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中秋佳節除了要吃月餅,家人團圓,一桌子好吃也不能少。中秋時節正是羊肉最豐滿、最新鮮、最美味的時候。
但中國那麼多的羊肉,你知道哪裡的羊肉最好吃嗎?
這個問題你去問一年吃掉25萬噸羊肉的內蒙人,那大多數內蒙人會把手指向錫林郭勒大草原。
如果你到了錫林郭勒草原上,去問放牧了二三十年的蒙古族牧民,他們會揮著手中的馬鞭,指向蒼天與草原的交界處,那一群群像雲朵一樣飄動的羊群說:耳標羊。
什麼是耳標羊?
政府認證,可溯源!
西烏旗政府為了保護烏珠穆沁草原羊的聲譽,給每隻草原羊加上了特製的耳標,就像陽澄湖大閘蟹的防偽標誌,耳標將伴隨羊的一生。所以想吃到真正的草原羊一定要認準政府認證的耳標羊!這就是耳標羊為何能成為格日勒阿媽密配羊肉的原因。
耳標羊就是烏珠穆沁羊,耳標羊就是真正的草原放養羊。
耳標羊為什麼好吃?
200萬人的味蕾認證!
哪裡的羊肉最好吃,內蒙古人的意見不能忽視!
中國人餐桌上的羊肉,有五分之一來自內蒙古,產量連續十幾年蟬聯各省第一。在其他地區的吃貨還在以省級來討論羊肉時,內蒙人已經把羊的產地細分到了旗(縣)。
大名鼎鼎的烏珠穆沁羊就因為產自烏珠穆沁旗而得名。烏珠穆沁羊的歷史向上追溯可以到成吉思汗時代。近千年的時間,一代又一代的牧民通過不斷的選育,讓烏珠穆沁羊不經意間產生了「比一般羊多一對肋骨、多兩節脊椎骨」的變異。
內蒙人對羊的較真不止如此,同一個品種的羊,還要再細分到放養羊、育肥羊、半牧半養羊等等。格日勒阿媽選用的耳標羊,就是生長在烏珠穆沁草原上的烏珠穆沁羊,完全的草原放養羊。
從小在烏珠穆沁草原上生活的耳標羊,有著獨特的「生活習慣」——不能圈養。即便在內蒙古冬季零下40攝氏度的嚴寒中,也只能放養,任其扒雪吃草。終年放養的耳標羊成為了「有主的野羊」,整日遊走採食,能日行15~20公裡。
嚴酷的自然環境,讓耳標羊需要儲存更多能量,因此耳標羊羊肉水分含量低,富含鈣、鐵、磷等礦物質,肌原纖維和肌纖維間脂肪沉澱充分,風味更為濃鬱。
這麼嚴酷的自然環境下,耳標羊依然挑食,吃的牧草以野韭菜、沙蔥、線葉菊、冷蒿、羊草、大針茅、隱子草、早熟禾、苔草為主,豐富的牧草以「食補」的方式滋潤著耳標羊的肉質,祛除羶味,積累風味。挑剔的飲食,使得每20畝優質的草原,才能養育一隻耳標羊,以大草原的廣闊,每年產出的耳標羊數量仍然很稀少。
再加上越來越多的人為了經濟收益,選擇飼養育肥羊,真正的草原放養羊正逐年減少。即便在內蒙古,也只有很少的人才能吃到真正的草原放養羊。
嚴酷的環境,特有的牧草,以及全程草原放養,是大草原賦予耳標羊最好的調味品。因此,不論以何種方式烹飪耳標羊,濃鬱的羊肉香氣讓任何香料都不能喧賓奪主。
肥瘦均勻的耳標羊鮮嫩多汁,一口咬下去,綿軟的脂肪與充盈的肉汁在味蕾間橫衝直撞,美味直擊靈魂。耳標羊的口感鮮嫩卻不失勁道,越嚼越香,美味持久。一大塊羊肉下肚後,還能在唇齒間回味出淡淡的乳香味。
耳標羊的美味,並不是西烏旗牧民的自賣自誇。
每年有200多萬來呼和浩特旅行的遊客會走進格日勒阿媽,品嘗奶茶、酸奶餅、駱駝肉餡餅以及用耳標羊烹飪的各種蒙古族特色美食。
你問他們耳標羊好不好吃?看看格日勒阿媽在大眾點評上的排名,你就知道答案了。
因為數量稀少,想吃到耳標羊,不管是遊客還是呼和浩特當地人,只能去格日勒阿媽奶茶館。
耳標羊是真正的草原放養羊,每年都能贏得超200萬食客的五星好評,喜歡吃羊肉卻沒有吃過耳標羊,就像喝了一輩子白酒,卻沒有喝過茅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