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是全國唯一不通鐵路的地區,青藏鐵路的建成將填補我國西部鐵路網中的空白,形成北京-蘭州-拉薩的運輸大動脈,成為西藏與內地聯繫的重要交通通道,將為西藏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提供原動力。
一 青藏鐵路建成運營後,應利用這一運量大、運價低的運輸大動脈,充分發揮西藏自有的特色和優勢,全面加快農牧業、旅遊業、礦產採選業、藏醫藥製造業等產業的發展
1 調整農牧區產業結構,加大特色農牧產品開發利用力度,推進特色農牧業加快發展,努力增加農牧民收入
經過40多年的發展,西藏農牧區溫飽問題已基本得到解決,但由於西藏農牧區經濟結構相對單一,生產方式粗放,農牧民增收渠道狹窄,到2000年,人均收入處於全國倒數第一位。為此,西藏地區在追求農牧區經濟規模擴張的同時,應儘快增加200萬農牧民的非實物性總量和單位收入,發展特色農牧產業,加快農牧區經濟產業化進程,是廣大農牧民增收致富的一條重要途徑,也是當務之急。
犛牛和青稞是西藏農牧區兩大獨有的優勢資源,具有巨大的開發潛力和市場前景。目前,西藏全區犛牛存欄數400多萬頭,多為乳肉役兼用型,但出欄率很低,牧區一般為6.6%-8.2%,農區在10%-20%之間。據初步計算,如出欄率每提高一個百分點,農牧民年人均就可增加收入80元,具有很大的潛力。
青稞是西藏的傳統糧食作物。2002年,全區青稞播種面積近200萬畝,產量佔當年全區糧食總產量60%以上;青稞消費除藏族同胞口糧之用外,家庭釀製青稞酒需求量大,每個家庭每年釀酒所消耗的青稞在120公斤左右。青稞富含β葡聚糖和纖維,對於降低人體血脂和膽固醇、促進消化吸收,作用顯著,具有明顯的營養和保健作用,因此青稞作為「綠色」食品極具開發價值和市場前景。
2 充分利用青藏鐵路建成運營的歷史性機遇,發揮高原特有的自然、人文旅遊資源優勢,加快旅遊業發展,力爭用5-8年時間使旅遊業成為西藏的支柱產業
西藏旅遊資源十分豐富獨特,經過10多年的快速發展,到2002年,旅遊總收入達9.7億元,相當於全區GDP的6.3%,但交通不便和高昂的旅行費用也越來越成為制約西藏旅遊業加快發展的瓶頸。可以預計,青藏鐵路建成後,沿線乃至全區的旅遊,將會有更大發展;同時,西藏的旅遊客源結構將發生重要變化,大眾旅遊將成為西藏旅遊的主體。
3 西藏的礦產資源具有巨大的潛力,但需全面加強礦產資源的前期工作,礦產資源的開發應廣泛吸引各類社會資本的參與,側重於優勢、短缺類礦種的開發利用,並注重對生態環境的保護
西藏具有良好的成礦地質條件,礦種齊全、分布廣泛,資源豐富,開發潛力大。青藏鐵路在西藏境內自北向南穿越了班公錯-怒江成礦帶和岡底斯-念青唐古拉成礦帶,主要礦產有銅、鉻、鐵、銻、礦泉水、地熱、湖鹽等,多屬國家緊缺的礦產,且規模大、質量好。目前,採礦業增加值約佔工業增加值的20%,但由於投入不足,前期勘探與評價工作較差,運輸成本高,礦產資源優勢尚未得到充分發揮。
4 西藏是藏醫藥的故鄉,藏醫藥已越來越為國內外關注,市場需求正在擴大,預示著藏醫藥產業發展的巨大潛力
藏醫藥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藏醫藥從過去的小作坊生產開始轉向工業化生產,其獨特的療效正逐步被接受。但企業規模小,無新品持續上市;資源家底不清,投入不足,體制不順,後繼乏人等問題困擾著藏醫藥的發展。
二 為促進和保障上述四大特色優勢產業在青藏鐵路建成後能夠實現快速、可持續發展,需要爭取一系列相關政策和措施
1 制訂西藏發展總體規劃,包括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戰略規劃、區域發展規劃、城鎮規劃
建議中央安排財政專項撥款,儘快啟動「西藏發展總體規劃」編制工作,實現包括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戰略總體規劃、區域發展總體規劃、城鎮總體規劃的「三規一統」。在總體規劃下,統籌協調各部門的援藏項目。可先期以首府拉薩市為試點開展該項工作。
