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紀冰川遺蹟在赤峰

2020-12-13 風瞬

300萬年前,地球經歷了第四紀冰川的洗禮,那時的赤峰是一片被冰雪覆蓋的地方。大約1萬年前,冰雪逐漸融化,巨型的猛獁象和披毛犀開始在這裡活動。約8000年以前,猛獁象、披毛犀已經在赤峰滅絕。由於1萬年前冰川剛剛過去,它們還可以在這裡生存,但是隨著氣候變化,這裡已經不適於它們生存……

第四紀除了發生冰川活動外,還是人類誕生的時期。人類在幼年時期,便遭遇了多次冰河期,冰河期除了發育了冰川遺蹟外,還孕育發展了人類。冰河期是全球氣候變冷的產物,而氣候長時期變冷便構成冰河期。第四紀冰期一次比一次乾冷,人類生存的環境雖然一天比一天惡劣,但是人類卻一天比一天聰明、進化。可以說,冰河期造就了人類。其實,冰河期不僅造就了人類,還造就了諸多令人嘆為觀止的自然景觀。

鎮海珠

每每在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時,都會想要知道,大自然是怎樣的一個存在,又是如何繪出這樣一個用現代科技無法複製粘貼出來的美麗景象。

冰川遺蹟的發現

在赤峰這片九萬平方公裡土地上的崇山峻岭中,第四紀以來數次冰期的冰川活動,給這裡留下了無數冰川遺蹟。冰臼這個「世界奇觀」,多少年來,一直默默地躺在那裡,沒有一雙慧眼去認識它。然而,時光的歲月走到1997年10月,才有了轉機。

石甬峰

巴林左旗水泥廠化驗員任久奎在工作之餘,順手拿一張1997年9月28日《中國環境報》瀏覽,一組照片和一行大字號的標題吸引了他:國內罕見的冰臼群。這篇報導拉動了他兒時的記憶之弦,也解決了他兒時的迷惑。20 年前,他曾在生產隊放馬。他將馬趕到平頂山下,生性好動的他便向山頂爬去。他在山頂轉時,發現了好玩的東西:山頂上有石盆子,裡面盛滿了雨水,他脫光衣服跳進石盆子洗個夠。下山後,馬丟了。挨了隊長的訓,扣掉工分。因此,這加強了他的記憶。《中國環境報》的報導是中國地質科學院教授韓同林撰寫的,報導河北省豐寧縣喇嘛洞山上十幾個冰臼發現經過。任久奎放下報紙,明白平頂山上的石盆子原來是冰臼。這石盆子原來還是自然科學遺產呢!平頂山上多的是!

平頂山冰臼

他與弟弟到15公裡外的山頂,拍了兩個膠捲,衝洗後將照片寄給《中國環境報》。半個月後的一天,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韓同林、 勞雄二位教授出現在任久奎面前,要求他帶路去平頂山。當他們攀登上海拔700多米的平頂山時,兩位教授驚呆了:太好了!平頂山脊計有南北兩個大群落,30多個發育良好的冰臼,其中最大的直徑約4.5米,深度約1.9米。冰臼口小肚大底平,大都較為規則和完整。經過一系列的考察和實際勘測,兩位專家得出一致意見:平頂山冰臼群是目前我國發現的最大的冰臼群,規模大、群體最多、分布最高、類型最多,屬國內外罕見。

冰臼,大部分分布於冰川谷地的冰床上,而平頂山一帶的冰臼多分布於距地面100—200米左右的堅硬花崗巖組成的山脊、山峰上。形體保存之完好、形態之特徵、分布之廣泛和數量之多,這在國內外實屬罕見,堪稱「世界奇觀」。

馬鞍山

然而,在1937年,李四光教授在莫斯科舉行的國際地質學會上曾發表過《中國震旦紀冰川》一文,講到中國古代冰川,後經過多年研究,推斷華北北部、東北地區也應該由冰川發生。因為缺乏實地考察的證據,不被其他學者贊同,甚至有的學者反對這一觀點。

冰臼就是冰川曾經在赤峰地區存在過的最強有力的證據之一,也是赤峰地區古氣候、古環境變遷的十分重要歷史見證。除此之外,赤峰地區還保存有許多其他特徵的冰川遺蹟,如冰川U形谷、刃脊、角峰、冰窖、冰磧、冰川漂礫等。

平頂山冰臼的發現,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一些人跡罕至的山峰,在人們的冰臼熱中也逐一被攀登,從此,引發了西遼河流域上遊地區一系列冰川遺蹟的發現,也因此,相繼有人在巴林左旗、巴林右旗、克什克騰旗、林西縣、翁牛特旗、敖漢旗等地發現冰臼。

