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之「舞」:梅山儺戲

2020-12-12 華聲在線

千年之「舞」:梅山儺戲

文/劉豔 攝影/劉新山

梅山儺戲是在儺祭舞蹈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戲劇形式,被稱為民間文化的「活化石」。梅山儺戲主要流傳於古梅山地區,以冷水江市巖口鎮為核心向周邊輻射,是民間舉行祈福、求子、驅邪等儺事活動時搬演的娛神、自娛戲劇形式,2011年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第一次去冷水江,特意去了巖口鎮龍科村,拜訪了被命名為「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蘇立文老人。在當地說起蘇立文,從耄耋老人到學語孩童,沒有一個不知的。一進蘇立文老人家,客廳四面牆上掛滿了與儺戲相關的照片,那幅用毛筆書寫的「將梅山儺戲發揚光大,保持節目原味藝術色彩」,或許默默透露了主人的心意:對儺戲的野心與期望……

蘇立文老人瘦瘦黑黑,皮膚的褶皺裡滿是歲月的痕跡,乍一看,與一個普通的農村老人別無兩樣。他不會講普通話,我們的溝通,很多的時候常常讓身旁的兒子做翻譯,一聊起儺戲,他充滿回憶的眼神像寫滿了無數的故事……

上世紀50年代初,六歲的蘇立文就被確認為候選人,開始跟著「巫師」的父親學習儺戲,剛開始父親給他念「科本」,再大一點,就開始口傳「密語」,這些儺戲的密語,書裡頭從無記載,只能靠代代相傳。接下來的儺戲動作、唱調、鑼鼓道具的擊打,必須樣樣精通。經過拋牌過式的儀式之後,從所有候選人中選定了他為儺戲第十二代傳承人,而現在也已經確認蘇立文的兒子蘇業照為第十三代傳人。

中國儺戲有著悠久的歷史,它源於原始社會圖騰崇拜的儺祭。到商代形成了一種固定的用以驅鬼逐疫的祭祀儀式,先秦時期就有既娛神又娛樂人的巫歌儺舞。明末清初,各種地方戲曲蓬勃興起,儺舞吸取戲曲形式,發展成為儺堂戲、端公戲。儺戲於康熙年間在湘西形成後,由沅水進入長江,向各地迅速發展,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藝術風格。湖南、湖北的儺堂戲吸收了花鼓戲的表演藝術,四川、貴州的儺戲吸收了花燈的藝術成分,江西、安徽的儺戲則吸收了徽劇和目連戲的養料。儺戲用反覆的、大幅度的程序舞蹈動作表演,多在固定的節日演出,極具原始舞蹈風格。

「唱儺戲的必是『巫師』,因為儺戲就是給人避邪祈福的。」蘇立文強調道:「誰家生了怪病,唱一場儺戲,病有時候就好了,其中的道理,我也說不清。」從史書上記載其實從原始社會末期就有了儺祭的活動,在孔子生活的時代,儺祭已經非常盛行。「相傳孔子疏於應酬,但只要遇見鄉儺隊伍經過,必著綢服恭敬立於門前。」幾千年來,群眾得了病,不請醫生診治,而習慣請「巫師」唱儺戲。以前有種說法,「愚民有病,初不延醫而延巫。」儺戲在民間傳奇頗多,請神治病,開運亨通,開天眼及上刀山、下火海皆由此而來。多年來,籠罩在儺戲之上的神秘色彩一直不曾散去,信者謂其神,疑者謂其假。

在這一帶,蘇立文老人仍然是非常受重視的人物。特別是下半年,他幾乎天天都要去鎮上人家「唱戲」。「我們這裡下半年就開始『拜娘娘』,儺戲是夜裡少不了的節目。」老人所說的「拜娘娘」,就是梅山大型儺事《大宮和會》(俗稱「和娘娘」「拜娘娘」),比起其他帶「和」字的法事相對時間長,內容多,其間插演儺戲,從觀賞性角度講也要好看得多。《大宮和會》一般要歷時三天,有兩個晚上,都是要唱演儺戲的,而其有多個節目,如開硐、開山、剁路、挖路、掃路、架路、架橋等,都是為了開闢一條大道,迎接仙娘前來鑑觀法會,領納凡儀。

