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春滿園野菜杯」散文大賽||鑠城《野菜之野》

2021-02-16 河北省文學藝術研究會

散文大賽徵文啟事

(點擊上方查看詳情)

野菜之野

文/鑠城

陽春三月,又是野菜茂盛的季節。若遇一兩場小雨,就如雨後春筍,在鬆軟的大地上,破土而出。對喜歡吃野菜的人來說,迎來一段可以大飽口福的日子。野菜之鮮,野菜之美,野菜之嫩,宛如一股涓涓細流,流過我們的味蕾,成為舌尖上永恆的記憶。對於七零後的自己,對於野菜有深深的記憶。過往酸甜苦辣的時光,猶如蒲公英、馬齒筧、薺菜、養心菜、苜蓿、苦菜、掃帚苗、大葉菜、鹼蓬等各種野菜葉子尖上,綴著的那一滴晶瑩剔透的露珠。時時會在腦海深處,閃現著璀璨的光芒。野菜之美,首在其野。生于田間地頭、野坡野嶺。再貧瘠,再荒蕪的角落,只要有陽光、雨水和風,就夥同遍地的野草,肆意生長。無需像莊稼一樣,需要人的照料,也無需施肥打藥,也不懼狂風暴雨和蟲害。就默默地生長,無人問津也要舒展開綠色的葉子,於荒蕪中開出驚豔的花朵。若有人採摘,就心甘情願奉獻出獨有的美味。在長輩們經歷的災荒年代能果腹充飢,也能成為如今人們精心製作出的佳餚。野菜,實乃雅俗兼備之物,既能下得了廚房,也上得了廳堂。

每種野菜除了獨有的味道口感,還有自己獨特的醫藥價值。為不同的人群,提供需要改善體質的作用。神農遍嘗百草,李時珍的《百草綱目》,都給我們後人留下了寶貴的遺產。而我們熟知和常食用的野菜,也大多都在其中。現在生活越來越好,更多的人也明白,食療對身體保健的重要性。野菜也理所當然的走入了我們的生活和各種飲食場所,成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新寵」。
野菜之所以受到大家的歡迎和喜愛,不外乎野菜重要的一點,野!是的,野。野菜野起來,就各美其美,各野其野。野既是一種特性,野既是生命自由的生長狀態。因為野,沒有受到更多人類活動的幹擾,沒有經受更多的化肥、農藥、汙染等的影響。野菜因而更乾淨、純粹,食用也更放心。野菜的野,終於野出了自己的路子。我們那個年代的孩子,都像這野菜一樣,在大人眼中都是野孩子。父母長輩常年忙於生計勞作,每家孩子也多,想顧也顧不過來。索性就不管不顧的樣子,放任生長。整天滿街的跑,村裡跑夠了就往野地裡跑,野地跑夠了就往鄰村跑。天高地闊,從沒有想過回不了家,從沒想過遇到什麼危險。抓鳥逮魚,上房爬樹掏鳥窩。有時不小心,也難免遇到磕碰,弄得身上青一塊紫一塊的。就是厲害些,扭到胳膊腿也不敢告訴大人,自己悄悄的忍著。調皮搗蛋過了,弄個小口子,流點血,自己就從地裡找點蒲公英的葉子,用手搓一搓,把綠色的汁液抹在傷口,不出兩天就好了。

