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功赫赫的四野,下轄4個兵團,為何只有12兵團司令員是大將?

2020-12-21 暴走歷史短視頻

第四野戰軍是解放戰爭時期的主力部隊,下轄四個兵團,每個兵團的司令員都是優秀人物,但是只有12兵團的司令員蕭勁光是大將,作為四野能帶兵打仗的13兵團司令員卻只授得上將軍銜,他有怎麼樣的功績,為何僅獲上將軍銜?本期暴走大歷史人物專欄為您獨家揭秘。

鄧華1910年出生,湖南人,他來自書香家庭自然從小受到好的薰陶,從私塾到中學,鄧華一直勤奮學習,他的遠大抱負從不是說說而已,而是通過實際行動表現,1925年在長沙讀書期間曾參加愛國學生運動。抗日戰爭時期,作為第115師685團政治處主任的鄧華協助團長楊得志取得了平型關戰鬥的勝利,根據戰前對地形的考察,由鄧華所在的685團先敵人一步佔領關溝至老爺廟一線南側高地,截擊敵人先頭部隊,全部兵力部署完畢後,所有部隊在陰冷的山溝裡待命,隨時進入陣地,戰鬥非常激烈,每個士兵仿佛這一刻都是刀槍不入之身,子彈、手榴彈沒了就和敵人拼刺刀,而685團與日軍板垣師團第21團戰鬥,鄧華帶領部隊與敵人拼殺,「衝啊,殺啊」的叫喊聲頓時四起,平型關戰役敵軍傷亡1000多人,這是我軍抗戰的首勝。

1948年9月正值解放戰爭時期,鄧華率部遼西勇奪五城,當時鄧華是東北野戰軍第7縱隊司令員,關於打不打法庫在會議上出現了分歧,鄧華決定打,他率領隊伍晝夜無休的前行,10月1日天剛亮敵軍177師就被拿下,在此後的17天裡,鄧華越戰越勇,一舉攻下彰武、李屯等五個城市,還殲滅國民黨三個師,捷報傳到總部,總部對鄧華讚賞不已。1950年7月,鄧華被任命為第13兵團司令員,10月赴朝鮮戰場,鄧華是唯一一位帶兵打仗的司令員,上甘嶺一役鄧華帶領4萬人同敵軍6萬人戰鬥,雙方爭奪陣地多達59次,面對敵軍強大的武器裝備鄧華以坑道戰堅持防禦,在他的指揮下,我軍成功守住了陣地。

鄧華是東北戰場的一員猛將,作為一位能衝鋒陷陣的司令員,想來至少也是大將軍銜,但是他只獲得了上將,是因為他是由縱隊司令員上升至兵團司令員,資歷淺,之後又被調任四川副省長,在各縣、市,廠礦和農村調研,在軍事方面鄧華沒有施展才能的機會,所以只是上將。其實第四野戰軍下的四個兵團除了12兵團的蕭勁光司令員是大將,其餘都是上將,蕭勁光除了赫赫戰功,他更是為海軍做出巨大貢獻,所以是大將。

鄧華無論在何處,什麼工作,自始至終都是認真負責的態度,軍銜對為了革命即使交付生命也在所不惜的將領們固然重要,但是無論獲得什麼軍銜,他們的事跡和精神都值得被後人頌揚。關注暴走大歷史,更多精彩歷史故事,我們下期繼續為您揭秘!

