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慶匝村:種植「馬蹄」讓貧困戶脫貧「馬不停蹄」

2021-01-11 廣州日報

記者今天在肇慶市德慶縣鳳村鎮採訪時了解到,近年來該鎮以鄉村振興戰略為引領,因地制宜深入推進脫貧攻堅工作,通過發展「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特色產業,變「輸血式」扶貧為「造血式」扶貧,真正實現產業致富、精準脫貧,使貧困戶真正做到脫貧不返貧。

在鳳村鎮匝村村,村民們正在馬蹄種植示範基地忙碌地採收馬蹄,田間地頭一派繁忙豐收的景象。村民們說,今年的馬蹄產量高、效益好,他們的種植熱情十分高漲。

村民歐水燕說:「我的田地裡早造種水稻,晚造種馬蹄,一年有兩次收入。工廠包收購馬蹄,產量高,比耕田的效益好。這裡有九分田地,算下來畝產馬蹄3000多斤,收購價是1.6元,經濟效益比價理想。」

村民梁木榮也說:「我的一畝兩分地收了6200斤馬蹄,很滿意。種植馬蹄只需施肥噴蟲,管理簡單,比較容易做。」

為了解決馬蹄銷售問題,駐村的中山市公安局扶貧工作隊引進嘉裕食品有限公司對村民種植出來的馬蹄實行保價回收,並且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的形式,帶動周邊9個鄉鎮發展馬蹄種植產業3000多畝,加工處理馬蹄4000多噸,年產馬蹄粉約400噸。同時,還為周邊村委會提供200個工作崗位。

在該公司上班的陸金容本是匝村村民。她說:「我在這裡工作很近很方便,中午回家照顧孫子。回家做完飯再回來上班,晚上回家,加班又不用很晚,工資有三千多元,夠家庭生活支出,生活過得還不錯。」

德慶縣嘉裕食品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溫文灝介紹說:「我們除了發展當地農民以及周邊的農戶種植馬蹄,還重點關注當地的貧困戶,優先提供技術支持和資金支持。在招聘員工時也優先招聘當地的貧困戶來公司工作,以此增加他們的收入。」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於敢勇 通訊員:謝東華、黎煒瑩、徐樟宇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於敢勇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蔡冬慶

