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城以網絡連線方式現場對話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
10月28日-29日,以「從文化空間到城市認同」為主題,由成都市人民政府、世界文化名城論壇組委會(WCCF)主辦,成都傳媒集團承辦,每日經濟新聞執行的2020第三屆世界文化名城論壇·天府論壇在成都舉行。
29日下午,在東郊記憶·成都國際時尚產業園召開的主論壇上,一場別開生面的圓桌對話精彩上演。成都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副局長林錦泉、首爾藝術與文化基金會總監金海波、阿姆斯特丹藝術和文化副市長圖裡亞·梅利亞尼以及墨爾本市政府國際關係與市政部執行部長索菲·特拉弗斯齊聚,以網絡連線形式就「疫情下城市文化的復原和更新」進行了深刻探討。
作為對話主持人的世界文化名城論壇秘書長保羅·歐文斯表示,在後疫情時代,如何復甦和定位文化,是當前面臨的問題之一。他表示:「文化能夠促進更加可持續的生活方式,我們需要重新思考如何利用城市空間,要為文化創意產業提供更多支持,創造更多數字機遇。」
疫情凸顯文化重要性
新冠疫情給全球帶來的影響已不言而喻。它不僅深刻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也給各行各業帶來新的挑戰。
歐文斯提到,在全球經濟受到巨大影響同時,文化也正遭受威脅。在這個背景下,文化復原和保護的意義更顯重要。「很多旅遊目的地都在擔心的是,會不會失去一些文化旅遊者,文化設施會不會永久關閉,文化生態體系會不會受到破壞。」歐文斯說。
作為澳大利亞受疫情影響最嚴重的城市,墨爾本連續將近四個月實施封鎖措施,商店、學校等場所紛紛關閉。
「在這樣的背景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變得越來越分離化,一些群體受到非常嚴重的影響,藝術家就包含在這當中。」 索菲·特拉弗斯在對話中說,「實際上,這些藝術家在社會經濟生活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她以澳大利亞今年年初發生的森林大火為例,「在這場事故中,是一些藝術家站出來表示,我們需要土地回填工程,是他們讓我們看到災情與自然、可持續發展以及氣候之間的關係。」
而在這場突如其來的新冠大流行中,文化也發揮了相當巨大的作用。「在澳大利亞,很多社區抓住這樣一個機會,開啟很多機制撥款給藝術家舉辦活動,也利用他們在一些活動當中籌措新的資金用以抗疫。一些主流的創意,也利用藝術手段把一些缺失的話題重新提到公眾面前。」特拉弗斯介紹。
圖裡亞·梅利亞尼同樣強調這場疫情教會他們的道理,那就是文化越來越深刻的重要含義。
「通過疫情,我們發現,文化越來越重要,因為它擁有能夠把持有不同觀點的人匯聚到一起的強大力量。當人們由於社交隔離待在家裡時,就感受到了他們強烈的文化需求。」梅利亞尼強調。
她表示:「現在阿姆斯特丹遊客銳減,新冠疫情對於城市經濟和城市身份認同的影響還是非常大的。如今,每個人都已經取得共識,就是要讓文化生存下去,保護文化的生機,這是我們從疫情當中學到的最重要的一點。」
平衡文化數位化利弊
在新冠大流行背景下,應運而生的是更多元的文化表現形式。
來自墨爾本的特拉弗斯說,「由於地區間受疫情影響程度不同,一些受疫情影響程度較小的城市開始加大他們的文化輸出,比如與姐妹城市共同舉辦文化活動,希望能夠打造文化新勢力。」
而韓國的改變首先體現在文化活動規模的削減上。金海波在對話中表示,「疫情要求我們必須要小規模進行規劃,因為明年的預算已經被大幅削減,我們需要靈活的應對措施。首先會削減一些集體活動的規模,取消大部分群眾聚集,大型節日活動等。在這樣的情況下,一些小型活動或個人活動會走到聚光燈下。」
