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元宵節 老照片舊物件還原廈門民俗文化景象

2020-12-15 東南網廈門頻道

  觀音山花燈展。本報拍客綠葉

  上世紀30年代廈門街頭的「龍燈舞」。

  迷你版龜粿印僅比打火機稍大。

廈門晚報訊(記者龔小莞實習生陳含璐供圖/紫日)「袨服華妝著處逢,六街燈火鬧兒童」。今天正月十五元宵節,延續著新春佳節的熱鬧和喜慶,豐富有趣的活動和繽紛的花燈,吸引了眾多市民遊客。賞花燈、猜燈謎、吃湯圓,是廈門市民習慣了的過節方式,幼兒園的孩子們更是迫不及待,昨天就玩起了「鬧元宵」。

80年前老照片和清代龜粿印

珍貴藏品「講述」廈門人的元宵節

文/記者 龔小莞 實習生 陳含璐

供圖/紫日

廈門文史愛好者紫日最近從海外購回多張廈門老照片,其中有三張拍攝於上世紀30年代,生動反映了元宵節廈門的熱鬧景象。廈門人還有元宵節「乞龜」的習俗,「龜」就是龜粿,廈門市閩南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吳偉棟收藏的清代廈門民間使用的龜粿印,既有「巨無霸」也有「迷你版」。這些與元宵節有關的珍貴藏品,折射出廈門歷史悠久的元宵文化習俗。

【老照片】

再現元宵節熱鬧「龍燈舞」

紫日收藏的老照片,拍攝地是中山公園門口和中山路。從照片上可以看到,人們興高採烈地耍著龍燈,市民提著各式各樣的花燈遊街,或駐足觀賞,熱鬧非凡。

元宵節民間有耍龍燈的習俗,也稱為「舞龍」「龍燈舞」,從漢代開始流行。賞花燈更是元宵節的「重頭戲」。廈門文史專家彭一萬說,從正月十三開始,街上就能看到有小孩子提著花燈玩耍了。

花燈種類很多,比如走馬燈、蓮花燈、繡球燈、圓宮燈等,做法、材料也各不相同,有的用紙,有的用綢緞,有的用竹子,還有的用玻璃。其中最具特色的是走馬燈,亮燈後,映出輪軸上的剪紙等裝飾圖案,轉動起來十分引人注目,也最討小孩子喜歡。

除了點燈和吃湯圓,最熱鬧的是遊街活動。人們提著花燈走上街頭,稱為「遊燈河」。「遊燈河」的時候,街上還會有各種民間表演,引路人圍觀。寺廟或公園有猜燈謎活動,猜中了有糖果等小獎品。

元宵節也被當做七夕之外的另一個中國情人節。在封建社會,女孩子不能隨便出門,但是元宵節這一天,女孩子也可以外出賞燈,藉機與心上人相會。

【清代龜粿印】

「迷你版」比打火機略大

龜在中華傳統文化中有吉祥的象徵,元宵「乞龜」是閩臺民俗的主要表現形式之一,廈門也有元宵節「乞龜」的習俗,相聯繫的便是龜粿。

閩南人把米做的糕點叫「粿」,制糕點的木模子則叫粿印。龜粿印,就是制龜粿的龜形木模子,上面刻了龜圖案。龜粿的做法是先將浸泡過後的糯米研磨成米漿,倒入米袋綁緊壓幹去除水分,待半乾後拿出。緊接著加入紅花米攪拌成紅色,再加以揉搗。揉搗完成後,包入餡(一般為甜豆沙、花生、芝麻等)後放入龜粿印壓平印出,然後將紅龜粿背面抹油平放於蕉葉上,入籠炊熟。

彭一萬說,過去人們會到寺廟「乞龜」,意即乞求神龜賜福,民眾將「龜」乞回家中分而食之,寓意「呷平安」。第二年,乞到「龜」的民眾就要來寺廟還願,還「龜」的重量要比去年重。比如,今年把一個「龜」帶回家,明年就要還兩個。

