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展閱讀:雅昌藝術網關於「以冒用'雅昌'名義騙取藝術品等犯罪行為」的聲明
「穿越千年歷史的儺魂」西南民族面具藝術巡展相關信息:
展覽時間:2019-10-20 - 2019-11-20
展覽機構:西安交通大學博物館
開放時間:周一至周日9:00-17:00
展覽地址:西安交通大學校園西南角(毗鄰西安市友誼東路與經九路交匯處)
忽然進入原始的祭祀現場,或者闖進神秘的戲劇舞臺,被那些色彩絢爛、形式狂熱的面具實物和視覺衝擊力極強的圖像所震撼。情緒被點燃,淪陷於遠古的吶喊與激情。
這是在西安交大博物館的展覽現場,正在展出的是西南民族大學2019年國家藝術基金傳播交流推廣資助項目《穿越千年歷史的儺魂——西南民族面具藝術巡展》。該巡展項目已於2019年5月31日至8月30日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博物館圓滿完成首次展覽。作為本次巡展的第二站,此次展覽由西南民族大學民族博物館、西安交通大學博物館及西南民族大學民族研究院聯合承辦,展期為2019年10月20日至2019年11月20日。
來自西南的「儺魂」
面具藝術是一種全球性的文化,也是人類歷史上十分悠久且重要的文化類型。我國的面具文化不僅歷史悠久、內涵豐富,而且因地域和民族的不同而異彩紛呈,獨具特色。西南民族地區的面具擁有傳承譜系完整、品類齊全、覆蓋面廣泛等特點。同時,其在質地、結構、造型、功能等方面也最具區域特色和民族特色,是西南地區多民族共享的文化元素。西南民族大學作為鑲嵌在祖國大西南的民族高校,肩負民族文化研究、傳承與創新的重要責任。長期以來,學校高度重視對西南民族地區各類文物的徵集、收藏、研究與展示工作。迄今已收藏有不同類型的面具900餘件,是收藏西南地區各民族面具最為豐富的單位之一。
西南各族面具被稱作儺戲之魂。面具因儺而生發,儺因面具而精彩。本項目立足於西南民族大學民族博物館多年來對西南地區各民族儺文化的學術梳理和900餘件面具的徵集,以康定、西安、大理、上海等4個城市巡迴展覽的形式,展示西南地區14個民族多種工藝類型的面具。此次西安巡展主要展出西南民族大學民族博物館館藏的西南地區各民族各類型面具170餘件(套)。
三大單元立體展示古老的面具藝術
展覽分為「面具西南」、「多彩面具」以及「面具工藝」三個單元,涉及漢族、藏族、苗族、彝族、壯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傣族、佤族、水族、毛南族、仡佬族等14個民族、15個種類的面具,力求從多個角度、不同層面向觀眾展示我國西南地區面具文化的絢麗多姿,展現各民族人民豐富多彩的審美情趣和精湛細緻的工藝水平。
展覽以多元視角的展覽理念,以空間為敘事維度,通過14個民族的170餘件珍貴實物和影像資料的展示,結合情景再現、學術研討、專家講座等形式,呈現西南地區面具文化的歷史與現狀。
第一單元:面具西南
西南面具的歷史大體和我國中原地區同步,新石器時代便已萌芽。發現的主要文物有四川馬爾康哈休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出土的陶塑人面像、西藏拉薩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出土的陶塑猴面貼飾。在廣西花山巖畫、雲南蒼源巖畫遺蹟中,均發現有人面形和獸面形的刻畫像。
商周及戰國時期,以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和成都金沙遺址出土的金面具、青銅面像、青銅面具、金面罩,開啟了西南地區青銅面具的新篇章,是我國青銅面具藝術的翹楚。
三國以後,西南少數民族面具和儺舞得到了較大的發展。唐代,西藏寺廟神舞異軍突出;宋代,廣西桂林一帶盛行大儺,其面具「以八百枚為一副,老少妍陋,無一相似者。」
元明以來,西南地區的儺戲得到較快發展,有的儺戲從漢地直接移植而來,有的儺戲為本土儺舞中逐漸發展形成。清代以來,儺戲在西南地區十分成熟,並與依然傳承的儺舞一道,形成並存的格局。
