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寶藏丨眼鼓嘴闊的獸面,今天儺戲面具的鼻祖?

2020-12-24 華聲在線

歷史在此處沉思,文明在此處發光。

今天,新湖南客戶端「湖湘寶藏」系列帶你走進懷化市博物館,前人留給我們的話語在此處傳遞。

我建於 1985年,展館面積 3000 多平方米,收藏文物1.5 萬餘件套,其中珍貴文物 1330 件套,是國家評定的 三級博物館。

2016年 12 月,市政府為我啟動提質改造工程,市城建投公司投入 400 餘萬元,完成了我的整體提質改造、綠化亮化工程與安防系統建設。

我的外觀已經煥然一新,等著你的到來。

懷化市迎豐中路360號

中脯王鼎

一樓展廳內,一件銅鼎陳列於展廳中心,仿佛自帶「王者光環」,向周圍散發著尊嚴的王者氣息,這便是我的鎮館之寶 — —「中脯王鼎」,因其口沿下外壁刻有「中脯王鼎」銘文而得名,1978年於漵浦縣馬田坪M24秦墓中出土。

「中脯王鼎」出土時非常奇特,銅鼎晃動有聲,仿佛裡面盛的是水,但因受限於當時技術沒有打開,所以給人們留下了許多猜測。

懷化古屬楚國黔中郡,那為什麼在楚地會出現秦國銅鼎呢?

原來是商鞅變法後,秦國日益強盛,開始了一統天下的徵程。伴隨「中脯王鼎」出土的銅矛,上刻有「少府」兩字,「少府」為秦官名,而且「中脯王鼎」出土的墓葬封土厚達3米多,上面還覆蓋著 3 座大墓,這就說明墓葬規格相對較高,由此推測可見是秦代將領在徵戰中埋葬在楚地。

西漢雙角滑石小獸面

「這面具看上去好兇猛哦。」

「對啊,他眼睛鼓鼓的,好像在看我呢。」

「還有他的嘴巴怎麼這麼大呢?」

其實,這個叫滑石獸面,可是國家一級文物呢。在古代時候,在面具上繪製獸面紋飾,用於宗教祭祀,後來慢慢演變成長江流域獨特的地方戲曲形式——儺戲的面具,用以祈求農業豐收、六畜興旺。

「武王」銅戈

1993年,湖南懷化市中方鄉恭園坡村民在羅溪掘洞採金時發現銅戈一件,後上交文物部門。

銅戈受損,刃有崩缺。援細長,微上昂,中起脊,長胡四穿,內三面刃,內末端斜成刀狀。內一面鐫刻銘文5字,為:「武王之童(胡)」。

據實地調查,銅戈出自一座墓葬,墓約常3米,寬1.6米。專家向開旺認為該戈在形制上與春秋時期和戰國早期的戈有較大距離,應屬於戰國早期為宜。

「這樣戈上的『武王』,不可能是楚武王,而有可能是秦武王。同時,這件銅戈與山西屯留出土的秦器『平周』戈的形制也極為相似。」他將此戈定位秦戈,年代在公元前311年至公元前307年之間。

《五溪往事》

全新布置的《五溪往事》 ,展出 30 多年來懷化市考古出土的代表性文物和精美傳世文物共 191 件(套),懷化地區舊石器時代到明清時期幾十萬年跨度的歷史脈絡躍然眼前。

「漵浦出土大量的滑石獸器,顯示五溪大地是中國儺文化的發源地。」講解員娓娓道來,述說先祖們在艱難困苦的條件下,用智慧的頭腦、勤勞的雙手,與惡劣的生存環境作鬥爭,並創造出精美絕倫的古代文明的故事。

部分參考資料來源:新湖南客戶端、《文物》、《邊城晚報》等

[責編:王銘俊]

[來源:新湖南客戶端]