據金海波介紹,由於韓國並未進行全面封鎖,因此對文化領域實行了去中心化的自治。「也就是說,開展文化項目的時候,藝術組織需要有更多自主性,可以更好地應對不斷變化的環境。此外,政府對文化機構的管理政策也會相對放寬。」
其中催生出的一個新的表現形式是數位化文化項目。「以算法為驅動的文化活動是一種新現象。文化被當做一種工具,讓人工智慧變得更人性化,利用算法進行選取,從而制定更個性化的文化服務,通過網絡傳播也能讓更多人接觸到這種文化。我將它稱作『文化算法』。」金海波說。
但是,另一方面,金海波認為,應對疫情,並不是盲目把文化活動搬到線上。「在線上沒有足夠的成果就意味著沒有足夠的金錢補償給藝術家,所以首先必須解決這些問題。」此外,他認為,線上文化帶來的定製化服務更強調個人化,缺少對集體性的強調。
來自阿姆斯特丹的梅利亞尼也肯定了數位化在後疫情時代的重要性。「數位化在連接人與人之間關係上至關重要,尤其在周圍沒有文化場館的時候。但需要考慮到的是,每一個城市如何管理數位化的問題,這也是我在阿姆斯特丹負責的主要內容之一。」
「保證平衡是很重要的方式,包括算法的平衡,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的平衡,到底是完全開放人工智慧還是半開放人工智慧的平衡。」梅利亞尼說。
另一方面,數位化在成都文化相關產業的應用則體現在智慧旅遊上。林錦泉介紹,「我們一直在持續推進智慧旅遊,就是利用大數據來服務管理景區、旅行社,讓遊客和市民參與文化和旅遊活動的體驗性更好,受到更優質的服務。」
文化復甦需政策扶持
後疫情時代來臨,如何對城市文化進行復原和創新,是城市面臨的挑戰之一。從四地的討論中可以發現,城市文化的復甦離不開強有力的政策支持。
特拉弗斯表示,「墨爾本對自己的定義就是一個創意城市,我們有專門的政府部門進行創意城市的合資項目。在墨爾本的城市復甦計劃中,文化藝術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政府致力於創造更多的文化產業就業機會,打造更多空間給藝術家,通過與州政府合作撥款,希望可以吸引人口回流到墨爾本。」
此外,墨爾本政府也在促進文化初創生態體系的建設。「我們致力於促進不同行業間的合作,墨爾本文化街項目就是與研發機構和高校共同創立的項目。在城市裡面也建立了初創生態體系,吸引風投和投資者,為文化產業提供相應資金。」
林錦泉則分享了成都在疫情下對文旅產業的政策扶持所帶來的積極影響。他提到,在疫情最高峰時期,基於社交層面的文化消費基本停滯,成都文化和旅遊產業受到巨大衝擊。「這個現象一直持續到3月份,3月份以後才逐步恢復,4、5月份恢復了50%,到7、8月份的時候恢復了大概80%,現在已經基本恢復正常。」他透露。
為促進文化旅遊業健康發展,成都政府實施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推出稅費減免緩解、文創貸款產品、加大政府採購支持力度等,助力成都文化旅遊實現快速復甦。
一組數據可以支撐。今年中秋國慶節期間,按可比口徑來測算,成都接待總人數恢復到去年同期90%以上,旅遊收入恢復到去年同期80%以上。重點景區接待遊客達到700多萬人次。
在阿姆斯特丹,到今年為止的城市復甦基金中35%來自政府撥款,而在荷蘭其他城市,這一數字僅佔20%。
「城市應急預算裡1/3現在是用於文化產業的,同時我們提出了許多文化倡議,包括為當地藝術家申請補貼,提供社會服務,為失業人員提供就業再培訓等。另外,我們通過線上線下融合的方式,幫助更多的人能更好地接觸到文化產業。未來,希望能夠給文化產業從業人員提供更多貸款。」 梅利亞尼表示。
在韓國,政府在文化數位化轉型中也將起到重要作用。「政府可以與商業實體或平臺進行協同合作,以支持文化相關內容推出。」金海波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