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4月9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鄭瑞卿 通訊員 林盛發 文/圖)日前,漳州一位文史愛好者在路過薌城巷口街道辦事處市美村虎尾宮時,無意中發現了一塊被當地百姓長期當憩息或擱置雜物之用的石桌,竟是赫赫有名的清朝兵部尚書金世榮德政碑。
有關文史專家介紹說,該石碑的發現,不僅填補了地方志的一個欠缺,而且對漳州進一步研究當時清代國內形勢和漳州社會狀況,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意義。可惜的是,石碑只剩半截了,專家呼籲,希望斷碑能早日「破境重圓」,從而揭開一段歷史真相,給世人一個驚喜。
遺憾
石碑只剩半截,被當成石桌
據介紹,從時間記載看,該石碑距今已有324年歷史。
由於年代久遠,加上風雨侵蝕、人為磨損,現僅存的上半截石碑文字已殘缺不全,有的則模糊不清,難以分辨,甚為可惜。
據當地老人介紹,該石碑是文革期間,從別處移來的,具體是什麼地方,現在誰也不清楚了,而且印象中,似乎就是現在這個模樣。至於為何石碑只剩半截,他們就更不清楚了。對此,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
目前,這一石碑被放置在市美村虎尾宮入口處,被老百姓當成了石桌子。對於導報記者「知不知道這是一塊石碑」的詢問,許多人都表示,看上去是有些年頭了,但並不知道是什麼樣的文物。
考據 碑文稱頌兵部尚書在漳政績
或許,透過殘存的部分碑文拓片,我們可以從中窺探些許秘密。
《大都督金公德政碑記》:漳地距京師萬裡,濱海負山,寇警……聖天子念茲□□得重臣宿將以彈……命部臣擇文武薦優□猷夙著者界……公勳開世胄林智□倫在行間屢建奇……以大都督轄汀漳兩路……然藏鋒匿穎若不欲以疾風……嚴雷令布有□背□冰鏡高懸無奸不蠍……談乎林□澤□管鍵之屬猶有□……公之戢兵弭而安民者……無非之費公誰側耳此潔清也。……也至如期文武以共濟而水火不生……公之德豈儘是哉……有以察奸人之膽消及側之心使遖海取……□□□取公之□我人者勒之貞珉以……公諱世榮……賜進士出身翰林院編修乙丑會試同考官……一等海澄公黃芳泰漳州府儒學教授陳正朔龍溪縣□□□舉人黃庭煌、林繼祖、高樂嵩、商及越、陳其□、林凰鳴、林凰衝、黃世俊……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歲次。
經查證,該碑係為調任浙江提督的漳州總兵官金世榮所立。
金世榮,清兵部侍郎金維城之子,正黃旗漢軍人。為人深沉智勇,善用兵,好文士,有大將之風。每檢閱士卒,嚴革虛冒,按給糧餉禁除剋扣。商民受其德。先是任正黃旗參領、江南狼山總兵、福建漳州總兵、浙江提督,後為江南提督、福州將軍、福建浙江總督、兵部尚書。
其中在漳任職最長,達8年之久(先是漳州中路總兵官,漳浦總兵官,後為漳州總兵官)。其間,金世榮治軍有方,從不謀取私利,剋扣軍餉;他嚴肅軍紀,不許士兵欺負百姓,而使軍民相安無事;他愛民如子,維護社會秩序,保障百姓利益,深受漳州軍民擁戴。
據載,「時兵悍常為民為患,世榮嚴約束之,由是兵民相安……(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六月三十日(7月30日),夜賊林恩、陳媽等謀襲郡城,事洩,世榮杖殺之,漳民以寧。後累遷至福建總督。」(見《漳州府志》)
根據現有已知、殘存脫落的碑文推斷,該碑內容與《漳州府志》所載內容大致吻合。也就是說,這是一方記載稱頌金世榮在漳治軍有方,維護社會穩定,特別是及時平息騷擾事件,使漳州城百姓免遭一場生靈塗炭的碑記。
「這個可以為地方志補上欠缺,對於研究漳州歷史是彌足珍貴的文史材料。」有關文史專家稱。
新聞連結 德政碑
凡為官者清正廉潔,造福一方,曰「德政」;百姓為其刻石立碑,並在碑上刻上紀念性的文字和圖畫,豎立起來,作為永久的紀念,稱為「德政碑」,專指舊時歌頌官吏政績的紀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