儺戲即娛神又娛樂人的一種巫歌儺舞。其表演風格一般都參與了當地的戲曲表演形式,加上當地方言說唱,其表演行動一般鄙俗,言詞猥褻,如《開山小將》裡,「開山小將」一出場,一個筋鬥從屋梁上翻下來,跳到一張方桌上,先向五方作揖,然後作屙尿的動作,事先準備一個豬尿泡灌上水,將尿泡放於胯下,向周圍射「尿」,把「尿」撒到觀眾身上,弄得滿堂鬨笑、躲閃不及,再後就拉屎,拉了屎就用手指揩屁股,揩了還不夠,又用舌頭去舔,可謂鄙俗至極。對白也多為調侃,在這就不一一說明。但在梅山儺戲中是比比皆是,目的都是為了取悅觀眾。

在梅山的師教中,對尊卑長幼並不十分計較,特別是教門中人,都認為是平等的,所以不像道教那樣,輩份分明,他們無論徒子法孫,一律為「法」字輩。如果戴上了儺面,法師則化成了神,更是與他們敬奉的神靈、乃至聖公聖母亦可平起平座,因此言語行為也是隨便了。

梅山儺戲中除了利用對白來調侃、講笑話之外,還有大量的敘述故事的段落,也少了那些淫穢的詞語,以提高其趣味性。

縱觀梅山儺戲,其情節都十分簡單,師公戴著不同的面具扮演著不同的角色,與座壇兩個人,像拉家常、講故事,開玩笑一樣,表演一些觀眾熟悉的、喜歡的、能逗樂子的內容,或道一個簡短的故事,或說幾句笑話,或猜幾個迷語,或接幾句順口溜,或唱幾句山歌,或盤幾個師教的根因。而且,所表演的內容有很大的隨意性,按師公們的話說,是見機行事,見子打子,借題發揮,不受任何限制,以能討香主喜歡,逗信士、觀眾取樂,就達到了目地,因而所表現的全部是反映他們熟悉的社會生活。

談起2007年的北京之行,蘇立文老人就激動不已。2007年9月,蘇立文等10位民間藝人受中國藝術研究院的特別邀請,作為中國古代文化的典型代表出席了「中日文化交流會」開幕式。他們的儺藝節目《搬鋸匠》讓中日學者、觀眾嘖嘖稱讚,也是國內邀請的唯一的民間表演節目。我們當天也是有眼福,蘇立文老人與兒子們特意表演了這齣曾獲榮耀的節目。

《搬鋸匠》 為《大宮和會》中的儺戲《搬架橋》中的一個片斷。其主要情節是講:家住桃源洞府大莊園的楓老爺要修一座共仙橋,請了兩個鋸匠前來架橋。談好價錢後,香主(楓老爺)安排鋸匠上山尋樹,東南西北中央五方都沒找到合適的樹,最後在後花園裡尋了一棵沉香木。掃兜,砍樹,齊枝,架木馬,鋸板,造橋。橋修成後,鋸匠請香主上橋,好言好語贊賀。節目其間主要是臨場拉觀眾充當」木馬」參與發揮劇情。《搬鋸匠》為其中訪木、伐木、鋸板3段壓縮而成。其原汁原味的表演風格,十足的滑稽;以及當地方言的說唱,常逗的看客們開懷大笑,外鄉的人也許聽不懂在說唱著什麼,但清澈高昂的唱調,甚是好聽!

儺戲最重要的道具就是儺面。蘇立文家中形態各異的儺面具都是老人親手製作。看著老人輕撫著儺面的神情,讓人莫名感動。而蘇立文一談到文化傳承時,他的言語與眼神裡都是充滿期望的,老人希望有更多的人關注儺戲,將梅山儺戲文化發揚光大。「當年儺戲最風行的時候,一年就用二百多天的在外頭演出……」一說到當年的風光,老人臉上的自豪感一攬無餘。「在過去,想學儺戲要問師傅,問天地,在天地祖師面前卜卦,三卦皆過者方可入門,入門時還要賭咒發誓。現在不興了,別說發誓,就是發了也沒啥用處,年輕人都不記得了,也不害怕。」如今蘇立文收徒弟沒有那麼多禮節了,他說:「這13代以來,我家的儺戲都是父子相傳,現在時代變了,不能那樣了。我很早開始收徒弟,大概也教過幾十個徒弟了,有成的,但大多數都半途而廢了,出去打工,賺大錢去了。」好在蘇立文有兩個兒子,都繼承了他的衣缽:「現在,一般都是我跟兩個兒子一起出去表演,我年齡大了,唱不動了,就是幫著敲敲鑼鼓,但鄉裡人信我,只要我『坐壇』,他們就放心。」

繁華過後是落寞,自古皆然!梅山儺戲是梅山文化「五朵金花」之一,是梅山文化的活化石,是一冊鮮活的史書,承載著民間藝術和戲劇文化的發展歷史,和大多數梅山人的精神寄託,如今隨著科技的發達,社會的進步,越來越多的傳統文化被現代化的娛樂環境所取代,走過無數春秋的梅山儺戲,他的腳步也被禁錮在現代社會的潮流中,成了即將被淹沒的孤島……