冰川遺蹟的確定

之所以確定赤峰地區發現的冰臼為第四紀冰川時期的產物,根據兩方面原因可以斷定。一方面是三大冰期存在的時間和中國大陸地塊所處的位置。而另一方面則是基於地球演化的歷史和赤峰地區乃至西遼河流域的地質變遷史。

因為地球的年齡很長,用數字來表示地球壽命的時間尺度很囉嗦,所以專家們把地球過去的歲月分段表示,分為代、紀、世。相應的底層年代叫做界、系、統。據研究,在已知的地球氣候史中,全球大部分時期是無冰雪存在的溫暖氣候。現在,為世界科學界所公認的有三大冰時期,即震旦紀大冰期、石炭——二迭紀大冰期、第四紀大冰期。

勃隆克壓裂石

震旦紀大冰期(距今6億年),在亞、歐、非、北美和澳大利亞的大部分地區中,發現了冰磧層,說明以上地區曾經發生過世界規模的大冰川氣候。中國的東部和中部廣大地區均有震旦紀冰磧層,表明這裡也曾經歷過寒冷的大冰期氣候。

石炭——二迭紀大冰期 (距今2—3億年),這一時期在南半球和印度發生過大冰期氣候。當時中國氣候趨於乾燥,北方出現一條近似東西方向的乾燥帶,在南部則是潮溼炎熱的氣候。

第四紀大冰期(距今300萬年至今),北半球有三個主要的大陸冰川中心,即斯堪地那維亞冰川中心、格陵蘭冰川中心、亞洲北部的西伯利亞冰川中心。

莽毛蓋山

赤峰地區大範圍冰臼群的發生時間,應該在第四紀大冰期中發生,也就是說,赤峰冰臼的歷史在距今300萬年至1.2萬年之間。

赤峰地區是內蒙古高原向東北平原的過渡帶,這就決定了它的地勢狀態,西高東低,北高南低,自西北向東南傾斜,自西至東海拔迅速下降,構成巨大的階梯狀斜面,這一點與中國的地貌輪廓有相似性。西部為內蒙古高原臺地,緊連高原東沿的是兩條山脈——北為大興安嶺山脈,西與西南為七老圖山脈。以上為赤峰西部的第一階梯;中部為丘陵山區,起伏迭宕的山丘構成了赤峰中部的第二階梯;東部為平原、沙地,即科爾沁沙地,這屬第三階梯。

臥虎崗

受燕山運動和喜馬拉雅運動的影響,燕山諸山脈及大小興安嶺山脈褶皺成山。至第四紀新構造運動的最後「加工」,我國西高東低,三級臺階地勢起伏的特點最終形成。由此可斷,赤峰地區的三大山脈(大興安嶺山脈南段、燕山山脈的七老圖山脈、燕山山脈的努魯兒虎山脈)在侏羅紀以後形成。而廣泛分布於大興安嶺山脈、七老圖山脈中的冰臼應該屬於在三大山脈形成之後的地質現象。

故此,赤峰的諸多冰川遺址屬第四紀冰川時期的產物。

赤峰境內的冰川

據考察,分布在赤峰境內的山脈和高峰有著大量的二級冰鬥群、冰臼群、角峰、冰刃、U型谷、冰蝕窪地、冰川漂礫、冰石河、條痕石等冰川遺蹟。

赤峰境內冰川遺蹟分布圖

在克什克騰旗東北部大興安嶺南段的北大山上,有一段長5.5公裡,東西寬3公裡的花崗巖石林,這就是聞名中外的阿斯哈圖石林。阿斯哈圖石林的花崗巖是由地球內部的巖漿侵入冷凝而形成,距今已有1.8億年。巨大無比的碩石,在第四紀冰川運動的精雕細琢以及地質變遷、氣候變化、風蝕等共同作用下,變成了如今形單影隻的個體。

阿斯哈圖石林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將堅硬的花崗巖石,雕磨成形態各異的雕塑藝術品,千姿百態,崢嶸險峻,滲透著天然原始生態的粗獷之美。置身其中,仿佛一腳踏進彌遠的時空,穿行期間,又像遊蕩在歲月的藝術長河。海拔1000多米高山上的石林,經歷了幾百萬年的風雕冰蝕,恢弘壯美,笑傲山巔。著名導演陳凱歌執導的電影《無極》就曾在此拍攝外景。