相關焦點

  • 四野兵團司令員,一位大將兩位上將,而他卻是百萬大軍統帥
    第四野戰軍能夠取得如此輝煌的成績以及成就,和林總的指揮,以及第四野戰軍四位兵團司令員帶兵有方都有很大的關係。四野兵團司令員,如同第四野戰軍四根柱子,撐起了整個野戰軍,讓它成為解放戰爭中戰績最佳的一個野戰軍。
  • 此二人是全軍,唯獨當過兩個兵團司令員的開國將軍,他們都是誰
    在革命戰爭年代的解放戰爭時期,開國元帥們都是任野戰軍司令員,政委,副司令員,還有任其它職位的。然而,開國大將人選任職,職位有不同,有任野戰軍副司令員,還有搞後勤的,也有兵團司令,或者政委人員都有被授予大將軍銜。
  • 粟裕將軍戰功赫赫,1955年,為何不是元帥,而被授予大將?
    粟裕大將是一位戰功赫赫的將領,先後指揮領導了多次戰役。關於這些戰役,相信大家都非常清楚。一直以來,關於粟裕大將的軍銜問題,一直被大家所熱議。因為很多人認為從戰功來說,粟裕大將已經足以授予元帥軍銜,因為在萊蕪戰役、淮海戰役等一系列戰役中,粟裕大將的表現是非常突出的。
  • 一野五位兵團司令,兩位戰功厲害,一位資歷厲害,但只有他是大將
    司令是彭老總,這個部隊一共有五個兵團司。,第一兵團司令員王震,第二兵團司令員許光達,第18兵團司令員周士第,第19兵團司令員楊得志,以及第22兵團司令員陶峙嶽。這五位兵團司令中,其中有四個人是上將,只有許光達是大將軍銜。
  • 第三野戰軍四大兵團司令員,都是開國上將,後來誰的成就最大
    第三野戰軍和四野一樣都是下轄四個兵團,都有四位兵團司令員,但是相對來說,第三野戰軍的四位兵團司令員沒有四野的名氣大,也沒有他們後來成就大。四野的四大兵團司令員有兩位開國上將,還有一位是大將,而第三野戰軍的四大兵團司令員後來全部被評為開國上將。那麼,他們後來的各自成就如何呢?先說第一位,他就是王建安,湖北紅安人,第七兵團司令員。王建安獲得上將軍銜是在1956年,比其他55位上將要晚一年。
  • 同樣是大軍種的兩位司令員,為何一位能評大將,另一位只評上將
    新中國成立後,為了加強空軍和海軍力量,國家從第四野戰軍中選了兩位司令員,一位是劉亞樓,當年東北野戰軍的參謀長,擔任空軍司令員,另一位是蕭勁光,擔任海軍司令員。他們同樣是大軍種司令員,為何新中國第一次授銜蕭勁光是大將,而劉亞樓卻只是上將?
  • 1949年7月,陳賡兵團為何被劃歸第四野戰軍指揮?看看局勢就知道
    第四百三十三軍軍長周希漢,政治委員劉有光,下轄第37師,第38師,第39師;第四百三十三軍軍長李成芳,政治委員雷榮天,下轄第40師,第41師,第42師;第15軍軍長秦基偉,下轄第43師,第44師,第45師。在此之前,二野第四兵團剛剛參加過渡江戰役,在安徽省望江至馬當之間突破了國民黨軍隊長江防線,直出浙贛線的上饒和弋陽,很快解放了江西南昌。
  • 授銜時,這22位將領都不是正兵團級,為何能被授予上將軍銜
    根據這次級別劃分,開國上將對應的級別應該是正兵團級。在38名正兵團級將領中,有35位被授予上將軍銜,其他三位中,徐立清中將是主動要求降銜,否則的話也是上將,而許光達和王樹聲甚至是大將軍銜。所以說,正兵團級別,是開國上將的一個重要標準。但是在57位開國上將中,卻有多達22位並非正兵團級幹部,這是為什麼呢?首先來說說兩位無軍隊級別者:烏蘭夫和閻紅彥。
  • 解放戰爭時,同為兵團司令:為何我軍多為上將,國軍全是中將?
    然而解放戰爭中的我軍各兵團司令,建國後多授予上將軍銜,有的甚至是大將、元帥;而對應的國民黨軍兵團司令,全部都是中將。為什麼會有這種級別差異呢?首先我軍的兵團建制普遍比國軍要大。從兵團數量就能看出,解放戰爭後期我軍總兵力突破了500萬人,除地方部隊外,一線野戰兵團只編成了19個,兵團數量竟然比兵力對比已處於下風的國民黨軍還少。
  • 長津湖戰役,主席為何調南方的第9兵團,而不是耐寒的第19兵團
    要知道,韓戰爆發之前,第9兵團(轄 20、26、27 三個軍,這三個軍編制均為「四四制」)駐紮在福建沿海一帶進行整訓,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臺灣的主力部隊,軍中指戰員大都來自於華東以及華南地區
  • 起義國軍改編的三個兵團,建國後怎麼樣了