廈門市閩南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吳偉棟收藏有清代廈門民間使用的龜粿印,高達48.5釐米,堪稱「巨無霸」;還有清末民初迷你版的龜粿印,高9.3釐米,只比普通打火機大一些。另外一個同樣是清代的粿印,四面都有圖案,其中也有龜圖案。

相關焦點

  • 走進青州民俗館 尋覓心底的鄉愁
    古井、算盤、吊票、稱杆、木紡機、小推車……走進青州市古城景區民俗館,一件件老物件、一組組銅雕、一個個老場景、一張張老照片,喚起人們留存心底的鄉愁記憶。每逢節假日,各地遊客總會青睞於此,到這裡品味曾經存在於我們生活、更存在於我們記憶中的濃鬱鄉愁,了解體驗青州民俗文化。民俗館立足青州地區豐厚的人文底蘊,以生活、生產、商貿、文娛為主題思路,將「風俗和古物」「展示和體驗」融入其中。
  • 刺桐舊時光 老照片喚起人們對泉州的記憶
    、民俗故事、海交史話、文化交流     上世紀70年代,泉州市區中山路人來人往,忙著採購元宵節物品。    為了讓市民了解上世紀的泉州,真實還原當時的風貌,今年的中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泉州海外交通博物館從老攝影家楊湘賢先生幾十年的攝影成果中,甄選了一部分泉州老照片在館裡展覽。這些老照片講述了泉州的城市變遷、民俗故事、海交史話以及泉州的文化遺產,讓大家一起走進膠片裡的刺桐故事。
  • 包頭舉辦老物件展 民俗體驗非遺展示扮靚美麗鄉村
    近日,以「青山記憶,歲月有痕」為主題的老物件、老照片展在包頭市青山區興勝鎮東達溝村民間美術館舉行,展覽從9月23日持續到10月31日。通過展覽,表現包頭市青山區六十年來的發展變化和老一輩青山人艱苦奮鬥、堅韌不拔、自強不息的生產生活狀態和精神面貌。
  • 視頻| 打卡「城隍廟風俗圖」,還原老上海民風民俗
    「鼓舞豫園——老城廂文化節」10月10日在豫園街道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啟幕,充滿海派味道的展演活動展現出老城廂變遷和現今美好的城市生活。   同日開放的《上海城隍廟風俗圖》創作文獻展成為不少市民遊客拍照打卡地。創作者王味之、初旖用細膩的畫面,還原了上海的民風民俗。一張張老照片、老物件,引來不少市民駐足。
  • 元宵節為什麼要賞花燈、吃湯圓?以元宵節為背景賞析傳統民俗文化
    元宵節為什麼要賞花燈、吃湯圓?以元宵節為背景賞析傳統民俗文化元宵節又被稱為上元節,是普天之下華夏子孫獨有的傳統節日之一。之所以稱其為「元宵」,是古人習慣性將正月稱為元月,而「宵」則是夜晚的意思。從漢武帝正月十五祭拜「太一」開始,後世之人就將正月十五元宵節,作為一個無比重要的節日不斷傳承。直到漢朝和魏晉時期之後,正月十五元宵節才被定為民俗節日。到了唐朝時期由於多種文化相互交流和碰撞,為了能夠區別其他「藩節」,正式通過立法確定了元宵節,隨著不斷發展逐漸成為民間習俗。
  • 上海有個傳統民俗文化展示村落,老物件種類繁多,堪稱民俗博物館
