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務高開低走,功績並不顯赫的正兵團級開國大將

2020-12-21 希望涼爽

1955年軍銜評定,考核的主要因素是戰功和資歷,但是無須諱言,還有一個因素就是山頭。這是我軍建軍的特點,紅軍時期的一、二、四、陝北紅軍(含25軍)、南方紅軍,抗日時期的八路軍、新四軍以及其他抗日武裝,解放戰爭時期的五大野戰軍。正如彭雪楓說的,我軍是有山頭的,但是沒有山頭主義。

王樹聲是四方面軍的副總指揮,也是鄂豫皖蘇區的創建人之一。「麻城慘案」之際,他率領農民協會全力禦敵,天生神槍手的他一槍幹掉了紅槍會領頭的首領,而後又突出重圍到武漢找到中共湖北省委負責人董必武,董必武又找到主席,主席立即安排武漢警備團一營和武昌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的300來名武裝學員,火速增援麻城。看到正規軍來解圍,正在圍攻麻城的紅槍會四散而逃,做鳥獸散,危在旦夕的麻城解圍了。

此後紅四方面軍建立,他任第一軍第一師第一團團長。沒有上過軍校的他,打仗全憑天資和勇猛。在兩軍相持不下的時候,他常脫下上衣,左手提槍,右手持刀,率先衝鋒,其勇武冠絕全軍。四方面軍其他的勇將,如許世友、陳再道等人此時多數為他的部下,也有樣學樣學會了這樣的戰法。此後形成四方面軍一個特點:敢打敢拼戰鬥力強,這個特點在紅軍三大方面軍中最為突出。

他在四方面軍幾次反圍剿的戰鬥中,功勳顯赫,再加上四方面軍的總指揮徐向前對王樹聲頗為欣賞,對他多有提攜。1933年他就被提拔為四方面軍的副總指揮,此時他年僅28歲。

長徵結束後,他跟隨徐向前、陳昌浩一起參加西徵,被任命為西路軍副總指揮。西路軍失敗後,他一路乞討回到延安。主席在延安接見了他,說道:「西路軍的失敗你沒有責任……」此後他去抗大第三期學習。

學業完成後,他先後任晉冀豫軍區副司令員、代司令員,太行軍區副司令員,1944年率部進入豫西,建立豫西抗日根據地,組建了河南軍區,任司令員,1945年與新四軍第5師會師,組建中原軍區,任副司令員兼第一縱隊司令員和政治委員。此間雖無戰績,但是建立豫西抗日根據地可謂是功勳卓著。

中原突圍時,為了突圍方向,他與王震發生了激烈的衝突。突圍開始後,他率領1縱9000多人向西南突圍成功,與江漢軍區匯合,建立了鄂西北軍區。這段時間裡,他雖然沒有能夠取得很大的戰果,但是還是將國軍的大量主力吸引在鄂西北,減輕了其他戰區的壓力。此後他任鄂豫軍區司令員堅持內線作戰,配合劉伯承的外線主力粉碎了國軍對大別山的圍剿。

建國後,他先後任職湖北軍區司令員、中南軍區副司令員、國防委員、國防部副部長。按照1952年的定級,他被定為兵團正職,如果按照這個職務,在1955年授軍銜,他應該為上將。但是作為四方面軍的代表,徐向前被授銜為元帥,大將這個位置卻沒有合適的代表。

李先念本來是最合適的人選,但是他已經去了地方。許世友、陳錫聯、陳再道等人戰功沒有問題,但是紅軍時期的職務偏低影響了他們再上一步,尤其是「創建和領導人民武裝力量或領導戰役軍團作戰、立有卓越功勳的高級將領」這一條,他們基本都不能滿足。

而王樹聲在抗日和解放戰爭期間雖沒有顯赫的功勳,但是作為鄂豫皖蘇區的創建人之一和副總指揮的歷史地位,是其他紅四方面軍將領無法相比的,綜合比較王樹聲當大將更具有代表性。

