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中秋節當天來到臺灣,可能你一出機場就能聞到陣陣的燒烤味。
燒烤在臺灣習慣稱為"烤肉",香味及白煙從千家萬戶、大街小巷冒出,大家都在烤肉,這天,臺灣為地球的碳排放量或PM2.5,不知貢獻了多少倍。
在臺灣,中秋節=烤肉節
一年之中,沒有見過那麼密集的烤肉時段。
▼
在大陸朋友眼中,臺灣過中秋節有點令人匪夷所思。大家都知道,中秋節是賞月的日子,它的符號不外乎吃月餅、吃柚子、全家團圓等等,可是現在在臺灣,這些傳統中秋節的元素,好像已經沒有那麼重要。
臺灣人似乎個個都喜歡燒烤,都是燒烤專家,而臺灣人說的"烤肉"又不像美國電影裡,白人家庭一同在寬敞帶遊泳池的家後院拿著烤肉架充滿小資產階級情調的"烤肉",臺灣人覺得"烤肉"是很隨意的事,隨便買個便宜的烤肉爐,更常見到的是找幾塊磚頭圍起來,上頭放個網子就開始烤肉了。每個臺灣人成長過程中一定都有這種經驗:男女聯誼出去郊遊,就喜歡在溪邊搭著石頭生火,架起烤肉網,上面放著肉片、香菇、玉米等食材。以前如果年輕男女辦聯誼活動,幾乎就是到溪谷間玩水烤肉,男生裝能幹負責撿木材造爐生火,女生這時就裝賢惠負責翻翻烤肉餵飽男生的肚子,吃飽後再下到溪中玩玩水,男生捲起衣袖,露出結實的胳膊,水花打溼了女孩們的衣衫,若隱若現的曖昧如出水芙蓉,你歡聲嘻嘻嘻,我笑語哈哈哈,一場烤肉聯誼下來,不知促成多少良緣。
▼
至於這中秋節在臺灣什麼時候開始變成"烤肉節",這歷史也不久,其實是一種被廣告"創造"出來的習俗。就和大陸的雙11光棍節一樣。
當年,一個醬油品牌"萬家香"推出了一支廣告,其中有句口號:一家烤肉,萬家香。這支廣告成功地促進了銷售量,成功地把它的品牌嵌入了烤肉這個符號當中,朗朗上口。
之後,他的對手品牌——金蘭醬油也想搶攻這市場,也密集推出"金蘭烤肉醬"的電視廣告。在金蘭烤肉醬之前,大家烤肉通常是自己拿醬油和沙茶醬混合,拿著毛刷沾醬再塗在肉上,而金蘭烤肉醬一推出,它還隨罐附了一個小毛刷,直接將毛刷裝在瓶口上,倒著一拿,就可以直接塗肉了。對酷愛烤肉的臺灣人來說,這簡直是可以與四大發明並列的劃時代發明。這兩間廠商為了搶佔烤肉醬的市場,連續好幾年在中秋節期間密集推出廣告,幾年下來,造就了臺灣"中秋烤肉"的風潮。現在看來,"一家烤肉,萬家香"簡直就是臺灣史上最成功的一支廣告,史上最成功的廣告標語,影響之大,竟然創造出一種新的習俗。▼
當然對愛熱鬧的臺灣人來說,中秋烤肉也是串門子的好方法,這天,左鄰右舍、親朋好友都會邀請一起烤肉。烤肉擺在路邊,路過的人說不定還會被邀請一起加入。如果你這一天在臺灣,看到路邊有人在烤肉,一定要過去裝熟一下,肯定會被叫來加入一起烤。
中秋街邊烤肉流行到了一定程度,前幾年全臺好些小區倒是有志一同,在當天晚上,索性封了街來辦烤肉大會,甚至還在公園裡辦過萬人烤肉大會。就連來到大陸的臺商臺幹,一到中秋節,也喜歡辦烤肉活動聯誼。
這"習俗"越來越流行,烤肉的地點已供不應求,政府在這一天也不得不開放更多的地方給民眾烤肉,本來只有八處,現在開放更多。
當然這種"習俗",反對的人也不少,每年快到中秋節,網上"戰"的話題一定又是中秋烤肉。但戰歸戰,嘴巴說不要身體卻很誠實,一到中秋節當晚大家還是乖乖地去烤肉。
中秋節晚上,親朋好友幾人,吃著烤肉、月餅,閒話家常,再吃個柚子解解膩,晚風徐徐,生活的確幸就是如此。
於是在臺灣,"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的浪漫中秋節就變成"共烤肉",口腹之慾還是比詩情畫意實際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