時至當今,西南地區活態傳承的面具儺戲和儺舞的數量依然十分可觀。其中代表性的儺戲有分布在四川的有慶壇戲、儺壇戲、陰戲、康巴藏戲、嘉絨藏戲、安多藏戲等;分布在西藏的有白面具藏戲、藍面具藏戲和門巴戲等;分布在重慶的土地戲、儺願戲、接龍陽戲、酉陽陽戲等;分布在雲南的儺戲主要有昭通戲、澄江關索戲、保山香童戲、梓潼戲、大同戲等;分布在貴州的儺戲主要有威寧「撮泰吉」、儺堂戲、福家陰戲和安順地戲;分布在廣西的儺戲主要有壯師戲、平話師公戲、白話師公戲、毛南族師公戲、瑤族師公戲等。代表性的儺舞有分布於西藏、四川、雲南藏區的藏傳佛教寺廟神舞,四川九寨溝縣、平武縣白馬藏族中的「㑳舞」,雲南蘭坪白族的「杯日往」,雲南基諾族的「阿莫松鐵祭」,雲南楚雄雙柏彝族的「三笙」、廣西壯族的「跳嶺頭」等。
第二單元:多彩面具
西南地區是我國儺文化遺存最豐富的地區,眾多的儺戲、儺舞至今仍然活態存在,為面具的生存與發展提供了更大的發展空間。西南面具千姿百態、絢麗多彩。
西南面具就其質地而言,有皮、泥、木、草、紙、布、銅、銅質鍍金、筍殼、竹等;就其造型而言,有動物、神靈、鬼怪、人物等;就其結構而言,有平面、罩式、套頭式、半套頭式等,此外還有變臉、動眼斷顎、斷顎、動顎、動眼動顎等特殊面具。
論及面具的大小尺寸,更是不相統一。其中最大的面具有高2.8米的巨型連體面具,最小的微型面具高度僅10釐米左右;就面具的數量而言,一個儺戲戲種、儺舞舞種的面具少則三、五具,多則千具以上。
西南面具的角色形象,在不同民族的儺戲戲種、儺舞舞種中差異十分突出。在一些規模較大的儺戲戲種中,其演出劇目多達40餘個,每個劇目的角色形象少至二、三十具,多則上百具。數目眾多的面具角色形象各不相同,令人嘆為觀止。
撮泰吉面具
貴州威寧「撮泰吉」面具
「撮泰吉」是流行於貴州威寧彝族中的一種原始粗獷的儺戲,其意為「變人戲」,主要反映彝族先民遷徙、農耕和繁衍的歷史。該戲一般在每年正月初三至十五的「掃火星」民俗活動中演出,旨在驅邪崇,迎吉祥。現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
「撮泰吉」在整個表演中,只有5具面具,其造型非常原始、簡樸,每個面具都有特定的名稱。其造型特點為面具呈圓弧形,前額寬闊厚實、眼角上挑、鼻高且直、平板臉;其色彩為黑底,然後再用白色顏料在面具上勾畫出線條。
貴州德江儺堂戲面具
儺堂戲是貴州省儺戲的一個大戲種,又稱儺壇戲或儺願戲。在貴州省黔東、黔東北、黔西北、黔南等地區的土家族、苗族、布依族、侗族、仡佬族、漢族中廣泛流傳。
德江儺堂戲是貴州儺堂戲的一個極具代表性的分支系統。德江儺堂戲的突出特點一是該儺戲是一個由漢、土家、苗等多民族共演、共享的儺戲;二是儺戲堂班分布密集;三是面具製作工藝考究、製作精良;四是在儺堂戲演出中,往往穿插儺技的表演。現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
德江儺堂戲,早期的全堂戲面具數量達到70餘具。現全堂戲面具為24具,半堂戲面具為12具。德江儺堂戲面具中的人物角色造型生動,富有強烈的民間生活氣息和藝術感染力。
廣西毛南族師公戲面具
師公戲是廣西儺戲的一個總稱,又名「跳師戲」、「唱師戲」等。廣西師公戲按民族劃分有壯族師公戲、漢族師公戲、毛南族師公戲、瑤族師公戲等。毛南族師公戲,毛南語稱之為「肥套」,即意為「還願」,是毛南人傳統祭祀儀式,集唱、跳為一體,動作粗獷,旋律優美,被稱為儺戲的活化石。現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
毛南族師公戲面具約36具,面具角色形象造型端莊、圓潤,風格自成一脈。
雲南昭通戲面具
昭通戲,又俗稱端公戲,是流傳在雲南昭通地區鎮雄、彝良、大關、鹽津、巧家、昭通等地的一種複合性儺戲。它包括了慶壇戲、陽戲和儺堂戲的成分,是雲南省有代表性的儺戲之一。
由於該戲是由多種儺戲複合交融而成,面具自然也就突出多樣性特點,既有慶壇戲的面具特色,又有儺堂戲和陽戲的面具特色。據調查,昭通戲角色在明清時期數量較多,目前只剩下60餘個角色。其面具造型誇張、獨有情韻,色彩比較單一。
安順地戲金兀朮面具
貴州安順地戲面具
