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僅16.3萬人的農業小縣丹稜,2012年農村人均純收入達到8332元,水果產業功不可沒。「丹稜桔橙」地標品牌的成功申報,極大地提升了丹稜水果的對外形象;綠色防控、有機栽培極大地提升了「丹稜水果」的內在品質;專業合作社及聯合社的建立,果農抱團發展,讓農民實現「產、供、銷」一條龍;同時,以水果種植為基礎元素的鄉村旅遊方興未艾。蓬勃發展的水果產業,真正託起了丹稜農民的增收致富夢。
桔橙產業獨佔鰲頭
根據獨特的地理條件、土壤條件和氣候條件,該縣確立在農村逐步調整以糧油作物為主的農村產業結構,發展水果產業。
為提高種果效益,促進水果生產的發展,上世紀90年代末期,縣農林局果樹專家帶頭引入雜柑進行區試,篩選出以「不知火」為首的雜柑品種,於21世紀初在全縣推廣。為促進這一工作的開展,縣委、政府決定打造全國優質「不知火」基地,再促該縣水果生產發展,並首次採用獎勵手段,規定凡成片高換或栽植5畝以上「不知火」品種的農戶,給予現金獎勵。
2012年,縣農林局在全縣範圍內開展「不知火」種植技術大比武活動,吸引了全縣上百戶農民參加,劉升全、趙澤如、歐萬友等果農脫穎而出,其中一等獎得主獲獎金8000元。經過評選,8戶「不知火」果農入圍總決賽,其批量產品每公斤銷售價格達到了20元,由專業合社經過五道程序選擇的「精選果」,每公斤售價更是高達60元,產品遠銷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農戶的經濟效益普遍得到較大的提升。今年,該縣又在成都成功舉辦了首屆丹稜桔橙「不知火」品牌推介會,使丹稜桔橙真正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種植桔橙類水果讓老百姓嘗到了甜頭,2013年全縣桔橙類水果將實現產量2億公斤以上,實現產值5億元以上。
農旅相融,果裡果外都是錢
炎熱夏季吃什麼?丹稜縣瞄準市場商機,及時調整結構,以巨峰葡萄為主的伏季水果異軍突起。
截至目前,全縣葡萄種植總面積達到43000餘畝,壩區種植面積仍在繼續擴大,品種已經由單一的巨峰逐步發展到了美人指、夏黑、紅提、紫提等,栽培技術方面已經由露天栽培逐步走向避雨設施栽培,以楊場鎮、仁美鎮為主的葡萄設施栽培面積正在逐步擴大。
連續三年,丹稜伏季水果葡萄的產值已超過億元大關,葡萄已經成為丹稜縣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成為壯大縣域經濟的重要支撐。
張場鎮以龍泉、萬年、峨山等村為核心建起了萬畝核桃產業園;丹稜鎮、雙橋鎮建起了3萬畝以上油桃生產基地;順龍鄉山區、石橋鄉山區分別建起了3000多畝的脆紅李基地和5000多畝的枇杷基地。
丹稜縣水果產業的迅猛發展,不僅為果農帶來了不菲的經濟收入,更為丹稜奠定了良好的生態基礎。
丹稜縣藉助良好生態,實施「以遊為主,統籌城鄉」戰略,通過賞花、水果採摘、果樹認養等方式,使農業生產過程變為了旅遊元素,使農業生產成果變為了旅遊商品,有效促進了農業向旅遊業的轉變。
農旅相融,不僅大大提高了農業生產的附加值,更成功實現了當地農民向三產經營者和從業者的轉變。目前,該縣已實現農民向三產經營者和從業者轉變2760人,有力促進了縣域經濟社會發展和農民增收致富。
劉敬宗 本報記者 李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