相關焦點

  • 他是山西唯一的高姓開國將軍,來自太原,曾任正兵團職務!
    當代高姓的人口已達1400多萬,為中國第十五位姓氏,從明朝至今近600年中高姓人口由93萬增加到1450餘萬,高姓最早出現在上古黃帝時期,春秋時期,齊太公呂尚(姜子牙)的六世孫齊文公呂赤有個後代即以先人封邑為姓,姓高。
  • 此二人是全軍,唯獨當過兩個兵團司令員的開國將軍,他們都是誰
    在革命戰爭年代的解放戰爭時期,開國元帥們都是任野戰軍司令員,政委,副司令員,還有任其它職位的。然而,開國大將人選任職,職位有不同,有任野戰軍副司令員,還有搞後勤的,也有兵團司令,或者政委人員都有被授予大將軍銜。
  • 授銜時,這22位將領都不是正兵團級,為何能被授予上將軍銜
    根據這次級別劃分,開國上將對應的級別應該是正兵團級。在38名正兵團級將領中,有35位被授予上將軍銜,其他三位中,徐立清中將是主動要求降銜,否則的話也是上將,而許光達和王樹聲甚至是大將軍銜。所以說,正兵團級別,是開國上將的一個重要標準。但是在57位開國上將中,卻有多達22位並非正兵團級幹部,這是為什麼呢?首先來說說兩位無軍隊級別者:烏蘭夫和閻紅彥。
  • 一野、三野的政治部主任都是上將,為何四野的政治部主任卻是大將
    在這次授銜中,共產生了十位元帥、十位大將、55位上將。後來,王建安、李聚奎又先後被補授上將軍銜,開國上將的人數最終定格在57人。 五五授銜時,四大野戰軍政治部主任的授銜情況是這樣的:第一野戰軍政治部主任甘泗淇,授予上將軍銜,第二野戰軍政治部主任張際春,無軍銜,第三野戰軍政治部主任唐亮,授予上將軍銜,第四野戰軍政治部主任譚政,授予大將軍銜。
  • 建國初期,主管過一省軍政大權的,開國將領有誰?
    就比如在開國十大元帥中,就有三位元帥曾經擔任過北京(首任市長是聶帥),上海(陳老總),廣東(是葉帥)首任地方官,以上這三位都是元帥級別的人物。 而在建國初期,主管過一省或者一市的軍政工作,除了元帥級別以外。在開國將領中還有誰?在建國初期,主管過一省的軍政大權職務。
  • 東北野戰軍三大開國大將的排名情況!
    解放戰爭中,東北野戰軍參與了遼瀋戰役和平津戰役,是四大野戰軍中,公認的戰鬥力第一的部隊,這支野戰軍的司令員是林彪,政委是羅榮恆,都說猛將手下無弱兵,在東北野戰軍中開國大將就有三位,分別是黃克誠將軍、譚政將軍、蕭勁光將軍。
  • 在解放戰爭時期,十位大將的職位排名如何?一人是當之無愧的第一
    他用兵大開大合,忽奇忽正,令人嘆為觀止。解放戰爭中,粟裕歷任華中野戰軍司令員,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員、代政治委員,第三野戰軍副司令員兼第二副政治委員,華東軍區副司令員。許多熟悉他的老同志都風趣地說:譚政就是「坦正」,一生坦正。解放戰爭初期,譚政擔任東北民主聯軍政治部主任,後改任東北野戰軍政治部主任,第四野戰軍兼中南軍區副政治委員。
  • 兩位開國大將:一個被特批享受元帥待遇,一個主動申請上將待遇。
    在近代中國風雨飄搖的困難時期,無數有志之士挺身而出,不惜以血肉之軀抵制外敵,浴血奮戰,保家衛國,開創新中國建立的美好未來。為了表彰他們的革命精神,1995年,中央軍委第一次在北京中南海進行了軍銜授銜儀式。1042位將軍在本次授銜儀式中獲得了開國將領的榮譽。
  • 戰功赫赫的四野,下轄4個兵團,為何只有12兵團司令員是大將?
    第四野戰軍是解放戰爭時期的主力部隊,下轄四個兵團,每個兵團的司令員都是優秀人物,但是只有12兵團的司令員蕭勁光是大將,作為四野能帶兵打仗的13兵團司令員卻只授得上將軍銜,他有怎麼樣的功績,為何僅獲上將軍銜?本期暴走大歷史人物專欄為您獨家揭秘。
  • 常德市一中傑出校友開國大將粟裕霸屏央視3分鐘
    一代名將粟裕離開我們已經三十多年了,三十多年滄海桑田,祖國發生日新月異變化,人民生活蒸蒸日上,在享受幸福的同時,人們不會忘記那些有功於世、松柏情操的革命前輩,粟裕大將就是其中之一。近些年,有關「常勝將軍」粟裕的影視劇、回憶錄、紀實文學比較多,後人從各種媒體了解開國元勳事跡和情懷。
  • 55年授銜,這10人未獲將帥軍銜,但每人都配得上大將軍銜
