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首家巧克力 觀光工廠可嘗鮮

2020-12-24 中國食品安全報

本報訊 林芸 日前,位於臺灣屏東萬巒的可茵山可可莊園發展為全臺首家巧克力觀光工廠,讓巧克力控體驗一場驚奇的巧克力生命之旅。

莊園負責人之一的林碧山表示,十幾年前就開始研究可可樹,一直想把可可帶入農村,以取代目前的檳榔,並希望大家吃到真正在地製成的巧克力。經過他的奔走及努力,終於有農民願意廢除檳榔園,改種可可,今年7月起,巧克力觀光工廠開始試營運,實現了可可夢的第一步。

在這裡,遊客可以撫摸可可苗及讓人驚奇的可可豆莢,看到可可不同階段的成長曆程,聞到可可豆烤烘時飄來的陣陣香氣,由導覽人員進行專業講說,可以參觀工廠中全面開放的巧克力製作過程,並現場嘗到生巧克力、各種製作完成的巧克力、巧克力冰、冷熱飲及下午茶等。

林碧山說,其實可可樹並不難種,屏東氣候及環境都非常適合。幾十年前曾有人種植成功,但因後制工作受阻,銷路也成問題,所以不易推廣。但這幾年在有心人士的研究下,向島外取經,訂做符合臺灣標準的機器,目前製作出來的巧克力品質,已可媲美國際水準。