相關焦點

  • 那些熱烈的莊嚴的面具之下 是千年的儺戲之魂
    展覽以多元視角的展覽理念,以空間為敘事維度,通過14個民族的170餘件珍貴實物和影像資料的展示,結合情景再現、學術研討、專家講座等形式,呈現西南地區面具文化的歷史與現狀。第一單元:面具西南西南面具的歷史大體和我國中原地區同步,新石器時代便已萌芽。發現的主要文物有四川馬爾康哈休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出土的陶塑人面像、西藏拉薩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出土的陶塑猴面貼飾。
  • 貴州儺戲面具的文化內涵研究,漲知識,建議每個人都看看
    貴州所處的特殊地理位置和社會經濟文化條件,成為我國儺戲最多的省份。儺戲面具作為儺戲重要的藝術特徵和表現形式,具有它獨特豐富的文化意蘊。 貴州儺戲面具與遠古的儺祭面具無論從用途到基本圖案配色都極其相似,可以推斷貴州儺戲面具直接脫胎於遠古的儺祭面具,儺祭面具是原始宗教的產物。
  • 湖湘寶藏丨「全世界元青花不足400件,這裡就有一件」
    今天起,新湖南客戶端推出「湖湘寶藏」系列,帶你雲遊湖南14個市州級博物館,一探綿延千年的文化根脈。湖湘寶藏丨「全世界元青花不足400件,這裡就有一件」「湘潭市博物館定位為城市綜合型博物館,基本功能包括陳列展示、文物收藏和研究、文物鑑定交流等功能,博物館展陳面積約8600平方米。」
  • 淺談古代面具的種類作用及其起源
    說到面具的使用,首先想到的應該是中國戲曲表演藝術裡的「塗面」化妝。那是一種直接用「油色」或是「水色」直接在臉上化妝,在中國戲曲中主要分為「塗面」化妝和面具化妝兩種。面具又稱為「代面」、「臉子」、「假面」。是戲曲中專門為誇張的臉部形象而設計的假面具。
  • 千年之「舞」:梅山儺戲
    但在梅山儺戲中是比比皆是,目的都是為了取悅觀眾。 在梅山的師教中,對尊卑長幼並不十分計較,特別是教門中人,都認為是平等的,所以不像道教那樣,輩份分明,他們無論徒子法孫,一律為「法」字輩。如果戴上了儺面,法師則化成了神,更是與他們敬奉的神靈、乃至聖公聖母亦可平起平座,因此言語行為也是隨便了。
  • 且看人文宣恩,體驗儺戲魅力
    在墨達樓遊客可欣賞到國畫絲巾、摺扇、儺面帆布包、竹編、西蘭卡普等特色文創產品及工藝其中DIY儺面作為首批消費新體驗產品一經推出就受到了市場熱捧儺,古書解為驅鬼逐疫儺舞又稱鬼戲是漢族最古老的一種祭神跳鬼驅瘟避疫、表示安慶的娛神舞蹈 被譽為「中國戲劇活化石」恩施儺戲及儺戲面具製作
  • 梅山儺戲 - 湖南非物質文化遺產
    湖南省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十二:梅山儺戲  梅山儺戲  梅山儺戲是湖南省冷水江市民間舉行祈福、求子、驅邪等儺事活動時搬演的娛神和自娛戲劇,現存《搬開山》、《扎六娘》、《搬架橋》等10餘個劇目,沒有規範的演出腳本,主要角色由儺藝師扮演,根據劇情需要臨場邀請觀眾參與演出。
  • 被譽為「鎮村之寶」的鰲頭儺戲,你不知道有多神秘!
    臨夏至今保留著一些古老的民間藝術,「儺戲」便是其中之一。儺,是一種帶有巫術性質的古老的驅逐疫鬼的儀式,古文獻多有記載,在我國歷史上盛行於民間、宮廷、寺院、軍隊,是一種相當普遍的文化現象。臨夏儺戲以北塬地區鰲頭村的規模最為盛大。鰲頭村,民風淳樸、文化底蘊深厚。
  • 戲曲·江西儺戲 | 古老的祭祀演劇
    大約在宋代前後,儺儀由於受到民間歌舞、戲劇的影響,開始衍變為旨在酬神還願的儺戲。儺戲是歷史、民俗、民間宗教和原始戲劇的綜合體,廣泛流行於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貴州、陝西、河北等省。儺戲以面具為其藝術造型的重要手段,內容多與宗教鬼神有關;儺戲表演者,按角色戴彩繪面具,俗稱「臉子」,分列為一未、二淨、三生、四旦、五醜、六外、七貼旦、八小生;其表演俗稱「跳儺」,場面多伴以鑼鼓。
  • 狐臉、鬼面、獸面……這些有趣的面具,你最想戴上哪一種?
    若論刺激與惑人心神,沒有什麼裝扮可與「面具」相比。《大明宮詞》中,戴著崑崙奴面具的薛紹,揭面時就惑動了太平公主,從而致使一生情錯緣纏。《V字仇殺隊》中,復仇者用V臉偽笑假面掩蓋真實身份,一腔孤膽捍衛自由。
  • 【文化】走進古老而原始的神秘面具背後……