    然而它還是一個有著豐富的民俗文化的地方。今天要說的就是前幾天剛走訪過的上海江南三民文化村景區。這是一個有著豐富民俗文化展示的地方,老物件種類繁多,堪稱民俗博物館。見過用過這些老物件的人年齡應該都不小了,故而這裡也可以稱得上是一個暴露年齡的地方了。這裡的東西被戲稱為「爺爺用過的東西,父親知道的東西,兒孫不懂的東西」。收藏這些老物件非常有意義,既能傳承歷史文化,又能讓我們對崇明的特色民俗有深刻的了解。
  • 廈門老院子《閩南傳奇》秀 奏響民俗文化旅遊交響樂
    央廣網廈門11月29日消息(記者雅萍)11月28日上午,2016廈門首屆國際集美節「旅遊+」啟動儀式暨老院子景區南洋華僑尋根祭祖集美行在集美老院子民俗風情園盛大舉行,百餘名南洋華僑代表和當地民眾、師生代表共同參加了活動。當天下午,由華夏文旅集團斥巨資打造的實景演出《閩南傳奇》也在神遊華夏大劇院正式公演。
  • 別樣民俗,上元節放河燈
    元宵節當日,百花洲民俗館外,伴隨著曲藝匯演、非遺展演等活動,一群小學生將手中的祈福河燈輕輕放下,而遠處「乾隆」則帶著「夏雨荷」緩步而來。這些豐富多彩又極具歷史文化淵源的民俗活動吸引眾多市民圍觀。昨日,濟南民俗專家張繼平接受記者採訪,解釋了老濟南過元宵節的不同之處。
  • 江蘇儀徵市陽光社區:徵集老物件,回味舊時光
    揚州「真州府」和「儀徵大碼頭」首席攝影師周曉明2020年5月8日摘編微信公眾號《風物淮南第一州真州》平臺發布的信息:昨天,儀徵市真州鎮陽光社區發布通知:現面向社區居民朋友徵集老物件、老照片,共同挖掘陽光社區歷史人文底蘊。
  • 東區美食節 | 邂逅老物件,與一段舊時光久別重逢!
    東區美食節 | 邂逅老物件,與一段舊時光久別重逢!」都記錄著過去的印記與回憶他們的背後都有一段光陰的故事都藏著一段舊時光這些代表舊時光的「老物件」很好的保留了我們的記憶與過往最近新千絲路風情街夜市河湟文化展廳
  • 田陽縣2018年元宵節民俗文化巡遊活動
    田陽縣2018年元宵節民俗文化巡遊活動    元宵節,是春節後我們迎來的第一個傳統節日,在元宵節這一天,家人因為團圓而暖意融融。城市,因為燈火而璀璨奪目,在這溫馨的日子裡,我們一起來看看田陽縣2018年元宵節民俗文化巡遊活動到底有多熱鬧吧!歡度佳節笑顏開,日圓月圓人團圓,領導們祝大家平平安安,健健康康,開開心心,事事圓滿,元宵節快樂!
  • 元宵節為什麼要「鬧」?這樣的民俗文化真豐富!
    元宵節為什麼要「鬧」?這樣的民俗文化真豐富!中華民族傳承至今,流傳下來傳統習俗不計其數。但是每一項民俗節日都必不可少,因為它們都是蘊涵著我們古老民族的文化氣息。生活當中最為特別的年俗節日之一,除去春節之外,那就是元宵節啦。春節是一年之尾又是一年之初,而意味著辭舊迎新,而元宵節意味著整個春節的結束,為了慶祝,自然也是熱鬧非凡。那麼大家知道元宵節怎麼來的嗎?為什麼叫做「元宵」?為什麼叫做「鬧元宵」呢?且聽我一一道來。
  • 今天「過月飯」!孝感這些元宵節民俗文化你知道哪幾樣?
    弦管千家沸此宵花燈十裡正迢迢今天是正月十五元宵佳節日報君祝您和和美美、圓圓滿滿農曆正月十五是中國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古稱上元,其夜則稱元夜、元夕、元宵(古人稱夜為「宵」),民間稱作「月半」。楊店龍燈,孝感稱之為「楊店高龍」,已列為孝感市第二批及湖北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 莆田元宵節文化:民俗嘉年華 元宵似個長
