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北邊的廣州和南邊的香港比起來,深圳總給人一種美食荒漠的錯覺,以至於深圳人日常飲食的存在感如此之低,像是一團被封印在次元壁裡的迷霧。
如果說豬腳飯是深圳人平日裡迅速獲得能量的工作快餐,那等到周末可以多花點時間好好吃飯的時候,他們會選擇吃什麼呢?
答案可能出乎你的意料,是「椰子雞火鍋」。
這是一種用椰子水做鍋底的雞肉火鍋。
「水果+肉」的組合,聽起來有點黑暗,(我身邊很多朋友第一次聽說都覺得沒法接受),但吃過之後,無一例外表示:
椰子雞在深圳擁有崇高的地位,甚至被冠以「市菜」的尊貴頭銜,和奈雪の茶一起,算是深圳文化輸出的兩大主力。
如果你從沒來過深圳,你大概很難想像這裡的人對於椰子雞的熱情——反正在深圳人眼裡,只要想吃椰子雞,總能找到一萬個合適的理由,每天都是元氣滿滿並且適合吃椰子雞的一天。
就像東北人喜歡吃冰棍一樣,深圳人愛吃椰子雞這件事,也是個種種巧合催化下的獨特文化現象。
今天我們就來探索一下,這道新奇的小火鍋在深圳的崛起歷程。
這是一道毫無技術難度的火鍋,真的清爽,真的好吃,隨便看服務員演示一遍就能學會,簡單到無法翻車:
開兩個圓滾滾的椰青取椰子水,倒進碼好椰肉和荸薺的鍋子裡,燒開,然後直接把一大盤文昌雞推進鍋裡悶煮;
煮開之後,椰湯表面浮起一層橙黃黃的雞油,清甜的椰子水瞬間有了肉的靈魂。
趁著雞肉還嫩,撈出來在「沙姜+醬油+酸橘子」調成的蘸碟裡滾上一圈;
椰香已經浸潤雞肉的每一寸,連著皮的部位,還能吃到脆脆彈彈的膠感。
荸薺口感在鍋裡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沒熟的時候不太好吃,煮熟後變成一顆脆生生的小球,咬下去能聽見咔嚓一聲的脆響。
還有!千萬別忘了點竹蓀,椰子雞裡的竹蓀好比牛肉燉蘿蔔裡的蘿蔔,是那種好吃到能硬剛主角的配菜:
口感脆嫩無比,因為自帶孔洞,能存住清甜的湯汁,咬斷之後會在嘴裡飈出來,可以在口腔裡迴蕩很久;
煮到最後再添一壺椰子水,鍋底變成了一大碗椰香滿滿的雞湯,稍微晾涼後咕嘟一大口...灌進胃裡的,是太平洋溫暖的海風啊!
講真,哪怕深圳真就是一片美食荒漠,椰子雞也是這片荒漠裡一棵驕傲的仙人掌🌵。
很多本地人也不知道
深圳就是椰子雞的老家
聽起來有點反直覺,雖然椰子雞的食材(椰子&文昌雞)都來自海南,調味也是經典的海南風格,但它其實並不是一道海南菜。
這種火鍋的來歷,其實和經濟特區的背景息息相關——發明椰子雞的人,是一位海南長大的、來深圳創業的馬來西亞華僑。
他開的店叫「肥佬椰子雞」,也是深圳第一家椰子雞店,在文錦渡堅守了三十年,最開始的食客以香港人為主,現在的客人也大都是老主顧,是深圳少見的進門默認說粵語的餐廳。
然而「肥佬」並沒有奠定這道菜在深圳的江湖地位,把椰子雞推向舞臺中心的,是深圳最大的椰子雞連鎖品牌「
潤園四季」。和其他的連鎖店不一樣,這家店的人氣已經難以用排隊的盛況來衡量。它已然成為了這座城市餐飲行業的門面擔當——如果你來深圳探望朋友,八成會被邀請到這裡吃飯。
只要到了周末,大多數椰子雞店的門前,都不乏拿著愛的號碼牌等位的食客們。然而有趣的是,其實很多深圳人也不知道這裡就是椰子雞的故鄉。
這主要和商家的宣傳有關。畢竟,這種火鍋從發明出來到現在不過三十年,對於效仿者們來說,時間還短得尷尬......
