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湘西的土家族和苗族人,幾乎人人都會做臘肉。這是一道別有風味的佳餚。每年冬臘月,是做臘肉的季節。這一段日子裡,東村西寨都不時傳來豬的嚎叫聲,大家都把餵養一年半截的大肥豬全部殺掉,除留下一部分肉過年時吃以外,其他全部做成臘肉,以備來年之用。在古代住在大山裡的土家人,因為交通不便,只有在冬天把新鮮豬肉,用辣椒粉、花椒、鹽醃製一個星期後,拿出來掛在領條上,用乾柴火均勻的燻幹,一般時間20天左右,燻好的臘肉可以存放好幾年。
湘西臘肉
湘西加工製作臘肉的傳統習慣不僅久遠,而且普遍。每逢冬臘月,即「小雪」至「立春」前,家家戶戶殺豬宰羊,除留夠過年用的鮮肉外,其餘乘鮮用食鹽,配以一定比例的花椒、大茴、八角、桂皮、丁香等香料,醃入缸中。七~十五天後,用棕葉繩索串掛起來,滴幹水,進行加工製作。選用茶枝、各類果皮、木屑或柴草火慢慢燻烤,然後掛起來用煙火慢慢燻幹而成。或掛於燒柴火的灶頭頂上,或吊於燒柴火的烤火爐上空,利用煙火慢慢燻幹。西部地區林茂草豐,幾乎家家都燒柴草做飯或取暖,是燻制臘肉的有利條件。即使城裡人,雖不殺豬宰羊,但每到冬臘月,也要在那市場上挑那上好的白條肉,或肥或瘦,買上一些,回家如法醃製,燻上幾塊臘肉,品品腊味。如自家不燒柴火,便託鄉下親友燻上幾塊。湘西人家愛做臘肉,除了臘肉好吃,存放得久等原因外,也許與湘西人住的偏遠,每當客人來到,無法上集市購買好菜招待客人有關。有了臘肉,一旦來了客人,可以隨時招待客人。因此做臘肉這種習慣,便世代相傳下來。
湘西臘肉
臘肉的防腐能力強,能延長保存時間,並增添特有的風味,過去臘肉都是在農曆臘月(12月)加工,故稱臘肉。臘肉作為一種儲備肉類的方法,相信在許多地方都有。而湘西的臘肉,且總是和別的地方不同。不同點在於,湘西地處武陵山區腹地,山高谷深,進入冬季後霧氣山嵐終日不斷,而寒冷和高溼的環境下,臘肉的燻制時間會被延長許多。所以湘西地區的臘肉不似其它地方那般乾淨,大多是黑黑的肉上裹著一層厚厚的煙漬。這便是由於臘肉長期被放置在炕架上烘烤菸燻的結果,也這正是這樣正宗的臘肉才會歷經三伏不壞,蠅蟲不蛀,便於保存。經過長時間的沉澱和轉化,豬肉中的脂肪已經變得晶瑩剔透,而瘦肉也變的鬆軟宜口,每個只要吃過的人都會齒頰留香,不思量自難忘。
湘西臘肉
湘西的臘肉,總是和別的地方不同。不同點在於,湘西地處武陵山區腹地,山高谷深,進入冬季後霧氣山嵐終日不斷,而寒冷和高溼的環境下,臘肉的燻制時間會被延長許多。經過長時間的沉澱和轉化,豬肉中的脂肪已經變得晶瑩剔透,而瘦肉也變的鬆軟宜口,每個只要吃過的人都會齒頰留香,讓人念念不忘。在湘西,大概離過年還有二十天左右的時候,基本上每家每戶都會殺年豬來迎接新年的到來。豬肉將被切條狀,塗抹上食鹽醃製一段時間,等鹽味完全進入豬肉裡面了,然後用繩子穿之掛在火塘炕上,用慢慢升騰的煙氣燻。記得小時候在外玩累了餓了回來,拿起菜刀往臘肉上一割但是捨不得,就割了一小塊然後就直接往火炕裡烤,一邊烤就一邊咽口水,別提有多香了!
湘西臘肉,麻辣鹹香,味美可口,你吃過嗎?
在湘西有句俗語「一家煮肉滿寨香」這便是臘肉的誘人之處,大凡家中來了貴客,必然是煮上一碗臘肉來招待。湘西人做出的臘肉,不僅用來待客,同時也可做走親訪友、聯絡感情的禮物。逢年過節,人們總要帶上臘肉去走親。尤其那些小夥子,每逢節日來臨,總要帶上臘肉去看望嶽父嶽母,以博得女友及全家人的歡心。如今,湘西人做出的臘肉,又有新的用途,他們把臘肉從家中拿出來,投向市場,成了一種搶手的商品。各種酒樓、賓館,都少不了臘肉這一道別有風味的美味佳餚。小夥伴們,湘西臘肉,麻辣鹹香,味美可口,你吃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