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地名的大陸情結:鄉愁的一種

2021-12-10 哈嘍臺灣

「作為寫在大地上的歷史,地名有著和生命一樣豐富和深刻的內涵。一個臺灣地名,就是一個歷史片段,就是一段耐人尋味的故事。它猶如陳年老酒,甘醇綿厚,愈久彌香,值得我餘生慢慢品味。」——《臺灣地名溯源》


冠以故鄉地名,以慰思鄉之情

康熙四十年(1701年)以後,閩南民眾開始大量遷到臺灣。雍正以後,廣東的客家人開始大批前往臺灣。在對臺灣南部土地的開發中,由於開發者大部分是無資力的佃農,因此以同宗族、同鄉組成村落,藉以有無相通、守望互助,由此形成地緣村和血緣村,其地名有著十分明顯的閩粵情結。

「地名文化作為臺灣地域獨特的文化外衣,在其形成過程中,不同程度地受到大陸的影響,這使得臺灣各地的地名文化中滲透著一股濃厚的大陸情結。」在陳名實看來,氤氳了深厚地域文化情結的臺灣地名,其中有歷史文化的積澱,有民族的感情,有地域的特徵,有生命的孕育。

在臺北的老城區,路名儼然就是一個中國大陸版圖的縮影,街道名大致是按照中國城市的東南西北位置去命名。


穿行在臺北的大街小巷,如同穿行在大陸的某個地方

大陸人到臺灣,總是感到非常親切,無論是語言文字、飲食習慣,還是風土人情,幾乎沒有什麼陌生和隔閡。而這其中,鄉鎮市街道的名稱也總會引起大陸人的興趣,因為它們大多以祖國大陸的省、市、縣的名稱和中國傳統文化所倡導的道德規範來命名。


打開臺北地圖,看著一個個古老社區的街巷名稱,你就可以發現廣州街、南寧街、昆明街、貴陽街、桂林路、梧州街、長沙街、康定路、內江街等等再熟悉不過的名字。而且還可以發現,這些地名多是西南、華中、華南的城市,它們彼此相鄰。這還只是一個縮影,臺北的其他社區莫不如是。穿行在臺北的大街小巷,就如同穿行在大陸的某個地方,很是有趣。除了這個,臺北市還有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四條大路,以及民族、民權、民生「三民路」。

臺北老街 臺北老街 

相對於臺北,南部高雄市的街道橫平豎直,棋盤格似的,其命名也有特色,從南到北依次為一心路、二聖路、三多路、四維路、五福路、六合路、七賢路、八德路、九如路、十全路。第一次到高雄,我看完地圖後,脫口而出「不如將『三多路』改成『三通路』」時,陪同我們的臺灣朋友不禁哈哈大笑。在臺灣,還有三條路是幾乎每一個地方都會有的,那就是「中華路」「中山路」和「中正路」,箇中原因,我想不難揣摩。

以福建「泉州」命名的地方超過10處


 臺灣的先民多是從大陸移居而來,這些先民在開發寶島的過程中,或是拿自己大陸原籍作為地名,以寄託對家鄉的思念之情;或是將肇基創業的人物作為地名,以表彰他們的功績。

 臺灣各地,以福建「泉州」命名的地方超過10處。直接稱「泉州」的在彰化縣的和美鄉,稱「泉州厝」的分別在苗慄的桌蘭鎮、臺北的淡水鎮、桃園的新屋鄉、臺中的清水鎮和大甲鎮。此外,南投竹山鎮有「泉州寮」,彰化伸港鄉有「泉州社」,雲林臺西鄉有「泉州村」,彰化線西鄉有「泉州裡」,臺北市有「泉州街」。福建的漳州人很早就有移居臺灣的,因此,寶島各處的地名也可以見到漳州的痕跡。臺北芝山巖源於漳州芝山,臺北圓山也源於漳州圓山。臺北林口鄉東林村有漳州寮,臺南有漳州裡。凡此種種,據說多達200多處。



    以鄭成功命名的地方隨處可見


鄭成功不僅被臺灣民眾認為是民族英雄,而且被他們奉若神明。為了紀念他,人們將他的名字和封號「延平郡王」作為地名和路名。像臺東縣有「成功鎮」,彰化、宜蘭、新竹、臺東分別有「成功裡」,臺中、彰化、澎湖和臺南有「成功村」,臺中縣烏日鄉有「成功嶺」,臺北、高雄和雲林等地方有「成功路」,花蓮市有「成功街」。



時過境遷,當年大陸移民到臺灣開墾、開發的事情早已成為歷史,但臺灣的一些地名還是留下了這段艱辛歷史的陳跡。如臺北「大稻埕」,其名源於當年漳州人在這裡種植水稻後開闢的一個大曬穀場。高雄原來的名字叫做「打狗」,當年漳州人光臨的時候,這裡還只是海邊的一塊蠻荒之地。漳州人從曬鹽開始在這裡定居開發,建立了鹽埕村,後來,又發展起了漁業、海運業和水產加工業。1920年,「打狗」改為「高雄」。當年移民披荊斬棘開墾、開發,離不開一些「領頭羊」,後人為了銘記他們的功勳,如宜蘭的蘇澳,是以最早到宜蘭開墾、開發的「始作俑者」蘇士尾的名字而得名的。

