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躍在新化民間的上梅山儺戲

2020-12-12 華夏經緯網

頭扎:兩旁為分成半邊的饕餮紋,合起來就是代表蚩尤的圖形。(採集於琅塘鎮陽家壇)

儺公(右)、韓王(中)、儺母(左)。(採集於遊家鎮陳家壇)  

頭戴饕餮紋的家先。(採集於桑梓鎮侯家壇)

儺面具:從左到右,上排為土地公、挖路郎君、笑和尚、大法師公,下排為土地婆、架橋郎君(半截)、開山小鬼。(採集於榮華鄉蘇家壇)

田坪鎮陽家壇儺戲《蕭師公》:蕭師公在路途中誘導幫手唐六。

孟公鎮陳家壇儺戲《簟子猖》。

  

西河鎮夏家壇儺儀《南盤猖》。

遊家鎮楊家壇儺戲《開山》。

石衝口鎮潘家壇儺戲《扎六娘》。    

琅塘鎮洪家壇儺戲《賣貨郎》。

金鳳鄉戴家壇儺戲《伐木架橋》。

維山鄉曾家壇儺戲《架橋郎君》。

桑梓鎮謝家壇儺戲《土地》。

洋溪鎮廣闡宮「還都猖願」中的儺儀《穿五嶽大壇》。

榮華鄉張家壇儺儀《和梅山》。

曹家鎮李家壇儺儀《和梅壇》。

    紅網時刻新聞記者肖軻 潘錦 婁底新化報導
  
  「儺」,是華夏先民創造的一種最古老的驅邪祈福儀式。以儺儀(儺禮)為核心,儺壇為載體,儺面具為標誌,儺戲、儺舞、儺歌、儺技和相關儺俗為主要內容,是中國最古老、生命力最頑強、歷史積澱最深厚的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計劃啟動之初,即被國務院公布為保護項目。
  
  梅山儺,是古老的中國儺文化體系中一朵丰標獨樹的奇葩。這裡所說的「上梅山儺戲」,說的是至今仍然活躍在古梅山的核心區、當代新化縣的縣域範圍內的民間儺戲。其主要載體梅山巫儺師組建的儺壇,俗稱師公壇。
  
  據湖南省民協梅山文化研究委員會和新化縣產業辦民間傳統文化資源挖掘小組於2014年的調查,在已調查的新化縣17個鄉鎮中,共發現有62個儺壇,200餘位專職儺藝師。同時,在3月初組織的「全縣儺戲調演」活動中,有來自13個鄉鎮19個儺壇表演了73個儺事曲目;其中包括儺戲43個,儺儀23個,儺技節目7個。這些曲目,主要保存在祭祀男系祖先的「唱太公」、祭祀女系祖先的「大宮和會」和為巫儺學徒舉行的出師大典「拋牌過度」等大型儺事儀式中。這些古老的歷史文化活體,是新化縣民間遺存的一筆規模最大、開發價值最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

 