於是很多椰子雞店都說自己是「正宗海南風味」,對真正的來歷往往閉口不談。
我猜如果硬要追溯,椰子雞在海南可能也有面目相似的鼻祖,但我們在海南出差時問過的每個海南人,都明確地表示椰子雞火鍋真不是海南菜。
等到效仿者們又有了自己的效仿者,這道深圳戶口的「海南風味」也就此定型。如果說深圳的椰子雞還對自己的海南背景半推半就,出了深圳,這道火鍋就徹底換了一副面孔。
也在暗暗做著文化輸出
可能是因為「深圳美食」的號召力實在不強,而在外地開一家「發源於深圳的海南風味餐廳」,故事又很難講通,所以深圳之外的椰子雞店,表面上看都和這座城市沒什麼聯繫。
在外地吃過椰子雞的朋友們,印象很可能來源於另一家出名的連鎖店:椰子不語。
而這家店的宣傳策略,則從「海南風味」變成了「傳統海南菜」。店鋪裝修會強調黎族元素,菜單上除了有很多海南特色的蔬菜,還有清補涼這樣的海南甜品。只是比較難解釋的是,作為「傳統海南特色」的椰子雞火鍋,為何既沒有在海南遍地開花,也沒有一個能定位到某個市某個縣的精確祖籍。
椰子不語的總部在上海,加盟店也大都位於江浙,想從兩千公裡外的海南文昌縣訂購雞肉,基本只有冰凍這一種方法可行。解凍過的文昌雞口感會微微變硬,比起鮮雞還是有所差距。
即便如此,這種自帶熱帶風情的新奇食物還是順利打入了包郵區。而這種一看就懂、還似乎有賺的商業模式,也吸引了更多無根無系的餐飲人入行。
所以椰子雞火鍋店的打法基本大同小異,而且你總能看到互相學習的影子。
比如這種用來計時的小沙漏
而在這一點上,深圳餐飲業的文化輸出的痕跡暴露無疑——
要不然該如何解釋,主打「海南風味」的店,為什麼幾乎每家都標配了廣東煲仔飯:)
潤園四季的策略就非常保守,在深圳本地只有九家連鎖,還沒有把門店開到別的城市。然而在深圳之外,卻還能見到以「潤xxx」、「xx四季」為名的椰子雞店。
雖然這種起名方式總給人不好的聯想,但其實也昭示著,在很多餐飲人心裡,深圳椰子雞已經是一個要被當做教科書學習的模板。
可這道幾乎沒享受過主場優勢的火鍋,最開始又是如何在深圳獲得成功的呢?
深圳這座城市太年輕,還沒能積澱出自己的飲食文化,來自五湖四海的移民們的口味也各不相同,找到同一個平衡點其實不太容易。
第一批移民大都來自廣東省內,以潮汕人為主,他們對食物的理解,慢慢塑造了這座城市飲食的基礎風格。
在潮汕人眼中,重油重辣重香料的烹飪方法,一直處於鄙視鏈的下遊,突出食材本味的料理技巧,才能佔據飲食審美的高點。
而放眼全廣東,飲食習慣裡另外兩個最著名的特點:一愛吃雞,二愛喝湯,正好又是組成椰子雞火鍋的兩大元素。
所以這道菜本身,很輕鬆就滿足了本地廣東人對「好味」的大部分訴求。
深圳的另一重身份,更像是北中國在粵語地區的一塊飛地。對於其它來自全國各地的新深圳人來說,從內地到南方沿海,心裡不免有一份對熱帶食物的想像。
椰子雞身上充滿海島風情的獨特氣質,也自然地成為了這種意象的天然載體。
害,更何況,又有誰能拒絕火鍋呢?