2 城鎮發展需要將產業發展、農牧區剩餘勞動力轉移、城鎮區域環境承載力、城鎮建設風格綜合起來考慮
西藏是我國城鎮化水平最低的地區,城鎮化率僅19%。今後,城鎮化的發展應以拉薩、日喀則、山南、那曲、林芝等地為重點,不僅要完善這些城鎮的基礎設施,而且要儘快改善其區域建設環境。因此,建議中央對澤當、八一和那曲3鎮撤鎮設市(縣級),促使形成具有10萬人左右的區域性經濟中心城市;在青藏鐵路建成後,儘快啟動建設拉薩-日喀則的鐵路,為日喀則建成15-20萬人口的地級市創造條件;同時,鐵路向東延伸到八一鎮、向南延伸到澤當鎮,通過中心城市和交通運輸網絡,構筑西藏經濟核心區的基本骨架。
近年來,西藏流動人口規模增加迅速,城鎮化率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是外來人口數量增大的結果。由於西藏生態環境容量有限,城市規模不宜過大,如拉薩城市發展較合理的常住人口規模應為40-50萬人。建議加強對流動人口轉變為西藏常住人口的管理,為西藏當地農牧民向城鎮轉移留有一定餘地。
西藏傳統聚落具有鮮明的藏文化特色,城鎮的整體景觀與建築風格已成為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成為旅遊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在城鎮建設中對藏文化的保護沒有給予應有的重視,城市風貌越來越與內地城鎮趨同。建議今後在城鎮規劃建設中,除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外,還要進行城鎮布局景觀和建築風格的評價。
3 交通設施建設需要緊緊與特色優勢產業的成長相配合,青藏鐵路全線完工運營後,應儘快規劃、建設鐵路向西、向東的延伸並完成整個交通運輸網絡的配套
從發展的內在需求看,未來應進一步修建通達邊境地區的鐵路和沿邊鐵路;公路布局應進行必要的調整,加強公路幹線網建設與完善,提高公路的抗災能力、技術等級和瀝青路面鋪裝率,與旅遊景點、礦產開發相銜接;加強綜合運輸體系建設,以青藏鐵路建設和國道公路改造為重點,以拉薩為中心,航空、管道運輸協調發展,逐步形成四通八達、安全暢通的綜合運輸體系;此外,拉薩柳梧新區和西城區的開發建設,要充分考慮客貨流集疏、運輸方式之間、場站之間的綜合交通運輸樞紐布局與建設。
4 西藏能源開發的發展方向主要是水能、高熱值化石能源對低熱值生物質能源的替代以及太陽能、風能等新能源在邊遠農牧區的開發與推廣
目前,全區能源生產消費的基本格局是現代常規能源與傳統生物質能源並存。建議:水電繼續作為電力生產的主角,進一步加快、加大水電的開發進程與規模,力爭全區到2010年電力裝機容量達到80萬千瓦,藏中電網與林芝電網併網;隨著成品油、石油液化氣運輸成本的進一步降低,部分需要油料為原料或動力的產業發展具有可行性,同時應積極推進石油液化氣進入交通幹線沿線城鎮與鄉村的家庭消費,替代並減少對生物質能源的消耗;從柴達木盆地向西藏腹心區大規模輸入低硫高熱值煤炭,並在拉薩、日喀則等城鎮轉換為水煤漿,如能建設格爾木-拉薩天然氣管道,則天然氣電站與城市供熱系統建設將更具經濟可行性;在開發大中型水電資源的同時,農牧區小水電資源、太陽能、風能等也應得到開發,在國家的支持下,使邊遠農牧區的農牧民能更多地用上電。
5 西藏的生態環境保護具有全國與全球意義,是西藏實現可持續發展與加快特色優勢產業發展的重要前提與基本條件,青藏鐵路建成運營後應進一步加強生態環境的保護