我們也從隨行的冷水江文化局張主任那了解到,自2006年,冷水江致力於推進儺戲文化保護以來,通過近八年的搶救、挖掘、整理,當地文化部門和民間藝人不斷傳承、發揚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原汁原味的本土文化。特別是2011年申報國家級非遺項目成功後,該項目總體上呈現良好的生存態勢,由保護工作啟動前的默默無聞到今天的家喻戶曉,從鄉裡農家的自娛自樂走上了國際化的大舞臺。與此同時,儺戲從業人員隊伍日益壯大,目前已達到220餘人,《梅山儺戲》已成為冷水江市最響亮的文化品牌。

「這些都是政府頒發的獎……」蘇立文老人將他收藏的獎盃、獎牌、證書一一拿出來,給我們介紹著,看著他滿臉開心的模樣,連眸子裡都透著幸福的感覺,或許這些金燦燦的肯定,是給老人最大的慰藉與榮耀!一輩子很長,卻堅持只做一件事,是要多麼強大的信念呢?民間傳統文化之所以能傳承幾百年或上千年,他們這些傳承者們可以說是功不可沒的!

版權作品,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湖湘情懷,黨媒立場,登陸華聲在線官網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戶端,領先一步獲取權威資訊。轉載授權:0731-84329818蘇女士。轉載須註明來源、原標題、著作者名,不得變更核心內容。

[責編:李婷婷]