記得有一次,和幾個小夥伴鑽進蘋果園裡,偷了幾個蘋果,被園子裡的狗追著跑。口袋裡的蘋果邊跑邊掉,逃出來若手裡還攥著一個,那就算勝利了。雖說我們這一代缺少父母的照料和教誨,卻也在土地上,像野菜一樣,瘋長了起來。野,有點放縱的意思,卻也是真正自由的一種。自由,讓我們有了更多任意發揮的脾性。面對各種情況,都能有勇氣或是一種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去面對,如此想來,野也有野的好處。
小的時候,在農村儘管生活條件算不上好,也基本不用再為吃而發愁。每家都有自己種的小菜地,也都養著雞鴨鵝等。像我們這些小孩子饞了,也會動用自己的小聰明,想辦法打打牙祭。河裡抓魚蝦,坡地裡逮螞蚱,從樹林子裡找蘑菇,都能滿足我們好吃的胃口。在外面玩的忘了飯點也是常有的事情,菜園子裡的黃瓜、西紅柿,莊稼地裡的花生、地瓜,不管誰家的都是吃了再說,也從沒有哪家主人罵街或是找上門的事情。有時若是實在找不到吃的,五月裡就近有槐樹,就夠點槐花吃,弄多了就帶回家,讓父母給放點麵糊再烙個餅子。還有榆錢兒,相必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歷和記憶,用手握著榆樹枝子,輕輕一捋,直接塞進嘴中,那帶著淡淡甘甜的味道,至今也是難忘。如今城市裡的榆樹比較少,若遇到還有榆錢兒時,還會忍不住去捋來一把嘗嘗。像蒲公英、馬齒筧、薺菜、苦菜、地瓜葉等這些常見的野菜,小時候大人也嘗嘗弄回家。苦菜可涼拌沾醬,蒲公英、馬齒莧、薺菜可包大包子,也可涼拌,或是摻進玉米面裡蒸窩頭,地瓜葉可以和擀碎的花生米熬菜,總之那時候我們小孩只顧著吃。吃飽了不餓,也不去想這些野菜還有什麼藥用價值。隨著年齡增加,聽老人們說的也多了,知道的也多了,也會想方設法弄些野菜來吃。只是如今城市裡野菜少見,很多周邊地裡的野菜也不清楚打沒打藥,也不敢亂挖。若是在市場上看到有賣的,就會買些回來當作開開葷了。

前年父親住院,遇到同屋住院一位大叔前來探望的朋友。快七十的模樣,看起來卻才五十多歲的樣子。身體偏瘦,卻身子硬朗,耳不背眼不花,說話健談又思路清晰。忍不住好奇心,我和老人家聊起來,他是如何養生的,身體保養的如此之好。老人家給我講了自己認為有用的三點原因,一是保持樂觀的心態,遇到事情要坦然面對和處理,不悲觀、不怨天尤人。二是每晚用艾蒿和花椒煮水泡腳,能起到活血和祛溼的效果。再有就是老人家每天都喝一杯自製的「苦水」,這「苦水」就是用自己採摘的白蒿和蒲公英晾曬後配製而成。原來老人家養生的秘密還是在這野菜上,看來這當年饑荒年代用來填飽肚子的野菜,還有讓人延緩衰老,改善身體的妙處。
很多人都知道蒲公英和白蒿,除了能吃外,還有消炎、清熱解毒的功效。蒲公英,又俗稱「婆婆丁」,我們比較熟悉它的樣子,因為那毛茸茸、輕飄飄的花朵。小時候我們都喜歡放在嘴邊,輕輕的一吹,看它向著遠方四散而去的樣子。而白蒿很多人可能不甚熟悉它的長相,白蒿有著比較細長、瑣碎的葉子,有點類似青菜茼蒿的樣子。之所以叫白蒿,因為剛長出的白蒿,外表看起來覆蓋著一層薄薄的白醭,像艾葉的顏色。而此時的白蒿除了鮮嫩之外,是其藥用價值最好的時候。

白蒿是春綠的先行者,在和煦春風的吹拂下,先於眾草,於早春搶先發芽。「正月白蒿二月蒿,三月割了當柴燒。」說的就是時令對野菜重要性。正月裡的白蒿叫白蒿,尚在襁褓之中;二月裏白蒿是野菜,可以食用;要是到了農曆三月,白蒿成了茅草,就只能當柴禾燒了。三月的時候,田間地頭,在還沒有朽腐掉的蒿子下面,一簇簇新苗披著一層灰褐色的軟毛,稚嫩的莖葉兒綠中泛白,柔柔地生長著,如綠白蒿於地面。清明前後,正值白蒿風華正茂,人們到野外踏青之時,順便採集一些,從而讓茵茵的白蒿為人們的餐桌生活增添了一道美食。
蒲公英於我個人來講,因為一次特殊的經歷,成為我記憶最深的一種野菜。不是因為它的味道,也不是因為喜歡過的花朵,那是因為我故去的大爺。那時自己應該是七八歲的樣子,正是麥忙時節,父親在甘肅工作回不來。麥子收割後,就在麥場上晾曬,晾曬後再用鍘刀去掉麥稈,再用石磙子碾壓出麥粒,用木掀揚場,才能裝袋運回家貯藏。大爺在幫我家鍘麥稈時,一不小心鍘刀落在了手背的手腕處,頓時血就從長長的口子上流出來。當時我和大爺家的哥哥都在現場,年幼的我們都嚇的六神無主。

