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山縣400億的教訓:凱恩斯的辦法適用於蕭條,而非脫貧。
文 / 巴九靈
貴州有一個人口不到40萬的縣城,名叫獨山縣。縣城雖小,最近卻因為一座「天下第一水司樓」,吸引了眾多關注。
從航拍來看,這座樓儘管爛尾了,但是依然氣勢磅礴,華麗的廢墟,頗有點像遊戲裡終極Boss之所在。事實上,獨山縣不但花了2億建這座大樓,還有其他一系列的配套建築,如今債務積重難返,達到400億元之巨。
據說,建造這一系列的人工景觀,是為了打造奇觀景點,讓獨山縣「旅遊脫貧」。但是錢花出去了,遊客卻沒有來,反而讓當地背負上了巨額的債務。
其實,從經濟學角度去看這件事,並非不「合理」,為什麼呢?
01、楚王的弓箭,到底丟了嗎?
先講一個2000年前的故事吧。
楚王出遊,亡弓,左右請求之。王曰:「止,楚王失弓,楚人得之,又何求之!」孔子聞之,惜乎其不大也,不曰人遺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也。
楚王出去玩,丟了一把弓,但也許是當時心情高興,便說:反正左右落在楚人手裡,不找了!
孔子聽到後說:何必說楚人?直接說有人丟了,有人得了不更好麼!
基礎建設也是這樣,一開始不要去想到底誰賺了,誰虧了——因為無論誰賺了,誰虧了,都是在這個體系內,都是要消費或者投資出去的。甚至很多時候,生產者、消費者包括投資者,都體現在同一個人身上。所以就是「有人投資了,有人生產了,有人消費了」。
通過「大基建」來拉動地方經濟,一直都是一劑屢試不爽的良藥。通過基礎設施建設,將大量的資金撒向民間,帶動民間經濟的發展,同時基礎設施建設本身也不會浪費,可以發揮交通、旅遊、招商等等作用。
而它背後的道理,有點像是凱恩斯的「挖坑理論」。在上世紀三十年代的大蕭條時期,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提出,想對抗蕭條,政府要敢於花錢,寧願僱人在大街上挖坑再填上,也要行動起來,通過這種方式來讓經濟「流動起來」,最終振興經濟。
簡單來說,就是投資100塊錢,這100塊錢會到某個人的口袋裡,他會存一部分,但也一定會花一部分,而花的部分又會到另外一個人的口袋裡……於是循環往復,這100塊錢流通所帶來的總消費,就可能遠遠大於100塊錢等價的物品。
而消費則對應著生產,也就是這100塊錢,同時刺激社會生產出了大於100塊的商品。
如果政府投資100塊錢挖坑,這些工人拿到錢,也會去消費,盤活了麵包店,麵包店有了錢,就會僱傭其他的工人,然後其他的工人也有了錢去買衣服、買車、看電影……最後整個經濟盤活了,政府收的稅也多了,投資的這100塊錢也回來了。
這就是挖坑理論背後的邏輯。如果按照這個邏輯來推演,似乎只要建了,不管建成建不成,建成之後有沒有作用,當地的經濟都應該有巨大的發展才對。然而,現實並不是這樣的。
至少我們看到,在獨山縣,它就失效了。
02、為什麼這一套邏輯,在獨山縣失效了?
我們要知道,凱恩斯的觀點自有其適用的場合和條件,而悲劇的是——獨山縣,恰恰都不具備。
首先,凱恩斯提出這個觀點的時候,正值大蕭條,很多人都無所事事,也就是有大量勞動力是閒置的,很多人的專業技能也根本發揮不出來。此時政府給老百姓多少找點事情幹,哪怕是無意義的,也是變相地把錢發下去了。
有了這點基本的錢在社會內流通,很多人都有資本來發揮自己的特長,商業也就慢慢復甦了,而更多的人會發現自己有報酬更高的職業,就會離開挖坑,去做自己更擅長的事情。
但是,如果一個社會人人都已經接近滿載了,這時再投資,能起的作用就沒那麼大了,甚至可能還是負效果。因為再投資無非意味著讓一些人放棄自己的本職工作去挖坑,這時其實就沒什么正面的效應了。
這在經濟學上,稱為「擠出效應」——相當於政府的投資把私人的投資擠掉了,白白把錢浪費在這個工程上。此時,挖坑這項工作就佔用了真正有意義的工作的時間。
比如說,有人本來有個小生意做,現在一看挖坑給錢,就放棄小生意來挖坑,其實是對社會生產力的浪費——畢竟挖坑不創造任何真正的價值。
其次,凱恩斯的政策是普惠的。它的核心是通過政府投資,讓很多手裡沒有流動性資金的人,能夠獲得生產和生活的資金,從而「盤活」了和這些人生活生產相關的、實實在在創造社會財富的產業。
這其實有點像注資一家企業,解決數家企業之間三角債一樣。
但是貴州並不是一個失業大省,在獨山縣建立的這些「奇觀」,本地能夠真正參與進來施工的非常有限,大都還是用外地乃至於外省的施工隊。這樣一來,建設過程中的支出大頭,並沒有落入當地人的手裡,那麼「盤活」產業自然也只能停留在紙面上。
離開了這兩個前提,去機械地搬運凱恩斯當初的結論,是非常有害的。獨山縣的爛尾「奇觀」,就是一個教訓。
凱恩斯的理論是針對蕭條,而非貧困的。大基建的做法在東部地區會更加管用,因為東部地區經過了數十年的高速發展之後,已經擁有了很大的消費潛力,大基建只是把這些潛力充分發掘出來,成為了真正的購買力。
而顯然,在西部地區,情況並不是這樣的。
03、西部脫貧
2019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Banerjee,寫過多篇關於貧困的經濟學著作,其核心思想就是:對於貧困地區的脫貧致富,是一個潤物細無聲的過程,很難通過單一的手段來解決。
我們可以把貧困地區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針對極端貧困的人口和地區,人們往往已經處在非常貧困的狀態很長時間了,而長期處在「缺乏」的狀態,會降低人的兩種能力:做出長遠規劃的能力和自我控制的能力。
所以在這個階段扶貧,最適合的方法是直接提供固定用途的物品從而緩解救助對象的燃眉之急,然後慢慢增加他們的認知帶寬和長遠規劃的能力。
而到了第二個階段,這個時候貧困戶的基本生存問題已經得到了解決,但他們往往面臨嚴峻的現金流問題,會選擇拆東牆補西牆的方法,後果就是,兩邊的牆都不牢靠了。
對這個階段,可以以各種靈活的金融工具為依託,給他們提供資金上的周轉,幫助貧困戶提升「跨期選擇」的能力——通俗地說,就是人們進行長期規劃的能力。
而第三個階段,才是用產業政策,定向扶持的方式,給當地一個可持續的、有上升空間的、可以和更大的區域經濟相結合的財源——這個財源可以是當地特產,可以是旅遊,可以是其他。但是前提是這個產業一定是可持續的,而非「只要投資建起來」就可以的政績工程。
反過來再看獨山縣,問題就很明顯了。獨山縣上來就直接用各種產業政策來刷政績,忽略了前兩個階段的基礎工作,而刷出來的政績又無法推動當地的可持續經濟發展——所以到現在債臺高築,只留下一座座雄偉的「奇觀」,被後人評說也就不足為奇了。
作者 | 司馬懿| 當值編輯 | 楊帥
責任編輯 | 何夢飛| 主編 | 鄭媛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