安順地戲流傳於貴州省安順、平壩、長順、清鎮、普定、鎮寧、紫雲、貴陽等市縣的廣大農村,因演出皆在村中空曠之地進行,故名。該戲系明洪武時期隨屯軍帶入,故又被稱為「軍儺」。其演出劇目大多系古代小說、歷史演義等,內容都系金戈鐵馬的徵戰故事。安順地戲的演出劇目在我國儺戲中是最多的,多達40餘部。現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
安順地戲面具特點首先是儺戲中角色繁多,一齣戲面具一般都在30—40具,多的達百餘具。其角色大致可分為武將、道路人、動物、世俗人物、丑角等5類。在武將中,又有正派和反派之分,有老將、少將、女將之別;其二是面具的鏤雕之功十分精細;其三是面具的角色形象和色彩有傳統戲劇臉譜的基本特徵。
重慶秀山儺願戲面具
秀山儺願戲是流傳於重慶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的儺戲,該戲與貴州儺堂戲有極大的相似之處,但也有鮮明的地方特色。該戲與貴州儺堂戲的相似之處,首先是設置儺堂、行儺還願;其二是所用的面具角色與儺堂戲基本一致。其個性特點一是將秀山的花燈戲融入其中;二是在面具中,刻有一對與儺公、儺母類似的犄角小仙,這種形象的角色在所有儺戲面具中獨一無二。
雲南楚雄雙柏鑼笙舞面具
鑼笙舞是流傳於雲南楚雄雙柏縣柯哨和西龍村一帶的從彝族早期部落時期傳承下來的一種祭祀性與娛樂性兼有的儺舞。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火把節期間,先由畢摩帶領聚集在一起的彝族民眾吟唱《火把節古歌》,以迎接火神,緬懷祖先。次日,由八面大鑼、兩個假面人組成的鑼笙隊,挨家挨戶跳鑼笙舞、唱古歌、跳火把舞,以驅邪除穢,祈求諸神護佑,五穀豐登。其中,大鑼笙的面具為兩具,一雌一雄,亦人亦鬼,分別代表「司公」、「司母」,面具形象誇張猙獰。
四川九寨溝白馬藏族「㑳舞」面具
白馬藏族是居住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溝、綿陽市平武縣和甘肅省文縣境內藏族的一個支系,在這個支系中流傳著一種與白馬藏族先民的狩獵活動、原始信仰和圖騰崇拜有關的民間祭祀舞蹈,其中九寨溝縣白馬藏族的「㑳舞」最具代表性。現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
「㑳 舞」的面具特色十分鮮明,其中有動物面具12具,代表神靈、祖先的面具4具,這些面具的造型神秘、誇張,具有強烈的視覺衝擊力。
藏族九頭金剛面具
藏戲面具
藏戲,藏語名「阿吉拉姆」,由西藏著名高僧、建橋大師唐東傑布於公元15世紀創立。藏戲在西藏主要有白面具藏戲和藍面具藏戲兩大劇種。此外,西藏的門巴戲和昌都藏戲,以及四川、青海、甘肅等省藏區的藏戲都是在白面具藏戲和藍面具藏戲的基礎之上發展而成。現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
藏戲面具獨具一格,其製作材料多為皮質和毛、棉織品,按其結構式樣,可分為平板式軟塑面具、半立體軟塑面具、立體軟塑面具和立體寫實面具,其中平板式軟塑面具是藏戲中最典型、最具獨創性特色的面具。在造型形象上,既古樸,又頗具迷幻色彩。
藏族寺廟神舞大威德金剛面具
藏傳佛教寺廟神舞面具
藏傳佛教寺廟神舞是我國分布最廣、影響最大的儺舞,起源於公元8世紀,據藏文典籍記載,這種舞蹈是在桑耶寺建成時,蓮花生大師以印度佛教密宗的金剛神舞為範本,結合西藏的「卓巴諧瑪」民間舞蹈和本教的祭祀儀軌而創編的藏傳佛教寺廟驅鬼鎮邪的密宗儀軌性神舞。藏傳佛教寺廟神舞,主要流傳於西藏、四川、雲南、青海、甘肅、內蒙、北京等地的藏傳佛教寺廟中。
藏傳佛教寺廟神舞面具的特色十分鮮明,各種佛、神面具不僅法度森嚴,而且極盡誇張、鬼魅,面具極富創造力,迷幻色彩濃鬱。面具所用材質多樣,計有銅質、銅質鍍金、木質、紙質、泥質、布質等。在製作工藝中,布、紙制貼模脫胎製作工藝和藥泥面具製作工藝十分獨道、考究。
藥泥格薩爾王面具
格薩爾面具