大爺用另一隻手捂著傷口,血還是不斷的湧出來。大爺讓哥哥從附近的地頭上去找些蒲公英來,搓出綠色的汁液後,連同蒲公英一起敷在手背上,又用一塊布暫時包紮了一下。我們都以為,神奇的蒲公英能讓大爺傷口癒合,不會有什麼事情。然而大爺自己也可能沒想到這道傷口,會奪去他的生命。幾日後,大爺傷口化膿感染,再去醫院已經為時已晚。那時,我才知道還有破傷風;那時,我深深記住了蒲公英;那時,我看見了親人們的淚水;那時,我才知道生死離別,是一種深深的痛。痛到成為我今生內心深處的一道傷疤,痛到如今一想起來,還會有血在心中的滲出來。
春天來了,各種野菜又在田間地頭瘋長。我想疫情之後,我該帶著七歲的兒子,回老家去看看。帶他去挖挖野菜,嘗嘗各種野菜的味道,也認識一下這些野菜的樣子,知道它們叫什麼。讓兒子在故鄉的土地上,像當年的自己,盡情去跑。像這些地裡的野菜,盡情去瘋長。野,就野出自己的個性與本性;野,就野出這片土地的胸懷。不管貧瘠,還是富饒,春天來了,就甘願傾出自己的一切,給這裡的人們,給這裡所有需要的生命。

個人簡介:鑠城,男,本名解品軍,1976年生,祖籍山東沂水。山東省作家協會會員,中國石化作家協會會員。有詩歌、散文在《詩刊》《山東文學》《青島文學》《星火》《石油文學》等報刊發表。

 