和阿斯哈圖石林相比,大青山冰臼則更為壯觀。大青山第四紀冰川遺址,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數量最多、分布最大、海拔最高、保存完好、特徵十分明顯的古冰臼。冰臼是冰川水的傑作,早在第四紀冰川時期,大青山被厚厚的冰雪覆蓋,隨著氣候變暖,冰川融水沿著裂縫自高處飛流之下,猛烈衝擊著基巖,日復一日,以水滴穿石之力將山頂的巖石打磨光滑,日久天長,在堅硬光滑的巖石表面,出現了一個個渾圓、橢圓的冰臼。

大青山上方圓1000多平方米內,有數百個冰臼,被當地人稱為「九缸十八鍋」。這些冰臼,如鼓如盤,如杯如桶。最大的冰臼長軸10.3米,最小的只有幾公分,如紐扣般大小。大的冰臼裡還長著幾棵白樺或松柏,如同天然盆景。走進大青山冰臼群,猶如來到一個星外的魔幻世界,山頂空寂,昔人已去,空餘遍地的鍋碗盆瓢,留下了生趣盎然的千古之謎。真是人生不過一碗酒,崢嶸歲月一壺收。

如果說青山冰臼是一張平面雕刻,阿斯哈圖石林是一幅立體雕塑,而平頂山冰鬥群則是大自然平面與立體交錯的雕琢傑作。聞名於世的平頂山古冰鬥群,是地球遠古寒武紀冰川運動創造的又一奇蹟。

平頂山冰鬥群

冰鬥是指山峰中的凹地,三面陡峭,一面開口的圍椅狀山崖。數以百計形如坐椅的第四紀冰鬥相連,分布於崇山峻岭之間,形成了大量的刀脊和角峰,遠遠望去,錯落有致,嶙次櫛比,綿延起伏,勢如天然長城。據中國地質大學田明忠教授和北京地質學院武法車教授的考證,平頂山地區的古冰鬥群,是目前我國發現數量最多,保存最完整的大型冰鬥群。

寧城縣黑裡河冰石河

寧城縣黑裡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的大壩溝、道須溝、蘭花山、藏龍谷,還存在著另一種獨特的第四紀冰川遺蹟——冰石河。其中大壩溝裡的冰石河長達2100米,最寬處約100米。而道須溝的冰石則以巖石塊巨大奇特著名,最大的巖石塊有10多立方米,重達30餘噸。溝內怪石嶙峋,堪稱奇觀。2013年中央電視臺《地理中國》欄目曾經在這裡拍攝了紀錄片,向國內外觀眾進行介紹。

蘭花山冰石河

巴林左旗召廟冰鬥群「形態完整,似『太師椅』狀,鬥之兩壁見有一個與冰鬥長軸平行的擦痕及巨型漂礫」。

召廟春雪

林西縣境內冰臼發現有兩處,一處在林西縣南部的九佛山,另一處在三稜山。

九佛山神韻

喀喇沁旗錦山鎮南4公裡的馬鞍山有冰川槽谷。

馬鞍山

翁牛特旗冰臼存在於翁牛特旗中部地段的勃隆克地區,勃隆克,蒙古語,詞義為圓石頭。這裡屬花崗巖石蛋地貌。勃隆克位於西拉沐淪河兩岸,朝克溫都蘇木(鄉)的蓮花山附近。這裡沼澤、湖泊、沙漠並存,勃隆克山幾乎被沙漠覆蓋。