△△△△△

歡迎掃碼加入哈嘍臺灣官方微信群~

相關焦點

  • 臺灣地名的大陸情結,是鄉愁的一種
    ——《臺灣地名溯源》清代,部分閩粵人民由於生活所迫遷徙臺灣,他們十分思念家鄉,其安土重遷之情,表現在其移民地所建的新聚落,不少冠以故鄉閩粵兩省各府所轄的地名,形成冠籍地名(地緣村),如泉州厝、漳州厝、龍巖厝、福州厝、潮州裡、饒平厝等。
  • 原來臺灣有這麼多大陸情結的地名!
    這種積澱著海峽兩岸地緣信息的冠籍地名,是臺灣民眾對大陸家鄉的認同,他們認為在臺灣新開闢的聚落是家鄉的延伸與擴展。在臺灣,大陸移民以宗族血緣相互集結,形成聚落,並在聚居地名前加上本族姓氏,形成冠姓地名(血緣村)。例如,臺南縣的謝厝寮,迄今謝姓仍佔半數;六甲鄉的三姓寮,就是陳、黃、吳三姓移民所創建的。
  • 原來臺灣有這麼多大陸情結的地名!
    這種積澱著海峽兩岸地緣信息的冠籍地名,是臺灣民眾對大陸家鄉的認同,他們認為在臺灣新開闢的聚落是家鄉的延伸與擴展。在臺灣,大陸移民以宗族血緣相互集結,形成聚落,並在聚居地名前加上本族姓氏,形成冠姓地名(血緣村)。例如,臺南縣的謝厝寮,迄今謝姓仍佔半數;六甲鄉的三姓寮,就是陳、黃、吳三姓移民所創建的。
  • 臺灣地名的大陸情結:懂中國地理就不怕迷路
    每次到臺灣,他都會到處走一走,看一看各個縣市及各個街道、鄉村的地名,感受一下歷史文化氣息。他說:「通過對地名的溯源,可以看出臺灣地名不僅僅是當地城鄉的文化代號,還折射出臺灣的歷史印記。絕大多數地名,反映了大陸移民及其後代開發建設臺灣的歷史,及其所折射出中華民族的文化特徵。」
  • 臺灣地名的大陸情結:懂中國地理就不怕迷路
    每次到臺灣,他都會到處走一走,看一看各個縣市及各個街道、鄉村的地名,感受一下歷史文化氣息。他說:「通過對地名的溯源,可以看出臺灣地名不僅僅是當地城鄉的文化代號,還折射出臺灣的歷史印記。絕大多數地名,反映了大陸移民及其後代開發建設臺灣的歷史,及其所折射出中華民族的文化特徵。」
  • 「大陸是母親,臺灣是妻子」---余光中的鄉愁(圖)
    「從21歲負笈漂泊臺島,到小樓孤燈下懷鄉的呢喃,直到往來於兩岸間的探親、觀光、交流,縈繞在我心頭的仍舊是揮之不去的鄉愁。」談到作品中永恆的懷鄉情結和心路歷程時他說,「不過我慢慢意識到,我的鄉愁現應該是對包括地理、歷史和文化在內的整個中國的眷戀。」
  • 臺灣:地名習俗留下痕跡 「日本情結」仍在作怪
    10月25日是臺灣光復60周年紀念日。從1895年清政府籤訂《馬關條約》把臺灣割讓給日本,到1945年日本投降、臺灣光復,日本佔據臺灣整整50年。時至今日,在臺灣還有不少日本的痕跡。  地名、習慣的影響  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地名。臺北年輕人最愛去的西門町,一聽就知道其名字源於日本;高雄原名「打狗」,日據時代才改為現名。
  • 《鄉愁》:余光中,鄉愁是遠眺,我在臺灣,母親在大陸
    《鄉愁》:余光中,鄉愁是遠眺,我在臺灣,母親在大陸連接臺海最有名的詩,就是余光中的詩《鄉愁》,每到佳節倍思親,總會有人提起這首詩,簡單,直接,卻觸動了我們的心弦,那就是思念,深入骨髓的思念,我在臺灣,母親在大陸,這份思念,輕輕一碰,就淚如泉湧
  • 【佳作欣賞】臺灣情結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樣,從小就憧憬著寶島臺灣。究其緣由,是小學課本上學到的「臺灣日月潭」?是自小縈繞耳畔的《阿里山的姑娘》?是那曲膾炙人口的《冬季到臺北來看雨》?抑或是感動於余光中繾綣的鄉愁?這或許是許多人對於臺灣的第一印象,卻也不盡然。     我已然不記得最早聽到「臺灣」這個詞彙是什麼時候,或許是兒時那記憶模糊的「傳單」吧。
  • 剪不斷的懷鄉情結----高秉涵《鄉愁》賞析
    註:阿里山位於臺灣省嘉義市東75公裡,海拔2216米,是臺灣最高峰。於此遠眺,自覺大陸近在咫尺。     鄉愁,是一個永恆的話題。自古及今,關於鄉愁的優秀詩歌作品不勝枚舉。同樣,這首《鄉愁》的背後,也有這樣一位遊子。     1948年秋,甫滿13歲的高秉涵離開家鄉菏澤,逃難南方,幾經輾轉,歷盡艱辛,流落臺灣。後來,經過十餘年的努力求學,高秉涵考取了臺灣國防管理學院法律系。1963年畢業後通過法官考試,被派往金門擔任審判員。金門距離廈門不及10公裡,隔海即能望見大陸。