相關焦點

  • 老陶 北京的野菜之二:野莧菜
    在北京和其他很多地方,如果想尋找一種採集方便和吃得痛快的野菜,那麼非野莧菜莫屬。採薺菜要蹲下來仔細地一棵棵地挑,在一般情況下採集一把要不短的時間。莧菜則不同,肥大的葉子三兩下就是一把。莧菜不僅容易採摘,還常常長得非常密集,更給採集帶來方便。夏日的雨後,空地上肥嫩的野莧菜長得如同茁壯的莊稼一樣,採摘起來比在自家菜地收穫還痛快。採摘莧菜時只需要把嫩尖揪走即可,它還會長出新的嫩尖供你下一次採摘。
  • 野菜記丨野茼蒿
    五部半山,是我們停車的據點,也是冷水坑之行的起點和終點。當我們快要接近停車點時,天已擦黑,我們碰到了五部半山的留守老婦人放牛歸來。老婦人看到我們大老遠跑來,撿這些無人要的貨色,便對我們說:「這裡還有一種野菜味道不錯,要不要摘些回去嘗嘗?」王老師和幾個女伴一聽便來勁,跟著老婦走進山坡上的橘園地,只見橘樹下長滿大大小小老婦所指的野菜。
  • 第二屆「春滿園野菜杯」散文大賽||孫凱華《已識乾坤大,猶憐草木青》
    詩云:詩作表達出的,是一份「草木之心」。即便經歷世事沉浮、閱盡人間滄桑,當俯下身子看到草木生發,春風又綠,依然能夠生出憐憫之情。不知什麼時候,我們的意識被周遭的聲音裹挾著前進,情趣被「務求成功」的價值湮沒,「情懷」二字,抵不過一紙證書的份量。生活的重負之下,還是否有心力去關心草木是否變青、春花是否再發?草木之枯榮,春秋之輪換,是否關乎人生的追求和生命的價值?
  • 南京野菜狂人在湯山種下100多種野菜 全部是美味
    山菌野蔬鍋馬上就能吃。」繫著圍裙的徐正兵拿著一把大勺,笑著從廚房中走出來。54歲的徐正兵有個外號叫「野菜狂人」,十幾年來,他走遍大半個中國尋找到400多種野菜,繪出了中國的「野菜地圖」。 廚師出身的他,更愛鑽研美食,在湯山種下100多種野菜。徐正兵說,蔬菜和野菜自古就不分家,「大自然對我們的接納,遠比我們想像得更多。」
  • 淮安人吃野菜
    這首詞一下子就提到了10種野菜,青蘆筍即春蘆葦初生之芽,狀如細筍;荇菜,水生植物,春時嫩芽可食,先秦稱荇菹,一般採嫩芽,洗淨,加調味品油炒;而菱角、雞頭米、蓮藕、蓮子、慈姑、茭白,清香鮮嫩,叫人垂戀;烏英花墨綠水草,一莖三葉,「入夏生水澤中,生熟皆可食。六月不可用。」這闕詞中所提的食物,到今天,還是淮安人所戀戀不捨、清爽怡人的野蔬。
  • 最好吃的野菜--野莧菜(米谷菜)
    野莧菜是最好吃的野菜,它味道好,能涼拌,熱炒,又能包包子、包餃子。」
  • 愛吃野菜的天台人看過來~春季野菜攻略,收好!
    春天鮮嫩的野菜,是大自然在春天送給我們的第一份禮物。它們曾經可能是有點苦澀的味道,如今,卻是杯來盞往間想念的健康味道。帶著田園的清新,化身尋常餐桌上可人的一抹綠,叫人心動!各位喜歡挖野菜的小夥兒伴,一起去戶外挖野菜吧!
  • 常德愛挖野菜、吃野菜注意了!這幾種野菜千萬不能吃…
    四月,除了春遊、踏青、賞花之外還有一件事是必做的那就是挖野菜、吃野菜!吃法:主要吃它的味兒,野蒜乾鍋蝦、野蒜炒雞蛋,蘸醬、醃製任你選擇。- 刺嫩芽 -吃法:可以生食、炒食、醬食、做湯、做餡、涼拌,也可做別有風味的小鹹菜。味美香甜,清嫩醇厚,野味濃鬱。- 苣蕒菜 -
  • 【生活筆記】甘肅 ​令軍信‖春來野菜香
    涼拌,就是這些野菜最簡單最直接的方法。開水焯一下,放涼,裝盤。泡些粉絲,蒜泥,和在野菜裡。上面撒上蔥絲或香菜。熱鍋,倒入胡麻油。油熟了,澆之蔥絲香菜之上,刺拉一聲,一股清香味,把整個屋子包圍起來,又從門縫裡溜出去。白白的粉絲,綠綠的五葉尖或烏龍頭,白綠相襯,讓你食慾大增,胃口大開。無論是槐芽,烏龍頭,還是五葉尖,薄餅卷著吃,是絕配。薄餅的做法,可分兩種。
  • 春季野菜大全圖解(第二彈)
    安全吃野菜第一步就是要認得野菜,採對野菜。常見的野菜我們為您找到了,好好觀察,可別再挖錯了野菜。蕨菜,葉緣向內蜷曲,外形特徵比較明顯。又名蕨兒菜﹑龍頭菜,在野菜中比較常見。蕨菜葉是捲曲狀時,說明它比較鮮嫩,老了後葉子就會舒展開來。吃蕨菜能起到清熱滑腸、降氣化痰、利尿安神的作用。吃起來口感鮮嫩滑爽,素有「山菜之王」的美譽。
  • 泌陽愛挖野菜、吃野菜注意了!這幾種野菜千萬不能吃…