勃隆克石蛋

神秘奇特的第四紀冰川遺蹟,既是赤峰十分珍貴的旅遊資源,也是人們了解地球古氣候變化和人類起源的重要自然科學遺產。

參考資料:《赤峰冰臼與早期人文環境變遷》等資料

本文為原創轉載須經作者授權

相關焦點

  • 「震撼視頻」給我十分鐘,帶你看遍赤峰第四紀冰川遺蹟!
    根據科研人員推斷,冰川運動時期,現在的赤峰地區曾經是一片冰雪覆蓋的世界。赤峰周邊有大興安嶺南段、努魯兒虎山和七老圖山。大約在2萬年前,第四紀冰川在這些山脈上積累了厚厚的冰雪層,三大山脈的崇山峻岭中,留下無數體量巨大的冰川遺蹟。赤峰本地人最先發現了境內的冰川遺蹟。
  • 「冰川印象」展在中國第四紀冰川遺蹟陳列館開幕
    2020年9月22日,「冰川印象」展覽展示活動在中國第四紀冰川遺蹟陳列館順利開幕。由於受疫情影響,本次活動通過線上與線下融合的模式,主要由線上的啟動儀式、科普視頻和「我與冰川有個約會」小小講解員活動,線下礦物晶體展和植物標本展共五部分組成。
  • 中國第四紀冰川遺蹟陳列館「冰川印象」展覽展示活動正式啟動
    中國第四紀冰川遺蹟陳列館「冰川印象」展覽展示活動正式啟動啦!為了更廣泛地向廣大觀眾傳播介紹地球、地質方面的科普知識,弘揚李四光等科學家的愛國主義精神,為廣大觀眾更好地了解第四紀冰川學說的創立與發展、冰川系統的研究與應用,倡導人們更好地愛護人類共同的地球家園,特舉辦中國第四紀冰川遺蹟陳列館「冰川印象」展覽展示活動。
  • 亞洲唯一的第四紀冰川遺蹟陳列館,由李四光發現,可以去看看
    中國第四紀冰川遺蹟陳列館位於石景山區模式口,當年李捷、李四光等地質學家在這一代發現了第四紀冰川擦痕遺蹟。後世建立了陳列館,號稱是「我國乃至亞洲唯一一座建立在第四紀冰川遺蹟上,以冰川知識、地質巖石、古生物、地球環保等科普教育為內容的展覽館」。第四季冰川擦痕遺蹟為石景山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 中國第四紀冰川遺蹟陳列館科技周活動
    據了解,2013年5月18日——5月24日,中國第四紀冰川遺蹟陳列館在石景山金頂街地區舉辦科技周活動。本活動由中國第四紀冰川遺蹟陳列館主辦,區科協,金頂街辦事處承辦。
  • 中國第四紀冰川遺蹟陳列館明日將重新開放(圖)
    位於石景山模式口地區的中國第四紀冰川遺蹟陳列館明天將向社會重新開放。這座目前我國唯一的一座冰川遺蹟博物館,經過近兩年時間的大規模重建,已經變成國內首屈一指的觀眾交互式博物館,李四光當年勘察的冰川擦痕遺蹟則被完全封閉保護了起來。
  • 「精彩視頻」探冰川遺蹟,訪地質奇觀,赤峰這個國家地質公園統統都...
    大約在250萬年前,地球進入第四紀冰川時期,冰融風化交替作用千百萬年,強烈的冰川運動,成為了改造地貌山貌的刻刀,在山體上留下了刀劈斧鑿的痕跡,形成了獨特的巖牆等地質構造景觀和巖臼群、石排、壁龕、象形石等7類地貌景觀。
  • [北京您早]中國第四紀冰川遺蹟陳列館開啟科技文化年
    [北京您早]中國第四紀冰川遺蹟陳列館開啟科技文化年 中國第四紀冰川遺蹟陳列館開啟科技文化年。
  • 第四紀冰川遺蹟,三井龍潭,遺落深山無遊人
    這裡是第四紀冰川的遺蹟,遠古造山運動中,冰川、流水長期衝刷侵蝕,在峽谷中形成了具有冰臼特徵的地理風貌。三井龍潭,就是三個大冰臼,其成因,與浙江省金華市磐安縣夾溪十八渦的冰臼群相似。冰川、流水、歲月,億萬年的侵蝕,成為了大自然的傑作,來自洪荒年代的洪荒之美,值得欣賞!
  • 彩陶冰川石 廣西第四紀冰川見證者
    馬鞍形礫石(馬鞍石),是冰川對礫石進行塑性變形的結果,也是冰川作用下產生的特有的變形礫石。當然,冰川裹挾的礫石、石塊,在冰川流動過程中,也會給基巖和圍巖留下摩擦印記冰川擦痕,北京石景山區翠微山南麓的「中國第四紀冰川遺蹟陳列館」,就建在模式口冰川擦痕集中區旁邊,館名分別為李四光和方毅手書。
  • [都市晚高峰]國際博物館日:中國第四紀冰川遺蹟陳列館舉辦系列科普...