  • 60年鄉愁促落葉歸根 臺灣老兵"清明情結"感動現場
    圖片說明:臺灣老兵,《回家》紀實小說原型高秉涵臺灣老兵高秉涵的一席話引得現場一陣掌聲,這種落葉歸根的清明情結深深感動了與會人士。    今年已經76歲高齡的高秉涵老人在過去的20多年裡,陸續將57位同鄉的骨灰送回老家山東菏澤,說起自己和同鄉們的鄉愁,老人有著說不完的話。
  • 《鄉愁》:余光中,鄉愁是遠眺,我在臺灣,母親在大陸
    《鄉愁》:余光中,鄉愁是遠眺,我在臺灣,母親在大陸連接臺海最有名的詩,就是余光中的詩《鄉愁》,每到佳節倍思親,總會有人提起這首詩,簡單,直接,卻觸動了我們的心弦,那就是思念,深入骨髓的思念,我在臺灣,母親在大陸,這份思念,輕輕一碰,就淚如泉湧
  • 臺灣人的中華情結-搜狐新聞中心
    從1895年到1945年的50年中,臺灣同胞一直沒有停止反抗日本侵略者的鬥爭。在日本佔領臺灣期間,臺灣同胞較大規模地反抗日本侵略的武裝鬥爭有20多起。   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 臺灣人的中華情結-搜狐新聞中心
    從1895年到1945年的50年中,臺灣同胞一直沒有停止反抗日本侵略者的鬥爭。在日本佔領臺灣期間,臺灣同胞較大規模地反抗日本侵略的武裝鬥爭有20多起。   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 南陽地名裡,有鄉愁更有歷史文化記憶
    隨之而來的,就是我們念念不忘的鄉愁。與鄉愁最直接的關聯,則是我們出生和生活過的地方——來自哪個城市,住在哪個社區,門前是哪條街巷。因了地名,我們的思念變得具體,鄉愁才有枝可依。 地名不是簡單的一個名字,它記錄著城市的山川地理,反映著地方歷史的時代變遷,更承載著這片土地的歲月滄桑、蘊含著傳統文化的因子和信息。
  • 通訊:從鄉愁到定居 臺灣畫家吳立行的大陸十年
    通訊:從鄉愁到定居 臺灣畫家吳立行的大陸十年 2015-01-01 23:37:07   中新網天津1月1日電 題:從鄉愁到定居 臺灣畫家吳立行的大陸十年  記者 張道正  「第一次來大陸是在2004年,『大約在冬季』,主要是探親
  • 余光中:大陸是母親,臺灣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歐洲是外遇……
    」;他定居臺灣卻寫下了眾人傳誦的《鄉愁》。後又至廈門大學求學,再後來到臺灣大學讀書,直到畢業。30歲時,又赴美留學,獲得愛阿華大學藝術碩士學位。余光中的一生,除了青少年時期,大部分都是在臺灣度過的,且其作品也基本上都是在臺灣寫出,在臺灣出名。尤其是那篇《鄉愁》,可以說是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
  • 臺灣的地名
    最開始浮現的詞彙是另一個地名——「南投」,它們的名字如此接近,讓人覺得它們也許是被人們用同一種命名方法在相近的時間裡創造的。在臺灣,這種由原住民語言或者外來語言音譯而來的名字還有很多。比如臺灣的別名「福爾摩沙」(Formosa)就是如此得來。相傳葡萄牙人在地理大發現時代經過臺灣,驚嘆於島嶼之美,不禁大呼「Iiha Formosa」,即葡萄牙文中的「美麗之島」。
  • 余光中 | 斯人已逝 鄉愁常新
    1949年余光中隨家人 離開大陸去臺灣 臺灣和大陸長時間的隔絕 使余光中數十年沒有回過大陸
  • 廈臺淵源深厚 廈門地名臺灣情結由來已久
    採取臺灣元素命名地名,觀音山片區內臺北路等12條新路並非「首吃螃蟹」。早在上世紀90年代末,廈門便設立了臺灣街,並且由時任海協會會長的汪道涵親自題字;2005年,取意於「對臺的地緣、血緣、文緣、商緣、法緣」,鍾宅灣更名為可以更好體現閩臺關係及廈門對臺交流優勢的五緣灣;2006年,小嶝島上離金門最近的一條海邊道路也正式命名為望金路,帶動了小嶝的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