鑑於西藏特殊的自然環境和脆弱的生態系統,在西藏所有的開發性活動中,應嚴格實行環境評價制度,實行環境保護一票否決制;建議國家對西藏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所做出的貢獻給予生態補償,加大生態環境恢復和重建的財政專項補貼和財政專項投資;在重大土石方工程(如公路、電站等)建設項目中,應包括生態環境保護與恢復的投資;為有效保護西藏獨特的生物區系,要嚴格控制活體生物入藏,建立外來物種引進的評估機制,防止外來生物入侵,必要時應在各個進藏交通樞紐設立活體生物監控點,進行檢驗檢疫;考慮到不同區域、不同時段農牧民生活能源的消費需求,建議因地制宜,加強速生薪炭林基地的培育和建設。
6 西藏的教育基礎性地位十分突出,需要確立合理的教育發展目標,調整結構,合理配置教育資源,切實加強義務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高等教育應走聯合發展的道路,加大教育援藏工作的力度
經過40多年的發展和內地支持,西藏與全國一樣,人才總量的供不應求狀況已得到較大的緩解,但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對此,建議特別關注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把智力援藏和教育援藏工作擺在援藏工作「重中之重」的戰略地位,本著「援藏先援教,發展先育人」的原則,保持和強化西藏教育現有發展優勢,開發利用區內、區外和國際三個人才市場和三種教育資源,逐步進行從物質支持為主到智力支持為主的轉變,逐步進行從外部援助為主向自力更生為主的轉變,使科教興藏戰略進一步得到落實;把基礎教育尤其是農牧區普及義務教育擺在發展西藏教育事業「重中之重」的戰略地位,從根本上解決廣大農牧民文化素質偏低、參與程度不高和自助能力較差的問題,全力以赴完成在2007年達到「兩基」的攻堅任務;以青藏鐵路等若干重點基礎建設為契機,以就業和創業需求為導向,注重職業技術教育,把發展西藏職業技術教育作為解決廣大農牧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徑;重視西藏高級人才供求狀況的新變化,調整高等教育的結構,提高辦學水平,走多種形式的聯合辦學之路,與內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教學、科研領域廣泛合作,如聯合培養研究生,聘請優秀師資進藏短期講學和長期工作,並注重本科層次和理工科類型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加強人力資源的能力建設,對廣大農牧民轉崗、分流和現有人才重新就業進行針對性的職業技能再培訓工作,以增強其就業能力。
7 西藏科技工作要本著應用研究與引進推廣為主的原則,進一步增加投入,增強科技援藏工作和科技合作的力度,並充分利用好已有的科技成果
由於歷史原因,和全國其它地區相比,西藏的科技工作仍處在較為落後的狀況。要在較短時期內徹底改變這一狀況也是不現實的,但從實際需要和可能出發,完全可以在較大程度上縮小與西部其它地區科技發展水平的差距。建議主要抓好以下幾個方面工作:增加科技投入,特別是促進科技發展的專項投入,在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中考慮西藏科技發展的需求,制訂重點項目;增加內地科技專家掛職援藏力度,對這些專家給予國家援藏幹部同等待遇;加強和內地科研院所合作,培養和提高西藏科技人員的素質和研發能力;聘請關心和支持西藏發展的高層次專家擔任政府科技顧問,參與科技發展規劃的制定以及科技與建設項目的評估、諮詢等工作;充分利用科研院所、大專院校多年來科學考察研究和技術研發的已有成果。
本文為諮詢建議摘要。諮詢組成員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孫鴻烈、鄭度、童慶禧、陳運泰、李德仁,研究員: 何希吾、成升魁、李新玉、曾天山、樊 傑、牛亞菲、趙建安、陳敏建、張文嘗,教授:唐 亞,副研究員:劉峰松、劉春傑,高工:馮雪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