相關焦點

  • 新化梅山儺戲向世界揭開神秘面紗
    梅山儺戲是梅山儺文化體系中最為耀眼的珍寶,是梅山地區民間舉行祭祖、祈福、求子、驅邪等儺事活動時搬演的娛神自娛的古老戲劇形式。其發端於上古蚩尤時期,東漢王逸《楚辭章句》載:「昔楚南郢之邑,沅湘之間,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樂鼓舞以樂諸神。屈原放逐,見俗人祭禮祀,歌舞之樂,其辭鄙陋,因而作《九歌》之曲……」新化大熊山至今尚存蚩尤屋場古地名。據調查,全縣現有200多個儺壇活態傳承,奉蚩尤為儺祖。
  • 新化將舉行高規格儺文化研討會 梅山儺戲揭神秘面紗
    新化維山鄉曾家壇儺戲《蒔田郎君》表演。  紅網時刻新聞記者 潘錦 肖軻 婁底新化報導    7月11日至12日,中國湖南新化儺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將在新化縣舉行,來自國內外的100多名儺文化研究專學和學者將參加會議。屆時,除神奇的梅山龍宮,秀美的紫鵲界梯田等自然風光外,新化縣古老的梅山儺戲將向世人展示它的神秘風採。
  • 新化儺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11日開幕 88歲傳承人忙排戲
    紅網新化7月5日訊(時刻新聞記者 肖軻 潘錦)7月11日-12日,由中國儺戲學研究會、湖南省文化廳主辦,由新化縣人民政府承辦的中國湖南新化儺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將在新化舉行,除學術研討會外,將在大熊山國家森林公園舉行「九五大壇」國際儺戲交流展演、梅山儺戲「還都猖大願」表演、九五儺壇穿壇體驗。目前,梅山儺戲表演的各項準備工作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之中。
  • 【根在梅山】梅山與新化究竟有著怎樣的神奇呢?本期節目為您揭曉……
    新化是梅山的核心地,更沉澱了梅山文化的精華。國家民間文藝協會授予新化縣為「中國蚩尤故裡文化之鄉」、「中國梅山文化藝術之鄉」。 熱點 梅山與新化 新化和安化是梅山的核心地,新化為上梅山,安化是下梅山,資水和雪峰山是梅山的重要標誌,雪峰山在梅山逶迤數百公裡,是資水和沅水的分水嶺,在新化縣和安化縣坪口一線為資水所切斷,形成坪口附近的大峽谷
  • 中國儺學會專家來新考察指導新化梅山儺文化保護
    新化儺戲屬梅山巫儺文化,起源於蚩尤九黎時期,主要內容是驅邪祈福、祭祖宗親。明代以後,漸漸演變為有獨立劇目的梅山儺戲,同時,儺儀、儺歌、儺舞、儺藝也得到相應的發展,至今存有《大法師公》、《肖師公》等25個經典儺戲劇目。目前,新化正將梅山儺戲申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當日,巫允明、劉曉英一行先後來到田坪鎮煙竹村和大熊山蚩尤文化園。
  • 新化:蚩尤故裡 梅山文化發源地
    中國梅山文化藝術之鄉據初步統計,其內容涵蓋了民間音樂等7大類別近90多個子項目,現有新化儺戲1項以中國儺戲子項目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有望成功,新化山歌1項列入國家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項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5項列入婁底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戲曲·江西儺戲 | 古老的祭祀演劇
    大約在宋代前後,儺儀由於受到民間歌舞、戲劇的影響,開始衍變為旨在酬神還願的儺戲。儺戲是歷史、民俗、民間宗教和原始戲劇的綜合體,廣泛流行於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貴州、陝西、河北等省。儺戲以面具為其藝術造型的重要手段,內容多與宗教鬼神有關;儺戲表演者,按角色戴彩繪面具,俗稱「臉子」,分列為一未、二淨、三生、四旦、五醜、六外、七貼旦、八小生;其表演俗稱「跳儺」,場面多伴以鑼鼓。
  • 千年之「舞」:梅山儺戲
    千年之「舞」:梅山儺戲文/劉豔 攝影/劉新山 梅山儺戲是在儺祭舞蹈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戲劇形式,被稱為民間文化的「活化石」。梅山儺戲主要流傳於古梅山地區,以冷水江市巖口鎮為核心向周邊輻射,是民間舉行祈福、求子、驅邪等儺事活動時搬演的娛神、自娛戲劇形式,2011年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第一次去冷水江,特意去了巖口鎮龍科村,拜訪了被命名為「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蘇立文老人。在當地說起蘇立文,從耄耋老人到學語孩童,沒有一個不知的。
