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在此處沉思,文明在此處發光。
今天,新湖南客戶端「湖湘寶藏」系列帶你走進懷化市博物館,前人留給我們的話語在此處傳遞。
我建於 1985年,展館面積 3000 多平方米,收藏文物1.5 萬餘件套,其中珍貴文物 1330 件套,是國家評定的 三級博物館。
2016年 12 月,市政府為我啟動提質改造工程,市城建投公司投入 400 餘萬元,完成了我的整體提質改造、綠化亮化工程與安防系統建設。
我的外觀已經煥然一新,等著你的到來。
懷化市迎豐中路360號
中脯王鼎
一樓展廳內,一件銅鼎陳列於展廳中心,仿佛自帶「王者光環」,向周圍散發著尊嚴的王者氣息,這便是我的鎮館之寶 — —「中脯王鼎」,因其口沿下外壁刻有「中脯王鼎」銘文而得名,1978年於漵浦縣馬田坪M24秦墓中出土。
「中脯王鼎」出土時非常奇特,銅鼎晃動有聲,仿佛裡面盛的是水,但因受限於當時技術沒有打開,所以給人們留下了許多猜測。
懷化古屬楚國黔中郡,那為什麼在楚地會出現秦國銅鼎呢?
原來是商鞅變法後,秦國日益強盛,開始了一統天下的徵程。伴隨「中脯王鼎」出土的銅矛,上刻有「少府」兩字,「少府」為秦官名,而且「中脯王鼎」出土的墓葬封土厚達3米多,上面還覆蓋著 3 座大墓,這就說明墓葬規格相對較高,由此推測可見是秦代將領在徵戰中埋葬在楚地。
西漢雙角滑石小獸面
「這面具看上去好兇猛哦。」
「對啊,他眼睛鼓鼓的,好像在看我呢。」
「還有他的嘴巴怎麼這麼大呢?」
其實,這個叫滑石獸面,可是國家一級文物呢。在古代時候,在面具上繪製獸面紋飾,用於宗教祭祀,後來慢慢演變成長江流域獨特的地方戲曲形式——儺戲的面具,用以祈求農業豐收、六畜興旺。
「武王」銅戈
1993年,湖南懷化市中方鄉恭園坡村民在羅溪掘洞採金時發現銅戈一件,後上交文物部門。
銅戈受損,刃有崩缺。援細長,微上昂,中起脊,長胡四穿,內三面刃,內末端斜成刀狀。內一面鐫刻銘文5字,為:「武王之童(胡)」。
據實地調查,銅戈出自一座墓葬,墓約常3米,寬1.6米。專家向開旺認為該戈在形制上與春秋時期和戰國早期的戈有較大距離,應屬於戰國早期為宜。
「這樣戈上的『武王』,不可能是楚武王,而有可能是秦武王。同時,這件銅戈與山西屯留出土的秦器『平周』戈的形制也極為相似。」他將此戈定位秦戈,年代在公元前311年至公元前307年之間。
《五溪往事》
全新布置的《五溪往事》 ,展出 30 多年來懷化市考古出土的代表性文物和精美傳世文物共 191 件(套),懷化地區舊石器時代到明清時期幾十萬年跨度的歷史脈絡躍然眼前。
「漵浦出土大量的滑石獸器,顯示五溪大地是中國儺文化的發源地。」講解員娓娓道來,述說先祖們在艱難困苦的條件下,用智慧的頭腦、勤勞的雙手,與惡劣的生存環境作鬥爭,並創造出精美絕倫的古代文明的故事。
部分參考資料來源:新湖南客戶端、《文物》、《邊城晚報》等
[責編:王銘俊]
[來源:新湖南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