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葉青酒和汾酒同產於山西汾陽杏花村汾酒廠,它以汾酒為底酒,保留了竹葉的特色,再添加砂仁、紫檀、當歸、陳皮、公丁香、零香、廣木香等十餘種名貴中藥材,並以冰糖、雪花白糖、蛋清等配伍精製陳釀而成,具有性平暖胃、舒肝益脾、活血補血、順氣除煩、消食生津等多種功效。
竹葉青酒遠在古代就享有盛譽。當時是以黃酒加竹葉合釀而成的配製酒。梁簡文帝蕭綱有"蘭羞薦俎,竹酒澄芳"的詩句,北周文學家庾信在《春日離合二首》詩中有:"三春竹葉酒,一曲昆雞弦"的佳句。
《水滸》中寫道:"西門慶說……那酒是個內臣送我的竹葉青"。可見,竹葉青,很早以前就成了宮廷御酒。現代的竹葉青酒用的是經過改進的配方,相傳,這一配方是明末清初的愛國者、著名醫學家,大書法家傅山先生設計並流傳至今的。傅山先生關心民間疾苦,精通醫道,他寓良藥於美酒,使竹葉青酒成為今天名冠全球的佳釀。
竹葉青酒具有酒體完整、協調勻稱,雖含有多種藥材香氣,但其中任何一種香氣成分均不吐露的特色,在全國配製酒類中獨樹一幟。其酒色澤金黃透明而微帶青碧,有汾酒和藥材浸液形成的獨特香氣,味道芳香醇厚,入口綿甜微苦,溫和,無刺激感,餘味無窮。
相傳在竹葉青酒的故鄉山西汾陽杏花村,很久以前就以盛產好酒名揚天下,當地幾乎是家家釀酒,為了招攬生意,凡釀酒之人也幾乎是家家都有固定的客戶,對這些固定的客戶提供上門服務。
一醉樓,是杏花村有名的酒家,生產各種檔次的酒,其中最為出名的就是至今仍大名鼎鼎的杏花村汾酒,那時還沒有竹葉青酒。
某年夏季的一天,一大早,一醉樓接到王大戶的話,要求天黑之前送去一壇好酒,於是吃罷早飯,一醉樓的兩個夥計便抬著一壇汾酒上路了,此時,烈日當空,萬裡無雲,熱不可當,路上行人很少,人們紛紛躲到陰涼之處避暑乘涼。
汾河支流文峪河上遊有一條小溪,深不過膝,味若甘泉,水流極緩,清澈見底,溪邊竹林成蔭,行人若入其間,頓覺涼爽無比,綠竹映入清水,宛若桃園勝境,買酒的王大戶家就住小溪對面,所以從一醉樓到王大戶家送酒須涉溪而過。二人抬酒至溪邊時,連熱帶累早已是大汗淋漓,氣喘籲籲。
大夥計忙對小夥計說:「師弟,咱在這兒歇歇腳吧。」巴不得趕快休息的小夥計立刻響應,說:」我聽師哥的。」於是二人找個穩妥之處放下酒罈,大夥計剛想下小溪喝幾口溪水,小夥計嘴饞,叫了聲師哥,咱整日裡守著大小好幾百罈子酒,師傅還沒讓咱喝過一次痛快酒,今天咱不如好好喝它一次。
小夥計說著,便指了指地上的酒罈。大夥計連忙搖頭,說這是給人家送的酒,咱怎麼能喝這個!還是喝幾口溪水,歇上一會兒,就趕快送酒去吧。說畢便逕自下溪喝水去了,這小夥計卻沒動,他琢磨來琢磨去,到底還是忍耐不住那壇酒的吸引力,加上又熱又渴,於是便動手輕輕地打開壇口的泥封,順手從身旁摘下幾片大竹葉當酒舀,無所顧忌地一口一口地喝了起來。
當大夥計帶著滿足的神情從溪邊返回時,看到師弟正在暢飲壇中美酒,不由大吃一驚,連說師弟,這可怎麼辦,這可怎麼辦?小夥計胸有成竹地一指長長的溪流,說師哥你也來喝幾口吧,一會兒咱就用它續滿罈子不就成了嗎。大夥計一看反正事已至此,喝就喝一點兒吧,於是也摘下幾片竹葉和小夥計一人一口喝起酒來。
二人不一會兒便不勝酒力,扔掉手中竹葉,在竹林中倒頭呼呼大睡。直睡到日頭西斜,因大夥計飲的少些,被一陣小風吹醒,想起剛才之事,忙叫醒師弟,商量如何搪塞此事。商量過後,二人便抬上酒罈,到小溪邊用手掬水,續滿了酒罈,但慌忙之中,他們二人誰也沒有發現被風吹進壇中的幾片竹葉。
二人又用溪水將壇口泥封糊弄一番,看著沒有什麼破綻時,在溪水中將手臉洗沐一回,方才抬著酒罈,到王大戶家去了。買酒的王大戶家並沒起什麼疑心,付完酒錢便送二人出門返回。
第二天正當二位夥計認為已經平安無事之時,誰知頭天要酒的王大戶親自登門,說是要找一醉樓的東家,說說酒的事情,小哥倆頓時嚇得面色大變,渾身哆嗦,以為偷喝酒之事已敗露。
誰知王大戶一見一醉樓的東家,便連連拱手稱謝,說昨日所送之酒,乃當世難得之好酒,平生從未有此好飲。今日拜訪,一者是為感謝掌柜所賜仙釀,二來向老掌柜在求數壇昨日之酒,不置可否。
一醉樓的東家聽完王大戶之言,一時不知所云,但又不好當面追問,只好客套一番,應承下來。送走王大戶後,便奇怪起來。看到師傅如此不解,大夥計老實,便上前將昨日偷喝酒之事對師傅坦白了。
誰知師傅聽完不怒反喜,大笑之後立即吩咐今天關門謝客,要兩個夥計依昨日之景如法炮製一番,從此,山西杏花村竹葉青酒便初見雛形。
經過數代人不斷品味、改進,今天的杏花村竹葉青酒,已成為古老中國酒文化的一朵奇葩。
*本文圖片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