    [都市晚高峰]國際博物館日:中國第四紀冰川遺蹟陳列館舉辦系列科普活動 國際博物館日:中國第四紀冰川遺蹟陳列館舉辦系列科普活動。
  • 無限風光-赤峰
    赤峰是內蒙古草原上一座美麗的小城,這裡有清新的市景、奇特的山峰、遼闊無際的草原、源遠流長的歷史、令人垂涎的美食。赤峰赤峰赤峰在方圓幾十平方公裡之內,這些由冰川融水衝蝕而成的「冰石林」,山峰相疊,景色迷人。「擎天南柱」、「姊妹峰」、「冰長城」等各類石像惟妙惟肖,並伴有一段又一段的美麗傳說。每年夏季是欣賞冰石林的最佳時機。
  • 大自然奇觀丨湖南唯一的「第四紀冰川」地質公園
    如果你看過《冰河世紀》系列動畫片,想必會為兩百萬年前地球被冰川覆蓋的壯觀場景所震撼。時光荏苒,冰雪消融,我們無法回到幾十上百萬年前。但是我們可以走上幾十上百公裡,去觸摸一下冰川時代的記憶。在湖南瀏陽大圍山境內,就擁有著大量第四紀冰川的遺蹟。大圍山是湖南第四紀冰川地質遺蹟發育較好、類型較全的地區,其地質遺蹟齊全並且保存完整,堪與阿爾卑斯山第四紀冰川地質遺蹟媲美,卻鮮為人知。
  • 施雅風:對李四光第四紀冰川學說的探討—新聞—科學網
    作者在大學讀書與工作的初期,深為李先生的雄文宏論所折服,奉為楷模,未曾懷疑,在實踐中也力圖尋川遺蹟,與李先生理論印證。也正由於先生著作的啟發,產生研究冰川的憧憬和興趣。50年代末期開始,得有去西部高山區長期工作的機會,積累起一些經驗,由於重點在現代冰川,對冰川形成的氣候條件、冰川運動及其刨蝕、堆積特徵稍有了解。
  • 2019年11月28日至12月2日中國第四紀冰川遺蹟陳列館閉館
    因中國第四紀冰川遺蹟陳列館館內施工改造,為保證遊客的安全需閉館施工,定於2019年11月28日至12月2日(本周四至下周一)閉館五天,給您帶來不便,敬請諒解!  中國第四紀冰川遺蹟陳列館  2019年11月25日  》》相關推薦:2019年冬季北京暫停開放景區大盤點  溫馨提示:建議遊客市民提前手機微信搜索關注「北京本地寶」微信平臺,在窗口回復【
  • 到嶗山景點看冰川遺蹟
    到嶗山景點看冰川遺蹟 青島晚報電子報   2013.05.31 星期五     巨峰:嶗山古冰川遺蹟密集區,有古冰川拖動作用形成的林立的山峰、刃脊、門、崮(巨峰兩側),有大大小小的冰臼
  • 追尋250萬年前冰川遺蹟的秘密
    山上積雪成冰,當其厚度和重量為山體無法承受時,冰體隨山勢向下運動形成冰川,冰川經過時在巖石上就會留下這些刻磨、鏟刮的痕跡。冰川擦痕歷經250萬年仍安然無恙 通過各種實地勘測程序,專家們初步確定妙峰山這塊巨石為完整的冰川遺蹟,產生於250萬年前,即第四紀冰川時期。
  • 青島嶗山保存第四紀冰川地貌 嶗頂仰口等處可欣賞
    24日,為期4天的第二屆中國第四紀冰川與環境變化研討會在嶗山閉幕。與會大部分專家認為嶗山保存了系統的第四紀冰川侵蝕地貌和堆積地貌,是迄今為止我國東部沿海地區保存第四紀冰川遺蹟最為完整的地區。這意味著嶗山旅遊增添了新景觀,遊客們可在華嚴寺、仰口、嶗頂、北九水等處欣賞到第四紀冰川地貌,還可領略到冰川擦痕和冰臼等景象。  據介紹,自80多年前,地質學家李四光首次提出嶗山為第四紀冰川侵蝕地貌和堆積地貌以來,針對嶗山地質特點的爭論不斷。
  • 嶗山有冰川遺蹟 冰積物上建房穩如泰山
    這一切的奧秘就隱藏在距今數百萬年前的冰川遺蹟中。    為期4天的第二屆中國第四紀冰川與環境變化研討會昨日在青島落下帷幕,與會專家認為嶗山發育中國東部最為典型、系統的第四紀冰川遺蹟等國內乃至國際罕見地質遺蹟,具有獨特的科學價值、普及教育價值和美學觀賞價值,完全具備申報國家地質公園和世界地質公園的條件。
  • 四川一山脈風景區,擁有第四紀古冰川遺蹟,風景不輸峨眉山
    最先說的必須是第四紀古冰川遺蹟,海拔上了3000米就有可能有冰川風景看,但是這裡的冰川風景卻是上古時期留下來的,是一個天然的冰川博物館。其實看冰川風景就是要攀最高的山,經歷各種惡劣的環境,最後站在高山上,那一刻冰川的美才浮現在我們面前。這裡的冰川有各種冰鬥、冰刃、冰湖、冰階等形態,遠遠望去,白色和透明色一大片,非常壯觀。