    吃法:主要吃它的味兒,野蒜乾鍋蝦、野蒜炒雞蛋,蘸醬、醃製任你選擇。- 刺嫩芽 -吃法:可以生食、炒食、醬食、做湯、做餡、涼拌,也可做別有風味的小鹹菜。味美香甜,清嫩醇厚,野味濃鬱。- 苣蕒菜 -吃法:糯米麵加上一種叫清明菜的野菜,餡是由野蔥、榨菜和臘肉丁等混在一起炒熟而成,上籠屜蒸熟以後即可做成「清明粑粑」。
  • @吃貨,野菜其實並不「野」,想嘗鮮先來「漲姿勢」!
    杏花白,菜花黃,春來野菜香。三月正是吃野菜的最好時節。隨著天氣轉暖,各種野菜也陸續上市。3月21日上午,記者來到位於徐匯區的雙峰路菜市場,發現香椿、薺菜、馬蘭頭等野菜已經上市,菜市場相比其他季節也更加綠意盎然。
  • 吃貨必備之北方野菜實用秘笈(附野菜圖鑑)
    第一,採集野菜不要太過貪婪,不要把環境中的野菜採集殆盡,採用有節制的採集方式。第二,不需要採集根部的,就不要連根拔起,造成浪費不說,還會破壞環境,例如採集蒲公英、苦菜、苜蓿等,用刀或剪刀,割取葉子即可,不要挖根。第三,採集木本植物的芽,不要完全把芽都採集掉,否則會影響植物的生長。
  • 野菜香 英德的這些野菜好吃又抗癌,嘗鮮要趁早!
    以前提到野菜,大多數人想到的是紅軍長徵時期,拿野菜來當乾糧,並且也只有在那種艱苦的時刻才會選擇吃野菜。
  • 鄉野山間的一種野菜,人稱「野茼蒿」,夏天正當時,見到請採集
    但是,拋開這些價格昂貴,幾近滅絕的珍貴藥材外,還有一些可遇也可及的各種野菜。採摘野菜,是很多人熱衷的事情。我們常常見到一些人採摘野菜,其實,很多時候,算下來採摘野菜並不划算,用相同的成本,可以買一大堆蔬菜或者買一大堆同樣的野菜。但每年下鄉採摘野菜的人都很多,有的甚至驅車幾十公裡去採摘,可見他們對於野菜有多喜歡。
  • 「野蔥」包餃子翻倒六個人!在桐廬,要特別小心這些野菜
    千萬要注意鄉間的這種野菜,據說,有不少人因為它而喪命了~春天,桐廬滿山遍野都是美味的野菜,所以這個季節桐廬很多小夥伴們都會提著籃子去田埂上、山野裡挖採~但是小編要提醒的是!陳先生馬上漱口,然後帶上幾株剩下的野芹菜到家附近的衛生院檢查。
  • 青島市場上野菜越來越不"野" 一斤的錢能買兩斤肉
    3月31日,新貴都集貿市場,一名攤主手拿麵條菜(左)和野茼蒿。攤主宮女士說,野外適宜白蒿生長的地方不少,目前也正是白蒿大量上市的時候,所以售價在野菜界已經算是最低了。  在另一個攤位,攤主將兩小包野菜小心翼翼地擺在自己觸手可及的位置。「這是麵條菜15元一斤,這是野茼蒿也是15元一斤。」攤主陳師傅介紹道。說起售價為何如此之高,陳師傅笑著說自己這些菜都是親自到野外挖的,而且為了方面顧客,已經提前把菜擇好了。
  • 菜場的野菜大多是種植的 田裡的野菜千萬不要隨便摘
    浙江有多少種野菜,它們如何分類,都長在哪些地方,又該怎麼食用?今天,錢江晚報記者請教了兩位野菜達人,浙江省農科院的洪林和何聖米老師,請他們教大家科學認識野菜。  去年,洪老師從省農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退休,這個所的專家都挺牛,我省的農業規劃都出自他們之手。不過,洪老師說:「我最愛搞的是野生植物研究,這裡面包括中草藥和野菜,其實很多野菜本來就是藥用的。」
  • 苦刺心、枸杞菜 — 時令野菜美食【吃貨們趕緊去品嘗】
    枸杞菜、苦刺心、番薯葉等時令野菜便是市民謝姨近期菜籃子的「主角」,正在選購野菜的謝姨說:「春季溼氣很大,應該多食帶苦味的菜,現在我們家每天的菜式總離不開野菜類,這些野菜清熱除溼的功效不錯,除了換換口味,對身體也很有好處。」  目前市面上野菜的種類很多,枸杞菜、苦刺心、番薯葉、豆苗……其中大部分野菜是家養的,只有少部分是姓「野」。
  • 寧夏的野菜資源與野菜文化
    在這樣的生產條件下,人地關係中順應自然的成分更加濃厚,極具地域特色的野菜文化應運而生,野菜文化在這一區域實際上也是一種備荒救荒文化。       歷史文獻顯示,西夏時期本區域的百姓就因為糧食短缺而「春食鼓子蔓、鹹蓬子;夏食蓯蓉苗、小蕪荑;秋食席雞子、地黃葉、登廂草;冬則畜沙蔥、野韭、拒霜、灰條子、白蒿、鹼松子,以為歲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