此外,林碧山還鼓勵農民把檳榔樹轉作可可,莊園提供苗木,契約價格收購,農民不用擔心種出來的可可豆沒人要。

相關焦點

  • 臺灣桃園巧克力觀光工廠 不同的觀光體驗
    原標題:臺灣桃園巧克力觀光工廠 不同的觀光體驗   到巧克力共和國,不只認識巧克力、還能品嘗巧克力、吸收巧克力知識,成為巧克力達人,更多巧克力信息可上網搜尋「巧克力共和國.品嘗體驗DIY」!(孫志銓 攝)  桃園是個多元的觀光旅遊的縣市,不論是自然風景、漁港觀光、休閒農場、觀光工廠等,在桃園都能體驗的到,在每一個不同的旅遊型態,都有著屬於桃園獨特的觀光魅力。   巧克力可是全世界大家都喜愛的美食,似乎就像是一同語言,人人都會講、人人都了解,這種語言帶給大家幸福、甜蜜的獨特氛圍。
  • 臺灣十大美食觀光工廠
    2015年臺灣十大美食觀光工廠胃飽了腦子也漲見識全臺各地越來越多觀光工廠成立,全家大小一起到觀光工廠來個半日遊已成為時下新興的旅遊方式,這些觀光工廠提供生產流程公開、導覽講解、DIY體驗、互動活動甚至產品試吃試用,全臺各地越來越多觀光工廠成立,全家大小一起到觀光工廠來個半日遊已成為時下新興的旅遊方式,這些觀光工廠提供生產流程公開
  • 臺灣「觀光工廠」的秘密
    桃園的「巧克力共和國」就是一家遠近聞名的「觀光工廠」,圖為充滿造型創意的工廠外觀。 資料圖片  佼佼者各有絕活  2016年,接待遊客人次前十名的「觀光工廠」,依次為臺灣玻璃館、臺灣菸酒公司埔裡酒廠、臺灣優格餅乾學院、金車噶瑪蘭威士忌酒廠、白木屋品牌探索館、立康中草藥產業文化館、亞典果子工場、臺灣菸酒桃園觀光酒廠、雅聞魅力博覽館及臺鹽通霄觀光園區。
  • 臺灣最受歡迎的十大美食觀光工廠
    「電商」對於商業市場毫無疑問是一場前所未有的革命,而「體驗」式產品或業態的出現則不僅僅是單純的應對電商衝擊,更是消費者深層次的需求所激發的。」也位列臺灣最受歡迎10大美食觀光工廠之列,它們都以自身的製造文化為基準,設計和創意出不同的品牌故事,讓消費者同時體味著製造文化、歷史文化、專業知識,創意設計,享受「好吃又好玩」的假日旅行。
  • 臺灣「觀光工廠」製造產業觀光化創意分享
    臺灣「觀光工廠」的出現可一次性滿足消費者旅遊、觀光、購物、體驗的需求,它的本質是將製造產業觀光化,將「商業、旅遊業、製造業、文創產業」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形成新的產業鏈。最近,臺灣最受歡迎的十大美食「觀光工廠」更是以好吃又好玩的特點成為消費者和旅遊消費者節假日最願意去的地方。
  • 被逼出來的臺灣觀光工廠,其實也很精彩
    「觀光工廠」是一種將傳統工廠與觀光旅遊有機結合的新型工業旅遊景點,以工廠生產設施、生產流程、工人作業等工業生產風貌作為旅遊項目,配以相應的解說、導覽、DIY體驗等服務,讓遊客獲取觀光、休閒、科普、手工製作、購物等多元化體驗。
  • 【觀光工廠】臺灣觀光工廠這麼火的秘密:文化與工業的奇妙結合,倒閉老廠煥發新活力
    不過,與大陸工業旅遊發展不太順利相比,臺灣的觀光工廠,卻讓一批瀕臨倒閉的老字號重新煥發了活力,文化與工業生產的奇妙結合,給老工業企業注入了新的動能。觀光工廠結合「傳統再造」、「體驗經濟」、「藝文展演」等元素,再加上寓教於樂的活動,成為節假日臺灣全家出遊的熱門選擇。
  • 臺灣觀光工廠為什麼能火
    臺灣花蓮酒廠是一家集生產與觀光為一體的體驗式觀光酒廠。2016 年,接待遊客人次前十名的「觀光工廠」,依次為臺灣玻璃館、臺灣菸酒公司埔裡酒廠、臺灣優格餅乾學院、金車噶瑪蘭威士忌酒廠、白木屋品牌探索館、立康中草藥產業文化館、亞典果子工場、臺灣菸酒桃園觀光酒廠、雅聞魅力博覽館及臺鹽通霄觀光園區
  • 觀光工廠:臺灣工業重鎮桃園的別樣風景
    觀光工廠:臺灣工業重鎮桃園的別樣風景   新華網臺北9月29日電(記者何自力)「歡迎大陸遊客來桃園的觀光工廠,這裡有別樣的風景。」
  • 臺灣觀光工廠為什麼能這麼火
    臺灣,在經濟發展方面其實走得還是比較超前的,畢竟也曾躋身亞洲四小龍的行列。藍裕文化工業旅遊規劃設計部發現臺灣在產業旅遊(其實也叫工業旅遊)方面做得小而精,通過旅遊很好地復興了她的傳統行業,臺灣在農業觀光和工廠觀光方面有很多獨到的秘密值得我們學習。所以今天藍裕文化就為大家帶來臺灣觀光工廠的秘密。
  • 臺灣盛行的「觀光工廠」是怎樣的旅遊體驗?