相關焦點

  • 梅山儺戲 - 湖南非物質文化遺產
    湖南省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十二:梅山儺戲  梅山儺戲  梅山儺戲是湖南省冷水江市民間舉行祈福、求子、驅邪等儺事活動時搬演的娛神和自娛戲劇,現存《搬開山》、《扎六娘》、《搬架橋》等10餘個劇目,沒有規範的演出腳本,主要角色由儺藝師扮演,根據劇情需要臨場邀請觀眾參與演出。
  • 梅山儺戲,神秘的舞蹈
    梅山儺戲是一種神秘的舞蹈,主要分布在大梅山周邊,這種戲曲主要用在祈福,驅邪等重大節日活動上,出演該戲曲的主要是梅山本地的一些土著巫師,雖然梅山儺戲只是一種戲曲,但是土著巫儺師們,對這種舞蹈的要求相當的高,幾乎每一個動作都要求精益求精,可以說梅山儺師古老的儺戲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 新化梅山儺戲向世界揭開神秘面紗
    梅山儺戲是梅山儺文化體系中最為耀眼的珍寶,是梅山地區民間舉行祭祖、祈福、求子、驅邪等儺事活動時搬演的娛神自娛的古老戲劇形式。其發端於上古蚩尤時期,東漢王逸《楚辭章句》載:「昔楚南郢之邑,沅湘之間,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樂鼓舞以樂諸神。屈原放逐,見俗人祭禮祀,歌舞之樂,其辭鄙陋,因而作《九歌》之曲……」新化大熊山至今尚存蚩尤屋場古地名。據調查,全縣現有200多個儺壇活態傳承,奉蚩尤為儺祖。
  • 新化將舉行高規格儺文化研討會 梅山儺戲揭神秘面紗
    特別是到明代以後,它吸納中原和華東儺文化元素,流變為有獨立劇目的儺戲,同時,儺儀、儺歌、儺舞、儺藝也得到相應的發展。    後來,由於戰爭的影響,梅山蠻夷在明、清兩朝大量向兩廣、雲貴和四川遷徙,梅山儺文化同樣影響到新遷地址,甚至輻射東南亞和歐美各國。現在貴州的屯堡戲,即由梅山儺戲隨軍落地演變而成,在廣西的恭城、金秀等地發現的「梅山圖」中也有許多關於儺堂戲的表演內容。
  • 那些熱烈的莊嚴的面具之下 是千年的儺戲之魂
    這是在西安交大博物館的展覽現場,正在展出的是西南民族大學2019年國家藝術基金傳播交流推廣資助項目《穿越千年歷史的儺魂——西南民族面具藝術巡展》。該巡展項目已於2019年5月31日至8月30日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博物館圓滿完成首次展覽。
  • 活躍在新化民間的上梅山儺戲
    孟公鎮陳家壇儺戲《簟子猖》。  遊家鎮楊家壇儺戲《開山》。榮華鄉張家壇儺儀《和梅山》。以儺儀(儺禮)為核心,儺壇為載體,儺面具為標誌,儺戲、儺舞、儺歌、儺技和相關儺俗為主要內容,是中國最古老、生命力最頑強、歷史積澱最深厚的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計劃啟動之初,即被國務院公布為保護項目。    梅山儺,是古老的中國儺文化體系中一朵丰標獨樹的奇葩。這裡所說的「上梅山儺戲」,說的是至今仍然活躍在古梅山的核心區、當代新化縣的縣域範圍內的民間儺戲。
  • 湖南這個小山村還有人會中國最古老的儺戲
    湖南這個小山村還有人會中國最古老的儺戲作者:王修宇儺又稱跳儺、儺舞、儺戲,是中國一種神秘而古老的原始祭禮。每當部落發生重大事情,或有人出生,或有人去世,人民就會圍著火邊,不自覺的跳動,摸似動物的行為並逐漸形成一系列動作,這就是華夏先民最古老的驅邪祈福儀式,也是儺戲的來源。梅山儺戲是古老的中國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是梅山地區人民為了平安、求子、驅邪、招財、等等而舉行的祈福儀式。
  • 戲曲·江西儺戲 | 古老的祭祀演劇
    大約在宋代前後,儺儀由於受到民間歌舞、戲劇的影響,開始衍變為旨在酬神還願的儺戲。儺戲是歷史、民俗、民間宗教和原始戲劇的綜合體,廣泛流行於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貴州、陝西、河北等省。儺戲以面具為其藝術造型的重要手段,內容多與宗教鬼神有關;儺戲表演者,按角色戴彩繪面具,俗稱「臉子」,分列為一未、二淨、三生、四旦、五醜、六外、七貼旦、八小生;其表演俗稱「跳儺」,場面多伴以鑼鼓。
  • 大梅山文化旅遊節 揭秘梯田農耕文化
    湖南首屆大梅山文化旅遊節暨紫鵲界世界梯田研討會現場時至中秋,依山就勢開鑿的水稻構成一層層梯田,從海拔500米到1200米之間,共500級,似一道道天梯從山頂峰垂掛直到山腳,「稻浪翻滾」、「谷穗彎腰」,氣勢凌霄,其面積之廣大、坡度之陡峻、線條之流暢、形態之優美,令過往遊客嘆為觀止。
  • 這次是因為跨越千年的梅山文化
    今天,觀潮君將聚焦盛會,將何謂梅山文化,它源於何地,影響何人,以及安化為梅山文化的發展做了哪些工作,細細道來。一種文化,輻射十多省區中國梅山文化園。「開梅山,開梅山,梅山萬仞摩星躔。梅山狩獵神張五郎像。梅山文化是一種地域文化,是梅山地區及之外號稱梅山人或梅山後裔從古至今產生的文化總和,是以原始的漁獵文化和稻作文化為源頭而形成濃鬱的「兵主」信仰巫儺體系的土著文化。
  • 【根在梅山】梅山與新化究竟有著怎樣的神奇呢?本期節目為您揭曉……