相關焦點

  • 產業走進村 扶志斷窮根
    肇慶市德慶縣匝村去年貧困戶人均可支配收入16400元,為省定標準近兩倍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楊再睿 通訊員 李均陽 張水木天剛亮不久,貧困戶何金祥開始攪拌飼料,準備給肉鴿餵食;早起的貧困戶何水華,正在家裡的燒臘窯忙著製作燒臘,打算趕在中午飯點賣出……肇慶市德慶鳳村鎮匝村的清晨就這樣開啟
  • 息烽排杉村:貧困戶是這樣脫貧的
    在息烽縣小寨壩鎮排杉村辣椒種植基地,記者看到,工人們正在覆膜、打孔、插秧,忙著移栽辣椒苗,一派繁忙景象。在脫貧攻堅政策扶持下,排杉村於2018年3月成立了息烽桑宜種植專業合作社,採取「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生產經營模式,因地制宜發展高效經濟農作物,有效解決當地農村剩餘勞動力就近務工,帶動群眾增收致富。
  • 德慶扶貧腐竹成熱銷旅遊手信,帶動村民走上致富路
    2018年,肇慶市政協機關結對幫扶德慶縣回龍鎮昇平村以來,按照「念好脫貧經,唱響生態美,建成產業鏈,走上振興路」工作思路,探索出一條「黨建+扶貧+公司+合作社+新型經營主體+能人+基地+商標+旅遊」的特色扶貧新路子。
  • 脫貧攻堅|大櫻桃成勉縣繼光村貧困戶的「致富果」
    近日,勉縣勉陽街道辦繼光村的大櫻桃相繼成熟,綠油油的樹葉下掩映著一簇簇瑪瑙般的紅櫻桃,煞是喜人。繼光村屬丘陵地區,陽光充足,雨水豐沛,適宜櫻桃生長,該地農戶一直有種植櫻桃的習俗。
  • 陝西山陽縣:兩個村貧困戶坐上火箭去脫貧
    許多貧困戶認為政府在搞數字脫貧,脫貧措施不但造假,還挫傷了貧困戶致富奔小康的積極性。到底怎麼回事?記者於3月5日前往山陽縣調查採訪。在山陽縣漫川關鎮箭河村,貧困戶張吉兵告訴記者:「我家住箭河村五裡坡組,全家5口人,我2017年4月18日給村委會寫了貧困戶申請書,沒有想到2017年11月25日村幹部拿著貧困戶脫貧告知書讓我籤字,宣布我家脫貧了。
  • 過年中山萬人遊德慶
    原標題:過年中山萬人遊德慶  南方日報訊 (記者/羅麗娟 實習生/胡露)6日下午,德慶縣在中山市興中廣場舉行「中山萬人遊德慶過大年」啟動儀式。據悉,從當日起至春節期間,中山市將組織開展1萬名以上遊客到德慶旅遊「過大年」。中山市副市長譚培安,肇慶市政府副市長李天,以及中山、德慶兩地旅遊、文化部門負責人等參加了此次活動。
  • 脫貧了,貧困戶遞交入黨申請書
    一個多月前,廉江市石頸鎮白坭村的貧困戶李永珍向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在駐村幫扶工作隊的幫助下,昔日的貧困戶搖身一變,成了村裡有名的「養豬專業戶」——李永珍的脫貧逆襲,是「黨建帶扶貧、扶貧促黨建」帶來的神奇效果。在白坭村,還有許多類似的「脫貧故事」在田間地頭生動上演。廉江市石頸鎮白坭村的光伏項目與太陽能路燈。
  • 醴陵市明月鎮:發展芋頭種植產業,助力貧困戶脫貧
    紅網時刻7月4日訊(醴陵站記者 鄒瑤瑤 李晨頤)眼下正是芋頭種植的田間管理時期。在醴陵市明月鎮天華村的70畝芋頭種植基地裡,村民們正忙著除草、施肥、翻耕。長勢喜人的芋頭也讓大家憧憬著「錢袋子」鼓起來的那一刻。
  • 德化雷峰鎮為貧困戶「量身訂製」脫貧方案
    德化雷峰鎮以「黨支部+」推進脫貧攻堅為貧困戶「量身訂製」脫貧方案「以前只是零星種點淮山德化縣雷峰鎮焦溪村村民陳明溪是貧困戶,因愛人智力殘疾,自身發展能力不足,生活極為困難。「村黨支部幫我辦理小額信貸,並介紹我加入淮山合作社,今年我種的4畝淮山取得豐收,預計可獲得1.6萬元收入。」陳明溪微笑著說,「以前我們家人均年收入不到2000元,通過合作社的幫扶,今年人均收入5000元應該沒問題。」
  • 興華村:引進泰國青檸特色種植,持續發展產業鞏固脫貧成果
    發展產業是脫貧致富的致勝法寶,近年來,白山鎮興華村立足本村自然資源條件,引進了適合當地的泰國青檸新品種進行種植,給當地群眾又增加了一條增收的路子。白山鎮興華村是我縣2018年脫貧摘帽村,摘帽後的興華村通過加大產業發展力度,為群眾持續增收致富謀路子。
  • 【脫貧攻堅】化州楊梅低埇村實現全部貧困戶脫貧