    「觀光工廠」是近年開始在臺灣流行的旅遊項目,其結合「傳統再造」、「體驗經濟」、「藝文展演」等元素,再加上寓教於樂的活動,成為春節等節假日臺灣全家出遊的熱門選擇。「觀光工廠」是怎麼興起的,在臺灣有哪些「觀光工廠」值得一去?下面,就讓我們一起探索一下。   「觀光工廠」是怎麼興起的?
  • 【看世界】揭秘臺灣「觀光工廠」
    臺灣白木屋品牌探索館,打造了獨特的體驗廊道,有幸福下午茶、蛋糕藝術進行曲、巧克力流域、幸福花園等創意區域。打開臺灣「OpView社群口碑資料庫」就會發現,2016年以來島內網友們最認可的是有吃又有玩的食品類「觀光工廠」,其中又以甜食糕點佔比最高。除了好吃之外,許多工廠舉辦DIY活動讓大小朋友皆可遊玩,頗受好評。
  • 臺灣文創與娛樂觀光工廠項目商務考察
    此次商務行直接與臺灣同行交流、與文創觀光工廠傳統改造商家零距離接觸對接,學習臺灣文化創意園與觀光工廠、兒童樂園以及傳統改造、招商組合、營運及行銷之道
  • 臺灣工業旅遊(觀光工廠)概況
    觀光工廠其實就是當今的工業旅遊,臺灣人說的觀光工廠也就是產業旅遊,藍裕文化工業旅遊規劃設計部小編認為臺灣的翻譯還是比較正確的,小編在以前也曾闡述過這個觀點,工業旅遊其實翻譯成產業旅遊比較合適。世界的工業旅遊大概是源自歐洲英、法、德,轉入美日,進入臺灣,而今中國、俄羅斯等博採眾長,工業旅遊漸漸進入頂峰。下面我們進入正題,了解一下臺灣的工業旅遊概況。臺灣人眼中觀光工廠的緣起觀光工廠之源起可以追溯自十八世紀的英國,當時英國某座木器工廠開放予外人參觀,而成為當今普見於世界各國之觀光工廠的濫觴。
  • 【典型案例】臺灣盛行的「觀光工廠」是怎樣的旅遊體驗?
    臺灣「亞典密碼蛋糕館」。(圖片來自網絡)  由於時代及產業機構的變遷,臺灣許多工廠力求突破營運瓶頸,效仿已在歐美、日本蔚然成風的「觀光工廠」和日本的「工廠見學」,轉型為保有生產製造又開放廠區觀光的「觀光工廠」。每一家「觀光工廠」都擁有獨特的觀光主題,不僅呈現美化後的廠區環境,也提供產品製程參觀、文物展示、體驗設施等服務,是集「知性」與「休閒」於一身的新興旅遊景點。
  • 觀光工廠可以與哪幾種業態相結合,助力工業研學旅遊轉型?
    上期文章,我們介紹了工業研學的發展背景,並以觀光工廠為主要形式,研討了觀光工廠的特性及工業研學的開發要點。觀光工廠在傳統產品製程參觀的基礎上,強調展現產業知識、產業文化、休閒質感及企業文化。本文,我們通過臺灣「觀光工廠」系列案例,分析觀光工廠的開發要點,為觀光工廠的實踐研發提供可借鑑的意義。
  • 臺灣的觀光工廠這麼火你知道麼
    日本札幌的白色戀人巧克力工廠生產線  「觀光工廠」在臺灣  同樣是在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臺灣地區憑藉著代工模式和出口導向的政策,通過為先進地區的廠商代工建立了競爭優勢臺灣「襪子王觀光工廠」  由於時代及產業機構的變遷,臺灣許多工廠力求突破營運瓶頸,效仿已在歐美、日本蔚然成風的「觀光工廠」和日本的「工廠見學」,轉型為保有生產製造又開放廠區觀光的「觀光工廠」。
  • 臺灣觀光工廠教父黃信彰:將生活的小確幸書寫時代的大寫
    情懷,是臺灣的情調,遇上大陸的懷抱;創生,是帶著對土地慈悲與包容,回到「原點」。——黃信彰(臺灣觀光工廠教父)臺灣從南到北,看起來很小,實際上很大,每個地方都有著自己的故事。這些故事,都和「在地創生」有關。
  • 觀光工廠:工廠文創的案例解讀
    但是你感受過「觀光工廠」嗎? 「觀光工廠」 是近年開始在臺灣流行的旅遊項目,它的最大賣點是讓遊客親臨生產線現場,收穫身臨其境的互動效果。據統計,英國大約有1000家工廠開放給遊客參觀,美國則約有500多家觀光工廠。最早的荷蘭海尼根啤酒廠、英國Wedgewood瓷器廠、日本北海道白色戀人巧克力工廠,都是熱門的「觀光景點」,可以說是「觀光工廠」的先驅。
  • 觀光工廠」教父「黃信彰:臺灣商業觀光體驗之旅
    臺灣觀光工廠教父、肯默整合設計有限公司首席顧問黃信彰先生為大會做了精彩的主題演講。以下是演講實錄:    我是第一次來西安,在英國學博物館,來到臺灣失業了,因為臺灣沒有多長時間的歷史,當時我在英國念書,英國政府給了一個指令,所有英國的博物館必須朝著自負盈虧的方向走,我在英國學的是怎麼樣讓博物館活下來,我們學到了很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