    新化是梅山的核心地,更沉澱了梅山文化的精華。國家民間文藝協會授予新化縣為「中國蚩尤故裡文化之鄉」、「中國梅山文化藝術之鄉」。宋代朝廷曾在這裡設置了梅山峒蠻防禦據點,開梅時又在這裡修築了關峽和五糧二城,呈犄角之勢,以切斷梅山峒蠻和飛山蠻的聯繫。
  • 中國儺學會專家來新考察指導新化梅山儺文化保護
    日至3日,受新化縣政府邀請,中國儺戲學研究會副會長巫允明等5位專家一行專程來到新化,就梅山儺文化資源保護與發展情況進行考察與指導。  新化儺戲屬梅山巫儺文化,起源於蚩尤九黎時期,主要內容是驅邪祈福、祭祖宗親。明代以後,漸漸演變為有獨立劇目的梅山儺戲,同時,儺儀、儺歌、儺舞、儺藝也得到相應的發展,至今存有《大法師公》、《肖師公》等25個經典儺戲劇目。目前,新化正將梅山儺戲申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當日,巫允明、劉曉英一行先後來到田坪鎮煙竹村和大熊山蚩尤文化園。
  • 小說連載《梅山歌謠》四:直擊底層官場生態,呈現梅山風土人情
    梅山歌謠李鐵堅點擊閱讀前面內容《梅山歌謠》一《梅山歌謠》二《梅山歌謠》三13然後想到的是,月黑風高之夜,把臉塗黑了,搶他個小小儲蓄所,不搶多了,夠交第一筆房款就行。這些,也只能想想,做個玩笑開開而已。真的是有錢男子漢,無錢漢子難。最切實際的辦法是借。如今這年頭,一般人都是談「借」色變。林子峰腦子裡像雷達一樣,將直系親屬掃了一遍,他們幾乎都在鄉下,自己生活都極為拮据,哪來的餘錢剩米。林子峰真的被困住了。他想到了幾年前的一次借錢經歷。
  • 【茶行天下】安化篇[其八]:煙雨梅山——文明背後的曠古邂逅
    梅山文化生態園時代封禪梅山生態園距離仙溪鎮不遠,到園區門口,感覺就像是一個土匪山寨,用石片壘砌的大門、瞭望塔。建築的森嚴似乎還能感受到梅山烽煙的脈絡之源。儺戲面具從吊腳樓吃過午餐,借著酒意去參觀梅山生態園的博物館。在博物館裡,看到了傳說中的儺戲面具。當場,我激動了,激動得有點失態。因為,那張面具在我心裡刻畫已久。
  • 被譽為「鎮村之寶」的鰲頭儺戲,你不知道有多神秘!
    獨特的地理位置和絲路文化的交流,使這裡素有「彩陶之鄉」「大禹治水的源頭」「古動物的伊甸園」的美譽。臨夏至今保留著一些古老的民間藝術,「儺戲」便是其中之一。儺,是一種帶有巫術性質的古老的驅逐疫鬼的儀式,古文獻多有記載,在我國歷史上盛行於民間、宮廷、寺院、軍隊,是一種相當普遍的文化現象。臨夏儺戲以北塬地區鰲頭村的規模最為盛大。鰲頭村,民風淳樸、文化底蘊深厚。
  • 新化:蚩尤故裡 梅山文化發源地
    至北宋開發梅山,漢族不斷遷入,苗、瑤、漢多民族文化逐漸融合,從而形成了種類繁多,內容豐富,風格獨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梅山文化藝術之鄉據初步統計,其內容涵蓋了民間音樂等7大類別近90多個子項目,現有新化儺戲1項以中國儺戲子項目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有望成功,新化山歌1項列入國家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項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5項列入婁底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非遺|上刀山下油鍋,神秘的木臘莊儺戲!
    木臘莊儺戲是從古代巫儺文化活動「有歌舞之鳥,鸞鳥自歌,鳳鳥自舞」延續發展而來的傳統戲劇分支之一木臘莊儺戲集中分布的彭水縣大埡鄉彭水是古屬巴楚銜接地帶屬巫巴山地古代為食鹽和丹砂的重要產地儺戲:稱之為「跳耍神」,有上百種之多,除了在儀式中包含大量的戲劇舞蹈外,還有專門的戲劇舞蹈表演。演出時由「出戲」和「收戲」兩部分組成,主要演唱《伏羲姊妹治人煙》、《興周滅紂》、《出二郎》、《出靈官》、《出土地》、《包文正問案》等歷史劇目,還演出《煊斧》、《仙娘送子》、《歪嘴婆娘》等俚俗「花戲」。
  • 蚩尤故裡 品味新化︱中國都市全媒體(旅遊圈)峰會「直播」深閨千年...
    新化,總人口147萬,總面積3636平方公裡,地理坐標為湖南之心腹,歷史悠久,資源豐富,民風淳厚,交通發達,是湖南旅遊一顆璀璨的新星!新化,古老神奇之地。古稱梅山,北宋置縣。 水榭歌臺 新化,民俗濃鬱之鄉。梅山人崇文尚武,厚德重義。
  • 數千年傳承延續至今,梅山巫術詭異神秘卻又真實存在
    過去在梅山地區還常見一種遊丐,手持一把獵叉,叉上掛一個用紅布纏繞的木雕張五郎神像,邊走門串戶,邊念咒乞討。  梅山水師還有正邪兩派之分,一般來說,正派梅山水師煉的法和水都是為了治病救人,而邪派水師則恰恰相反。  歸蛇、收驚與招魂是在梅山地區最常見的三種巫術,它們雖然玄妙,卻又被梅山人世代口耳相傳,令人不容置疑。
  • 梅山教在南方少數民族地區的傳播
    我國南方少數民族的梅山教,是起源於古代湘中梅山地區的傳統宗教。由於道教在長江中遊地區的傳播,使得梅山蠻(瑤族先民)較早地受到了道教的影響,因此,梅山教具有融攝道教法術和原始巫教的特點。我國南方少數民族中,瑤、壯、苗、白、水、土家、仫佬、仡佬、毛南、侗等民族。都不同程度地信奉梅山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