然而廣東好吃又奇妙食物其實不少,傳統的潮汕菜和廣府菜裡,也有不少外省人眼中新奇的搭配。
在一個良性的餐飲環境裡,餐廳想要留住客人,在食物本身上下足功夫就成功了大半。如果味道夠好,再踏踏實實地經營幾年,立起口碑是自然而然的事。
原因挺讓人無奈的,深圳的人口流動性實在太大了——尤其是前些年,本地人少,外地人往往來了又走,留下來的又頻繁搬家,餐廳就像開在火車站裡,周圍的食客一波又一波地換,轉眼間就相忘於江湖。
所以在深圳,「小而美」的餐廳往往很難立足,想要站穩腳跟,只有做大做強這一條路可以走。在深圳生活過的朋友們應該都有這種感受,稍微高端一點點的餐飲市場,好像都被連鎖餐廳統治著。
但其實對於餐飲行業來說,做連鎖是一件難度很高的事,最大的挑戰在於,大多數食物都難以被標準化生產。
還是不免提到潤園四季。這家店的老闆是廣東茂名人,為這件事交過一大筆學費:他的上一份生意是開傳統粵菜館,然而大廚的頻繁跳槽導致出品非常不穩定,最終只能歇業關門。
相比於高度依賴廚師手藝的傳統中餐,火鍋在這一點上有獨特的優勢,只要配方和原料不變,每次都能做出相同的味道。
而和其他的火鍋品類比起來,椰子雞的這份優勢還更強烈一些。舉兩個例子就很明顯了:
拿川渝火鍋來說,菜單上往往有幾十上百個sku,食材供應鏈上的管理難度比椰子雞大好幾個數量級;
而且需要炒制底料、微調配方,試探當地食客的口味,需要維持很高的翻臺率才玩得轉。
主料只有幾種,菜單上有的選的配菜大都是蔬菜,連最最主要的食材「文昌雞」本身,也不是沒有妥協的餘地——
理論上椰子雞應該用冰鮮的海南文昌雞做底,但如果成本不允許,很多店家也並不會執著於此。
在全中國最愛吃雞的廣東省,找到「平靚正」的替代品其實非常容易,比如運輸時間更短、更能保證新鮮的清遠雞,往往能帶來驚喜。
而同樣食材結構簡單,還在深圳有更強文化歸屬感的潮汕牛肉鍋,對原料的新鮮程度則有更苛刻的要求。
在兩百公裡外的牛肉鍋老家汕頭,一頭牛從被屠宰到切片上桌,全程不會超過四個小時,下鍋前往往還帶著體溫;
這需要餐廳、食客和當地的屠宰行業之間,有著齒輪般的精密配合,時間一但錯位,很容易影響出品水準。反過來看椰子雞,味道好吃又簡單穩定,省下來的成本還可以進行很多其它提升,比如租到更好的地理位置,或者進行更漂亮的裝修。如此一來,深圳這片餐飲業的鹽鹼地,反而成為了椰子雞成長的沃土。椰子雞火鍋基本沒有技術門檻,影響味道的標準也非常簡單,只要食材夠新鮮,不會不好吃。所以像冰淇淋店一樣,椰子雞火鍋也有明顯的
虹吸效應——想找到一家好吃的椰子雞店,最簡單的判據就是看這家有多少客人。
客人越多,食材的周轉就越快,而新鮮直接意味著好吃,又能吸引更多的食客。只要進入了這個循環,就很難踩雷。
我猜再過幾年,椰子雞店家們會不再迴避這道菜的來歷,門前排隊的食客們,也都會知道它是深圳的驕傲。
美食都是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築,深圳擺脫「美食荒漠」的帽子,肯定只是一個時間問題。其實我們這代人已經很少見證新食物的誕生,對於當今的深圳人來說,能陪著一座城市成長,見證文化生成的過程,真是一件很幸運的事啊。
本文經公眾號@企鵝吃喝指南 授權轉載。
作者 劉早上好,圖源 劉早上好,Cl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