英雄史詩《格薩爾》在我國藏區產生已逾千年,它是當今世界卷帙最為浩大、最具生命力、至今依然活態生存於世的偉大史詩。被聯合國教科文衛組織列為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格薩爾藏戲面具,主要是英雄史詩《格薩爾》中塑造的以格薩爾為主的嶺國將領的英雄形象面具,充分體現了他們各自的性格特點及變化。並且,這些面具是直觀了解和認識格薩爾史詩人物性格組合的一面鏡子。
吞口面具
吞口
吞口是我國民間使用的一種動物化的闢邪器物,與符籙、門神、靈獸、牙角、桃木、泰山石敢當一樣,是民間闢邪的直觀載體。吞口的稱謂較多,江西稱為「哨山」,臺灣稱「獸牌」,陝西稱「闢邪」,在西南地區雲、貴、川一帶,普遍稱「吞口」,此外,還有「天口」、「噴口」、「老虎牌」等別稱。吞口往往安放於宅門首、畜圈旁、寨門口,其目的是以闢邪消災,保人畜平安。
吞口在造型上,大致有兩種形式,一種即是直接借用儺戲或儺舞中的某個面具的造型形象,如開山、開路先鋒等,這類開山多為木雕。還有一種多為虎頭造型形象,手工繪製於瓢勺形背面或葫蘆上。
廣西壯族師公戲面具
廣西壯族師公戲是廣西第一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壯族師公戲流傳的範圍主要包括紅水河中下遊、柳江、路江、鬱江流域的來賓、貫縣、武宣、象州、金秀、柳江、柳城、上林、馬山、武鳴、平果、宜山、河池等地。師公戲是在跳神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原本由師公在法事活動中戴上各種神靈面具跳娛神舞儀唱酬神故事。師公既是做法事的巫師,又是演師公戲的藝人,均系男性,女角由男子反串。師公戲的劇目較為豐富,其中大多是壯族民間故事和歌頌壯族民族英雄的題材,亦有一部分是地方化了的漢族故事,或自小說和其他劇種改編、移植而來。常見的劇目有《三元直君》、《陰陽師父北帝)、《雷王》、《莫一大王》、《送雞米》、《白馬姑娘》等。
儺公儺母
儺公儺母是湘、鄂、川、渝、黔、滇等省(市)民間儺壇崇拜的一對配偶神,傳說為洪荒之後再造人煙的始祖。二神多為圓木雕頭像,舉行儺祭儀式時,儺壇巫師將這兩尊神像供於家宅中堂的方桌上,一直等到衝儺結束送神、安神之後,方用紅布分別將二者包裹存放。
動眼動顎面具
動眼動顎類面具
在貴州儺堂戲面具中,有一些斷顎、動顎、動眼吊顎的特殊結構的面具,如靈官面具和土地面具屬動眼吊顎面具;山王面具屬動顎面具。這是經過藝人們長期實踐創造出來的一種奇特的面具製作手法,用這種手法製作出來的面具也絕不僅僅限於儺堂戲面具,在雲南的昭通戲和四川的慶壇戲中,也有類似結構形態的面具。此類面具在儺堂戲面具中應用較多。
佤族瓢形面具
佤族瓢型面具是根據佤族圖騰製作的面具,它是圖騰的表徵,屬現代工藝美術作品,本組面具是本次展覽中體積最小的面具。
第三單元:面具工藝
每一件以物質形態存在的面具,都是其非物質文化形態的工藝的結晶。面具製作工藝是面具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面具文化得以傳承的關鍵環節之所在。
面具製作工藝的基本要素首先是根據原材料的不同,而確定相應製作工藝;其二是由各民族和各地區,以及面具載體所約定俗成的製作法度與規範所確定;其三是面具製作的工藝,客觀上會受到藝人的傳承系統的影響。
西南地區的面具製作工藝較多,主要有:木質面具的雕刻工藝,金質面具的澆鑄工藝和鍛敲雕造工藝,草質、竹質面具的編制和扎制工藝,織品面具的剪、貼、縫製工藝,泥質面具的塑制工藝,布、紙質面具貼模脫胎製作工藝等。其中木質面具的雕刻工藝最為普遍,泥質面具和布、紙質貼模脫胎面具最具特色。
結束語:這些遠古的面具,展現了各民族的原始宗教心理、民俗信仰觀念、藝術欣賞情趣、民間美學理想等民俗文化。其強悍的生命力給與觀者震撼。在數字時代的今天,藝術依然給與人們無限創造力。如果說面具是儺戲之魂,藝術則可稱作人類之魂。
展覽時間:2019年10月20日— 2019年11月20日
展覽開幕:2019年10月20日 上午10:00
展覽機構:西安交通大學博物館
展覽地點:經九路與友誼路十字東北角,西安交通大學興慶校區內
觀展時間:周一至周五 上午9:00—12:00 下午3:0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