    大家都知道,1949年1月,軍委對全軍番號進行了統一整編:將原西北野戰軍改編為第一野戰軍,下轄第1、第2兵團共6個軍;將原中原野戰軍改編為第二野戰軍,下轄第3、第4、第5兵團共10個軍又1個特種兵縱隊;將原華東野戰軍改編為第三野戰軍,陳帥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下轄第7、第8、第9、第10兵團共16個軍又1個特種兵縱隊及華東海軍
  • 在解放戰爭時期,十位大將的職位排名如何?一人是當之無愧的第一
    十位開國大將,戰功赫赫,無論是在解放戰爭時期,還是抗日戰爭、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他們都是英勇善戰的驍將。 要論在解放戰爭時期十位大將職位的排名,也沒有準確的定論,因為解放戰爭的不同時期,十人的職位也各有變動。但要說誰的職位最高,戰功最大,粟裕是當之無愧的第一。
  • 中國曾有17個兵團,兵團是什麼編制,一個兵團有多少人?
    兵團級應運而生戰爭到了最後階段後,為了迅速圍殲敵軍取得勝利,需要多個縱隊聯合作戰。由於多個縱隊隸屬於不同的野戰軍,縱隊的最高統帥司令員又是平級,聯合作戰時的協調指揮是個大問題。因而,軍隊編制又做了一次改革調整,野戰軍和縱隊之間,增設了兵團級。
  • 不到三年時間,他從旅長到兵團司令,1955年授銜位列十大大將之首
    然而,他後來的成長很快,在不到三年的時間裡,就當上了兵團司令。比這更令人費解的是,在1955年我軍實行軍銜制度時,他還位列十大大將之首,位居第十。講到這裡,也許大家都知道,這位將軍就是許光達大將軍。湖南長沙人許光達,生於1908年11月,1925年9月加入該組織,不久被該組織派往黃埔軍校炮兵五大隊學習。
  • 抗美援朝,中國人民志願軍最初入朝的六個軍都來自哪裡
    ,上將)後勤部政委:陳沂(少將)四野下轄四大兵團、一個特種兵司令部、一個鐵道運輸司令部,兩廣縱隊和50軍、51軍也歸四野直接指揮。12兵團:司令員兼政委:肖勁光(兼任四野副司令員)第一副司令員:陳伯鈞第二副司令員:韓先楚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唐天際(湖南人,中將)參謀長:解方(1908~1984,少將)
  • 一野、三野的政治部主任都是上將,為何四野的政治部主任卻是大將
    在這次授銜中,共產生了十位元帥、十位大將、55位上將。後來,王建安、李聚奎又先後被補授上將軍銜,開國上將的人數最終定格在57人。 五五授銜時,四大野戰軍政治部主任的授銜情況是這樣的:第一野戰軍政治部主任甘泗淇,授予上將軍銜,第二野戰軍政治部主任張際春,無軍銜,第三野戰軍政治部主任唐亮,授予上將軍銜,第四野戰軍政治部主任譚政,授予大將軍銜。
  • 他從旅長到兵團司令,用了不到三年時間,1955年授銜成為第十大將
    不過,他後來的成長卻非常快,不到三年的時間,就當上了兵團司令員。更為難能可貴的是,在1955年我軍實行軍銜制度的時候,他還躋身十位大將之列,名列第十位。說到這裡,或許大家就知道了,這位將領就是許光達大將。
  • 職務高開低走,功績並不顯赫的正兵團級開國大將
    1955年軍銜評定,考核的主要因素是戰功和資歷,但是無須諱言,還有一個因素就是山頭。這是我軍建軍的特點,紅軍時期的一、二、四、陝北紅軍(含25軍)、南方紅軍,抗日時期的八路軍、新四軍以及其他抗日武裝,解放戰爭時期的五大野戰軍。
  • 57位開國上將,為何有兩位是後來單獨授予的?他們分別是誰?
    這些開國上將,大部分都是正兵團級將領,資歷和戰功極高。但很少有人知道,1955年授銜時,只有55人被授予開國上將,還有兩位是在1956年、1958年單獨授予的,這是為何呢?這兩人又是誰?我們接著往下看。王建安,1956年授開國上將王建安,1908年出生,湖北紅安縣人。
  • 血戰長津湖,9兵團為何痛失全殲陸戰一師絕佳戰機
    志願軍9兵團,下轄的20軍,26軍和27軍,近15萬人,都是從孟良崮和淮海戰場走下來的英雄部隊,原華東野戰軍的絕對主力。作為精銳中的精銳, 9兵團被火速調往朝鮮參戰,定位就是擔當志願軍的主力突擊兵團。同時寄希望它能利用秘密入朝的優勢,作為一支奇兵,出其不意給予美軍重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