    莆田的元宵節以其形式之繁、時間跨度之長、參與人數之多、輻射影響之廣而聞名全國,其熱鬧程度更賽春節。從正月初六到正月廿九,近一個月時間裡,「五裡不同風、十裡不同俗」,每天都有不同村莊、不同姓氏以不同形式鬧元宵,這些異彩紛呈的群眾文化則匯聚成獨具特色的莆陽元宵文化。地方的也是民族的,那麼,是何緣故促成莆仙大地每年這個時候上演如此蔚為大觀的「民俗嘉年華」?
  • 天津舉辦多種文化民俗展演活動歡慶元宵節
    農曆正月十三下午,天津市文化中心C型標誌廣場前鑼鼓喧天,一支支民俗展演隊伍吸引了周邊市民關注。陳塘女子大鼓隊隊員們英姿颯爽,鼓聲激昂、鼓點豪邁,敲響了新一年的幸福生活;踩高蹺、抖空竹、打腰鼓,這些平時難得一見的傳統民俗表演,同樣讓圍觀百姓們嘖嘖稱讚;泥人彩塑、捏麵人、吹糖畫,非遺傳承人們巧手製作的一個個生動形象,更是讓孩子們愛不釋手……這是由天津市文化和旅遊局、天津市北方演藝集團、中共天津市河西區委員會、河西區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讚美家鄉,歌唱祖國」元宵節大聯歡活動。
  • 廈門元宵民俗文化節昨日舉行 賞民俗搓湯圓
    熱鬧非凡的親子搓湯圓大賽,驚喜不斷的兩岸優秀民俗節目展演,更有趣味橫生的遊園活動……昨日,由廈門市委宣傳部、湖裡區委區政府共同舉辦的2016第十二屆廈門元宵民俗文化節,在五緣灣海天愛家——紅星美凱龍廣場熱鬧開啟。
  • 甘肅平涼農民藏「老物件」30年 建民間博物館享民俗文化
    甘肅平涼農民藏「老物件」30年 建民間博物館享民俗文化 2019-今年5月18日,王積稼在自家庭院建辦民間博物館開館,博物館分為名人傳記、中國教育考試制度、《讀者》、名人信札、莊浪地方文獻、收租院、莊浪民俗文物、美術畫報、「我與博物館」等板塊,收藏圖書1.5萬冊、檔案資料3000件、民俗文物4000件。2017年,王積稼著手修建博物館,今年5月18日,王積稼在自家庭院建辦民間博物館開館。
  • 銅川耀州一村民自建民俗博物館展示老物件
    你看,這裡都是農耕用的老物件,犁、耙、耱、碾、鍁、鋤等等應有盡有。"......3月24日,記者來到楊維耀自建的耀州區民俗博物館,看著一件件藏品,聽著他的介紹,記者眼前不由浮現出一一幅幅祖輩們生活的畫面。
  • 有人想把老照片修復還原膠片相機的質感 將它永久保留
    有人喜歡把數碼照片做舊,還原膠片相機的質感,有人想把老照片修復,想將它永久保留。最近,vivo和OPPO就相繼推出了老照片修復功能,趕在六一發也是極為應景,不少人開玩笑說,自己可以拿個手機去擺攤給人修老照片了。
  • 民俗文化節拉開虎山風景區「迎國慶 慶中秋」大幕
    屆時,景區將有六大主題活動精彩上演,包括大型民俗文化展、傳統民俗表演秀、曬秋農遊會、親子嘉年華、現金大獎挑戰賽、網紅遊戲憤怒小鳥真人版等,遊客可遊歷秀美金秋古北嶽,暢享豐盛民俗文化餐。在大型民俗文化展活動中,遊客可在黃金文化展覽館、珠算陳列館、囍文化博物館等13個民俗館內,觀賞漢朝木製燈飾品、陶製燈具飾品,清朝老婚書、老留聲機,民國時期老鐘錶、老收音機、老電話機等30000餘件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