    看似恐怖猙獰的面具,背後又有何種意義,今天小編就帶您一起走進神秘的面具背後……江西萍鄉,普遍流傳著關於"銅面具"的傳說。據說古時儺面具全為銅製,一百多年前,因"褻瀆了神靈"才絕跡,改用樟木雕刻。現民間流傳著"大安裡的皇帝--輪流做"的歇後語,是指五個儺隊為爭最後一個銅面具而大打出手,最後由族長調解,五個儺隊每年輪流供奉銅製面具而形成的。
  • 我眼中的面具文化
    面具,百度百科的定義是指遮蓋全部或部分臉並有眼睛開孔的覆蓋物,通常作為舞會、狂歡節或類似的節日、戲劇等的偽裝,或起遮擋保護作用的外罩。面具文化,又稱儺文化,何為儺呢?百度百科的定義是儺又稱跳儺、儺舞、儺戲,是一種神秘而古老的原始祭禮。由此得之,儺即祭禮,祭祀的禮儀之意。
  • 新化梅山儺戲向世界揭開神秘面紗
    梅山儺戲已流傳數千年,具有極高的學術研究價值,是記錄湖湘歷史文化的「典冊」和研究南方民族融合史、宗教演化史、民俗史的「活化石」,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展演會上,來自新化的儺戲《踩九州》、《扎六娘》、《土地送春牛》和《還都猖大願》等經典梅山儺戲以其原生態的韻味贏得與會專家、學者的陣陣掌聲,其豐富多彩的表演形式,粗獷誇張的動作,幽默詼諧的語言以及高亢亮麗又優美婉轉的唱腔讓他們真正體驗到了自成體系的梅山儺戲的獨特魅力。
  • 仙居谷坦杜鵑山中驚現罕見八仙儺戲
    在這個儀式上,有八個人分別戴上面具扮演八仙,還有兩個人扮演龍王跟山神。把當年發生在他們祖先婚禮上的情形重新演繹一遍。儺戲,中國古戲曲劇種之一,是在民間祭祀儀式基礎上吸取民間歌舞、戲劇而形成的一種戲曲形式。儺戲起源於商周時期的方相氏驅儺活動,漢代以後,逐漸發展成為具有濃厚娛人色彩和戲樂成分的禮儀祀典。大約在宋代前後,儺儀由於受到民間歌舞、戲劇的影響,開始衍變為旨在酬神還願的儺戲。儺面具則是界定儺戲藝術的重要特徵。)
  • 梅山儺戲,神秘的舞蹈
    梅山儺戲是一種神秘的舞蹈,主要分布在大梅山周邊,這種戲曲主要用在祈福,驅邪等重大節日活動上,出演該戲曲的主要是梅山本地的一些土著巫師,雖然梅山儺戲只是一種戲曲,但是土著巫儺師們,對這種舞蹈的要求相當的高,幾乎每一個動作都要求精益求精,可以說梅山儺師古老的儺戲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 日本動漫中,那些關於面具的秘密……
    人變成神,或者是魔鬼,這也是為什麼,在儺戲流行的湘西,會有一句民間的諺語流傳:「不戴臉子(面具)就是人,戴上臉殼就是神。」二. 面具的世界說到了儺戲,可能很多讀者比較陌生。因為儺戲,就是古老中國的原始宗教儀式,是原本祭祀神靈和祖先的舞蹈,在商周時期就開始流行,是中國遠古先民對於「神 」與「人」關係的解決方式。而在中國豐富的面具文化裡,至今在我們西南地區流傳的儺戲面具,是保存最完整的地區。所以,如果要給中國的面具文化找一個標杆,儺面就是最好的代表。
  • 巴黎聖母院的滴水嘴獸和石像怪
    聖母院石像至少分兩種 首先,須知「滴水嘴獸」與「石像怪」在本質上仍有差異。 「滴水嘴獸」主要功能是「雨漏」,主要有水平帶溝槽和俯臥兩種造型。它們自古就有,古羅馬時期蔚為流行,數量則在12~16世紀的哥德式建築時期達到巔峰。
  • 湖湘寶藏丨在元朝,株洲富人用這樣的銀杯子大口喝酒
    湖湘寶藏丨在元朝,株洲富人用這樣的銀杯子大口喝酒 2018-06-20 09:39:37 [來源:華聲在線]  [編輯:蔣俊]字體:【大 中 小】 新湖南客戶端推出「湖湘寶藏」系列,帶你雲遊湖南14個市州級博物館,一探綿延千年的文化根脈。今天,我們走進株洲市博物館,看看隱藏在出土文物中的株洲文明史。
  • 古代戲曲面具:起源於古時迷信活動,表現劇中人物的身份和性格
    後來,優人以他的故事為題材創作了樂曲《蘭陵王入陣曲》,唐代又創作了「大面」戲《蘭陵王》,即戴著面具表演蘭陵王作戰的情形。傳說唐久視元年(700),五歲的歧王李隆範(唐玄宗的弟弟)在七十六歲的祖母武則天面前就表演了大面戲《蘭陵王》。崔令欽《教坊記》記載說「大面出北齊」,意思是,「大面」戲使用面具是來源於北齊的。
  • 儺與中國少數民族面具(圖)
    面具在儺事活動中佔有突出的地位,是神靈的憑依之物,時神祇的具象化。  中國是世界上面具歷史最悠久,流傳最廣泛,內容最豐富的國家之一。及至今天,面具仍以鮮活的形象流布於中國的24個省、自治區的39個民族中,構成世界面具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少數民族的面具更以形制的多樣,造型的豐富,內涵的深邃,豐富了中國乃至世界面具文化寶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