  • 道真建「儺戲王國」明年6月可欣賞儺戲
    昨日,中國儺城「儺戲王國」文化演藝綜合體項目在遵義交旅投集團正式籤約,這意味著,明年6月,「旅遊+文化演藝」精彩大戲將在道真中國儺城上演,為當地旅遊發展帶來新契機。  作為仡佬民族文化的發源地,道真的儺文化傳承至今,民間儺文化傳人有600餘人,還有50餘個壇班,儺戲表現形式達240多種。儺戲的流傳,讓道真有著「儺戲王國」的美譽。
  • 新化縣域變遷地圖
    圖1:宋代新化示意圖,宋以梅山蠻地開闢兩縣,上梅山曰新化,取「新近歸化」之意、下梅山曰安化,取「歸安德化」之意。 圖2:清代前期新化22都,清代前期3鄉、22都、128村的空間結構。
  • 梅山儺戲 - 湖南非物質文化遺產
    湖南省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十二:梅山儺戲  梅山儺戲  梅山儺戲是湖南省冷水江市民間舉行祈福、求子、驅邪等儺事活動時搬演的娛神和自娛戲劇,現存《搬開山》、《扎六娘》、《搬架橋》等10餘個劇目,沒有規範的演出腳本,主要角色由儺藝師扮演,根據劇情需要臨場邀請觀眾參與演出。
  • 湖南這個小山村還有人會中國最古老的儺戲
    湖南這個小山村還有人會中國最古老的儺戲作者:王修宇儺又稱跳儺、儺舞、儺戲,是中國一種神秘而古老的原始祭禮。每當部落發生重大事情,或有人出生,或有人去世,人民就會圍著火邊,不自覺的跳動,摸似動物的行為並逐漸形成一系列動作,這就是華夏先民最古老的驅邪祈福儀式,也是儺戲的來源。梅山儺戲是古老的中國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是梅山地區人民為了平安、求子、驅邪、招財、等等而舉行的祈福儀式。
  • 張家界溪布老街藝人排演儺戲迎新春 (1/5)
    張家界溪布老街藝人排演儺戲迎新春5) "← →"翻頁 1月11日,湖南張家界武陵源區溪布老街景區藝人排演自編自導的儺戲
  • 非遺|上刀山下油鍋,神秘的木臘莊儺戲!
    木臘莊儺戲集中分布的彭水縣大埡鄉彭水是古屬巴楚銜接地帶屬巫巴山地古代為食鹽和丹砂的重要產地木臘莊儺戲在演繹發展過程中保留了古巫儺文化的神秘色彩吸納民間俚俗語言融入戲劇、花燈等形式形成了集儀式性和神秘性、觀賞性和娛樂性為一體的獨特的傳統戲劇
  • 梅山儺戲,神秘的舞蹈
    梅山儺戲是一種神秘的舞蹈,主要分布在大梅山周邊,這種戲曲主要用在祈福,驅邪等重大節日活動上,出演該戲曲的主要是梅山本地的一些土著巫師,雖然梅山儺戲只是一種戲曲,但是土著巫儺師們,對這種舞蹈的要求相當的高,幾乎每一個動作都要求精益求精,可以說梅山儺師古老的儺戲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 那些熱烈的莊嚴的面具之下 是千年的儺戲之魂
    元明以來,西南地區的儺戲得到較快發展,有的儺戲從漢地直接移植而來,有的儺戲為本土儺舞中逐漸發展形成。清代以來,儺戲在西南地區十分成熟,並與依然傳承的儺舞一道,形成並存的格局。時至當今,西南地區活態傳承的面具儺戲和儺舞的數量依然十分可觀。
  • 新化休閒農業千帆競發風生水起
    民俗演藝  民俗風情此起彼伏  2014年十一黃金周,新化縣在紫鵲界梯田精心打造了「體驗民宿,相約龍普」 文化周旅遊活動,掰泥鰍、打泡湯、烤全羊、地方樂隊表演、篝火晚會五項民俗休閒體驗活動和梅山山歌表演、儺戲、蒸酒、舞草龍、梅山武術表演五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體驗活動,火爆全場,精彩頻現,讓遊客充分體味到了古老梅山文化的無窮魅力
  • 貴州儺戲面具的文化內涵研究,漲知識,建議每個人都看看
    貴州所處的特殊地理位置和社會經濟文化條件,成為我國儺戲最多的省份。儺戲面具作為儺戲重要的藝術特徵和表現形式,具有它獨特豐富的文化意蘊。 貴州儺戲面具與遠古的儺祭面具無論從用途到基本圖案配色都極其相似,可以推斷貴州儺戲面具直接脫胎於遠古的儺祭面具,儺祭面具是原始宗教的產物。
  • 國慶節免費公演 新晃侗族儺戲《過五關古城會》10月11日赴韓國交流
    該劇目經過近兩個月的編創、提升和排練,目前已經全部完成,在國慶節 (2018年10月1日) 當天晚上 7 點 30 分在新晃儺戲劇院面向全社會進行免費公演,反響強烈,受到廣大愛好民族民間文化的專家和觀眾朋友的高度讚譽!
  • 仙居谷坦杜鵑山中驚現罕見八仙儺戲
    儺戲,中國古戲曲劇種之一,是在民間祭祀儀式基礎上吸取民間歌舞、戲劇而形成的一種戲曲形式。儺戲起源於商周時期的方相氏驅儺活動,漢代以後,逐漸發展成為具有濃厚娛人色彩和戲樂成分的禮儀祀典。大約在宋代前後,儺儀由於受到民間歌舞、戲劇的影響,開始衍變為旨在酬神還願的儺戲。儺面具則是界定儺戲藝術的重要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