信仰,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以觀世音菩薩為主導的大慈悲精神,被視為大乘佛教的根本。
  • 【觀世音菩薩聖誕·觀音法門】
    觀自在菩薩以甚深智慧力,徹見五蘊的世間法無非是空。小乘知空而不住有,所以出世;菩薩證空,連空亦無,所以入世。凡夫未證五蘊皆空,迷惑困擾、不知何去何從,故事事執著,處處煩惱。經懺方便門持名法門:《普門品》     承諾:「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認為觀世音菩薩具有廣泛利益眾生的大威神力,所以勸眾生常念觀世音菩薩名號。
  • 佛理智慧:淺釋『觀自在菩薩』
    在《般若心經》正文的開頭第一句就是『觀自在菩薩』。觀自在菩薩就是觀世音菩薩,這兩者有什麼區別呢?觀自在是以果地功德為名,觀世音是以因地法行為名。觀世音開始修行時,是從耳根修起。是用耳根聽海潮音而圓證菩提的,從聽聞上悟了道。觀自在菩薩,則是以果地命名的。觀,就是觀照,我們明見了佛性,一切現象都是佛性的作用,就時刻觀照。
  • 觀自在菩薩的十種「自在」,你知道多少?
    《心經》開篇就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觀自在菩薩」又稱「觀世音菩薩」,民間俗稱「觀音菩薩」。顧名思義,無論「觀世音菩薩」還是「觀自在菩薩」,都有其特殊之蘊意。那麼,「觀自在菩薩」究竟有哪些「自在」?  「觀自在菩薩」是指誰?依照字義來看,觀是觀察的意思。觀是用眼去觀,但這裡不是以眼睛的眼,而是以心眼、慧眼的眼來觀察這世間的一切法。「自在」即是「自由」,我們說他自由自在地生活,或小鳥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飛翔,但這並不是佛法上所說的自在;佛法講自在是指一個人擺脫了種種煩惱的系縛,內心沒有執著。
  • 【菩薩紀念】觀音慈悲現娑婆 娑婆有幸聞觀音 | 恭迎二月十九觀世音菩薩聖誕
    這位菩薩通過觀十方世界眾生受苦受難的聲音,加之觀眾生三世的因緣,憑藉大威神力以合適的方式(如通過不同化身)來救苦救難,所以叫「觀世音」。那麼,這位菩薩為什麼能救苦救難?這就要說一說他另一個名字——觀自在。
  • 如何才能成為觀自在菩薩(宣化上人)
    你能三心不可得,空四相,就是觀自在菩薩◎宣化上人開示於舊金山佛教講堂一九七○年十一月十五日我們現在開始坐禪,就是觀一觀你自在不自在?「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今天是我們冬天坐禪班開始的一天,《妙法蓮華經》已經在禮拜二講圓滿,已結經了。今天在這個坐禪班開始的這一天,我在《心經》上提出來幾句講一講,這幾句是什麼呢?就講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證得耳根圓通,怎麼樣證得耳根圓通呢?他就能「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因為他能反聞聞自性,所以他才自在,才得到這觀自在。
  • 觀世音菩薩和觀自在菩薩兩個名號的由來,你知道嗎?
    當無盡意菩薩向世尊請教觀世音菩薩得名的因緣時,世尊對無盡意菩薩說:「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打個比方來說,就算是你想收看電視,僅僅打開電視是不夠的,還需要有視頻的源,只有兩者具足,才能觀看到電視節目。單單只是有空無心地稱念菩薩聖號是不夠的,還需要「一心」,當心與菩薩相應、行與菩薩相仿時,你才能與菩薩相通。 雖然佛門有句話說:佛門廣大,但不度無緣之人,但是只要你生起一念淨信,就打開了佛法的大門。
  • 度人觀世音 度己觀自在
    《楞嚴經》中,觀世音菩薩自述正是因為達到了「觀世音」的修行境界,被當時的如來所讚嘆並賜名「觀世音」。度他義:觀世音,指的是這位菩薩能觀察世間眾生的心聲並救拔其苦。《法華經普門品》說,凡有眾生,危難之時而專心虔誠地稱念觀音聖號,觀音菩薩便會立即聽到每一眾生的音聲而同時予以救濟,所以叫做觀世音。
  • 《心經》中「觀世音」與「觀自在」的千年之惑
    兩個《心經》版本的對比,讓我最好奇的是玄奘為什麼要把【觀世音】菩薩改為【觀自在】菩薩呢?雖然改掉也不會影響內容的完整性,但是這篡改的問題,會增加後世人交流上的誤解。如今就這樣,那些認定【觀自在】菩薩而不知【觀世音】的人就會無端端的罵另一方胡扯。那究竟是【觀自在】還是【觀世音】菩薩?
  • 帶你了解「觀世音菩薩」的名號
    「觀自在」(見《般苦心經》、八十《華嚴經》、《解深密經》、《十一面神咒經》、《不空羂索咒心經》等),此外尚有「觀音」、「觀音聲」、「觀世音自在」、「聖觀自在」等譯名,而以「觀世音」和「觀自在」之名影響最大,運用最廣,分別代表了舊譯和新譯之極至。但在傳統習慣上被教界和民間所普遍稱用的,仍為舊譯 ——「觀世音」。
  • 觀自在菩薩-----《心經淺釋》第八講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是在佛的加持下,觀自在菩薩回答舍利子的第一句話。當時,以觀自在菩薩為首的菩薩和舍利子為首的阿羅漢,還有許許多多的比丘等其他的聽眾,圍繞著佛。
  • 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恭迎觀世音菩薩成道
    長大後和父王一起隨寶藏如來出家修行,後來,父王被授記為阿彌陀佛,不眴太子即被授記為「觀世音」菩薩,國王第二子名尼摩,被授記為「大勢至」菩薩。父子三人合稱「西方三聖」。按此說,觀音菩薩為阿彌陀佛的兒子。觀音,全稱「觀世音」,是梵文Avalokites' Vara的意譯,又譯作「光世音」、「觀自在」、「觀世自在」、「觀音聲」等,別稱救世菩薩、蓮花手菩薩、圓通大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