    55年授銜是新中國建國後第一次軍隊授銜,為了表彰那些為全國抗日事業、解放事業立下汗馬功勞的將軍們,此次授銜共有10人被授予元帥軍銜,10人被授予大將軍銜,上將57名,中將,少將、校級軍官則更多。而在最初的大將評選名單中一共有14人,除了我們後來所熟知的10位開國大將,還有李先念、譚震林、鄧子恢、張鼎丞四人赫然在列,但是由於毛主席主張已經離開部隊到地方工作的將領不授予軍銜,所以已經離開部隊的四人都沒有被授予開國將帥軍銜。
  • 第三野戰軍四大兵團司令員,都是開國上將,後來誰的成就最大
    第三野戰軍和四野一樣都是下轄四個兵團,都有四位兵團司令員,但是相對來說,第三野戰軍的四位兵團司令員沒有四野的名氣大,也沒有他們後來成就大。四野的四大兵團司令員有兩位開國上將,還有一位是大將,而第三野戰軍的四大兵團司令員後來全部被評為開國上將。那麼,他們後來的各自成就如何呢?先說第一位,他就是王建安,湖北紅安人,第七兵團司令員。王建安獲得上將軍銜是在1956年,比其他55位上將要晚一年。
  • 開國中將被判17年,去世後葬入八寶山,追悼會卻中途叫停
    今天我們要講的李作鵬,就是從吉安走出來的開國中將。李作鵬,1914年出生,江西吉安人。他16歲就參加了紅軍,在紅一方面軍擔任傳令兵,因為表現出色,常常受到領導誇獎。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李作鵬晉升很快,歷任紅軍班長、軍委機要科譯電員,第2局參謀,第2科科長。長徵到達陝北後,李作鵬進入抗日軍政大學當教官,他腦子靈活,性格沉穩,平時喜歡默默看書,屬於那種少說多做的人。
  • 一野五位兵團司令,兩位戰功厲害,一位資歷厲害,但只有他是大將
    司令是彭老總,這個部隊一共有五個兵團司。,第一兵團司令員王震,第二兵團司令員許光達,第18兵團司令員周士第,第19兵團司令員楊得志,以及第22兵團司令員陶峙嶽。這五位兵團司令中,其中有四個人是上將,只有許光達是大將軍銜。
  • 四野兵團司令員,一位大將兩位上將,而他卻是百萬大軍統帥
    第四野戰軍能夠取得如此輝煌的成績以及成就,和林總的指揮,以及第四野戰軍四位兵團司令員帶兵有方都有很大的關係。四野兵團司令員,如同第四野戰軍四根柱子,撐起了整個野戰軍,讓它成為解放戰爭中戰績最佳的一個野戰軍。
  • 開國將領中,已有5人被推舉為將軍,2人具備與將軍相當的資歷。他們...
    1955年,新中國舉行首次授銜,有10人被授予元帥軍銜,10人被授予大將軍銜,57人被授予上將軍銜,175人被授予中將軍銜,798人被授予少將軍銜,被授銜的將帥總計1050人。值得一提的是,在57位開國將帥中,曾有5人被擬授大將軍銜,還有2人資歷堪比大將,那麼,他們都是誰?先說5位曾被擬授大將的開國上將。第一位是蕭克。
  • 達州一軍人35歲被授予少將軍銜,是最年輕的開國少將,他是誰?
    1955年,新中國第一次授銜,當時開國少將據說有800多人,當時開國少將的平均年齡是43歲,而我們四川達州有一位軍人,出生於1920年,是我們達州金石鄉人,1955年9月授銜的時候,不到35周歲,是我國最年輕的開國少將之一。
  • 二人開國上將,二人中將
    解放戰爭期間,閻揆要歷任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參謀長、副司令員、西北野戰兵團參謀長、西北野戰軍參謀長、第一野戰軍參謀長等職務。新中國成立後,閻揆要歷任武裝力量監察部副部長、濟南軍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軍事科學院秘書長、副院長等職務。
  • 開國四大首將,第一大將、上將、中將、少將,他們都是誰?
    這不僅僅是一份銜級,這更是一份認同,一份本就該屬於他們的榮耀。這樣的榮耀共分為五個檔次,從高到低分別是元帥、大將、上將、中將、少將。開國以來,十大元帥被很多人所熟知,所以今天咱們來講講第一大將、第一上將、第一中將、第一少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