    去年11月底,低埇村按貧困戶脫貧「8項要求」和貧困村脫貧「10項標準」實現了69戶貧困戶全部脫貧,低埇村也摘帽退出貧困村。同時,該定點扶貧村工作隊也被評為廣東省2016-2018年脫貧攻堅突出貢獻集體。打造堅強隊伍夯實扶貧基礎「人才是關鍵。」何央已經在當地負責扶貧工作5年了,深知扶貧工作最重要的是人。
  • 合作村的高山生態種植脫貧路
    越過一座座高山,三小時車程來到歇馬最偏遠的合作村。這裡,與興山、神農架接壤,山高路險,最高海拔2008米,一年有6個月是高寒天,被稱為襄陽的「西藏村」。曾經,「望天收」讓村裡人飽受貧困疾苦。村民們主要靠種植辣椒、菸葉和玉米,遇到連續陰雨季,菸葉減產,辣椒和玉米絕收,生活就沒了保障。2014年,合作村成為湖北文理學院定點扶貧村。
  • 駐村扶貧隊員李多:一心一意為貧困戶謀脫貧
    2018年,南方電網廣西來賓忻城供電局員工李多被派駐到廣西來賓市忻城縣紅渡鎮雷洞村,成為一名駐村扶貧隊員。兩年過去了,雷洞村黨支部書記卓錦富時常說,李多是來賓忻城供電局給雷洞村送的一份好「禮」。助力脫貧有李多「剛到村子裡時,就能明白村子為什麼那麼窮了,村民們都是在石頭縫裡求發展。」兩年過去了李多還是忘不了第一次進入村子時的場景。
  • 北山鄉:餘鋪村傾情幫扶貧困戶脫貧增收
    都昌縣北山鄉餘鋪村殘疾貧困戶邵水生以勤勞致富成為當地貧困戶自立自強典範。據了解,今年50歲的邵水生身材萎縮(駝背),妻子智殘。多年來,這對殘疾夫妻長年累月種田為生,發展和鞏固種養殖業,由於多種因素的影響,收入甚微。
  • 德令哈市貧困戶:從「被動」脫貧到「主動」致富
    在德令哈市柯魯柯鎮安康村,共有貧困戶7戶25人。精準扶貧離不開精神扶貧,德令哈市堅持扶貧與扶志相結合,針對不同原因致貧的貧困戶,市級領導帶頭進村入戶宣講,幫助他們掌握政策措施,引導貧困群眾革除陋習,用勤勞雙手創造美好生活,使「我要脫貧」成為貧困群眾的主流意識,提升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自覺性和主動意識。「我想脫貧!」貧困這頂帽子給代存忠家帶來了太大的負擔。
  • 韭菜莊鄉貧困戶免費領到脫貧種薯
    北槽碾村貧困戶龔三滿意地笑著說。出生於山老區清水河縣北堡鄉的祁有富,2016年創辦了內蒙古全豐薯業有限公司,公司擁有日光溫室大棚38座,專業從事脫毒馬鈴薯新品種的引進與推廣。在精準扶貧中,企業走「公司加農戶,產業帶富路」的路子,為貧困戶提供適合綠色、精品、高產、高效的馬鈴薯微型薯原原種,並與貧困戶籤訂了保底價收購合同,即到秋後在地裡連大帶小每斤最低5角5分錢收回,貧困戶每畝地可拿到2500元到3000元的錢。該公司繁育的種薯不僅服務本縣各鄉鎮,還服務周邊各旗縣以及山西、陝西、河北、甘肅和貴州的客戶。
  • 臨泉縣白廟鎮特色蔬菜種植補貼讓貧困戶脫貧有幹勁
    今年以來,精準扶貧進入攻堅期,臨泉縣白廟鎮通過各種方式幫助貧困戶拓寬增收渠道,過去,白廟鎮群眾傾向於種植傳統小麥玉米,一年下來,收入很少,白廟鎮通過特色蔬菜種植補貼政策鼓勵貧困戶進行特色蔬菜種植增收致富。
  • 種植黃蜀葵 打開脫貧路
    原標題:種植黃蜀葵 打開脫貧路本報記者 林春生「老伴兒,趁早把花送到村部去吧。 」8月20日9時許,樅陽縣鐵銅鄉新豐村村民何池寬的老伴,正催促他儘快將剛剛採摘好的黃蜀葵運走。 「作為一種中藥材,黃蜀葵的根、葉、花和種子都能入藥,以乾燥花瓣入藥,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等功效。
  • 一個都不能少|自貢大安貧困戶靠種植海椒脫貧 實現家門口穩定創收
    兩年多來,林振權一家靠種植海椒和務工實現脫貧,在家門口穩定創收。「我缺乏技術,外出務工創收比較困難,妻子在家中帶2個小孩上學。」林振權介紹,自己家庭因人口多,收入不高被納入貧困戶,日子過得舉步維艱。自從2017年下半年村裡落實大棚海椒種植項目後,林振權家不僅流轉了土地獲得了收入,其妻在家門口就獲得了基地務工崗位,到2018年核算年度收入,林振權家人均年收入達到5000元。
  • 遼寧省朝陽縣臺子鎮六家子村益母草有效帶動貧困戶增收脫貧
    (村民將收割後的益母草運送回藥材基地)7月14日,在遼寧省朝陽縣臺子鎮六家子村道地藥材加工有限公司,記者見到,村民們正在把剛剛從田裡收割的益母草,一車車運送回場地。已經切割好的益母草正在院內晾曬,有小型機械在不停地循環進行藥材翻動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